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892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docx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

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

自制玩教具是幼儿园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的一个传统项目。

本文以省级示范园A幼儿园小班为样本,通过观察自制玩教具在区域活动中的使用现状,从自制玩教具的使用现状、幼儿区域活动时的表现分析等角度研究自制玩教具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的措施,为老师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笔者进入幼儿园现场,在小班进行区域活动时,对所呈现的材料进行拍摄,在自制的玩教具材料记录表上登记下材料信息,统计出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数量、种类,研究发现,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材料总投放中所占比大概为较大,自制玩教具投放最多的区域是美工区、数学区和科学区。

通过观察了解小班区域活动中的自制玩教具、商品玩具的投放现状和幼儿的实际使用情况,再对使用率较高的自制玩教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得出,使用率较高的自制玩教具颜色鲜艳,玩法新奇,教师制作时间长。

从自制玩教具投放的适宜性、层次性、与课程主题相关性三个方面来体现自制玩教具的有效性。

采用访谈法就教师对自制玩教具的看法及其实践进行访谈。

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于自制玩教具的理解和认识是很深刻的,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制玩教具具有商品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是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但大多数教师也提到,自制玩教具耗时耗力,很辛苦。

笔者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

第二,教师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提高自制玩教具的创新性。

第三,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将主动权交给幼儿。

关键词:

区域活动;小班;自制玩教具;有效性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幼儿教育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各地的幼儿园办学条件都有了极大地改善,但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自制玩教具仍然是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个优良传统。

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中也提倡幼儿园教师要自制玩教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

“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废弃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提出:

“幼儿园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自制玩教具。

”自制玩教具可以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

“玩具不是仅仅乎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具——儿童的第一本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玩教具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制玩教具的独有的教育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制玩教具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发挥效用,笔者提出了此研究论题,通过调查小班区域活动中自制玩教具的投放情况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深入研究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区域活动

所谓区域活动,也叫区角活动,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

如建构区、美工区、科学区等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划,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同伴、活动材料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本论文所指的小班区域活动主要是指:

美工区、建构区、数学区、科学区、语言区、音乐区、生活区等等。

不同的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冯晓霞指出:

“所谓区域活动,也称为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形式:

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 另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设置各种区域(如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游戏、学习材料,从而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及目标要求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被称之为活动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李兰生则认为教师从幼儿个体兴趣为着眼点,以幼儿的兴趣中心来开展活动就是区域活动。

目的是让儿童能自由地进出各个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区域,为使儿童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

2、自制玩教具

自制玩教具是相对于幼儿园购置的商品玩教具而言的,主要是指教师或者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或者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玩具和教具,不包括直接投放的自然材料或者未经过制作的废弃物品。

3、有效性

在中文中,有效性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果即“有好的效果、作用和影响”,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活动目标的设计是否能够立足于小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水平,第二,材料的投放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层次性、探究性。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的发展水平,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活动材料,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使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的环境,区域活动的创设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帮助幼儿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所以,创设一个合适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自身发展、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区域活动首先体现在玩教具的投放上,然而,当前,对于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现场调查法,对幼儿园小班自制玩教具进行研究,力图丰富有关自制玩教具的研究,丰富学前教育发展理论。

2.实践意义

本文以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为样本,对小班的区域活动中的自制玩教具进行深入、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了解目前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现状及其有效性,对教师如何更好地自制玩教具提出一些建议,使得自制玩教具发挥它最大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通过研究表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越丰富,幼儿的兴趣会越浓厚,幼儿的主体性得到更大的体现。

自制玩教具的使用率高低,直接体现了幼儿对自制玩教具的喜爱程度和自制玩教具的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是从自制玩教具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自制玩教具的使用率、设计目的、自制的原因、制作主体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现状提出建议。

如:

针对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使用现状,刘颖在《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使用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自制玩教具是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也能看到自制玩教具特有的教育价值,她建议要增强教师对于自制玩教具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专门的自制玩教具图书室。

邵唯轩、连超楠在《对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效用的思考——以北京Z幼儿园为例》通过对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各班自制玩教具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抽选了几个使用率最高和最低的区域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由此找出自制玩教具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操作方法要有适宜性,第二,操作结果要具有期待性,第三,操作过程具有竞技性,第四,操作内容有探究性。

针对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意义和价值,刘焱提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自制玩教具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

幼儿园教师要重新认识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要清楚如何评价自制玩教具,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一,教育性,第二,科学性,第三,趣味性,第四,第五,创新性。

续润笑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外教育家著作中提及到的玩教具理念进行梳理分析。

通过其文献梳理,发现自制玩教具理念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她在文章的结尾呼吁,自制玩教具应该更加重视其身上的教育价值,在玩教具展评方面,要重视展览而轻视评价,这是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玩教具评比活动发出的倡导。

(五)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市某省级示范园的小班为样本,原因是:

该幼儿园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非常丰富,重视教师的自制玩教具,并且该小班幼儿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自主选择区域活动进行游戏,能够客观地表现出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投放情况使用现状,便于研究的深入观察。

2、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及实地幼儿园的观察记录,了解目前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现状及其有效性,对教师如何更好地自制玩教具提出一些建议,使得自制玩教具发挥它最大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获取经验。

3、研究内容

(1)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使用现状

本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南京市某省级示范园小班自制玩教具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现状,包括投放数量、投放种类、更新频率和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操作自制玩教具的情况等方面,通过制作直观明了的统计图,了解自制玩教具在各个区域活动中的使用情况,对使用现状进行大致的总结和分析。

(2)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体现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自主玩教具在小班区域互动中的有效性,首先是活动目标,第二是教师的投放方式,第三是与幼儿园现在进行的课程主题的相关性。

(3)影响自制玩教具的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笔者在幼儿园的观察实习,详细记录自制玩教具的材料及其材料来源,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分析自制玩教具的操作方法是否合适,自制玩教具是否耐用等方面来探讨影响自制玩教具的有效性的因素。

(4)提高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的建议

根据调查发现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从多个方面上提出能够提高其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要考虑到自制玩教具的适宜性,第二是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第三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不断创新等等策略。

4、研究方法

(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进入幼儿园现场,在小班进行区域活动时,对所呈现的材料进行拍摄,在自制的玩教具材料记录表上登记下材料信息。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小班区域活动中的自制玩教具、商品玩具的投放现状和幼儿的实际使用情况。

(3)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就教师对自制玩教具的看法及其实践进行访谈。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方向是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使用现状和有效性,查阅有关文献,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2、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

        

3、制定观察计划。

(2)实施阶段

2016年9月12日-2016年11月18日在实习幼儿园内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时,了解自制玩教具的投放情况和幼儿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自制玩教具和每次持续的时间,探究出自制玩教具的有效性,有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幼儿对自制玩教具的兴趣程度,二自制玩教具是否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好的效应。

数据采集后进行资料整理。

二、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使用现状

本部分,笔者通过现场调查法,观察法,结合对A幼儿园小班教师的访谈,从区域活动中自制玩教具的投放数量、幼儿使用率和制作主体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投放数量

本研究主要探究的是小班区域活动中的自制玩教具的投放数量,对A幼儿园所在的四个小班中的区域玩教具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出了小班自制玩教具的数量和总的玩教具的数量。

图1-1小班自制玩教具的数量和玩教具总的数量图

由图1-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A幼儿园小班投放的玩教具总的数量相差不大,自制玩教具在小班的玩教具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说明购置的商品玩教具较多。

这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区域游戏中玩教具的投放是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交往的需要、操作的需要、探索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等等的满足,所以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他们游戏的水平。

自制玩教具往往蕴含了教师更高的教育期望,而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实践能力还较差,所以可以理解教师更多地选择购买现成的商品玩教具。

小班的教师在自制玩教具的时候往往是过程的主体,幼儿参与很少。

由图1-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小班生活区的自制玩教具是最少的。

生活区是一个可以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他们动手能力的区域。

小班幼儿手的小肌肉

动作发育还很不完善,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往往是锻炼他们的手部技能的。

比如,小一班的生活区主要是切切乐、穿珠、扣扣子这类直接购置的现成玩具,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教师还让幼儿从家里带了一些衣服裤子和袜子,练习叠衣服、夹袜子这种最简单的生活技能。

通过生活区这些最基础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尝试如何动手操作,获得感知的体验,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依赖他人,甚至可以主动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图1-2小班在各个区域活动中投放自制玩教具的数量

从图1-2中,我们还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

小班区域活动中自制玩教具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活动分别是科学区、数学区和美术区。

由此可知,每个班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益智区的材料投放,不仅投放的材料最多最丰富,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在数学区和科学区的创设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制作,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幼儿更好地智力发展和满足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同时这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性和主体性的有效说明。

通过笔者的观察,在小班数学区的材料投放中,除了购置的蒙台梭利数学玩具之外,其余都是各班教师的自制玩教具。

比如说:

小二班的喂喂小动物,教师做出小熊、小猫、小猴等头部的卡通造型,嘴巴的造型是不同的几何图形,如: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小班幼儿现阶段能够识别的几何图形,然后用一个透明塑料瓶粘贴在头部造型之下,幼儿将圆形喂进圆形嘴巴的动物嘴里,把三角形喂给三角形嘴巴的动物嘴里。

图1-3生活区图1-4数学区“喂喂小动物”

(二)教师是自制玩教具制作的主体

根据笔者的观察研究,小班区域活动中的玩教具主要是由主配班老师合作完成,幼儿的参与度很低,家长主要是提供玩教具材料,多数家长都很乐意提供家中的废旧材料帮助教师减轻材料收集的负担。

在对小班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每天除了教学活动外,其余时间都在考虑区域活动中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和怎么更好地进行环境创设,小班孩子能力有限,所以一般都是由教师制作直接投放,但是能够让幼儿参与制作的,他们一定会让幼儿加入进来。

从教师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制玩教具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自制玩教具持积极态度,很多教师表示她们看到家中的废旧物品,会条件反射地就会想怎么将这个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的玩教具自制中。

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A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很多,每周都会进行各班的一个观摩活动,每个班的自制玩教具并不仅限于本班使用,其他班的教师也会过来借鉴学习。

这一点是非常好的,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自制玩教具资源的闲置浪费,提高了自制玩教具的有效性。

(三)使用率较高的自制玩教具案例分析

自制玩教具使用率的高低直接就能体现出幼儿对游戏的喜爱程度,也直接反映出了该玩教具的有效性高低。

案例1:

图形跳跳跳

材料:

折叠体育活动专用垫、红黄蓝无纺布、正方体木块、透明塑料瓶、粘扣

玩法:

两名幼儿一起游戏。

一名幼儿在旁掷骰子,掷到什么图案,另外一名幼儿就跳到垫子上的与投掷出来的骰子上图案一样的的无纺布上。

晃动骰子的幼儿必须明确说出颜色形状,如:

红色的圆形,绿色的长方形。

做法:

教师选择了两块橙色的大无纺布作为背景,一开始选择用胶枪粘合在体育垫子上,教师发现不够牢固,同时在垫子上留下痕迹,不利于二次使用坐垫,于是选择用针线将无纺布缝在垫子上,既便于拆除,也非常牢固安全。

教师另外又剪出两个红色圆形、两个绿色长方形、两个红色三角形、一个绿色三角形、两个黄色圆形、一个黄色长方形共十个图案贴在橙色背景上,选择用魔术贴粘扣贴在橙色背景墙上,便于幼儿撕拉下来,更换图案位置。

教师选择用正方体木块作为骰子,将六种图案用胶枪粘在木块上,将骰子放入一个透明塑料瓶中,幼儿晃动瓶子操作骰子,从瓶口往下看骰子呈现出来的那一面是什么图案。

图1-5图形跳跳跳

观察记录:

当当来到图形跳跳跳,跃跃欲试,但是对新游戏显得很陌生,并且这个游戏需要两名幼儿一起配合完成。

胡老师看出了当当想玩,主动提议和他一起玩。

当当很高兴地在一旁晃动骰子:

“黄色的圆形。

”胡老师跳到黄色圆形上。

“红色的三角形。

”再从黄色圆形跳到红色三角形上。

丁丁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了,兴致盎然地观看着。

胡老师及时地退出了游戏,让丁丁当当一起配合游戏。

丁丁和当当很快清楚了游戏规则,两人分工明确,丁丁在垫子上跳了好几次后,主动要求和当当互换,两个人玩得很融洽。

分析:

这个游戏的制作很耗时,两名老师做了一个下午才完成,考虑到材料的牢固安全性和体育垫子的二次使用,不能在上面留下痕迹,教师选择用针线缝合,用了很多的时间。

虽然耗时长,但是材料一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幼儿显示出极高的兴趣,对新游戏充满了好奇,它的玩法是新奇的,它不仅仅锻炼了幼儿的跳跃能力,而且这个游戏需要两两配合,一个掷骰子,另外一个根据指示游戏,在双方的语言互动中,能够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特别是互相配合合作这一方面。

其次,幼儿必须明确说出图案的颜色和形状,另外一名幼儿也要能迅速找出同样的图案,提高幼儿对形状颜色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

图形跳跳跳反响很好,其他班的老师都过来借鉴。

案例2:

小球滚滚(科学区)

材料:

玻璃球、塑料水管、毛根、铁丝网格、材料框、硬纸板、透明PVC水管、水管接头

玩法:

幼儿将玻璃小球放进水管中,观察小球滚动和下落的情况。

做法:

铁丝网格作为背景墙,小二班将塑料水管弯曲成不同的弧度,用毛根固定在网格上,左边选择用硬纸板做成小球滚动的滚动,在下方出口处摆上材料框接住滚下来的小球。

小一班则选择用透明PVC水管,用接头将硬管连接起来,变成不同的轨道造型。

观察记录:

小一班,豆豆和小宝一起在科学区玩小球滚滚,豆豆说:

“小宝,我们来比比看谁的球滚得快!

”“好啊!

”小宝爽快地答应了。

豆豆选择了左边的水管,小班选了右边的水管。

“1,2,3,放。

”两人同时将小球放进水管最上面的入口处,小宝开心地叫道:

“我的球滚得最快!

”豆豆有些气馁,又跟小宝比了几次,都没有小宝的球滚得快,他的眉毛皱了起来,陷入思考,豆豆突然发现,水管还有其他的入口,他选择了第二个入口,比第一个入口低一些,又和小宝比了一次,这次终于比小宝的球滚得快了,豆豆脸上绽放了开心的笑容。

图1-6小二班小球滚滚图1-7小一班小球滚滚

分析:

小球滚滚,可以让小班幼儿观察到最简单的物体下落情况。

在材料的选择上,小二班的教师选择用塑料水管,容易弯曲,便于做形状,但是它是不透明的,幼儿无法观察到玻璃球在其中的滚动情况,教师考虑到这一缺点,对材料进行了增加,在旁边用硬纸板做了轨道,这样幼儿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玻璃球滚动的速度和路径。

而小一班教师直接选择了塑料透明PVC水管,用接头将水管相连,既便于幼儿观察,又方便变换不同的轨道造型,水管还有多个入口和出口,幼儿有多种选择,不局限于一种玩法。

三、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体现

(一)自制玩教具投放的适宜性

自制玩教具的适宜性体现在材料的数量、种类、外观造型、排列组合等多个方面。

区域活动游戏的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适宜性。

首先,教师在自制玩教具材料的选择上,会选择颜色鲜艳,造型美观,卡通化的材料来进行制作,因为幼儿早期具有“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教师往往选择拟人化的卡通形象,来让幼儿喜欢并愿意自发自愿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自制玩教具的适宜性还体现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的丰富性。

幼儿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当教师投放丰富的材料,他们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进行想象,从而发现更多的玩法,比如幼儿在玩蒙台梭利数学教具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按照规定的图案进行几何体的摆放,而且有的幼儿会脱离单纯的认识几何体这个游戏中,他们将这些几何体看成是建构游戏中的材料,搭起小房子和小城堡,玩得兴致勃勃。

但是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切都要适量,幼儿面对太多的刺激,往往会会眼花缭乱,难以抉择,过于丰富的材料反而会让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判断一个活动区材料是丰富还是缺乏,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而不是材料数量的多少。

自制玩教具很好地体现了材料的丰富性,因为朴素的材料经过教师的创造加工,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有效地弥补了商品玩具的固定死板的玩法的缺陷。

(二)自制玩教具投放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的幼儿存在发展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有能力差异,因此,自制玩教具一定要有层次性,才能提高其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性。

小班幼儿都处于3到4岁的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大致一样,那么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制玩教具的横向层次性,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幼儿常常对生动、形象、鲜明、具体的事物或者是新奇多变的刺激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一个新的材料投放进区域活动中,幼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游戏兴趣,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会对这个游戏产生倦怠感,不再想玩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采用合适的策略,比如,删减、增加和排列组合,使自制玩教具有动态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下面的案例中,体现了教师通过增加材料的策略来提高自制玩教具的横向层次性和动态性。

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彩色皱纹纸,让幼儿将各色皱纹纸撕下来扔进一个透明的塑料花瓶里面,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动作。

但是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是单纯的一个撕的动作,很快便无人问津,还有很多的皱纹纸剩下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这个游戏产生倦怠感,于是又用硬卡纸剪成的苹果、橘子、香蕉的图案,利用剩下来的的红色、橙色、黄色的皱纹纸,让幼儿先将皱纹纸撕成条状,然后搓一搓,最后用胶水粘在相对应的硬卡纸图案上,黄色的皱纹纸贴在香蕉图案上,红色的皱纹纸贴在苹果图案上,然后就变成了一个立体的水果图案。

这样既让幼儿更好地练习撕,又能锻炼搓圆,还能满足幼儿装饰的乐趣,幼儿对美工区的彩纸重新有了兴趣。

教师又在幼儿园中捡了枯树枝,将幼儿的成果挂在树枝上,变成了美术区很漂亮的装饰。

以上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要使自制玩教具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是,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偶发事件中蕴藏的教育意义,对其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切实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反思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地加以调整。

(三)自制玩教具与课程主题的相关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个体自主学习,与材料或者同伴的积极互动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投放的自制玩教具一定要与当前的课程主题密切联系。

比如,小一班第五周的课程主题是“奶牛香香”,教师在美工区设置了一个新的区域活动叫做粘贴花奶牛,通过教师自制空白奶牛的墙面背景,然后让幼儿将黑色硬卡纸撕成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形状,类似于花奶牛的花纹,用胶棒粘贴在奶牛的空白身躯上,从而既满足了小班幼儿的美术装饰欲望,同时这个区域活动又是本周课程主题下的一个延伸,巩固了小班幼儿对于奶牛的印象。

四、影响自制玩教具在小班区域活动中有效性的因素

(一)自制玩教具的材料及材料来源

自制玩教具使用的材料非常丰富多样。

教师在自制玩教具的时候选择的材料主要有两种:

一是废旧物品,二是幼儿园购置的原材料。

使用材料必须安全、耐用、便于教师制作和幼儿操作,并且要是常见的,这样也便于教师的收集,很多自制玩教具的材料都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纸巾盒、塑料瓶、各种大小的纸箱等等,这些是教师自制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材料,常常用作自制玩教具的主体部分。

幼儿园购置的原材料主要是各色彩纸、皱纹纸、毛根、卡纸、KT板、即时贴等等,这些主要是做装饰造型用的,为了让玩教具更加的美观精致。

自制玩教具的来源也主要是两种:

一是幼儿园统一采买提供的,二是教师、家长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