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7929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docx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

(一)

2011/01/1900:

00

打印E-mail

(构图:

山井淳一)

  与苹果和索尼等公司处在蜜月期的EMS/ODM企业富士康。

该公司如今称得上是消费产品领域的“盟主”。

业务内容正随着公司的成长壮大不断发生改变。

让我们在此来看一看真相。

图1:

开设业务形态多样的零售店

富士康集团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市开设了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大型家电商场(a)。

该集团预定开设五种业务形态的零售店(b)。

(a)为上海商场开业时的情景。

  中国上海。

2010年11月17日,在日资商场“伊势丹”的旧址,欧洲大型家电商场“万得城电器”(MediaMarkt)的第一家中国店铺开业了。

这家店没有采用各厂商分设专柜的形式,这在中国极为罕见。

顾客可以像在日本家电商场那样轻松比较多家商品。

而且商品价格便宜,在消费者中人气飙升(图1)。

  对于这家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店的出现,消费产品厂商却是却思绪万千。

因为中国的万得城电器是由全球头号EMS/ODM企业——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名称为富士康,本文以下简称富士康)的下属企业经营的。

  如果万得城在中国得以成长壮大,这意味着消费产品厂商不只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而且连销售也交给了富士康集团。

该集团还在着手推进以紧扣地区和维修为卖点的零售店,不禁令人联想起了曾几何时的“松下商店”。

  这还意味着消费产品厂商所担负的业务将不断减少。

“在未来,产品厂商或许只能像台湾宏碁(Acer)那样,只剩下联结EMS/ODM企业与批发商的商社业务”,某消费产品厂商的采购负责人难掩心中不安。

  富士康集团虽然知道消费产品厂商的担忧,却依然在扩大零售业务。

因为通过直接获得消费动向的反馈,有可能削减库存和生产前置期,达到业内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水平。

富士康集团的优势——“速度快、价格低、质量好”的服务将更加充实。

这样的话,“除了富士康集团以外,将不再有其他的选项”(消费产品厂商的经营企划负责人)。

销售额8万亿日元,员工100万人

  对于富士康集团,2010年是困难与大跃进并存的一年。

前者,中国大陆12名员工的自杀被全球媒体轮番报道。

该集团不得不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幅提薪等方式来回击“血汗工厂”的传言(注1)。

(注1)大幅提薪的目的可能还有其他两个。

一个是防止因劳动者短缺出现延迟交货期和跑单的现象。

另一个是中国政府施加的压力。

提薪还可能成为富士康集团以外的劳动者发起罢工的理由。

不希望出现这种现象的中国政府“因此要求媒体不要进行过度报道并不奇怪”(消费产品厂商经营策划负责人)。

  另一方面,该公司2010年的合并销售额有望比上年增加40%以上,达到约2万亿8000亿元(图2)。

全集团员工数量突破百万更令人关注。

与EMS/ODM行业亚军的台湾广达电脑(QuantaComputer)相比,富士康的销售额约是其2.5倍,员工数量约是其10倍。

图2:

愈发庞大

在日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富士康集团的销售额换算成日元仍然有望达到8万亿日元左右。

(a)为威志市场研究,(c)为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的预测。

索尼与伟创力(Flextronics)的结算截至3月,其他公司截至12月。

  员工数量众多是因为机壳、连接器及其生产使用的模具等部件均由富士康集团内部设计与制造。

其中,模具相关员工数量约为3万人,按照日本的常识,其规模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2010年的营业利润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有望保持在3%左右。

  公司发展到如此庞大的地步,最主要的直接理由是拥有苹果公司这样的优质客户。

除了笔记本电脑(由广达代工)和2011年初上市的CDMA2000版“iPhone”(由台湾和硕(Pegatron)代工)之外,苹果的绝大多数硬件产品都是由富士康集团生产的。

对于富士康来说,来自苹果的销售额不久即将超越美国惠普(HewlettPackard,HP)。

甚至有报告称超过了富士康全公司销售额的20%(图2(c))。

(未完待续,特约撰稿人:

大槻智洋,台湾威志市场研究,NE特约记者)

 

百万员工“富士康”,旋风将刮向何处?

(一)

通过大量导入机床应对需求

  如今声名显赫的苹果公司可以选择任何一家EMS/ODM企业。

但苹果公司与富士康集团关系的紧密程度仍然令其他EMS/ODM企业望洋兴叹:

“没有富士康就没有苹果”。

这么说的理由有三。

  第一,富士康拥有苹果公司需要的技术实力和财力。

苹果公司时常提出“不符合常识”(日本机床厂商)的要求,例如采用金属切削的方式制造夹在“iPhone4”前面和背面玻璃之间的边缘部分和“iPad”背面机壳之类。

苹果公司不允许机壳上出现接缝和冲压加工痕迹,因此,“只有采用切削”(富士康集团员工)。

  为此,富士康集团向发那科采购了1万台小型加工中心,将其应用到了量产之中。

“虽然我们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为实现外观设计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但能够做到相同水平的企业只有我们一家,就业务而言可以说是合理判断”(前面提到的富士康员工)。

富士康选择客户

图3:

创业经营者郭台铭

1950年生于台湾。

中国海事专科学校毕业后于1974年创建了鸿海精密工业。

  第二个理由是,富士康的创业者——CEO郭台铭(TerryGou)以非凡的执着赢得了苹果公司的订单(图3)。

这一点从郭台铭把胞弟经营的台湾正崴精密工业(ChengUeiPrecisionIndustry,通称正崴,Foxlink)也视为业务对手上可见一斑。

  富士康集团的前员工证实:

“在得知正崴获得苹果公司配件类订单的消息后,当时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出差的郭台铭立即从台湾召来了高层官员卢松蓝(SindyLu)。

严令其不夺回订单不准回台湾。

卢松蓝用了3周时间才拿下了这桩买卖”。

  第三个理由是拥有采购负责人的人脉。

“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曾经向富士康集团下订单的人员相继跳槽到了苹果公司”(前面提到的前富士康员工)。

苹果公司高层也对富士康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因为富士康集团成功实现了塔式个人电脑“PowerMacG5”(2003年上市)的铝合金机壳和“iPod”的紫外线硬化树脂涂装等诸多较为困难的产品制造。

  对于消费产品厂商而言,富士康集团已经成长为了委托设计和制造的第一选择(图4)。

下面,本文将以个人电脑和电视等业务领域为对象,分别介绍各领域的详细情况。

其中也包含测量仪器、汽车部件等新业务(表1)。

还将介绍产品厂商与大型EMS/ODM企业建立良好业务关系时的关键之处。

图4:

构筑起压倒性地位的要因和不安因素

富士康集团甚至能够在电子产品的代工设计和制造领域选择客户。

构筑起如此强大地位的要因和今后的不安因素如图所示。

个人电脑

涉足后随即便坐上笔记本第四把交椅

 个人电脑是富士康集团开启EMS业务的契机,现在仍然占销售额的一半(注2)。

在2008年之前,笔记本电脑制造代工市场长期为广达、台湾仁宝(CompalElectronics)、台湾纬创(Wistron)、台湾英业达(Inventec)所把持。

富士康集团的进军是在2009年(注3)。

(注2)富士康从1996年开始向原康柏公司(Compaq)供应台式个人电脑机壳。

在发现其运输时空间利用效率偏低后,富士康开始搭运部件。

搭运的是船运过程中降价幅度较小的部件。

DRAM、硬盘、微处理器等除外。

搭运部件多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生产,因此,客户无需分别筹集部件。

不久后,富士康又开始在印刷基板上安装搭运部件(在实施EMS后),然后配送。

其目的是为了使安装的DRAM和硬盘等部件降价到客户供货前的最后一刻。

富士康发送的模块在日后被称为准系统(Barebone)。

(注3)伟创力(Flextronics)几乎也在同一时期,通过收购华宇(Arima)的笔记本电脑业务涉足该领域。

2010年的产量估计为700万台左右。

  据部件厂商透露,富士康集团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在2010年为1500万台左右。

一举超越了地位稳固的行业老四英业达。

2011年,其目标是使产量加倍,达到3000万台。

富士康的客户包括台湾华硕(ASUSTeKComputer)、美国戴尔(Dell)、HP、索尼等。

戴尔超薄笔记本“Adamo”的设计也由其负责。

  富士康集团的优势在于代工价格低廉。

与其竞争的EMS/ODM企业证实:

“我们根本无法以那样的价格盈利”。

价格低的秘诀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根据信息集中购买。

“富士康集团向其他竞争公司供应连接器等部件。

他们可以根据供应情况和拆解各机型掌握其他竞争公司使用的部件的种类和购买量,根据这些数据集中购买特定种类,借此降低价格”(个人电脑厂商的采购负责人)。

  另一个是借助其他业务的量产效果和设计方面的努力,机壳等内制部件的成本比其他公司产品“便宜2成”(富士康集团员工)。

这意味着该集团已经拥有了“胜利方程式”。

  而且,内制部件的低成本可以吸收组装作业产生的成本,其成本不会抬高代工价格。

换言之,富士康集团利润的源泉是机壳和模具等组装作业的前工序(图5)。

该集团借助这一经营模式,在过去曾令众多EMS企业面临存亡危机。

图5: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启动“胜利方程式”

富士康笔记本电脑业务崛起的理由之一是沿袭了以往的成功模式。

人才采用也促进了供货的增加。

  富士康集团在人脉和人才上同样具有优势。

具体来说,该集团从广达挖到了分别负责HP和戴尔机型的员工。

负责戴尔的员工更是“整个团队跳槽到了富士康”(部件厂商营业负责人)。

手机/平板终端

利用Android机赢得份额冠军

在鸿海旗下,香港富士康国际(FoxconnInternationalHoldings,FIH)和2005年收购的奇美通讯(ChiMeiCommunicationSystems,CMCS)正着手设计并生产使用美国谷歌软件平台“Android”的手机。

  富士康集团在2011年登上Android智能电话/平板终端代工产量冠军的宝座基本已是板上钉钉。

芬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减少手机订单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在Android智能电话方面,最近夏普成为了富士康的客户。

夏普委托富士康生产多款面向中国大陆销售的机型。

在平板终端方面,该集团的客户有戴尔、台资美国优派(ViewSonic)公司和索尼等。

  富士康集团成功赢得Android机订单的理由与台湾宏达(HTC)的繁荣之道相似。

收购到旗下的奇美通讯花费心血将“WindowsMobile”应用到了商品之中。

由此获得的软件测试能力在Android机上终于开花结果。

  其实,奇美通讯已经开始实质性地向台湾的移动运营商直接供应Android机(注4)。

省去了品牌厂商通常必须实施的品质测试(图6)。

不仅如此,母公司富士康还有意承包新一代iPhone和iPad的生产。

(未完待续,特约撰稿人:

大槻智洋,威志市场研究,《日经电子》特约记者)

(注4)采用“实质性的”说法是因为其中包括康法科技(CommtivaTechnology)供应的机型。

该公司不属于富士康集团,而且更改奇美通讯开发的产品。

但康法科技“只是一家靠奇美通讯的支援才得以推出商品的小规模企业”(前面提到的富士康集团前员工)。

图6:

无需品牌厂商进行品质检测

富士康集团的手机部门依靠软件开发实力的提升,已经开始实质性地向台湾等地的移动运营商直接供应Android终端。

图中的机型仅为一部分,其业绩远远超越了其他公司。

电视

代工产量居全球亚军

  2009年,富士康集团的电视产量还只有40万台。

这一数字有望在2010年快速增加到850万台。

代工数量仅次于台资香港冠捷科技(TPVTechnology)。

这是投资攻势带来的成果。

在2009~2010年期间,富士康集团购买了索尼的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电视工厂(注5)。

而且,富士康集团的台湾群创(InnoluxDisplay)还合并了规模更大的台湾奇美电子(ChiMeiOptoelectronics)。

(注5)富士康集团与索尼并不是所有关系都很完美。

2010年7月,奇美电子(ChiMeiInnolux)曾以侵犯专利为由在美国和中国起诉了索尼。

从索尼率先开始专利诉讼的情况推测,富士康集团的目的估计是使自身处于有利局面。

“富士康的知识产权/法务负责部门人数在集团内多达400人,以勇猛而著称的该部门力排业务部‘息事宁人’的想法,提起了诉讼”(台湾国际专利法律事务所果荣宇)。

  富士康集团的郭台铭近年来非常重视这种旨在扩大规模的收购。

比方说,在索尼研究出售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的2007年前后,“郭台铭曾经表示,如果能够同时购买松下和三洋电机的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的话就出手”(富士康集团前员工)。

其他现有业务

生产三大游戏机

  家用游戏机方面,在“PlayStation3”、“Wii”的基础之上,该集团还很有希望着手“Xbox360”的生产。

“诺基亚采购负责人跳槽到美国微软是个好机会”(富士康集团前员工)。

相互竞争的企业都委托富士康集团却不会出现问题,估计是因为游戏机的魅力取决于软件(注6)。

(注6)家用游戏机厂商从多家公司购买硬件。

PlayStation3从和硕(Pegatron),Wii从星电(HOSIDEN)等公司,Xbox360从伟创力(Flextronics)分别进行采购。

  产品领域唯一不顺的是数码相机。

富士康集团于2006年收购了当时全球代工产量顶尖的台湾普立尔(PremierImageTechnology)。

但2010年的代工产量却仅仅有望达到全球第三,落后于台湾佳能(AbilityEnterprise)和台湾华晶(Altek)。

把收购对象的经营者吸收为富士康集团官员的想法也未能实现。

2010年夏季,前普立尔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相继告退。

  在零部件领域,富士康集团在一直拥有高份额的连接器方面赢得了主导标准制定的权利。

对象是“USB3.0”和美国英特尔推动的光接口“LightPeak”的连接器性能指标。

而且,该公司先行试制被称为中国版HDMI的“DiiVA”的小型连接器,在2010年11月进行了发布。

涉足新业务的原委

  如上所述,富士康集团现在在大多数业务领域都扩大了势力。

但是,如果单纯依靠这些领域,今后成长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对于该集团,高销售额增长率是成长的资本。

有助于提升股价,更轻松地筹集到购买工厂设备和企业所需的资金。

实际上,该集团股本(净资产)一直在以与销售额相同的速度增加(图7)。

图7:

销售额停止成长就意味着亮黄灯

富士康集团拥有雄厚的股本(净资产)(a)。

这是因为其建立起了销售额高成长→高股价→直接通过金融筹集大量资金→果断的设备投资→销售额高成长这一良性循环(b)。

今后能否维持相同的局面将左右该集团的发展。

  鉴于上述必要性,富士康集团正准备投身汽车部件、太阳能电池、LED照明、内容制作、医疗等领域。

但在这些领域,该集团并不经手最终商品的组装,因此难以应用前面的胜利方程式。

富士康集团也非常慎重,在上述产品群方面几乎没有量产业绩。

  郭台铭还希望通过投资硅谷的风险公司,加强自身对技术能力和流行趋势的追踪力度。

该集团已经于2010年11月,宣布向硅类锂离子充电电池开发商Enovix、非压缩无线传输开发商SiBEAM、H.264编解码器开发商Zenverge、个人电脑瞬间起动软件的开发商Splashtop、虚拟化软件开发商PanceteraSoftware等多家公司提供投资和经营支援。

  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新业务以降低成本为目的。

该集团希望使此前从外部采购的机床、测定器、半导体实现内制化并大量消费。

下面来看富士康集团在汽车部件和旨在降低成本的新业务方面的动态。

汽车/摩托车用部件——即将开始量产供货

为了把在消费产品机壳制造中培养的镁合金和铝合金加工技术应用到汽车部件,富士康集团的相关研究已经持续了5年以上。

其主打的特征是重量轻和电子产业短暂的设计期。

该集团的汽车部件负责人在“IMA67thAnnualWorldMagnesiumConference”学会上表示,如果座椅框架使用镁合金代替铁类金属,“重量可以减轻4成。

如果有铁类金属产品作为原型,则设计期为5天”(图8)。

图8:

座椅框架减重

富士康集团正在开发能够减轻汽车座椅内部框架的重量并加快制造速度的技术。

该集团已经为该用途购买了合模力为3000吨的压铸机。

  汽车部件业务虽然尚未带来巨大的销售额,但产品的量产供货已经于2010年开始。

“使用Al压铸方式制作的部件已经应用到了德国宝马AG的摩托车之中”(富士康集团员工)。

这项业务得到了曾经参加过丰田高级车用部件制造的爱信精机前员工等人员的参与。

机床/测定器——从顾客到强劲竞争对手

  “虽说目前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课题,但确实是个威胁”(日本机床厂商)。

对于日本的机床厂商和测定器厂商,富士康集团可谓是感激不尽的最大买家。

但同时,该集团又是内制模具制作使用的高速铣削设备、CNC非接触式三维形状测定器、各种机床配件等产品的竞争对手(图9)。

图9:

不会永远是好顾客

富士康集团正在大量购买日本厂商的制造设备和测定器(a)。

但为了降低其成本,内制化也在进行之中(b)。

  而且,部分设备甚至在2010年冠以美国厂商的品牌名称开始外销。

与之竞争的某日本厂商的员工表示:

“外销产品的性能与我们相同,还特别便宜。

并且其特点是取多家厂商之所长,甚至配备了符合作业需求的软件”。

  在台湾和中国大陆,负责机床/测定器的技术支持和营销的员工提出了下列意见:

“虽然处于供应链上游,但我不认为日本厂商今后也会继续保持优势。

因为在富士康集团的生产技术人员中,有让我们感叹的优秀人。

产量庞大的生产一线也比比皆是。

就连机床和测定器的基础部件已经在流通。

如果不在他们还大量购买我们的产品的现在采取对策,今后的处境将十分危险”。

半导体——2011年涉足后工序

  郭台铭一直觉得“半导体初期投资过大,不想参与”。

但从富士康集团收购了与半导体具有同样大投资性质的液晶面板公司可以看出,郭台铭的想法发生了一定改变。

具体措施就是计划从2011年开始承包半导体后工序。

  在面朝渤海湾的河北省秦皇岛市设立的集团企业——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将生产CSP(chipsizepackage)和倒装芯片CSP。

这些“估计是供智能电话使用。

现在,富士康正在从与其竞争的后工序厂商积极雇用台湾人和韩国人”(半导体封装用部材销售负责人)。

宏启胜精密电子的注册资本为32亿新台币,富士康集团的持股比例为42%。

(未完待续,特约撰稿人:

大槻智洋,威志市场研究,《日经电子》特约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