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7970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420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

第一节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3.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是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基础上修订而成,2008年4月22日发布,2008年10月1日实施。

3.1.2本规范修订增加强条内容有3条:

8.1.5条、8.1.9条、9.4.2条。

8.1.5挖土应均衡对称分层进行,对流塑状软土的基坑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

8.1.9在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土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填土应按设计要求选料,分层夯实,对称进行。

9.4.2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

3.1.3为了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新规范强调保护环境。

成桩过程产生的噪声、振动、泥浆、挤土效应等对于环境的影响应作为选择成桩工艺的重要因素。

3.1.4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并应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桩型、成桩工艺和承台形式,优化布桩,节约资源;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新规范注重概念设计。

桩基概念设计的内涵是指综合上述诸因素制定该工程桩基设计的总体构思。

包括桩型、成桩工艺、桩端持力层、桩径、桩长、单桩承载力、布桩、承台形式、是否设置后浇带等,它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

概念设计应在规范框架内,考虑桩、土、承台、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对于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既满足荷载与抗力的整体平衡,又兼顾荷载与抗力的局部平衡,以优化桩型选择和布桩为重点,力求减小差异变形,降低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内力,实现节约资源、增强可靠性和耐久性。

可以说,概念设计是桩基设计的核心。

3.1.5灌注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1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摩擦型灌注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

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6条(1、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粘性土尚不应小于(2-3)d,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4-5)d;2、承台和地下室侧墙周围应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回填,并分层夯实,也可采用素混凝土回填;3、当承台周围为可液化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的软土,且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可将承台外每侧1/2承台边长范围内的土进行加固;4、对于存在液化扩展的地段,应验算桩基在土流动的侧向作用力下的稳定性)的规定;

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

5)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3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

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当考虑箍筋受力作用时,箍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配筋长度,主要考虑轴向荷载的传递特征及荷载性质。

对于端承桩应通长等截面配筋,摩擦型桩宜分段变截面配筋;当桩较长也可部分长度配筋,但不宜小于2/3桩长。

当受水平力时,尚不应小于反弯点下限

;当有可液化层、软弱土层时,纵向主筋应穿越这些土层进入稳定土层一定深度。

对于抗拔桩应根据桩长、裂缝控制等级、桩侧土性等因素通长等截面或变截面配筋。

对于受水平荷载桩,其极限承载力受配筋率影响大,主筋不应小于8φ12,以保证受拉区主筋不小于3φ12。

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为保证桩身钢筋笼的成型刚度以及桩身承载力的可靠性,主筋不应小于6φ10,

≤400mm时,不应小于4φ10。

关于箍筋的配置,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箍筋的受剪作用,对于地震设防地区,基桩桩顶要承受较大剪力和弯矩,在风载等水平力作用下也同样如此,故规定桩顶

范围箍筋应适当加密,一般间距为100mm;二是箍筋在轴压荷载下对混凝土起到约束加强作用,可大幅提高桩身受压承载力,而桩顶部分荷载最大,故桩顶部位箍筋应适当加密;三是为控制钢筋笼的刚度,根据桩身直径不同,箍筋直径一般为φ6~φ12,加劲箍为φ12~φ18。

3.1.6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

2四类、五类环境中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相关规定。

桩身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由原规定C20提高到C25,这主要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环境类别为二a时,最低强度等级为C25;混进类别为二b时,最低强度等级为C30。

3.1.7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

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

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规定,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首先这是多年灌注桩的施工经验;其二,近年对于桩底不同沉渣厚度的试桩结果表明,沉渣厚度大小不仅影响端阻力的发挥,而且也影响侧阻力的发挥值。

这是近年来灌注桩承载性状的重要发现之一,故对原规范关于摩擦桩沉渣厚度≤300mm作修订。

3.1.8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安置导管或气泵管二次清孔,并应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等检验,合格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3.1.9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1当需要穿越老黏土、厚层砂土、碎石土以及塑性指数大于25的黏土时,应进行试钻。

2钻机定位后,应进行复检,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20㎜,开孔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不宜反转或提升钻杆。

3钻进过程中,当遇到卡钻、钻机摇晃、偏斜或发生异常声响时,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4根据桩身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80~220㎜;粗骨料可采用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可掺加粉煤灰或外加剂。

5混凝土泵应根据桩径选型,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混凝土泵与钻机的距离不宜超过60m。

6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当钻机移位时,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

7混凝土输送泵管宜保持水平,当长距离泵送时,泵管下面应垫实。

8当气温高于30℃时,宜在输送泵管上覆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

9钻至设计标高后,应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顿10~20s,再缓慢提升钻杆。

提钻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且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保证管内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10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层中钻进时,钻杆底部活门应有防止进水的措施,压灌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11压灌桩的充盈系数宜为1.0~1.2。

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0.3~0.5m。

12成桩后,应及时清除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

长时间停置时,应采用清水将钻杆、泵管、混凝土泵清洗干净。

13混凝土压灌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

钢筋笼插设宜采用专用插筋器。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成桩工艺是国内近年开发且使用较广的一种新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属非挤土成桩工艺,该工艺有穿透力强、低噪声、无振动、无泥浆污染、施工效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成桩施工时,为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一般宜掺入粉煤灰。

每方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宜为70~90kg,坍落度应控制在160~200mm,这主要是考虑保证施工中混合料的顺利输送。

坍落度过大,易产生泌水、离析等现象,在泵压作用下,骨料与砂浆分离,导致堵管。

坍落度过小,混合料流动性差,也容易造成堵管。

另外所用粗骨料石子粒径不宜大于30mm。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成桩,应准确掌握提拔钻杆时间,钻至预定标高后,开始泵送混凝土,管内空气从排气阀排出,待钻杆内管及输送软、硬管内混凝土达到连续时提钻。

若提钻时间较晚,在泵送压力下钻头处的水泥浆液被挤出,容易造成管路堵塞。

应杜绝在泵送混凝土前提拔钻杆,以免造成桩端处存在虚土或桩端混合料离析、端阻力减小。

提拔钻杆中应连续泵料,特别是在饱和砂土、饱和粉土层中不得停泵待料,避免造成混凝土离析、桩身缩径和断桩,目前施工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用两台0.5m3的强制式搅拌机拌制。

灌注桩后插钢筋笼工艺近年有较大发展,插笼深度提高到目前20~30m,较好地解决了地下水位以下压灌桩的配筋问题。

但后插钢筋笼的导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施工时应注意根据具体条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钢筋笼的垂直度和保护层有效厚度。

3.1.10灌注桩后注浆

1灌注桩后注浆工法可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和桩侧后注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桩底注浆采用管式单向注浆阀,有别于构造复杂的注浆预载箱、注浆囊、U形注浆管,实施开敞式注浆,其竖向导管可与桩身完整性声速检测兼用,注浆后可代替纵向主筋;二是桩侧注浆是外置于桩土界面的弹性注浆阀,不同于设置桩身内的袖阀式注浆管,可实现桩身无损注浆。

注浆装置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用于不同钻具成孔的锥形和平底孔型。

灌注桩后注浆是灌注桩的辅助工法。

该技术旨在通过桩底桩侧后注浆固化沉渣(虚土)和泥皮,并加固桩底和桩周一定范围的土体,以大幅提高桩的承载力,增强桩的质量稳定性,减小桩基沉降。

对于干作业的钻、挖孔灌注桩,经实践表明均取得良好成效。

故本规定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

该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数千计的桩基工程中。

2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2)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

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mm而不大于25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根;

3)对于桩长超过15m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端桩侧复式注浆。

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和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15m以上、桩顶8m以下,每隔6~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阀,当有粗粒土时,宜将注浆阀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部;

4)对于非通长配筋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

5)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

桩底后注浆管阀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桩径大小确定,最少不少于2根,对于d>1200mm桩应增至3根。

目的在于确保后注浆浆液扩散的均匀对称及后注浆的可靠性。

桩侧注浆断面间距视土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要求而定,宜为6~12m。

3.1.11后注浆阀应具备下列性能:

1注浆阀应能承受1MPa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质物的刮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

2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3.1.12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45~0.65,对于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0.5~0.6);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

2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黏性土及

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10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2~4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

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4单桩注浆量的设计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可按下式估算:

Gc=αpd+αsnd(6.7.4)

式中αp、αs——分别为桩端、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αp=1.5~1.8,sαs=0.5~0.7;对于卵、砾石、中粗砂取较高值;

n——桩侧注浆断面数;

d——基桩设计直径(m);

Gc——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t);

对独立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数根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

5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注浆试验,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

3.1.13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

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10m;

3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

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

4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5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浆液水灰比是根据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提出的。

水灰比过大容易造成浆液流失,降低后注浆的有效性,水灰比过小会增大注浆阻力,降低可注性,乃至转化为压密注浆。

因此,水灰比的大小应根据土层类别、土的密实度、土是否饱和诸因素确定。

当浆液水灰比不超过0.5时,加入减水、微膨胀等外加剂在于增加浆液的流动性和对土体的增强效应。

确保最佳注浆量是确保桩的承载力增幅达到要求的重要因素,过量注浆会增加不必要的消耗,应通过试注浆确定。

这里推荐的用于预估注浆量公式是以大量工程经验确定有关参数推导提出的。

关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和顺序的规定是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提高后注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3.1.14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3.1.15当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或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30~60min,或调低浆液水灰比。

3.1.16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1.17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

2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后注浆20d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于注浆15d后进行。

规定终止注浆的条件是为了保证后注浆的预期效果及避免无效过量注浆。

采用间歇注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止使已压入浆提高抗浆液流失阻力,并通过调整水灰比消除规定中所述的两种不正常现象。

实践过程曾发生过高压输浆管接口松脱或爆管而伤人的事故,因此,操作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3.1.18桩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法兰连接或机械快速连接(螺纹式、咬合式)。

管桩接桩有焊接、法兰连接和机械快速连接三种方式。

本规范对不同连接方式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作出相应规定,以避免以往工程实践中常见的接桩质量问题导致沉桩过程由于锤击拉应力和土体上涌接头被拉断的事故。

3.1.19挖土应均衡分层进行,对流塑状软土的基坑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

本条改为强制性条文。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分层均衡进行极其重要。

某电厂厂房基础,桩断面尺寸为450mm×450mm,基坑开挖深度4.5m。

由于没有分层挖土,由基坑的一边挖至另一边,先挖部分的桩体发生很大水平位移,有些桩由于位移过大而断裂。

类似的由于基坑开挖失当而引起的事故在软土地区屡见不鲜。

因此对挖土顺序必须合理适当,严格均衡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不得于坑边弃土;对已成桩须妥善保护,不得让挖土设备撞击;对支护结构和已成桩应进行严密监测。

3.1.20在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土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填土应按设计要求选料,分层夯实,对称进行。

本条改为强制性条文。

3.1.21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

本条改为强制性条文。

新规范规定:

静荷载试验对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

第一节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2.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DJ8-2007是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DJ/T8-97基础上修订而成,2007年9月4日发布,2008年3月1日实施。

3.2.2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对于深基础或高层、超高层建筑,基础的荷载不可漏测,观测点需从基础底板开始布设并观测.据某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如仅在建筑底层布设观测点,将漏掉5t/m3的荷载(约等于三层楼),从而将影响变形的整体分析.因此,对这类建筑的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就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量。

3.2.3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确定。

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沉降速度的变化,原则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沉降观测等级和精度,因为有的工程由于沉降观测初期沉降量较大或非常明显,采用较高精度不仅费时、费工造成浪费,而且也无必要.而在观测后期或经过治理以后沉降量较小,采用低精度观测则不能正确反映其沉降量.同一测区也有沉降量大的区域和小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观测等级和精度较为经济,也符合要求.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变形量差别不是很大,还是采用一种观测精度较为方便。

3.2.4布设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3.2.5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本规范第9.1节对建筑变形测量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变形测量,应提交的图表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规范对各类变形测量提出了应提交的主要图表类型,分别列在有关章节中。

3.2.6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1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删除了原规程(JGJ/T8-97)中此条的“注”.原文为“注:

1相邻地基沉降,系指由于毗邻高低层建筑荷载差异、新建高层建筑基坑开挖、基础施工中井点降水、基础大面积打桩等因素引起的相邻地基土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的附加沉降;2场地地面沉降,系指由于长期降雨、下水道漏水、地下水位大幅度变化、大量堆载和卸载、地裂缝、潜蚀、砂土液化以及采掘等原因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将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分为相邻地基沉降观测与场地地面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设计、施工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软土地区密集房屋之间的建筑施工需要来确定的.这两种沉降的定义见本规范第2.1节术语。

毗邻的高层与低层建筑或新建与已建的建筑,由于荷载的差异,引起相邻地基土的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差异沉降,致使毗邻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差异沉降越大,建筑刚度越差,危害愈烈,轻者房屋粉刷层坠落、门窗变形,重则地坪与墙面开裂、地下管道断裂,甚至房屋倒塌.因此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首要任务是监视已有建筑安全,开展相邻地基沉降观测。

在相邻地基变形范围之外的地面,由于降雨、地下水等自然因素与堆卸、采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一定沉降,并且有时相邻地基沉降与场地地面沉降还会交错重叠.但两者的变形性质与程度毕竟不同,分别研究场地与建筑共同沉降的程度、进行整体变形分析和有效验证设计参数是有益的。

3.2.7基坑回弹观测

1回弹观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几坑形状、大小、深度及地质条件确定,用适当的点数测出所需纵横断面的回弹量.可利用回弹变形的近似对称特性,按下列规定布点:

对于矩形基坑,应在基坑中央及纵(长边)横(短边)轴线上布设,纵向每8~10m布一点,横向每3~4m布一点。

对其他形状不规则的基坑,可与设计人员商定。

基坑回弹观测比较复杂,需要建筑设计、施工和测量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回弹观测点埋设也十分费时、费工,在基坑开挖时保护也相当困难,因此在选定点位时要与设计人员讨论,原则上以较少数量的点位能测出基坑必要的回弹量为出发点。

3.2.8建筑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2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按本规范第4.4节的规定执行。

思考题

一、问答题

1、选择成桩工艺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桩型与成桩工艺的优选,在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单桩承载力要求前提下,尚应考虑成桩设备与技术的既有条件,成桩过程产生的噪声、振动、泥浆、挤土效应等对于环境的影响应作为选择成桩工艺的重要因素。

2、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案】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

(2)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桩的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3)四类、五类环境中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相关规定。

3、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案】

(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4、钻孔灌注桩在钢筋笼吊装完毕至灌注混凝土之间,应进行哪些施工和检验?

【答案】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安置导管或气泵管二次清孔,并应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等检验,合格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5、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有哪些特点?

【答案】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成桩工艺是国内近年开发且使用较广的一种新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属非挤土成桩工艺,该工艺有穿透力强、低噪声、无振动、无泥浆污染、施工效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

6、灌注桩桩底后注浆和桩侧后注浆技术有哪些特点?

【答案】灌注桩桩底后注浆和桩侧后注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桩底注浆采用管式单向注浆阀,有别于构造复杂的注浆预载箱、注浆囊、U形注浆管,实施开敞式注浆,其竖向导管可与桩身完整性声速检测兼用,注浆后可代替纵向主筋;二是桩侧注浆是外置于桩土界面的弹性注浆阀,不同于设置桩身内的袖阀式注浆管,可实现桩身无损注浆。

注浆装置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用于不同钻具成孔的锥形和平底孔型。

7、后注浆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