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164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docx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C.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D.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故选C。

考点:

商鞅变法

点评:

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多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A、C、D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而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土地私有制进行改革,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3.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这个题只要注意找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即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内容非常全面,但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北宋的财政困难问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加强军事力量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不是核心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而非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科举制度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也不是核心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B.宣传“因信称义”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D.宣扬“先定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

分析材料,“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A项符合题意;B项宣称“信仰即可得救”和C项“建立廉俭教会”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加尔文的宗教理论。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6.有人说: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从“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到“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选A。

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宗教改革的影响

7..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知商业,丝织业发展,社会生产进步,国家富裕了,财政收入增加,因此都选。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8..尊攘派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主要是因为()

A.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B.尊攘派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

C.幕府统治者支持“尊王攘夷”运动D.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解析: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和对内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但尊攘派的重心是“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答案:

B

9..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0..恩格斯说: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答案:

D

解析:

A项梭伦改革是雅典进行的一场民主化改革,本身并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B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主要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

ABC三者均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

故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

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有…()

①赋役沉重②战事不断,兵役频繁③西方列强帮助奥斯曼帝国打击埃及④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字:

内忧外患。

国内方面可以从赋役、兵役、对人民的掠夺镇压、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等方面分析;国际方面主要是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

答案:

A

12.有人说: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从“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到“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选A。

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宗教改革的影响

1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时期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属中等题。

本题的重点落在日本明治维新上。

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A局限于经济领域,B局限于经济和军事,C局限于生活方式,都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内容

14..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分析材料所隐含的历史信息。

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的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他们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反映了伴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答案:

D

15..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

维新思想能够从一种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关键是与当时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即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任何理论只要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就很难继续存在。

答案:

B

16.“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1861年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17.英国学者罗素指出: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白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

所以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18.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A.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B.都采用暴力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C.都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D.都采用高明的外交手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的凯摩尔革命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凯摩尔革命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共同点

19.造成右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D.军事工业的刺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时空意识。

甲午战争的取胜是在1895年,故A项错误;1889年宪法的颁布和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军事工业的刺激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产兴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0.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体现的是农民地位的提高,而这一变化得益于1861年改革中对农奴人身自由的解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革内容

二、综合题

21.“西学中源说”认为:

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

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

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

……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

《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

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

答案:

(1)不得当。

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或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而康有为却将孔子(在五经中)并未涉及到的西方民主、议院等思想附会到孔子身上。

(2)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或提出具体改革措施)(3分)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如写出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上书光绪帝、组织保国会等具体史实

(3)“西学中源说”认为中国学习西方的某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可以减少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压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但“西学中源说”难免以西学附会中学,导致谬说流传,反倒不利于思想界接受真正的西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问先说出观点,然后依据材料一中“特发民主义。

……辟四门以开议院”和所学从孔子提出伦理观学说,克己复礼学说,以及德治等视角阐述孔子思想积极意义,康有为的思想将孔子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归咎于孔子,不适宜;第

(2)问中结合所学,从变法的准备去思考作答,如“公车上书”、《孔子改制考》,以及成立学会、上书光绪帝、组织保国会等机构,维新期间的宣传措施去组织答案;第(3)问评价观点属于开放型试题,解题关键先从““西学中源说”的观点依据出发,从积极角度指出西学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消极角度从中国对西方思想的难以融入等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评价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

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国之所以治者三:

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权制独断於君则威。

——引自《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

(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舍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

(8分)

(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分)

【答案】

(1)观点:

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轻罪重罚;重视所有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

(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利:

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4分)弊:

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4分)

(3)认识:

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问,本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对商鞅思想的评价,从利弊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如利:

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弊:

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等。

第(3)问,对材料二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如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等。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评价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

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

(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

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答案:

(1)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民族国家的统一;欺诈和掠夺人民群众;阻

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

(答对4点即可)

(2)态度:

信仰上帝(信仰得救)依据:

建立民主教会;教会民主化、共和化。

(3)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

本质不同。

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4)雷颐:

传统文化的影响。

萧功秦:

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李喜所:

整体社会环境。

雷颐:

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萧功秦:

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

李喜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任意回答一例史实,(1分。

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从材料一中“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等信息归纳出答案。

(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的信息来归纳答案。

第(3)问对应材料三和四,依据材料三“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以及材料四中“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先从阶级属性说明的不同,结合所学联系各自变法历史背景从顽固派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综合归纳答案。

第(4)问对应材料五,第一小问从文字“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来概括雷颐的观点;从“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来归纳萧功秦的观点;从“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思考李喜所的观点;第二小问任选一例结合材料进行论证即可,雷颐从“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角度阐述;。

萧功秦从“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的视角分析;而李喜所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的角度概括答案。

考点: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商鞅变法评价;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评价;中外历史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评价。

材料:

在相当于日本幕府末期的1860年前后,中国和日本一样,在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的威胁中走着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