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239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docx

记叙文写作描写手法教师版

画龙画虎重在画骨,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记叙文描写手法训练

记叙文离不开描写,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

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根据描写的对象,这节课主要了解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技巧。

人物描写

  记叙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刻画人物形象,要刻画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去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等。

1、外貌描写:

  [策略点拨]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服饰、容貌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感情的变化往往凝聚在脸部表情上,所以“画脸”、“点睛”是外貌描写的重点。

其他轮廓具备,眼睛画得像了,那人物就活了。

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像出这个人物的形貌。

《红楼梦》中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像出他或她的丰采,辨出是男是女……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能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

[实例展示]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

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

[点评]这是《儒林外史》中一段传神的人物描写。

作者没有写人物五官端正与否,只说眼边之红乐于帮闲凑趣而经常性的熬夜、酗酒的结果;锅铁似的脸,则标志他尚处于官场的外围,需要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严寒;“几根黄胡子”,暗示了年龄;而那歪戴的“瓦楞帽”、油篓般“青布衣服”,形象化了他的地位及其为人之龌龊与粗鄙;再加上“一根赶驴的鞭子”------这根平凡的赶驴鞭,不是一般乡民所能拿的,又非有身份的人所愿拿,因此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此人的身份。

[实例展示]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

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

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

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

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很鲜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

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点评]这段肖像描写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用了一边串的比喻,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眼睛,同时辅以细节描写,占示人物眼睛独特的魅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

文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肖像描写,表明闰土的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

2、语言描写:

[策略点拨]是对人物的对话的描写。

言为心声,对话往往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变化及个性,所以描写人物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

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

【提示】此类描写常见的失误是:

(1)对人物语言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使人物语言与其身份性格不符。

(2)语言无个性。

(3)语言拖沓重复枯燥。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地纹丝不动。

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

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

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盯着她。

德拉忐忑不安地从桌上跳下来,走到他身边。

“杰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看。

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我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

头发会再长起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

我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

我的头发长的快得要命。

说句‘恭贺圣诞’吧!

杰姆,让我们高高兴兴的。

你猜不到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多么美丽的礼物。

“你的头发剪掉了?

”杰姆吃力地问道,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那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不管怎样,你还是一样地喜欢我,是不是?

没有了头发,我还是我,不是吗?

杰姆好奇地向房里四下张望。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

”他带着近乎白痴的神情问道。

问:

“你的头发剪掉了?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

”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杰姆为什么要反复地问?

答:

答案:

语言描写,因为杰姆不相信眼前的事是真的或杰姆不相信德拉会把她引以自豪的长发剪掉了。

 3、心理描写:

[策略点拨]是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想什么”,就是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天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

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打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有点发懵。

问:

划线句子是对老王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答:

  答案:

表现出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的心理。

4、动作描写:

[策略点拨]是对人物的行为及动作的描写。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这就决定了行动描写的重要性,与外貌、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

[提示]动作描写的几种技法

(1)综合法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他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2)特写法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3)对比法将特定场景中不同表现作对比,会你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4)特征法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实例展示]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唇边,给他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点评]刻画人物不一定处处求全求多,有时候,一个稍纵即逝的细节比累赘的描绘更有说服力。

此段文字中葛朗台临死前的骇人动作已将守财奴的本性暴露毕尽。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问:

“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从这句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心中充满了什么信念。

答:

答案:

法兰西(祖国)必胜。

5、正面描写:

[策略点拨]又叫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正面的描写。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

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罗敷的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正面描写,通过对罗敷的服饰、打扮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美貌。

6、侧面描写:

[策略点拨]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称为衬托法。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

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罗敷的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侧面描写,通过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的描绘,间接写出罗敷的美貌使人们如痴如醉,这样写比直接写人物的外貌之美留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7、细节描写:

[策略点拨]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

母亲说:

“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

”我便说:

“我陪你去吧!

”母亲乐呵呵地说:

“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

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

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

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

人老话多,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

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

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

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叮嘱:

“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

“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良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问:

请找出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

如“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这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时光虽然流逝,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另如“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这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的回报。

景物描写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叶以群《渡漳河》)

   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从以上例子我们引出描写的具体定义——所谓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我们观察描写的对象大都离不开四种:

人、事、物、景。

而景物则是观察描写的最生动的对象。

大千世界,景物千种万类,千姿百态,不同的景物有着不同的特征。

同一景物由于春夏秋冬、晨昏午夜、阴晴风雪的变化,资质韵色也会不同。

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山岚、海涛、白云、飞瀑……自然景物千变万化,大至宇宙风云,小至一草一木,形、色、声、味、质地、变化都各不相同。

二、描写方法要点:

第一、要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

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

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

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

作者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

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

还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衬静,以静写动,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大山、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的,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

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例如《听潮》: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这段描写,为了体现“静”,作者用了一连串温柔甜美、富有诗情画意的事物作比,以动衬静,描绘了大海沉睡之静美,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美,又沟通了人们联想和想象的渠道。

④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大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我们用鼻闻,用手触,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物,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

如《听潮》中对海景的描绘: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这里通过人的听觉(“音响”)、视觉(“细雨”“朝雾”“暮烟”)、嗅觉(“腥气”)、味觉(“咸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和动作。

⑤选择好观察点,多种角度描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景物,由于观察点的不同,远看、近看、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形象便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描写景物时,若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海滨仲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这段描写,作者的立足点是海边。

由晚霞写到海浪,再随着海浪的翻涌而转移,视线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霞光的动态。

⑥描绘形、声、色。

就是描绘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等,从而使得景物有形可感,有声有色,艺术魅力更强烈。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些描写可谓形、声、色、味俱全: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形状;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声音,“又酸又甜”是味道。

景物明丽,从中蕴含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⑦注意点面配合。

在整个景物画面中各个景物点都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白杨礼赞》一文,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作者以“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括描述了高原的特色,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艳丽的高原图景,为衬托白杨树这一特写景物开拓了广阔天地。

“刹那间”“猛抬眼”,傲然耸立,像哨兵的似的白杨树突然出现了,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

这样,以不平凡的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为“面”,来烘托不平凡白杨树这一“点”,白杨树的形象就显得更高大、更突出了。

⑧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映衬。

在描绘景物时为了使景物更真切、具体,更有利于烘托人物,可以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的烘托结合起来。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部分作者着力写烈日下的酷热一段。

本来用正面描写“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足矣,然而,作者又接着用柳树“像病了似的”,叶“打着卷”,枝“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路“发着白光”那样干燥灼人;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平日指望吆喝招揽买卖的小贩们也“不敢吆喝”了;柏油路都“晒化了”等等,从各个侧面进一步烘托出天气酷热憋闷的环境,由此,更加衬托出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生活苦难。

第二、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重点。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最好是选你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

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去观察,去描写。

也就是说,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主有次,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

《绿》中描写的梅雨瀑,作者抓住其重点之处,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多多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

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一种雄伟壮丽的“滋味”与“秘密”。

第三、要做到情景交融。

  好的写景文章,常常是在观察描写的同时,注入了作者浓郁的感情,是山川有灵,草木含情,景因情而获得生命,情借景而得到抒发。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生情”,从即物,即景的刻镂描摹中产生联想,阐述哲理,将人得思想情趣移注到原无生命的客观对象中去,把对于客观的审美发现与作者主体的精神追求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亦此亦彼,相得益彰,让情与景水乳交融,达到景随情生,情随景发,一下子展开想象的羽翼,生动的写彩绘影,扩展加深文章的意境。

清代学者王国维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在观察描写时,就要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于情之中。

这样,作文时定能笔下生辉,一挥而就。

                    

第四、要发挥联想想象。

  在描写景物时,要发挥由此及彼、丰富合理的联想,借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化进去,使景物描写更有深度,使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

还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一位同学写冬天的雪:

“雪跳着轻盈的舞蹈向下飘落。

给青松撒下了洁白的花朵,为杨柳裹上了素雅的银条。

风吹来,玉屑似的雪末儿纷纷扬扬。

眺望这北国风光,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啊!

雪神给大地铺上了银毯,给屋顶戴上了白帽……哈哈!

这里简直成了童话世界。

”在这段话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拟人、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冬天的雪花、雪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冬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五、描写手法要多样。

①引用传说,状物绘景。

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②多种修辞方法结合:

对景物描写常常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生动,更富感染力。

如《春》中作者对“春花图”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文字,首句用拟人、回环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紧接着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开展联想,运用超前夸张,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作文题】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间会有无数人为我们辛劳付出,给予我们无限关爱,教育我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让我们不断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与挫折,获得前进的动力。

一路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