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247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21荒漠化的防治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自主学习(教材P16)

1.概念:

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现状。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

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合作探究

荒漠化只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答案:

不是,在一些湿润半湿润地区也会出现荒漠化现象。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荒漠化的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照其成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

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如科尔沁沙地。

(2)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亚热带湿润区域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形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3)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难点解惑]

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一些半湿润地区。

►同步检测

2014年6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造成或加剧的土地退化,不仅威胁到生计,也威胁到和平与稳定。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扩大的过程

B.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荒漠化就是荒漠

D.荒漠化的标志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解析:

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一些半湿润地区。

气候因素是荒漠化的必要条件,而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C)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解析:

我国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是:

江南丘陵——红漠化,黄淮海地区——次生盐渍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自主学习(教材P16~P17)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

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

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1)植被景观:

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

图中A为400,B为200,C为50。

(3)本区自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3.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

干旱贫乏稀少河流土壤风力作用沙质

►合作探究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结合教材P16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完成1~2题。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西北地区身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2.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西北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等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多雨年份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但西北地区气温、降水变率大,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荒漠化概念速记

荒漠化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形成因素、发生地区、形成过程、结果和表现等,如下表所示。

 

  我们还可以用“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三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

“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不但是我国气候干旱地区,也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强烈的地带。

该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而干旱特征是由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解如下。

 

[难点解惑]

误区警示:

沙漠化与荒漠化

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简单地说,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而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同步检测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解析:

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包括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排除得到D。

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解析: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由于东侧距离夏季风较近获得的水汽多,而西侧获得水汽少,受到夏季风影响程度不一样造成的;西北地区的显著特征就是干旱;西北地区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地表多为沙质沉积物,多沙质土壤;D项正确。

►自主学习(教材P17~P21)

1.根本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

►合作探究

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

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荒漠化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答案: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向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答案:

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西北风强劲。

3.从总趋势看,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自南向北流,判断依据为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难点解惑]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人为因素

它们是有区别的。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从宏观的角度、从根源上探讨,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具体表现上探讨。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同步检测

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完成1~3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化类型多样,自然形成的荒漠属于原生荒漠,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属于次生荒漠。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风蚀、水蚀、盐碱化等,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风力。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新疆,其人为原因有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如图乙,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影响因素是盐碱化,简析其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

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某些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

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自主学习(教材P22~P24)

2.原则

3.防治重点:

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合作探究

在易发生荒漠化的干旱、半干旱农作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要因地制宜做到既不浪费又合理分配。

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难点解惑]

运用图像记忆法记忆绿洲地区多层防护体系。

►同步检测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D)

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1~2.解析:

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寻找治理措施。

一、选择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

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D)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解析:

冻融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故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

2.下列关于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避免过度樵采,保护森林

B.避免过度放牧,保护草场

C.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

D.禁止居住在生态脆弱区

解析:

禁止居住在生态脆弱区不现实,也不可行。

国土资源部2012年4月28日发布全国土地石漠化报告显示,我国石漠化的总面积达到了11.35万平方公里,每年因为石漠化损失的耕地面积为2万公顷。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土地逐渐被石头占据,90%的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

下图为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依图判断,云贵高原形成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B)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解析:

从图中可知,沙漠化地区主要是石灰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先在低洼处沉积①,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而形成云贵高原④,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部受到流水侵蚀形成溶洞,地表也变得崎岖,所以发育顺序为①④②③。

                

4.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

①降水集中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径流缺乏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考虑,由于降水集中冲刷,使得表层原有的土壤流失,再加上石灰岩地区的土层薄,在流水作用下更加容易流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

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回答5~7题。

5.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C)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塔里木盆地中部为自然荒漠,河流上游人类活动稀少,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6.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C)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解析: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7.解决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最适宜措施是(A)

A.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B.大规模植树造林

C.合理放牧,保护和恢复植被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析:

荒漠化问题的最适宜措施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读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A)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解析:

读图,图中地区主要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A对。

土壤酸化主要发生在南方红壤地区,北方干旱区一般没有,C错。

地面沉降是地下采矿或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图示区种植业引黄河水灌溉,与地面下沉无关,D错。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降水多的山区,图示区域降水少,以风力作用为主,B错。

9.下列关于该地这种农业生态问题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地势低洼地区一定会形成

B.其形成与旱涝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C.山麓地区不易盐碱化

D.其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

盐碱地的形成与气候、灌溉、地势等多种因素有关,故D错。

人类排灌不当也能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D)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选D项。

11.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C)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二、综合题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答案:

“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

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答案:

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13.2012年7月18日—22日,央视“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报道团队,向全世界播报了赛伦盖蒂大草原的百万角马向肯尼亚大迁徙的情景。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4)题。

材料一 非洲生态退化程度分布图及东非高原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降水分布图

(1)央视直播期间,内罗毕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是(逐渐)增大。

(2)图中马拉河水源补给类型主要是雨水补给;丙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是增温增湿;P区域水平自然带名称是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并不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3)说出图中角马大迁徙路线的大致方向,并简述理由。

(4)试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P区域生态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1)根据7月18日—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正在向南移动来判断。

(2)根据气候资料可以判断马拉河水源补给类型,由洋流流向可以判断洋流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P区域因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带,属非地带性现象。

(3)抓住7月南北半球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差异进行判断分析。

(4)从农业、工矿业、交通建设、城市用地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退化的原因,要注意从图例中获取解答思路。

答案:

(3)由南向北迁移。

原因:

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7月份乙地正值草原气候的雨季,草类茂盛;而此时,甲地正值草原气候的干季,草类枯黄。

(4)过度开垦,发展种植业(如棉花等);高原上开矿,破坏地表植被;修建铁路等交通设施,草原退化;城市用地扩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