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443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科)及参考答案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围绕必然性与偶然性来考察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界限。

决定论承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物主义的;非决定论否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心主义的。

唯物主义决定论又分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前者既承认客观必然性,又否认偶然性;后者虽承认客观必然性,但否认偶然性。

题中的“只要知道自然界本身的全部作用,……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是承认客观必然性的,但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作用,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D项。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工具),故此C是正确选项。

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是一回事,A项把语言与意识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是外在客观事物,D项把语言说成是意识的内容,也是错误的;B项把语言说成既非物质也非意识,这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不合题意。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它考查的是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实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产品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应该说,C是正确项。

D项泛指一般再生产的内容,不合题意。

A项是指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B项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两者都不合题意。

4、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三者的区别。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由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资本价值构成是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量的比例关系,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题中棉花价格的上涨,不是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因此不会影响到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由于增加了资本(不变资本)的垫支,故还是会影响到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由此可见,B是唯一正确选项。

5、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A、B两项涉及到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C项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两者都不合题干要求,D是唯一正确选项。

6、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答案】D

【解析】这则试题主要考核平均利润与利息的关系以及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关系。

由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使用了借贷资本,故它们得到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两部分,即企业利润和利息。

可见,借贷资本获取的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率是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

这样一来,D项是正确答案。

A、B、C三项是职能资本,它们担负着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故都要获取平均利润,由于它们使用了借贷资本,所以必须向借贷资本支付利息,而自身只能获取企业利润。

7、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这个考查点在1994年理科试题中出现过。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是革命性,另一方面是动摇性(妥协性、不彻底性)。

那么,这两面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而“两面性”或“动摇性”、“妥协性”、“不彻底性”都是由“软弱性”派生的。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C

【解析】它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

这是一道知识判断性的试题,难度不大。

A、B、C、D四项都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制作经济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核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实施之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关系由所有制关系决定,故考查分配方式要结合所有制结构来分析。

题中“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表明这种分配关系中存在着经济剥削,由四个备选项可知,A项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是唯一符合题中要求的正确答案。

B项从事“个体经济”的劳动者获取个体劳动收入,C项“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其劳动者主要得到按劳分配收入,D项“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得到的收入有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收入,还有一部分是按资分配的收入(按股分红),因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

10、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冷战思维的实质。

冷战开始于美国推行的“遏制”苏联的政策,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为美苏霸开了先河。

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

可见,乃是唯一正确选项。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公趋势发展,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欲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

故此,A项的“恢复国际经济政治经济四秩序”已不可能。

C项的“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强的表现,显示了这些国家的人民要自己掌握历史命运的意志和力量。

D项的“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了对朝鲜的全面战争,这期间它所推行的全球战略是

A.两个半战争战略

B.有限推回战略

C.世界秩序战略

D.遏制战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美国对外战略的考查,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这是冷战时期两个阵营的“热战交锋”。

美国对外战略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杜鲁门任总统期间推行的是“遏制战略”,60年代初肯尼迪任总统时推行的是“两个半战争战略”,70年代卡特任总统时实施的是“世界秩序战略”,80年代里根任总统时实施的是“有限推回战略”,90年代布什任总统时实施的是“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推行的是“参与和扩展战略”。

12、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同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国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了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于1954年4月29日正式写中印谈判公报中。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的,后来才正式或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及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13、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清算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答案】C

【解析】这道试题是对三大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及作用的考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担保私营银行对各会员国或地区的长期贷款或对之直接贷款;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继承组织,它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拥有完善有效机制的专门机构。

14、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

A.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B.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C.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D.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一道时政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内容的掌握情况。

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九五”计划成果,并对“十五”规划提出了建议。

全会提出: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这是考生应当掌握的。

15、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阻挠中国统一的

A.与台湾关系法

B.加强台湾安全法

C.共同防御条约

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涉及中美关系的2000年中美关系方面有两件重大事件:

一是上半年美国众议院通过阻挠中国统一的台湾安全法,二是下半年美国国会批准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法案。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中涉及台湾问题的事件在1996年度政治试题中命过题。

中美关系是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的综合,对此考生尤其要注意。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安母涂黑。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解析】它考核的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这道题的出题角度新颖,它要求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分析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协议这一事件。

题中的中美“双赢”即中美双方共存、共同发展之意。

由此可知,C项内容不合题干要求。

1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实践活动)。

C项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生产关系,也包括思想观念关系,前者是社会存在,后者则是社会意识。

E项中的“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本质上是思想关系,不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1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答案】A、C、E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生产资本几种不同划分及其物质形态的掌握情况。

题中的“畜牧场的种牛”是生产资本,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中属于不变资本,因为它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增殖;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中属于固定资本,因为它是以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逐渐回收的。

19、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对资本周转时间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信息的联网,加速了资本周转,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购买和售卖),也缩短了资本的生产时间,这主要是原材料的储备时间,但不能节省劳动加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由此看来D、E两项不合题意,A、B、C三项是正确选项。

20、土地所有者从租种地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

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B.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E.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含义、构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地租叫绝对地租,租种中等以上的土地还要缴纳级差地租。

备选项中D、C是正确选项。

A项“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是利润,B项“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是平均利润,E项说法不规范,也不合题。

21、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备选项中A、B、E是正确的,它们分别说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原则和过渡形式。

C、D两项不是过渡时期实行的,其中C项的内容是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错误做法,D项所述则是1978年之后实施的。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答案】A、B、C、D、E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内涵的全面理解。

备选项A、B、C、D、E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其中A项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对市场经济的描述,B、C、E则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D项则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

23、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及其性质、作用。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会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改革也要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此可见,B、C、D、E四项正确。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一场革命,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大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故此A项错误。

24、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答案】A、C、D、E

【解析】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备选项A、C、D、E从四个不同角度即“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B项所述是错误的,因为邓小平理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它们的理论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5、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趋于一致

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E.资本流动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回流

【答案】A、B、E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冷战后南北关系有哪些新发展,备选项中A、B、E所述是正确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大势所趋,但建立何种新秩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很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驰,由此C项错误。

区域内部的南北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性南北关系,但不是南北关系的全部内容和主要方面,故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26、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国家谋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有

A.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

B.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

C.欧安会达成《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D.洛美协定的签订

E.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订

【答案】A、B、C、D

【解析】该题考查的内容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欧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

题中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新东方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苏联、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1973年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经过2年谈判,达成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简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注意改善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在改善南北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事件是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国家签订《洛美协定》,定南方国家进行对话。

E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它的签订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草签,欧洲联盟正式启动。

27、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计划规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必须

A.把发展作为主题

B.把结构调理作为主线

C.把机构改革作为紧迫任务

D.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E.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A、B、D、E

【解析】本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为2000年度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这次会议内容很重要,它规定了我国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为完成这一目标,全会指出:

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教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由此可见,备选A、B、D、E是正确的。

28、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A.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D.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A、D、E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涉及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

只要把握思想内容,无论题型、角度如何变化,遇到此类试题,考生都会迎刃而解。

29、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要使联合国和安理会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以下原则

A.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B.履行义务,维护权威

C.扩大共识,求同存异

D.加强沟通,密切协调

E.顾全大局,促进合作

【答案】A、C、D、E

【解析】这是一道重大国际时政题。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在大事。

千年首脑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倡议五常任理事国会晤。

其内容属于中外关系性质,是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的综合。

30、2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

会晤取得的共识有

A.应由朝鲜民族自主地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B.致力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

C.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D.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

E.用联邦制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答案】A、B、C、D

【解析】本题内容是重大国际时事。

2000年6月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首脑会晤是半岛分割以来的首次会晤,为半岛的和平统一打开了闸门,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事件。

备选项A、B、C、D是北南双方首脑首次会晤达成的共识,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则没有谈及,故此E项错误。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3分)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分)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网络时代生产关系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历史唯物论认为,网络是一种交往工具,由此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生产关系。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基本关系仍然是生产关系的理由。

其次要适当指出计算机网络确实可以起到拓展人与人之间多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3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1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2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

这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