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782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

小题组合训练17 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

(用时:

20分钟)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G20大会摒(bìng)弃各国相互搏弈的狭隘(ài)思维,首脑们聚到一处,力争共享,争取实现互惠共赢,是成功的大会。

B.如此壮丽绚烂的景象,仿佛具有魔力似的,总能霎(shà)那使人脱开现实的束缚而游魂(hún)于幻境。

在那几秒里,任是凭谁也无法唤醒的了。

C.总有一些人愿意坚守,愿意思索。

他们常常沉缅于思辨的世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jìng)界,等待灵感的火花迸(bìng)发的那一刻。

D.这几年里,各地上演了多起暴力维权、自戕(qiāng)式维权,民众无一例外地从道义上为之申援,以强大的舆(yǔ)论攻势迫使政府让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

【甲】一部“湄公河行动”,点燃了“国庆档”的电影市场,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

【乙】这部影片的魅力之一:

在于它贯穿始终的“艺术紧张感”。

观影的紧张感来源复杂,既源于对未知悬念的疑惧,对紧迫(情境 情况)的惊恐,也源于对无法预判和把握的事态走向的忧虑,更源于视听艺术高度浓缩后所内蕴的巨大张力。

【丙】剧情的扑朔迷离、场面的险象环生,是该剧的最大特点。

悬疑、推理、侦破,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与层出不穷的变化,造成了影片超于其他类型片的特殊紧张感。

【丁】而且,此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金三角,湄公河、原始森林、毒贩巢穴等,凡此种种,都极具吸引力。

充满紧张感的叙事元素(融合 融和)在一部影片中,加之创作者对素材巧妙(整合 整理),使得全剧悬念迭起,而又层层推进,一气贯通。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情境  融合  整合

B.情境融和整理

C.情况融合整理

D.情况融和整合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伊士曼看来,马可尼发明的机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带给了整个人类文明深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1909年,马可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B.近日,在第一届浙江省技工院校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中,舟山技师学院选送的“船舶电力拖动直流电磁制动控制器”项目,在进入决赛的26个项目中得分第一,荣获省一等奖。

该项目有望解决海雾对电器元件的严重腐蚀。

C.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

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这是诗人惠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D.白居易在《夜琴》中说: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正是在自弄自罢中,他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记了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

5.根据下面的情境,拟写谈话。

(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不少于20字)

①某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新闻:

成都一女人因虐待并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

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

“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明星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名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却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总是混淆了荣辱的界限,分不清美与丑。

针对上面材料中成都女人的行为和学生的处境,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6.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雪花”作为描述对象。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

“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 

(《论语》)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

 

(《寡人之于国也》)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

 

(白居易《琵琶行》)

(4)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5)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答案:

1.B 解析A项,“搏弈”应为“博弈”;C项,“沉缅”应为“沉湎”,“迸”应读“bèng”;D项,“舆”应读“yú”,“申援”应为“声援”。

2.A

3.C 解析A项,引号应为书名号。

B项,删掉冒号。

D项,“金三角”后的逗号应为顿号。

4.D 解析A项,句式杂糅,“带给了整个人类文明深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应改为“带给了整个人类文明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B项,“解决”的宾语缺少中心词,句末补上“的问题”。

C项,“惠赠”为敬辞,应改为“送给”。

5.示例

(1)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要知道:

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

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6.示例假如我是一片落叶,悠悠地在尘嚣中飘荡,我一定找到我的春天,飘荡、飘荡、飘荡……那泥土中有我的春天。

7.

(1)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3)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4)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5)韩非囚秦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

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

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視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

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

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増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

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

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

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基本、最真实、最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来访者,从而把湄洲岛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妈祖信仰圣地,以期让前来朝圣和谒祖的游客、香客不仅能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休闲和放松,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更能够通过亲历现场及相关的仪式实践,获得一种灵魂上的归宿之感,以及一种身心一致、内外统一的本真的信仰体验。

(摘编自王霄冰、林海聪《妈祖:

从民间信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贸易的盛行使妈祖信仰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因此妈祖成为国家正祀

B.发生于宋代的妈祖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近现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C.各地妈祖分香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促进了不同地域层次妈祖信仰共同体的建构。

D.在“文化资源化”社会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必然会走向产业化和旅游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时间为顺序,从整体上论述了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巨大影响。

B.文章论述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妈祖信仰如何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文化凝聚力。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妈祖信仰要保持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

D.文章论证条理清晰,例如,论述妈祖信仰朝圣活动的作用时分两方面,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妈祖信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仰全球化的道路会更广阔。

B.妈祖信仰广泛传播,海峡两岸人文血脉的联系才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必能自党自信。

C.作为妈祖信仰发祥地的莆田市,在开发妈祖文化时应该优先推进妈祖文化的品牌化。

D.把湄洲岛建设成为妈祖信仰圣地,游客就能获得灵魂上的归宿之感和本真的信仰体验。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

”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

”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

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

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

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

”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

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

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

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

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

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

”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

”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

而您呢?

总不来,总不来!

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

”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

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

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

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

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

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

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

“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

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

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

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

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

(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美的氛围。

B.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子内心的爱与痛。

C.文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2、“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

请简要分析。

3、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竟有哪些含义?

请概括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小巷中

虹珊

要离开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它的一个小巷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回想这一路,每一步,我似乎无时无刻是在听从内心的调速。

内心掌控着语言和行为,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

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

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丽江,在最接近远古的驿途中,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

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这些我都看到了听到了,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

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

似乎没有答案。

东河从我的眼皮底下淌过,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

在我的身后,就是中河,在那里,茂盛的垂柳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壁长长地弯向浅浅流淌的水中。

而在这两条河之间,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

我有些弄不明白自己了,为什么要追踪几千里,去经历一个看似重复的经历?

其实,仔细想想,它与以往的许多情形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坐在家里游历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几分相似。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离开丽江很久以后,我仍然无法落笔。

我不时问自己:

曾经,坐在那个小巷中的人究竟是谁?

是自己?

是别人?

还是踏进丽江古城的任何一个人?

后来,发生了汶川地震。

我看到那么多人与我一样,为灾区的人民泪流满面、痛彻心肺、倾力相助,那种真情实意,就像灾难是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当人类面临着突发事件时,责任、义务、团结等等诸多人类的同一性很自然就过滤掉了个性中极为尖锐的部分,温情与和谐开始大幅度呈现。

这时,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

它们首先是拥有了同一个源头,然后才开始分流,在大地上任意铺排和流淌,终而形成丰富的个体。

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停地、反复地被感动着,被别人也被自己。

原来,对于美,人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就是:

真情实意地欣赏以及自我欣赏。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向着丽江进发,包括我自己。

后来,读了一点点尼采。

从叔本华最忠诚的弟子转而成为一个最有力的颠覆者,尼采充分宣扬的自我。

当他以彻底的反叛而让自我攀上人生之巅时,却不幸坠入了另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同一性之中---疯癫,天才最终被个性的极度膨胀而毁灭了最宝贵的天才载体一一生命。

他的个性也从此转化成了后人的某些同一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模仿他的思维、语言,模仿他个性中那些美丽的、闪光的部分。

与美相遇,欣赏之后也许就是这种无意识地模仿。

当我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被那些古老的事物所包围时,我确信我窥见了纳西族人的凝神或者微笑。

那时以为怀揣个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在模仿他们,模仿他们在淌过生活之河时,歇息的某一个片段,或者驻足的某一个瞬间。

尽管这种模仿显得笨拙,但十分真诚。

事实上,无论怎样标榜自己的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这种源于血液自觉燃烧的模仿热情,它与本能相关,与继承同质,它就是同一性诞生的母腹。

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

俗就俗吧。

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

在那里,古老的纳西族人,总会以悬置于时间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水,比如桥,比如石头,比如语言,比如书法……安放如我一样后来者的内心。

(《散文选刊》2019.2)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离开丽江前一天写起,接着写丽江之行的感受,又写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行动,到此作者才真正对丽江之行有了深刻的领悟。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写出了丽江游客之多,熙熙攘攘的情形。

C.作者在明白自以为有个性的“坐在小巷的石板上”只不过是对纳西族人的一种模仿后,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

D.作者写汶川地震、尼采,看似与前文无关,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人的个性最终会服从于人类的同一性”,这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2、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结合文章概述“我”游览丽江这座古城的心路历程。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士奇,泰和人。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

“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

士奇曰:

“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

诗小技,不足为也。

”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

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

既而不得立,怨望。

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

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

士奇以孝敬对,且曰:

“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帝悦。

十二年,帝北征。

士奇仍辅太子居守。

汉王谮太子益急。

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

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

“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士奇曰:

“谦应诏陈言。

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

”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英宗即位。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

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

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

士奇感泣,忧不能起。

卒,年八十。

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

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

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

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

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土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土奇意,降诏慰勉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

时诗人2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

②桧:

一种常绿乔木。

③龙象界:

佛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天色己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借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坚贞气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周《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例释了自然界中的“小年”现象。

五、语言表达

7.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