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785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docx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

高二生物同步检测十七

第四单元测试(A卷)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骆驼刺是一种原生于沙漠中的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和细小的叶子,与这些特点相关的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答案:

A

解析:

骆驼刺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它有发达的根系和细小的鳞片叶,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

2.(2005北京东城二模)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习方面的试题,考查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异同点。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

而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

C

解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生物呼吸作用将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

蒸腾作用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4.如图17-1所示,反映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  )

图17-1

A.A>B>CB.B<A<C

C.C<B>AD.A>B<C

答案:

A

解析:

A种群的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种群各年龄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C种群的年轻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5.(2006重庆高考理综,1)图17-2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

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7-2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

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戊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戊接受的能量并不等于所固定的太阳能;丙可利用的总能量要远远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6.柽柳是一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在清代,爱国将领左宗棠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大量地种植柽柳以防风固沙,因此柽柳又被人们称为“左公柳”,请推测柽柳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两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一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答案:

D

解析:

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体容易失水,为了保存水分,叶片进化成为小而厚的且有少量气孔的叶片,这样叶内能储存水分,并且通过气孔蒸腾散失的水少。

7.图17-3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

图17-3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故乙为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物都通过分解者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进入无机环境,所以丙为分解者。

8.(2005天津二模)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空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S”型增长曲线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一般的,种群密度愈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死亡率升高,种群增长率下降,反之则升高。

9.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

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  )

A.低纬度地区

B.低海拔地区

C.低降水量地区

D.高纬度地区

答案:

D

解析:

审题注意关键语“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而低纬度、低海拔的温度都不如高纬度地区温度低。

低降水量跟低温没有直接关系。

10.(2005湖北黄冈中学一模)下列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受水影响的是(  )

①非洲肺鱼夏眠 ②蛾类在夜间活动 

③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 ④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洲肺鱼夏眠受水分的影响,蛾类在夜间活动受光照影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受温度影响,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受水分影响。

11.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列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答案:

D

解析:

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复杂、生产者越多越稳定。

12.(2006广东高考,3)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答案:

D

解析: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气候湿润,分解者较多,能够快速地分解枯枝落叶;而冻原生态系统也含有大量的水,但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非常少,很难将残枝落叶分解。

影响分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13.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

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种间互助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全孢螺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一旦分离,二者可能都不能生存。

图17-4

14.(2005四川成都二模)如图17-4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答案:

B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15.东北某林区,山顶是冷杉林,中部是红松林,山底是落叶阔叶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答案:

C

解析:

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多种,其中阳光、温度和水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三者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阳光能决定植物的分布和生理,温度影响植物的生存和分布,温度对植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梨北橘南,是由于高、低温的限制;而垂直方向上温度差异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种类的不同,如寒冷地带的森林中,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的森林中,阔叶林植物较多。

水则对陆生植物分布的影响重大。

16.当一只凶恶的狼捕食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狼破坏了生态平衡

C.藏羚羊不能适应环境

D.藏羚羊的能量流向了狼

答案:

D

解析:

狼捕食藏羚羊只是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17.如图17-5所示,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

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该是(  )

图17-5

答案:

C

解析:

此题要求回答的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这与能量金字塔是不同的。

能量金字塔是对生态系统中(也可能是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数量金字塔则表示相同情况下,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

在树→昆虫→鸟这个食物链中,树尽管所含能量是多的,但就数量而言是少的,由常识我们知道,一棵树上可有成千上万只昆虫,仅就这一点,A的形状就不能正确反映树与昆虫的数量关系。

18.(2005浙江杭州一模)连年种植花生的土地里有大量的蛴螬(一种昆虫),严重危害花生的根系和果实。

人们发现,若花生与甘薯轮种(一年种花生,一年种甘薯),除了能大大减轻蛴螬的危害,还能够增产,原因是(  )

①提高了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率 ②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③促进了农田的物质循环 ④巧妙地利用了种间关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故农作物轮作,可提高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率;轮种能大大减轻蛴螬的危害,这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

19.下面是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①→②→③→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答案:

A

解析:

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法的常用方法与步骤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

图17-6

20.如图17-6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A.食物网

B.捕食

C.种间关系

D.生态系统

答案:

D

解析: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兔、狐)、分解者(细菌)。

21.“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其中有水藻)。

”这是一句幼时的儿歌,在这句儿歌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

C

解析:

根据成语,推导出其食物链为:

泥巴(水藻)→麻虾→小鱼→大鱼,共有4个营养级。

22.(2006天津高考,3)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于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答案:

B

解析: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各种成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23.一条食物链中,兔子不会吃狼,但狼可以吃兔子,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水循环是单向的

B.氧循环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24.张老师有一只小小的鱼缸,在这只鱼缸中养了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后来张老师的儿子把一只蜗牛也放了进去。

后来鱼死掉了,那么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A.光合作用加快

B.水质呈酸性

C.植物死掉,这个生态系统崩溃了

D.水中的O2浓度增加

答案:

D

解析:

鱼死掉后,消耗氧的动物减少,水中的氧浓度相对升高。

25.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若下列地区温度相同且天空晴朗,同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地区是(  )

A.吉林

B.河北

C.湖南

D.海南

答案:

A

解析:

因为在这一天,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日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效率越高。

26.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8

42

133

0.4

0.6

81

56

0.6

0.4

98

32

0.8

0.2

105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答案:

B

解析:

大麦和燕麦播种于同一块田里,两者是竞争关系,谁能在竞争中获胜,取决于两者的繁殖能力。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大麦的繁殖能力远高于燕麦,所以混合播种若干年后,大麦的数量将远远多于燕麦。

27.关于非生物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就是光、温度、水

B.非生物因素的光就是指阳光

C.非生物因素有很多种,光、温度、水是最主要的因素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有一个主导因素

答案:

D

解析: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光不仅指阳光。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是同时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说,其中有某个非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

28.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落叶,而冬青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它们都适应环境

B.杨树不适应寒冷的冬天

C.冬青比杨树更适应寒冷

D.杨树对低温更敏感

答案:

A

解析:

不管是杨树落叶,还是冬青郁郁葱葱,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

2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

答案:

A

解析:

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呼吸作用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正确的。

消费者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故B、C、D项均是错误的。

30.(2006上海高考,1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包括幼体和成体;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总和。

31.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素不包括(  )

A.玉米田中的害虫

B.光照时间和强度

C.土壤pH

D.玉米田的海拔高度

答案:

D

解析:

生态因素是环境中能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等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上述四选项中,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而言,害虫是玉米的天敌,光照时间及强度直接决定着玉米的光合合成量,土壤的pH则直接影响玉米代谢反应中酶的活性,因而势必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而玉米田的海拔高度对玉米的影响则通过温度而间接起作用,因而,不属于生态因素。

32.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  )

A.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B.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答案:

B

解析: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但其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将不容易恢复,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8分)如图17-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图1          图2

图17-7

请依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B.寄生

C.捕食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       。

(3)我国是最早对蝗虫有记录的国家,也是历史上对蝗虫记录最详细的国家,在这些众多的记录中不仅记录了蝗虫发生的时间、规模,通常也记录了当时的气候条件,这说明在我国的古代就已对蝗虫进行研究了。

我国古人对蝗虫的研究是在       层次进行的。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4)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B C 

(2)多 (3)D 

(4)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及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解析:

(1)(略)

  

(2)据图1回答,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最多。

  (3)我国的记录中有气候条件等非生物因素,所以应是生态系统层次。

  (4)从图2可以看出,雨量小,飞蝗发生程度大,雨量大,飞蝗发生程度小,原因是雨量充沛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抑制了飞蝗的种群数量,而气候干燥时,真菌、丝虫和蛙的数量减少,对蝗虫的抑制作用较弱,导致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34.(11分)图17-8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完成下列问题。

图17-8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和    。

(4)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分三种类型:

    、    、      。

答案:

(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4)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解析:

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

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由于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J”型曲线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曲线增长。

两种曲线之间的差值,即图中的阴影部分,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35.(6分)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图17-9

(2)图17-9是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各调查小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则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12

4

2

3

3

答案:

(1)害虫防治 

(2)略〔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均正确〕 (3)3株/m2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各小组计数都要属实。

36.(9分)在南海岛上迁入某种动物,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生存环境优越。

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如图17-10曲线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图17-10

(1)该岛在m年内,该动物增长是型曲线,当该动物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条件           。

(2)当该动物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该动物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因素使遭到破坏,加上该动物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

(3)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以下,以上说明岛上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生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答案:

(1)“J” 允许最大值(K) 

(2)生态环境 种内斗争

(3)承载能力 生态平衡规律(自然规律)

解析:

刚迁入海南岛时生活资源不会成为动物生活的限制因素,动物增长呈“J”型曲线,当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资源),动物增长会逐渐降低,达到生活资源所能承受的最大值。

一旦动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生活资源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时,就会发生资源争夺,从而使动物降低到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

37.(9分)如图17-11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完成下列问题:

图17-11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首先是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所消耗;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少数能量被    利用。

(5)图中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

这部分能量总在被       和

      利用以及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