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013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历史期末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期末资料.docx

《历史期末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期末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期末资料.docx

历史期末资料

历史期末资料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原始农耕诞生

时间: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

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影响:

定居生活、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意义: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

考古: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

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特征:

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转折----夏朝

特征----“大同之世”à“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国家的特征----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地点: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内容:

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式建筑表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内外服制

背景:

汤灭夏,商朝建立

概念:

“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间接管辖的区域为“四土”、“四方”。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青铜器

青铜器的代表:

司母戊鼎

青铜器的作用:

1.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3)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农业

工具:

石器和木器

农作物:

谷类作物不仅是商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

商人饮酒风气极盛,贵族因酗酒而造成的政治腐败,成为商朝衰亡的一个原因。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建邦国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目的:

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内容:

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周朝建立后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意义: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西周的经济:

周朝的经济较商代进步,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都有一定的发展。

井田制是西周的主要土地制度。

周公的政绩:

1)辅佐武王幼子成王;2)平定三监之乱;3)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周的国土和影响也随之向东拓展;4)制定礼乐制度(影响最大的)。

礼乐文化的内容: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与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社会大变革

背景:

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涉及领域:

政治,经济(最深刻变革),文化

结果: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百家争鸣

背景:

社会转型之时

内容

1)儒家:

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

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

3)道家:

老子(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影响: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背景: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实行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秦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与中央集权制

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内容: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中央集权制:

1)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2)地方设郡、县;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4)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5)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6)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7)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影响: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繁重的兵役、徭役,沉重赋税,严酷刑律(根本原因);2)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3)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原因:

秦的暴政;结果:

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军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

秦的灭亡: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背景: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内容:

1)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结果: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

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内容:

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或任地方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

这些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到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黄老思想内容:

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景之治的内容:

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富,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范围:

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内容:

1)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3)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4)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1)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2)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

儒表法里

西汉盛世:

铁农具,代田法,西汉农业精耕细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新朝概括: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举措,但不合时宜的改革未奏效,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

在相继起义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他本人勤于理政,整顿吏治,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

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拥有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并把持地方舆论,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中央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腐朽黑暗。

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1)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必然结果;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迫使曹操北还;

4)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5)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6)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认识:

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一些。

北方人口的南移:

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地区。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

下令在辖区内广泛推行屯田,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有不小的作用。

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2)推动煮盐、织棉等手工业发展;3)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4)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占据的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有明显发展,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孙吴政权又迫使“山越”(古越人后裔)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这一举措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

三国之后,西晋曾实现短暂统一,随即又陷于分裂。

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

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1)北朝:

439年,北魏(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百年后,分裂成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与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2)南朝:

东晋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最终由北方政权统一了全国

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2)广泛兴修水利,推广改进犁耕,引入北方作物,表明农业技术进步;3)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业都比较发达;4)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

孝文帝改革内容

1)冯太后时期:

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时期:

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

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仿效汉族体制改定管制和律令;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影响:

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胡食,胡乐,胡舞等。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589年,隋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唐朝的建立:

618年,隋灭,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建都长安。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中央设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实质:

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唐朝科举考试(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常设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1)秦汉:

推举;2)魏晋南北朝:

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全;3)隋唐: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限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借鉴隋亡的教训,实行疏缓刑法、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广招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

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唐玄宗李隆基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锐意革新,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

1)政治上,精简机构,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2)经济上,重视生产,减免徭役。

表现:

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

唐玄宗晚年,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安史之乱),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唐与新罗(朝鲜)的外交:

互遣使节,新罗派遣留学生,唐朝文化的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唐与日本的外交:

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东亚文化圈:

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