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169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9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docx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试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菌种

菌落直径:

C(mm)

透明圈直径:

H(mm)

H/C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4.甲、乙是严重危害某二倍体观赏植物的病害。

研究者先分别获得抗甲、乙的转基因植株。

再将二者杂交后得到F1,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以下对相关操作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含有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B.通过接种病原体对转基因的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

C.调整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比例获得F1花粉再生植株

D.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若干再生植株均为二倍体

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6.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B.2022年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

C.能屏蔽电磁波的碳包覆银纳米线

D.“玉兔二号”钛合金筛网轮

7.下列示意图与化学用语表述内容不相符的是(水合离子用相应离子符号表示)

A

B

C

D

NaCl溶于水

电解CuCl2溶液

CH3COOH在水中电离

H2与Cl2反应能量变化

NaCl

Na++Cl−

CuCl2

Cu2++2Cl−

CH3COOH

CH3COO−+H+

H2(g)+Cl2(g)

2HCl(g)

ΔH=−183kJ·mol−1

8.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铟与铷(37Rb)同周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In是第五周期第ⅢA族元素

B.11549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

C.原子半径:

In>Al

D.碱性:

In(OH)3>RbOH

9.交联聚合物P的结构片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中

表示链延长)

A.聚合物P中有酯基,能水解

B.聚合物P的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

C.聚合物P的原料之一丙三醇可由油脂水解获得

D.邻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聚合过程中也可形成类似聚合物P的交联结构

10.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11.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室温下,0.1mol·L−1H2C2O4的pH=1.3)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少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Ca(OH)2+H2C2O4

CaC2O4↓+2H2O

B.酸性:

H2C2O4>H2CO3,NaHCO3+H2C2O4

NaHC2O4+CO2↑+H2O

C.H2C2O4具有还原性,2

+5

+16H+

2Mn2++10CO2↑+8H2O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

C2H5OOCCOOC2H5+2H2O

12.实验测得0.5mol·L−1CH3COONa溶液、0.5mol·L−1CuSO4溶液以及H2O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温度升高,纯水中c(H+)>c(OH−)

B.随温度升高,CH3COONa溶液的c(OH−)减小

C.随温度升高,CuSO4溶液的pH变化是Kw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D.随温度升高,CH3COONa溶液和CuSO4溶液的pH均降低,是因为CH3COO−、Cu2+水解平衡移动方向不同

13.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比较介质中的三个质点a、b、c,则

A.此刻a的加速度最小

B.此刻b的速度最小

C.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此刻b向y轴正方向运动

D.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a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

14.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在光屏上得到如图2中甲和乙两种图样。

下列关于P处放置的光学元件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应单缝,乙对应双缝

B.甲对应双缝,乙对应单缝

C.都是单缝,甲对应的缝宽较大

D.都是双缝,甲对应的双缝间距较大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标志着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B.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的总和

C.气体压强仅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D.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且温度降低,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

16.如图所示,正方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

一带电粒子垂直磁场边界从a点射入,从b点射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粒子带正电

B.粒子在b点速率大于在a点速率

C.若仅减小磁感应强度,则粒子可能从b点右侧射出

D.若仅减小入射速率,则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变短

17.如图所示,a、b两点位于以负点电荷–Q(Q>0)为球心的球面上,c点在球面外,则

A.a点场强的大小比b点大

B.b点场强的大小比c点小

C.a点电势比b点高

D.b点电势比c点低

18.2019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同步卫星)。

该卫星

A.入轨后可以位于北京正上方

B.入轨后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C.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D.若发射到近地圆轨道所需能量较少

19.光电管是一种利用光照射产生电流的装置,当入射光照在管中金属板上时,可能形成光电流。

表中给出了6次实验的结果。

入射光子的能量/eV

相对光强

光电流大小/mA

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eV

1

2

3

4.0

4.0

4.0

29

43

60

0.9

0.9

0.9

4

5

6

6.0

6.0

6.0

27

40

55

2.9

2.9

2.9

由表中数据得出的论断中不正确的是

A.两组实验采用了不同频率的入射光

B.两组实验所用的金属板材质不同

C.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1.9eV

D.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相对光强越强,光电流越大

20.国际单位制(缩写SI)定义了米(m)、秒(s)等7个基本单位,其他单位均可由物理关系导出。

例如,由m和s可以导出速度单位m·s–1。

历史上,曾用“米原器”定义米,用平均太阳日定义秒。

但是,以实物或其运动来定义基本单位会受到环境和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采用物理常量来定义则可避免这种困扰。

1967年用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频率∆ν=9192631770Hz定义s;1983年用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58m·s–1定义m。

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7个基本单位全部用基本物理常量来定义(对应关系如图,例如,s对应∆ν,m对应c)。

新SI自2019年5月20日(国际计量日)正式实施,这将对科学和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7个基本单位全部用物理常量定义,保证了基本单位的稳定性

B.用真空中的光速c(m·s–1)定义m,因为长度l与速度v存在l=vt,而s已定义

C.用基本电荷e(C)定义安培(A),因为电荷量与电流I存在I=q/t,而s已定义

D.因为普朗克常量h(J·s)的单位中没有kg,所以无法用它来定义质量单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80分)

本部分共11小题,共180分。

21.(18分)

用如图1所示装置研究平地运动。

将白纸和复写纸对齐重叠并固定在竖直的硬板上。

钢球沿斜槽轨道PQ滑下后从Q点飞出,落在水平挡板MN上。

由于挡板靠近硬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在白纸上挤压出一个痕迹点。

移动挡板,重新释放钢球,如此重复,白纸上将留下一系列痕迹点。

(1)下列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有____________。

A.斜槽轨道光滑

B.斜槽轨道末段水平

C.挡板高度等间距变化

D.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钢球

(2)为定量研究,建立以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的坐标系。

a.取平抛运动的起始点为坐标原点,将钢球静置于Q点,钢球的________(选填“最上端”、“最下端”或者“球心”)对应白纸上的位置即为原点;在确定y轴时______(选填“需要”或者“不需要”)y轴与重锤线平行。

b.若遗漏记录平抛轨迹的起始点,也可按下述方法处理数据:

如图2所示,在轨迹上取A、B、C三点,AB和BC的水平间距相等且均为x,测得AB和BC的竖直间距分别是y1和y2,则

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可求得钢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结果用上述字母表示)。

(3)为了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同学们还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__。

A.从细管水平喷出稳定的细水柱,拍摄照片,即可得到平抛运动轨迹

B.用频闪照相在同一底片上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平滑连接各位置,即可得到平抛运动轨迹

C.将铅笔垂直于竖直的白纸板放置,笔尖紧靠白纸板,铅笔以一定初速度水平抛出,将会在白纸上留下笔尖的平抛运动轨迹

(4)伽利略曾研究过平抛运动,他推断:

从同一炮台水平发射的炮弹,如果不受空气阻力,不论它们能射多远,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都一样。

这实际上揭示了平抛物体_________。

A.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C.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5)牛顿设想,把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同样是受地球引力,随着抛出速度增大,物体会从做平抛运动逐渐变为做圆周运动,请分析原因。

22.(16分)

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纸面内有一正方形均匀金属线框abcd,其边长为L,总电阻为R,ad边与磁场边界平行。

从ad边刚进入磁场直至bc边刚要进入的过程中,线框在向左的拉力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求: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

(2)拉力做功的功率P;

(3)ab边产生的焦耳热Q。

23.(18分)

电容器作为储能器件,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对给定电容值为C的电容器充电,无论采用何种充电方式,其两极间的电势差u随电荷量q的变化图像都相同。

(1)请在图1中画出上述u–q图像。

类比直线运动中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求两极间电压为U时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p。

(2)在如图2所示的充电电路中,R表示电阻,E表示电源(忽略内阻)。

通过改变电路中元件的参数对同一电容器进行两次充电,对应的q–t曲线如图3中①②所示。

a.①②两条曲线不同是______(选填E或R)的改变造成的;

b.电容器有时需要快速充电,有时需要均匀充电。

依据a中的结论,说明实现这两种充电方式的途径。

(3)设想使用理想的“恒流源”替换

(2)中电源对电容器充电,可实现电容器电荷量随时间均匀增加。

请思考使用“恒流源”和

(2)中电源对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填写下表(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恒流源”

(2)中电源

电源两端电压

通过电源的电流

24.(20分)

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通常仅为几米每秒,这与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有关。

雨滴间无相互作用且雨滴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

(1)质量为m的雨滴由静止开始,下落高度h时速度为u,求这一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W。

(2)将雨滴看作半径为r的球体,设其竖直落向地面的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kr2v2,其中v是雨滴的速度,k是比例系数。

a.设雨滴的密度为ρ,推导雨滴下落趋近的最大速度vm与半径r的关系式;

b.示意图中画出了半径为r1、r2(r1>r2)的雨滴在空气中无初速下落的v–t图线,其中_________对应半径为r1的雨滴(选填①、②);若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雨滴无初速下落的v–t图线。

(3)由于大量气体分子在各方向运动的几率相等,其对静止雨滴的作用力为零。

将雨滴简化为垂直于运动方向面积为S的圆盘,证明:

圆盘以速度v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f∝v2(提示:

设单位体积内空气分子数为n,空气分子质量为m0)。

25.(16分)

抗癌药托瑞米芬的前体K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ⅰ.

ⅱ.有机物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3)2NCH2CH3的键线式为

(1)有机物A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其钠盐可用于食品防腐。

有机物B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不产生CO2;B加氢可得环己醇。

A和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中含有的官能团:

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F是一种天然香料,经碱性水解、酸化,得G和J。

J经还原可转化为G。

J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M是J的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M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包含2个六元环

②M可水解,与NaOH溶液共热时,1molM最多消耗2molNaOH

(6)推测E和G反应得到K的过程中,反应物LiAlH4和H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7)由K合成托瑞米芬的过程:

托瑞米芬具有反式结构,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6.(12分)

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测定经处理后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废水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

Ⅰ.用已准确称量的KBrO3固体配制一定体积的amol·L−1KBrO3标准溶液;

Ⅱ.取v1mL上述溶液,加入过量KBr,加H2SO4酸化,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Ⅲ.向Ⅱ所得溶液中加入v2mL废水;

Ⅳ.向Ⅲ中加入过量KI;

Ⅴ.用b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Ⅳ中溶液至浅黄色时,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2S2O3溶液v3mL。

已知:

I2+2Na2S2O3=2NaI+Na2S4O6

Na2S2O3和Na2S4O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1)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____。

(2)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加KI前,溶液颜色须为黄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I与KBrO3物质的量关系为n(KI)≥6n(KBrO3)时,KI一定过量,理由是________。

(6)Ⅴ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___________g·L−1(苯酚摩尔质量:

94g·mol−1)。

(8)由于Br2具有____________性质,Ⅱ~Ⅳ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27.(14分)

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i.CH4(g)+H2O(g)=CO(g)+3H2(g)ΔH1

ii.CO(g)+H2O(g)=CO2(g)+H2(g)ΔH2

iii.CH4(g)=C(s)+2H2(g)ΔH3

……

iii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反应的ΔH。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n(CH4)=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4转化b.促进CO转化为CO2c.减少积炭生成

④用CaO可以去除CO2。

H2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t1时开始,H2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电解水制高纯氢,工作示意图如下。

通过控制开关连接K1或K2,可交替得到H2和O2。

①制H2时,连接_______________。

产生H2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改变开关连接方式,可得O2。

③结合①和②中电极3的电极反应式,说明电极3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6分)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1)实验一:

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a是____________。

(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

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

(资料:

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

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

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

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

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___。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

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

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

实验二中,

被氧化为

进入D。

实验三:

探究

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

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

做出判断的理由:

_______。

②实验三的结论:

__________。

(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

生成。

(6)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

29.(17分)

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

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主要实验材料包括:

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30.(17分)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