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341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docx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综述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

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的定义

简明定义:

地球表面能够生长和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土壤”和“土地”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的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

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特性可以概括为:

(1)具有生产力

(2)具有生命力

(3)具有净化力

(4)具有交换力

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的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

(2)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

(3)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4)对岩石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一、环境土壤学的发展

环境土壤学既属于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也属于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环境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是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是土壤—环境—人相互关系的协调机理和措施。

二、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三大方面,更具体地说,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土壤环境现状及其评价方法

(2)土壤环境容量与环境标准

(3)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

(4)人类活动、三废排放以及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5)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6)土壤污染对食品质量、人体健康、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土壤污染和养分盈余对水体、大气的影响。

(8)预防土壤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土壤环境容量的技术途径。

(9)污染土壤的处理技术和修复工程。

(10)利用土壤来处理三废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第一节土壤母质

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的特点

1、地壳主要元素成分是氧和硅。

它们的含量占地壳元素含量的75%。

2、凡是生物上有重要意义的元素,即作为植物与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却很少。

N、P、K分别为0.04%、0.12%、2.60%。

3、呈难溶、分散、不均衡状态。

二、主要成土矿物

矿物是一类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并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矿物可以是单一元素所组成的,也可以是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矿物的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和变质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如三水铝石、高岭石等。

变质矿物是指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原有的矿物重新处于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形态、性质和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矿物。

蓝晶石、石榴石等。

•摩氏硬度计/莫氏硬度计。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画、压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

Friedrich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按照他们的软硬程度分为十级: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三、主要的成土岩石

岩石:

是一种或数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石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岩石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生成方式的不同,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也称火成岩

岩浆岩的类型:

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以颗粒大小分为:

砾状结构(如砾岩),粒状结构(如沙岩),细粒状结构(如沙岩)

以颗粒形状分为:

角砾状结构,颗粒有棱角(如角砾岩),圆滚状结构,颗粒无棱角(如砾岩)

(三)、变质岩

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称变质岩。

主要的变质岩:

片麻岩、石英岩,、千枚岩、大理岩、板岩等。

四、岩石的风化过程

岩石的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按作用性质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个类型。

1、物理风化

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崩解破碎等机械破坏过程,只造成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的改变,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变碎块,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

物理风化改变了岩石的形状和大小,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形成的母质多偏砂石砾多,养分不易释放出来。

物理风化的结果使岩石对空气、水分的通透性增强了,暴露的表面积增大,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化学风化

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称化学风化。

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

(1)溶解作用:

是指矿物和岩石为水所溶解的作用。

(2)水化作用:

是指无水矿物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

CaSO4+2H2OCaSO4·2H2O

硬石膏石膏

2Fe2O3+nH2O2Fe2O3·nH2O

赤铁矿褐铁矿

(3)水解作用:

是指矿物与水(碳酸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

4K[AlSi3O8]+2CO32-+4H2O→2K2CO3+Al4[Si4O10][OH]8+8SiO2

 钾长石                     高岭石       

(4)氧化作用:

是指大气中的氧气促使矿物进行氧化作用。

FeS2+14H2O+15O22Fe2O3·3H2O+8H2SO4

黄铁矿褐铁矿

3、生物风化

岩石和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酸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称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A:

生物的机械破碎作用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岩石机械破碎作用(物理风化)。

例如:

根劈作用。

B:

生物的化学分解作用有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靠分泌酸类物质分解岩石,从中吸取营养物质。

上述3种风化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只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各有侧重,划分只是为了讨论方便。

五、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

风化产物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这种物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认为自然土壤的发生是以生物因素为主导的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五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果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地质大循环:

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

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通过植物(包括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土壤形成过程是建筑在地质大循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基础上的。

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土壤形成因素

属于自然形成的因素有:

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和时间。

第三节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一、土壤剖面

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着,土壤中物质存在状态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即构成了土壤剖面特征,它是土壤肥力因素的外部表现。

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通常挖到1-2m深。

一般情况下这些土层在颜色、结构、紧实度和其他形态特征上是不同的。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就是土壤的外部特征,这种外部特征可通过人们的感官(即视觉、触角和嗅觉)来认识。

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有:

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值、新生体、侵入体、孔隙、动物孔穴等。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土壤组成状况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体,它是由有机体和无机体共同组成,其基本物质是三相。

三相比例为:

固相为50%,液相+气相为50%。

第一节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

一、土壤粒级及其划分

土壤中的各种固体颗粒简称土粒。

粒级(粒组):

土粒大小不同,性质也随之而异。

可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若干粒级(或粗细)。

粒级分类常用的标准有以下四种:

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

二、各粒级土粒的组成和特性

1.各粒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3、各级土粒的主要特性

(1)石砾多为岩石碎块,但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

其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一般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但通透性极强。

(2)砂粒酸性岩山体的山前平原和冲积平原土壤中常见。

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因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

但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3)粉粒在黄土中含量较多。

颗粒中次生矿物相对增加,而石英相对减少。

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但表现微弱。

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4)粘粒是化学风化的产物,属于土壤胶体范畴。

其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巨大,具有很强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矿质养分丰富。

但由于粒间孔隙极小,通透性能极差。

二、土壤质地

1、机械组成和质地的概念

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土粒的比例组合,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或叫土壤质地。

3、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

(1)、砂质土

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总孔隙度低,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养分贫乏;由于颗粒大,比面小,吸附、保持养分能力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土中有机质分解较快。

砂质土热容量较小,土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在早春天气回暖时,土温容易升高,有“热性土”之称。

砂质土粘结性差,疏松易耕,植物也容易扎根。

2.粘质土

粘质土颗粒细小,总孔隙度高,由于粒间孔隙很小,通气透水性差,土壤内部排水困难,容易积水而涝。

土中胶体数量多,比面大,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矿质养分丰富,特别是钾、钙、镁等含量较高;供肥表现前期弱而后期较强,但比较平稳。

粘质土蓄水多,热容量大,温度稳定,在早春,水分饱和的粘质土土温上升慢,有“冷性土”之称。

粘质土比较紧实,容易板结;受干湿影响,常形成龟裂,影响植物根系伸展。

3.壤质土

壤质土是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一种质地类型,其中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比较适宜,因而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壤质土砂粘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土温稳定。

养分较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适当,既有保水保肥能力,又供水供肥性强,耕性表现良好。

第二节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是指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主要分布在土壤的砂粒和粉砂粒中,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岩浆岩是原生矿物的主要来源,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其中石英属极稳定的矿物,具有很强的抗风化能力,因而在土壤粗颗粒中的含量较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次生层状硅酸盐类、晶质和非晶质的含水氧化物类及少量残存的简单盐类。

其中,层状硅酸盐类和含水氧化物类被称为是次生粘粒矿物,简称粘粒矿物或粘土矿物,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主要元素约有10余种,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碳,占土壤矿物质总质量的99%以上,其中以氧、硅、铝、铁4种元素所占的比例最多。

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所含化学成分有一定规律。

石英、长石、白云母这些矿物的SiO2及K2O、Na2O含量高,含SiO2愈多的矿物颜色愈浅,愈抗风化。

而黑云母、辉石、橄榄石、磁铁矿等深色矿物SiO2含量少,而Fe、Ca、Mg含量高,这些矿物易风化分解。

矿物质颗粒愈粗,SiO2含量愈多,颗粒愈细SiO2含量愈少,但A12O3、Fe2O3、CaO、MgO、P2O5、K2O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正相反。

二、粘粒矿物

粘粒矿物是土壤矿质胶体的主体,在土壤矿物质中表现最活跃。

粘粒矿物包括层状硅酸盐类和非层状硅酸盐类

(一)、层状硅酸盐矿物

1、基本结构单位

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硅氧四面体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氧原子组成,硅原子位于中央,氧原子占据四个顶点。

铝氧八面体由一个铝原子和八个氧原子组成,铝原子位于中央,氧原子占据八个顶点。

2、单位晶层

硅氧四面体和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共用氧原子互相联结就形成了硅氧片。

每六个硅氧四面体相连就形成一个六边形网孔。

铝氧八面体与铝氧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互相连接就形成了水铝片。

硅氧片与铝氧片(水铝片)称为基本晶片。

晶片与晶片按一定方式堆叠就形成了粘土矿物的晶层。

常见晶层类型包括1:

1型、2:

l型和二种晶层类型。

3、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称为同晶置换。

相互置换的离子大小和电性要相近,如Fe3+离子(半径0.064nm)可与Al3+离子(半径0.057nm)相互置换。

同晶置换现象多发生在2:

1型的粘粒矿物中,1:

1型的粘粒矿物中相对较少。

4、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

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种类很多,根据其构造特点和性质可归纳为3个类组:

高岭组、蒙蛭组和伊利组。

①高岭组硅酸盐粘粒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类。

代表性矿物为高岭石,是水铝片和硅氧片相间重叠组成的1:

1型矿物,无膨胀性,所带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弱。

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中普遍且大量存在,而在华北、西北、东北及西藏高原土壤中含量很少。

②蒙蛭组晶层由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构成,硅氧片和水铝片比例2:

l,该组矿物具有很好的膨缩性,因此又叫2:

l型膨胀性矿物,代表性矿物为蒙脱石、蛭石等。

蒙蛭组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土壤中分布较广。

③伊利组属2:

1型非膨胀性矿物,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组成,以伊利石为主要代表,又称水化云母组,其特点是膨胀性小,带电量大,同晶置换较普遍,阳离子交换量和胶体特性都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伊利石广泛分布于我国多种土壤中,尤其是西北、华北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很高。

(二)非层状硅酸盐矿物

这类粘粒矿物主要是指结构简单、水化程度不等的各种铁、铝氧化物及硅的水化氧化物。

包括氧化铁、氧化铝、水铝英石、以及氧化硅等。

其结构有的为结晶型,如三水铝石、水铝石、针铁矿等;有的则是非晶质无定形的物质,常以凝胶态或斑状、胶膜状包被在层状硅酸盐和腐殖质上,如凝胶态物质水铝英石等。

铝硅酸盐矿物,是火山灰土壤中的主要粘土矿物。

第三节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它与矿物质一起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并不多,一般在10‰~30‰左右,但它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是土壤发育过程的重要标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重大。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就成为土壤中有机质的基本来源。

耕作土壤则包括作物根茬、各种有机肥料、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存在形态

(1)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2)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及中间产物。

(3)已被微生物作用转化,彻底改变了原来性质,而获得新的特性的特殊物质即腐殖质。

1.不含N化合物:

主要成分是C、H、O,占土壤有机质80%~90%。

包括单糖、双糖、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蜡脂、树脂、单宁和有机酸等物质。

2.含N化合物:

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等。

占土壤有机质5%~8%。

3.灰分:

约占土壤有机质2%~5%。

它为各种无机盐类所组成。

其中以K、Ca、Mg、S、P、Si等元素较多。

二、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腐殖质一般占有机质的46%~90%。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养分的储存库,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2.土壤腐殖质的存在状态

土壤中游离态腐殖质很少,绝大多数是以结合态腐殖质存在。

即腐殖质与土壤无机物,尤其是粘粒矿物和阳离子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方式存在。

结合态腐殖质一般分三种状态类型。

(1)腐殖质与矿物成分中的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主要为腐殖酸钙和镁。

(2)腐殖质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3)与土壤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中主要是Fe、Al离子键结合的腐殖质,这种结合具有高度的坚韧性,但不一定具备水稳性,所以对土壤团粒状结构形成和肥力提高上关系不大。

我国北方的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主要以Ca离子键结合的腐殖质为主,具有较强的水稳性,对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1.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腐殖质可分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后二者合称为腐殖酸。

腐殖酸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Ca、Mg、Fe、Si等元素。

一般腐殖质含C55%~60%,平均为58%;含N3%~6%,平均为5.6%;其C/N比为10:

1~12:

1。

2.腐殖质的物理性质

同一土壤,富里酸的平均分子量最小,胡敏素的平均分子量最大,胡敏酸介于二者之间。

我国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890~2500和675~1450之间。

土壤腐殖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达2000m2g-1,远大于粘土矿物和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积。

腐殖酸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最大吸收量可以超过其自身重量的500%。

腐殖质整体呈黑褐色。

富里酸的颜色较淡,呈黄色至棕红色,而胡敏酸的颜色较深,为棕黑色至黑色。

3.腐殖质的化学性质

胡敏酸不溶于水,呈酸性,它与K+、Na+、NH4+等离子形成的一价盐溶于水,而与Ca、Mg、Fe、Al等多价盐基离子形成的盐类溶解度相当低。

富里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其水溶液呈强酸性反应,它的盐类(包括一价或二价)都能溶于水,易造成养分流失。

腐殖质是带有负电荷的有机胶体。

腐殖质可以通过干燥或冻结脱水变性,形成凝胶。

腐殖质的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因此,能形成水稳性的团粒状结构。

腐殖质分子中含各种功能基,其中最主要的是含氧的酸性功能基,包括羧基(R—COOH)和酚羟基(酚—OH。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1矿质化过程2腐殖化过程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不含氮有机物的转化

(2)含氮有机物的转化

(3)含磷有机物的转化

(4)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等无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第二阶段:

上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

先是多元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原始腐殖质。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温度4.土壤pH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2)化学性质

土壤有机质能提高士壤的蓄水、保肥和缓冲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可避免养分随水流失同时,使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

而且,腐殖酸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3)生物性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同时,腐殖酸被证明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它能加速种子萌发,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植物生长。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一方面,其分解和积累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碳平衡;另一方面,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的肥力因子影响植物生长,从而影响陆地的生物碳库。

第四章

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第一节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的反应,它反映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比例.是土壤的一项重要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土壤生产力以及土壤污染与净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表示。

一、土壤酸碱度

(一)土壤酸度

1.土壤中酸的来源

①水的解离

②碳酸的解离

③有机酸的解离

④无机酸的解离

⑤酸雨:

大气化学物质(pH<5.6)

⑥农业生产

2.土壤酸度类型

土壤酸度反映土壤中致酸离子的数量。

根据致酸离子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与表现,可以将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种类型。

①活性酸度

土壤中游离态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其大小用pH值表示。

②潜性酸度

包括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或A13+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比活性酸一般大3~4个数量级。

土壤潜性酸以分为:

交换性酸

用过量的中性盐(往往是1.0mol/LKCl)交换出来的致酸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二)土壤碱度

土壤碱度也是用土壤溶液的pH表示,据此可进行碱性分级。

由于土壤的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Na+的相对数量,所以通常把交换性Na+的饱和度称为土壤碱化度,它是衡量土壤碱度的重要指标。

二、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1)气候

(2)地形(3)母质(4)植被(5)耕作活动

三、土壤酸碱缓冲性

土壤的缓冲性(缓冲作用)是指将酸或酸性盐,碱或碱性盐施入土壤后,在一定限度内土壤具有抵抗这些物质改变土壤酸碱反应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