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458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章 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讲解.docx

第5章化湿药第6章利水渗湿药第7章温里药讲解

第五章化湿药【学习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应当

了解化湿药及化湿药功效的含义;

掌握化湿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和使用注意;

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苦温燥湿药与苦寒燥湿药的区别及配伍关系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学习:

掌握广藿香、苍术、厚朴、豆蔻的性能、功效和应用。

品。

苍术、厚朴、陈皮不换金正气散2.解暑(散表邪),治:

(1)暑湿证,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

头痛,脘腹痞闷,呕恶吐泻者之要药

紫苏、厚朴、半夏藿香正气散

(2)湿温初起,湿热并重

黄芩、滑石、茵陈

3.止呕:

善化湿和中止呕,为治呕吐之常用药。

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熟悉佩兰、砂仁的功效与主治。

了解草豆蔻、草果的功效。

参考药:

藿香、厚朴花、砂仁壳、豆蔻壳。

一.概念

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用治湿阻中焦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又称芳香化湿药。

二.药性:

1.性味:

气芳香—醒脾化湿

味辛—宣畅气机温燥—燥湿运脾2.归经:

脾、胃经

三.功用:

化湿:

主治湿阻脾胃证四.常用配伍:

1.根据湿邪性质

(1)寒湿者:

配温中散寒药

(2)湿热者:

配清热燥湿药(3)脾胃虚弱者:

配补脾健胃药2.根据病情性质

(1)气滞腹胀者:

配行气药

(2)寒湿重腹痛甚者:

配温里药五.使用注意:

1.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故入煎剂宜后下或不

宜久煎。

2.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热及气虚者

慎用。

广藿香HERBAPOGOSTEMONIS《名医别录》——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切段,生用。

性味:

辛,微温,气芳香功用:

1.芳香化湿:

为芳香化湿要药,治湿阻中焦之常

(1)湿阻脾胃者尤宜,单用有效

(2)湿热呕吐,配黄连、竹茹(3)寒湿者,配丁香、白豆蔻

(4)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半夏

佩兰HERBAEURATORII《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

切段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

辛,平,气清香

功用:

化湿解暑功似藿香,但善于祛陈腐,辟秽浊,为治脾经湿热,口甜多涎、口臭、苔腻之良药,为夏日感暑之常用药。

苍术RHIZOMAATRACTYLODIS《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切厚片,生用或者麸炒用。

性味:

辛苦温,气香。

功用:

1.燥湿健脾:

(1)为寒湿困脾之要药。

兼健脾胃,尤宜于湿阻脾胃,脾失健运者。

(2)痰湿咳嗽,合二陈汤(3)水肿湿盛者,如胃苓汤2.祛风湿:

(1)风湿痹证:

长于祛湿,湿痹尤宜薏苡仁、独活薏苡仁汤

(2)湿热痹证,白虎加苍术汤

(3)湿热痿证黄柏,二妙散3.解表:

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

羌活、白芷、防风神术散4.明目:

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厚朴《神农本草经》

CORTEXMAGNOLIAEOFFICINALIS

——为木兰科落叶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生用,或姜汁制用。

45

性味:

苦辛,温2.善止呕,尤宜于胃寒呕吐,也治小儿胃寒吐乳功用:

1.燥湿、行气、消胀:

(1)湿阻气滞胀满腹痛

(2)胃肠气滞之腹胀满大黄、枳实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为燥湿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2.下气平喘:

(1)宿有痰饮,复感风寒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寒饮化热,胸闷气喘

石膏、杏仁厚朴麻黄汤

(3)痰饮阻肺,咳喘胸闷

陈皮、半夏

(4)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

茯苓、苏叶半夏厚朴汤砂仁《药性本草》FRUCTUSAMOMI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阳春砂、海南砂或绿壳砂的干

燥成熟果实用时打碎生用。

白豆蔻《开宝本草》FRUCTUSAMOMIROTUNDUS——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用时捣碎共性:

性味:

辛温(燥)功用:

1.化湿行气:

(1)湿阻气滞证(寒湿尤宜)厚朴、陈皮、苍术

(2)脾胃气滞证,厚朴、陈皮

2.温中止呕:

治脾胃虚寒之呕吐干姜、附子3.用法用量:

3~6克,宜后下个性:

砂仁:

1.并能温脾止泻,治脾胃虚寒之寒湿冷泻干姜、附子2.行气安胎,治气滞之胎动不安苏梗、白术(砂仁壳:

力弱,多用于脾胃气滞证)白豆蔻:

1.偏行中、上焦之气,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开胸)三仁汤

白豆蔻汤(豆蔻壳:

力弱,多用于湿阻气滞证)

草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捣碎生用草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

炒黄捣碎取仁用;或将净仁姜汁微炒用。

复习思考题1.何谓化湿药?

其性能特点是什么?

2.试述化湿药的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3.试述苍术、砂仁的药性、功能、主治病证及使用注意。

4.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效、主治证的异同:

藿香与佩兰、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5.简述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效的异同:

草豆蔻与草果、藿香与香薷、藿香与紫苏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学习要求: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主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与使用注意。

熟悉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的含义;2.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木通、滑石、茵陈蒿、金钱草、虎杖的主要性能、功效、应用及特

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猪苓、萆薢、海金沙、瞿麦、地肤子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一、含义利:

通利;渗:

渗除、渗泄。

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称之。

46

水湿所致病证:

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疹、泄泻、痰饮、带下、湿温、湿痹等。

化湿、燥湿、利湿的基本区别

一般的原则,是湿滯上焦,以化湿为主;湿滯中焦,3.抗病原微生物和化石排石;4.利胆;5.降压;6.抗肿瘤;

7.降血糖、降血脂。

以燥湿为主;湿滯下焦,以利湿为主。

二、药性分析

1.性味:

多甘淡平或苦寒凉;2.归经:

多归膀胱经;

3.升降浮沉:

作用趋于下行。

4.毒性:

香加皮、泽漆为有毒之品。

三、分类及功用

1.利水消肿药:

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利水消肿—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利尿通淋药:

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利尿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淋证。

3.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四、配伍方法

1.寒湿相并--~温里祛寒药2.湿热合邪--~清热药

3.水肿日久,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药4.水肿骤起有表证---~宣肺解表药;气滞---~行气药

1)热伤血络尿血--~凉血止血药;

症状2)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等药物。

五、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水肿--利水退肿药淋证--利尿通淋药黄疸--利胆退黄药2.三因制宜:

3.中病即止:

过渡渗利可耗伤津液。

4.证候禁忌:

1)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2)通利作用强的药物,孕妇慎用。

药理研究1.利尿;2.治疗腹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一、性味甘淡,平二、功用:

1.利水渗湿:

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利水渗湿要药。

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湿病证。

2.健脾:

用治脾虚诸证;

①脾虚湿盛泄泻:

参苓白术散②脾胃虚弱,食少纳呆:

四君子汤;③脾虚水肿;

④脾虚湿聚,痰饮内生:

苓桂术甘汤。

3.(宁心)安神:

用治心悸、失眠等证。

以茯神为佳。

(1)气血不足配党参、龙眼肉,如归脾汤;

(2)水气凌心配桂、术等,如苓桂术甘4.有滋补作用:

可药食两用

茯苓的用药部位名称及功效特点白茯苓——利水健脾;赤茯苓——清热利湿;茯神、茯神木——安神;茯苓皮——功专利水消肿,

善治皮肤水肿。

薏苡仁——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一、性味:

甘淡,微寒二、功用:

1.利水渗湿:

用治水肿,水便不利,脚气等证。

也用于湿热淋证。

2.健脾止泻:

炒用偏温,治脾虚湿困食少便溏、泄泻等。

如参苓白术散。

“清补利湿佳品”。

3.清热排脓:

用治肺痈、肠痈;配?

4.除痹:

用于风湿痹证筋脉拘挛。

①湿痹:

薏苡仁汤;②湿热痹痛:

三妙汤;

③湿热蕴于经络者:

宣痹汤;④风湿一身尽痛,发热者: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本草纲目》:

薏苡仁粥疗湿痹,筋脉拘挛。

47

《金匮》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使用注意:

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发热而日晡增剧者。

对湿热下注之痿弱无力,与苍术、黄柏、牛膝配伍,如四妙丸。

临床应用:

癌症(汤剂或糖浆等),扁平疣(食疗或汤剂等),鞘膜积液,高脂血症。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共性:

1.性味:

甘淡。

2.功用:

利水渗湿,作用较强,利尿作用显著(强于茯苓、苡仁)。

用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之泄泻、淋浊、带下等;常相须为用,如四苓散。

个性泽泻:

1.寒凉性比猪苓大

2.利水之中,善治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现代耳源性眩晕):

泽泻汤3.泄热:

清利下焦湿热:

湿热淋证

泄肾与膀胱之火:

相火亢盛之遗精遗尿“盖相火妄动遗泻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

”《本草通玄》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有利尿、降血脂、降血糖、抗脂肪肝等作用)抗血脂

猪苓:

1.性平,利水力强泽泻,水肿多用;2.也可用于阴虚内热之水肿、小便不利。

如猪苓汤。

古人谓“利水而不伤阴”。

抗衰老,抗肿瘤

香加皮——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性味:

辛、苦、温,有毒功用:

1.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2.祛风湿:

风湿痹痛;

3.强筋骨:

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

冬瓜皮——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瓜的干燥外层

果皮

玉米须——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玉米的花柱与柱头泽漆——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泽漆的干燥全草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全虫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利尿通淋——淋证:

热淋、血淋、石淋、膏淋等以

及湿热为患的其他病证。

现代医学: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等。

车前子——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

滑石——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

镁[Mg3(Si4O10)(OH)2].

共性:

1.性味:

甘寒。

2.功用:

利尿通淋,性寒而质滑利,用于膀胱湿热之小便淋漓涩痛等证,常相须使用,如八正散。

3.用法:

包煎个性车前子:

1.寒凉性弱于滑石;2.利尿作用明显,故又可作为利水消肿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1)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的小便淋沥、涩痛尤

48

为适宜;

(2)湿热水肿;

(3)虚寒性的水肿:

济生肾气丸

3.渗湿止泻:

暑湿泄泻(利小便而实大便)(欧阳修);川木通:

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绣球藤的木质茎;

淮通:

马兜铃科植物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

质茎;(不宜做木通使用)

白木通:

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木质茎(为古代记载的通

4.清肝明目:

肝热目赤肿痛

肝肾亏损之目暗昏花、翳障等。

5.清肺化痰:

痰热咳嗽。

车前草:

清热解毒、清肺祛痰力强,

热毒疮痈、肺热咳嗽及湿热黄疸多用。

临床应用:

泌尿系各种疾病,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或腹泻(如治小儿消化不良,单用炒焦口服;治腹泻,每日用车前子煎服,一般1-2天可治愈或研末冲服),高血压(每天9-18克水煎代茶饮)。

滑石:

1.利尿通淋强于车前子,为治湿热淋证及石淋之常用药。

2.清热解暑:

暑湿、湿温病多用,如六一散。

3.外用祛湿敛疮:

用于湿疹、湿疮,单用或与枯矾、黄柏同用。

治痱子,与薄荷等制成痱子粉使用。

或滑石10克,硼酸3克,加冷开水100ml,调匀外用。

木通——马兜铃科藤本植物东北马兜铃的藤茎。

通草——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冬葵子——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冬葵的干燥成熟种子

共性:

1.均为寒性。

2.功效:

(1)利尿通淋—治下焦湿热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等,常同用;

(2)通乳—治产后乳汁不多或乳汁不通等证

(配穿山甲、王不留行)。

个性木通:

1.清心降火(善上清心泻火,下利膀胱湿热),用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及心火下移于小肠之小便短赤,如导赤散。

2.并通血脉,利关节,治痹证。

通利之力较强,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克)。

草)

通草:

兼清肺热,通利之性较缓和。

冬葵子:

兼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配火麻仁、郁李

仁等。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福州薯蓣的根茎海金沙——海金沙科缠绕草本藤本植物海金沙的干

燥成熟孢子

石韦——水龙骨科多年生常绿植物庐山石韦和石

韦或有柄石韦的叶。

共性:

利尿通淋:

治湿热淋证。

个性萆薢:

1.利湿浊,善分清别浊,为治膏淋或小便混浊之要药。

如萆解分清饮。

以本品配荠菜,治乳糜尿有效。

2.祛风湿:

治风湿腰膝痹痛。

海金沙:

1.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2.兼能排石:

多用治石淋(配内金、石韦等)。

附:

金沙藤

石韦:

1.兼凉血止血:

血淋涩痛尤宜;2.并清肺止咳:

治肺热咳喘。

瞿麦——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干

燥的地上部分。

灯心草——灯心草科多年生草本灯心草的干燥茎髓

共性:

均为寒性。

功用:

利尿通淋——治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证,常相须为用,如八正散。

个性

瞿麦:

尚能活血通经,治瘀滞闭经。

49

灯心草:

1.清心降火除烦:

治心烦失眠、小儿夜啼。

配:

2.质轻,用量宜小(1-2克或3-5扎)。

萹蓄——蓼科一年生草本萹蓄干燥地上部分。

地肤子——藜科一年生草本地肤的成熟果实。

共性:

性味:

苦寒功用:

1.清热利水通淋:

治湿热淋证,常相须为用。

2.祛湿止痒:

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等证。

萹蓄:

苦寒沉降,善清膀胱湿热而利水通淋,热淋

多用。

地肤子:

祛湿止痒力胜,皮肤瘙痒多用,配蛇床子等,煎水外洗。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

又称

茵陈。

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金钱草——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

共性:

1.性味微寒。

2.功用:

清利湿热,退黄疸:

用治湿热黄疸。

个性茵陈:

1.苦味。

2.退黄功著,为治黄疸要药。

(1)湿热黄疸(阳黄):

如茵陈蒿汤

(2)寒湿发黄(阴黄):

如茵陈四逆汤。

3.清利湿热:

(1)用于湿温、湿热泄泻;配:

(2)湿疹、湿疮等。

药理作用:

利胆,保肝,降血脂,降血压,抗菌,解热,抗肿瘤。

金钱草:

1.甘淡味。

2.通淋排石:

常用于石淋,为治泌尿系或肝胆结石要药。

可单用大剂量代茶饮,或配伍海金沙、鸡内金等。

3.清热解毒:

外用治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虎杖——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

性味:

苦寒。

功用:

1.利湿退黄:

用治湿热黄疸、淋浊带下等证;2.清热解毒:

用治

(1)痈疮肿毒;

(2)烧伤;(3)毒蛇咬伤。

3.活血化瘀:

用治

(1)血瘀经闭,痛经;

(2)跌打损伤;

(3)风湿痹痛。

4.祛痰止咳: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5.泻下通便:

用于热结便秘,功效与?

相似

垂盆草——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垂盆草的新鲜或

干燥的全草。

溪黄草——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溪黄草的干燥的

全草。

积雪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积雪草的干燥全草。

生用。

50

第七章温里药学习要求

1.了解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熟悉花椒、高粱姜的功效、主治及特殊作用注意。

概述

一、含义

温:

温暖脏腑,祛散里寒里:

里寒证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又叫祛寒药)。

脾胃受寒里寒证外寒内侵肺寒痰饮肝经受寒阳虚则寒脾胃虚寒肾阳虚心肾阳虚

: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二、药性

1.性味:

辛、温热

2.归经:

主入脾胃经,次入心肾经。

3.升降浮沉:

主沉降4.毒性:

部分药物有毒三、功用

温里祛寒:

治里寒证。

1.温中散寒(脾胃)-脾胃寒凝、脾胃虚寒证;2.温肾助阳(肾)-肾阳虚证;3.温肺散寒(肺)-肺虚寒;4.温肝散寒(肝)-肝经受寒;

5.温助心阳(心)-心肾阳虚:

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6.回阳救逆-亡阳证:

四肢厥冷、

汗出神疲、脉微欲绝。

四、配伍

1.表里俱寒者,配发散风寒药;2.寒凝气滞血瘀者,配行气活血药;3.寒湿内阻者,配健脾燥湿、化湿药;4.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5.气虚欲脱者,配大补元气药。

五、使用注意

1.药性温热,易助火伤阴,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或慎用;2.真热假寒,不可误投;

3.气候炎热或温热地区宜慎用或用量宜小。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

处方:

制附子、理顺片、淡附片性味:

辛甘大热,有毒功用: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1: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亡阳证。

(1)亡阳证,配干姜、甘草,如四逆汤;

(2)气脱亡阳证:

配人参,如参附汤。

2.补火助阳:

用于各种阳虚证。

(1)肾阳虚衰阳痿、不孕不育:

桂附八味丸;

(2)脾阳不振:

便溏日久、大便冷秘,附子理中汤;(3)脾肾阳虚:

尿少水肿真武汤;

小便频多肾气丸;

(4)阳虚外感:

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5)脾阳不足之阴黄证,配茵陈、干姜,茵陈四逆汤。

51

3.散寒止痛(散寒止痛的作用强):

用治多种寒痛。

2.回阳通脉:

功逊于附子。

用于亡阳证,配附子,

(1)寒湿痹痛:

乌附麻辛桂姜汤;

(2)胸痹心痛:

薏苡附子散;(3)脏腑冷痛、虚寒腹痛:

配党参、白术等;(4)寒凝气滞之痛经:

配川芎、小茴香等。

用法用量:

1.用量:

3-15g,中毒量:

15-60克2.用法:

(1)先煎30-60分钟,至入口无麻味为度;

(2)内服一般用制附子;(3)用量由小到大;(4)气候炎热应少服。

使用注意:

1.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2.有毒须经过炮制(用量过大,炮制、煎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3.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中毒症状

毒性:

含乌头碱类化合物,有较强毒性,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等,使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对中毒急救:

早期催吐,或洗胃、导泻、高位灌肠,阿托品肌注(无效则利多卡因静滴),对症处理。

中医:

生白蜜120g加入凉开水咽饮,或绿豆汤代茶饮,或生姜、甘草、银花等煎水饮。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强心:

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窦房和房

室传导,增加冠脉血流的心肌耗氧。

(2)增加血管血流量,升压,提高耐氧给力。

2.抗炎、镇痛及抗寒冷作用。

干姜——姜科植物姜的根茎性味:

辛热功用:

1.温中散寒:

用于脾胃虚寒证。

(主入脾胃,善于温散脾胃寒邪,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1)散寒止痛:

无论外寒内侵、还是寒从内生之寒凝气滞脘腹冷痛均可运用。

(2)温中止呕止泻:

善温散脾胃寒邪,以健运脾胃,为中寒呕吐、泄泻要药

四逆汤。

“附子无干姜不热”“走守问题”

3.温肺化饮:

用于寒饮咳喘、痰多清稀,配细辛、麻黄,小青龙汤。

与生姜区别共性

1.均为辛温

2.均能温中散寒,用于胃寒呕吐3.温肺止咳:

肺寒咳嗽干姜:

1.温热性较大,主祛里寒,为脾胃寒证的要药;2.善于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等;3.回阳通脉:

用于亡阳证。

生姜:

1.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2.降逆止呕:

“呕家圣药”。

药理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所谓“温

中散寒”;

(2)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

液分泌;(3)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

使血压上升;还有降血脂、保肝、利胆作用。

肉桂——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性味:

辛甘热功用:

1.补火助阳:

益命门之火,常用于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2)元阳亏虚,虚阳上浮证。

引火归源(3)小儿肾虚遗尿,配益智仁、乌药;(4)泻痢日久。

【小儿遗尿:

用肉桂、鸡肝等分为末,每服1克,每日3-4次】

2.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用治寒凝血滯诸证:

(1)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附子、干姜

(2)寒疝腹痛小茴香、吴茱萸(3)寒湿痹痛独活寄生汤、蠲痹汤(4)胸痹心痛桂附丸(5)痛经,经闭少腹逐瘀汤

(6)阴疽流注、疮疡久溃不敛阳和汤此外,鼓舞气血生长,用于气虚血少证。

“宣导百药”,配于补养气血方药中。

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或入丸散、

冲服,每次1~2g。

52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

辛苦热,有小毒功用:

1.散寒止痛:

善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要药。

(1)肝气上冲之:

如吴茱萸汤。

(2)寒滞肝脉之疝气痛:

临床最常用。

(3)腹痛证:

冲任虚寒之经产腹痛;肝郁胃寒之脘腹

胀痛;

(4)寒湿脚气肿痛,鸡鸣散。

2.疏肝降逆止呕:

(1)脾胃虚寒之呕吐;

(2)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配黄连,左金丸。

3.助阳止泻:

治虚寒泄泻,五更泻。

配补骨脂、白豆蔻,如四神丸。

外用:

(1)研未,醋调敷足心,用于降血压;

(2)3g粉于睡前调敷涌泉穴,治口舌生疮(上病下治,引火下行)。

(3)调敷脐部,治小儿腹泻。

用法用量:

1.5-6克,煎服,外用适量,不宜多服久服,虚热者忌服。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习称公丁香。

母丁香(成熟果实)

小茴香——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花椒——芸香科植物花椒、青椒的成熟果皮

共性:

1.性味:

辛,温(热)。

2.功用:

温中散寒止痛:

用治脾胃有寒之脘腹冷痛、吐泻等。

个性丁香:

(1)温中之中,并善降逆,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如丁香柿蒂散。

(2)并能温肾助阳:

用治肾阳不足之阳痿、宫冷。

畏郁金

【母丁香(成熟果实):

功似公丁香而力逊】参考:

1.外用治癣:

丁香15g,加70%酒精100ml浸48小时后外擦。

2.《本草图经》云:

“疗口臭最良。

小茴香:

(1)长于温肾暖肝,行气止痛。

A.常用治寒疝腹痛:

如天台乌药散。

B.睾丸偏坠胀痛:

睾丸炎、睾丸鞘膜积液

C.经寒腹痛:

小茴香、生熟香附各30g,炒焦。

(2)芳香行气和胃:

用治中焦虚寒气滞。

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花椒:

(1)温热性大;

(2)并能杀虫:

用治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虫得辛则伏”,如乌梅丸)

(3)还能燥湿止痒:

用治湿疹瘙痒、阴痒。

(外洗)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性味:

辛热

功用:

1.散寒止痛:

用于胃寒冷痛;2.温中止呕:

用于胃寒呕吐。

荜茇——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的近成熟或成熟果穗荜澄茄——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胡椒——胡椒科植物胡椒的近成熟或成熟果实。

共性:

温中祛寒止痛:

用治脘腹冷痛、吐泻等。

个性荜澄茄:

(1)并能行气止痛:

用治寒疝腹痛;

(2)下焦虚寒,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等。

荜茇:

研未外搽,治牙痛。

胡椒:

(1)并能下气消痰:

用治癫痫证;

(2)还能健胃:

用治胃寒食欲不振等。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的成熟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