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41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型砂试验作业指导书铸铁Word格式.docx

3.2.2.1主要仪器与试剂:

天平(感量0.01g)、磁力搅拌器、洗砂杯、SXX-B虹吸式

洗砂机、试剂是质量分数为1%的焦磷酸钠溶液(用化学纯Na4P2O7·

10H2O配制)。

第2页共11页

3.2.2.2试验步骤

称烘干的试样50±

0.1g(测定含泥量时,如不需要进行粒度测定,可称取试样20±

0.1g)放入容量为600ml的专用洗砂杯中,加入390ml水和10ml1%的焦磷酸钠,

煮沸3~5min后,将洗砂杯置于涡流式洗砂机上,搅拌15min,取下洗砂杯,再加入清水至标准高度125mm处,并用玻璃棒搅拌30s后,静置10min,用虹吸管排除浑水。

第三次后的操作与第二次相同,但每次仅仅静置5min(如测试结果要求非常精确时,可根据下表所列不同水温选择相应的静置时间)。

这样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洗砂杯不再带有泥类为止。

最后一次将洗砂杯中的清水排除后,将试样和余水倒入直径为100mm左右的玻璃漏斗中过滤,然后将试样连同滤纸置于玻璃皿中,在电烘箱中烘干至恒重(140℃~160℃),烘干后置于干燥器内,待冷却至室温时称重。

并按下式计算含泥量。

X=(G1-G2)÷

G1×

100%

公式中:

X—试样含泥量(%);

G1—洗砂前烘干试样重量(g);

G2—洗砂后烘干试样重量(g)。

3.2.3粒度分布

粒度指铸造用原砂或旧砂粒组成成分。

3.2.3.1主要仪器:

SSZ震摆式筛砂机、天平(感量0.01g)、SBS铸造用标准筛等。

3.2.3.2试验步骤

测定粒度的试样除特殊注明外,应选取上一试验测定过含泥量的烘干试样。

试验时,首先将震摆式定时器旋钮旋至筛分所需时位置(振幅指示器选在3mm处),此时将试样放在全套的铸造用标准筛子(6目)上,再将装有试样的全套筛子紧固在筛砂机上,进行筛分。

筛分的时间为12~15min,当筛砂机自动停止时,松动紧固手柄,取下标准筛,将每个筛子以及底盘上所遗留的砂子,分别倒在光滑的纸上,并用软毛刷仔细的从筛网的反面刷下夹在网孔中的砂子,称量每个筛子上砂粒重量。

最后计算出每个筛子上砂子占总重量的百分率。

(含泥量+各粒度称重)不应超过50±

1g。

采用未经测定含泥量的试样时试样称重50±

0.1g。

3.2.3.3若采用未测含泥量的试样,应按50±

0.1g克进行AFS细度法。

    

其计算方法是将各筛余留量的百分比乘以下表所列相应的细度因数,然后将各乘

积相加后除以各筛的停留量的百分数总和,即公式:

AFS平均细度=L÷

L1

第3页共11页

式中:

L—乘积之和;

L1—各筛的停留量的百分数总和。

筛号

6

12

20

30

40

50

70

100

140

200

270

底盘

细度因数

3

5

10

300

3.2.4紧实率

3.2.4.1主要仪器:

SAC锤击式制样机、SBT砂投入器

3.2.4.2试验步骤

紧实率的测定是将试样通过带有6目筛子的漏斗,落入到有效高度为120mm的圆柱形标准试样桶内(筛底至标准试样筒的上端距离应为140mm),用刮刀将试样筒上多余的试样刮去,然后将装有试样的样筒在锤击式制样机上冲击三次,试样体积压缩的程度即为紧实率,以百分比表示,其数值可从制样机上读出,也可计算:

V=(H0-H1)÷

H0×

式中:

V—紧实率(%);

H0—试样紧实前的高度(120mm);

H1—试样紧实后的高度(mm)。

3.2.5透气性

3.2.5.1主要仪器:

SAC锤击式制样机、SBT砂投入器、STD-B数显式电动透气性测定仪、天平(感量0.01g)

3.2.5.2试验步骤

原砂或混合料允许气体通过的能力称为透气性。

根据被检验的试样的性质和用途可分湿态、干态、及原砂透气性。

测定透气性采用快速或仲裁的方法进行。

a)快速法

●测定湿透气性时,称取一定量的试样放在圆柱形标准试样筒中,在锤击式制样机上冲击三次,制成的标准试样高度为50±

1mm。

提起直读式透气性测定仪的气钟,将内有试样的试筒放到直读式透气性测定仪的试样座上,并使两者密合。

再将旋钮转至“工作”位置,这样即可以从微压表上直读出透气性的数值。

当试样透气性大于或等于50时,应用1.5mm的阻流孔,试样透气性少于50时,应采用0.5mm的阻流孔。

●测定干透气性时,按湿透气性测定法制取试样从试样筒中顶出,在规定条件下干燥

或硬化,再将室温下的标准试样放在测干透气性的试样筒内,用打气筒使试样筒内的

橡皮圈冲气密封。

后放在直读式透气性测定仪的试样座上,进行测定。

●测定原砂透气性时,试样筒底部和试样上部都放有与试样筒内壁紧密配合的网状金

日期

第4页共11页

属标准片,然后在锤击式制样机上冲击成标准试样,其余过程同2.5.1.1每种试样的透气性必须测定三次,其结果应取平均值,当偏差大于10%时,重新进行。

b)仲裁法

试验时,首先将直读式透气性测定仪样座的阻流孔部件卸下,然后将气钟提至钟内空气容积为2000cm3的标高处,再将冲制好的内有试样的试样筒放到透气性测定仪的试样座上,使两者密合,再将按钮转至“工作”位置,同时用秒表测定气钟内2000cm3空气通过试样的时间,并由微压表中读出试样前的压力,按下公式计算其透气性

V=K(FPt/H)

K=VH/(FPt)=509.3/Pt;

V—通过试样的空气的体积,cm3,V=2000cm3;

H—试样高度cm;

F—试样面积cm2;

P—试样前的压力cmHg;

T—2000cm3通过试样的时间;

K—透气性。

3.2.6湿压强度

3.2.6.1主要仪器:

SWY-2数显式液压万能强度试验机、砂斗、刮板、试样盒

3.2.6.2试验步骤

a)制备标准试样,可直接使用测定透气性的试样,但要求动作要快以防水分过分散

失,影响测试效果。

将标准试样装在夹具上,将压力表的红针拨到零点。

b)转动手轮,推进工作活塞,通过夹具对试样逐渐加载,直到试样破坏,此时压力表所示的刻度即为读数。

c)每种试料取三个试样的湿压强度平均值,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实验结果与算术平均值相差10%以上时,应重做试验。

d)记录所得数据

e)试验做完后整理现场,保持现场干净、整洁,仪器设备排放有序。

3.2.7抗拉强度

3.2.7.1主要仪器:

3.2.7.2试样步骤

第5页共11页

a)砂样的制取:

试样采用11mm厚的“8”字形抗拉强度试样,试验时,先将对开式专用试样盒和上、下硬化加热板加热到250±

10℃并保温。

然后移开上硬化加热板,用专用的砂斗—刮板迅速将覆膜砂填入试样盒内,取下砂斗—刮板装置,刮去多余的覆膜砂,立即压上上硬化加热板,使之硬化2分钟,取出试样,待冷却至室温。

b)抗拉强度的测试:

将抗拉夹具置于仪器上,将冲制的“8“字形试样,放入夹具中,并使夹具中四个滚柱的平面贴住试样腰部,然后匀速转动手轮,使压力通过夹具顶板作用于试样上,直至试样断裂,压力表指针停留位置所指抗拉圈刻度值即为测试的抗拉强度值。

3.2.7.3注意事项

a)注意电路绝缘,确认电路接通良好。

b)每次用完后应关闭电源,清理干净操作台。

c)试验过程中刮平多余覆膜砂动作要迅速。

d)用手转动液压强度机时,用力要均匀。

e)用完后要用塑料薄膜将实验装置罩上。

3.2.8有效膨润土含量的测定(吸蓝量)

膨润土中蒙脱石具有吸附亚甲基蓝的能力,其吸附量称为吸蓝量,以100g

试样吸附的亚甲基蓝的克数表示。

3.2.8.2主要仪器:

天平(感量0.001g)、SEL亚甲基蓝粘土试验仪、磁力搅拌器

3.2.8.3试剂:

焦磷酸钠溶液(1.0%);

亚甲基蓝溶液(0.20%)。

3.2.8.4试验步骤:

称取烘干的试样0.20±

0.01g置于三角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使其预先润湿。

然后,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焦硫酸钠溶液20mL,摇晃均匀后,再在电炉上加热煮沸5min,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用滴定管滴入质量分数为0.20%的亚甲基蓝溶液,

滴定时,第一次可加入预计的亚甲基蓝溶液量的2/3左右,以后每次滴加1—2mL。

检验终点的方法是,每次滴加亚甲基蓝溶液后,摇晃10s,用玻璃棒蘸一滴试液在中速定量滤纸上,观察在中央深兰色点的周围有无出现淡蓝色的晕环,若未出现,继续滴加亚甲基蓝溶液。

如此反复操作,当开始出现蓝色晕环时,将试液静置一分钟后,再用玻璃棒蘸一滴试液,若四周又未出现淡蓝色的晕环,说明未到终点,应再滴加亚

第6页共11页

甲基蓝溶液,直到出现明显的蓝色晕环为试验终点。

试样吸蓝量按下试计算。

MB=ρBV/m×

MB—100g膨润土试样的吸蓝量(g);

ρB—亚甲基蓝溶液的质量浓度(g/mL);

V—亚甲基蓝溶液的滴定量(mL);

m—膨润土试样的质量(g);

100—膨润土的质量。

3.2.8.5膨润土标准吸附曲线制作

a)取样

●取样前将取样器干净;

●在砂斗或砂堆不同部位(不能取表层砂)取样;

●将取得的试样混合均匀备用。

b)主要仪器:

电热鼓风烘干箱、SEL亚甲基蓝粘土试验仪、玻璃棒、滤纸、0.2%亚甲基兰溶液、100毫升量桶若干、石棉网、磁力搅拌器、电炉、三角烧瓶、1%焦磷酸钠溶液。

c)试验步骤:

●按照2%、4%、6%、8%、10%、12%的比例将原砂与新膨润土混合后放入烘箱中,于105~110℃烘干至恒重,分别称取5克(精确至0.1克)烘干试样,置于250或300毫升三角烧瓶中,加入50毫升蒸馏水,注入浓度1%的焦磷酸钠溶液20毫升,摇匀后放在电炉上煮沸5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

●将0.2%亚甲基兰溶液放入50毫升滴定管中进行滴定,每滴一次将烧瓶摇动10秒左右,以使亚甲基兰被膨润土充分吸附。

●用玻璃棒从三角烧瓶中沾一滴,滴在滤纸上,如果滤纸上呈现蓝色圆点则表明没有达到饱和点,然后再滴加溶液,摇动10秒左右,再用玻璃棒沾一滴溶液滴于滤纸上,

直至蓝色圆点之外出现淡蓝色(似天蓝或湖蓝)晕圈为止(晕环宽度约为1-2mm)即

为实验终点。

●淡蓝色晕圈出现后暂不继续加亚甲基蓝溶液,静置一分钟后再沾液滴检验,假若此晕环不消失,表明已达到饱和点,否则继续滴定(此时应每次滴加0.5—1毫升),直至晕环保持稳定为止。

●记下滴定管中溶液滴定量。

第7页共11页

●然后以有效膨润土量为横坐标,以亚甲基蓝滴定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吸附曲线。

●根据滴定量从标准吸附曲线直接查出取有效膨润的土含量。

3.2.9灼烧减量测定

3.2.9.1主要仪器:

天平(感应0.0001)、马弗炉、电热鼓风干燥箱、坩埚

3.2.9.2试验步骤:

a)取型砂试样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内烘干;

b)在天平上称取烘干后的试样25g;

c)将称好的试样放在坩埚内,然后放入温度为982℃的马弗炉中烘烧2小时;

d)取出试样冷却15分钟至恒温;

e)计算灼烧减量:

灼烧减量=(G-G1)÷

G—烘干前的试样重量(%);

G1—烘干后的试样重量(%)。

3.2.10型砂表面硬度

3.2.10.1主要仪器:

SYX-D湿型表面硬度计

3.2.10.2试验步骤:

试验时,将硬度计紧压在所要试验的试样或砂型平面上,应使硬度计底部平面与被测试砂型平面紧密接触。

然后根据小钢球压入试样或砂型表面的深度,可直接从硬度计表盘的刻度上读出该试样或砂型的硬度值。

3.2.11颗粒形貌分析

3.2.11.1主要仪器:

砂体式显微镜

3.2.11.2试验步骤

a)根据物体颜色选择载物台黑白其中一面,将所需观察的砂粒放在载物台上。

b)操作时,将砂粒移至载物台中心位置,慢慢的转动调焦手轮,先使左目镜能看到清晰的物象,再看右目镜,如果右目镜的物象不清晰,转动视度调节圈,使之得到与左

目镜同样清晰的物象,这样就看到了具有立休感的清晰的物象。

(当观察较厚的标本

时,显微镜的高度要调得的高一点。

松开锁紧螺钉,将支架体向上移动到所需的位置后锁紧,再转动手轮调焦,就能观察较厚的样品。

3.2.12破碎指数

3.2.12.1主要仪器:

SRQ落球式破碎指数试验仪

3.2.12.2试验步骤

将一直径为50mm的钢球,自1米高度处自由落下而产生的能量,使放置在钢砧上

第8页共11页

的φ50X50mm的试样破碎,由筛盘将碎块分为两部分,留在筛盘内(大于10mm)的碎块重量与原试样重量之比即为破碎指数。

3.2.13热湿拉强度

3.2.13.1主要仪器:

ZSL智能热湿拉测定仪

3.2.13.2试验步骤

a)先打开总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在温控器上设定加热器所需控制温度值(一般加热温度控制在320℃左右),然后按下加热器控制开关,指示灯亮,温控器上控制输出指示灯闪烁,电流表指示加热器加温电流,温度控制回路加热到所需控制温度设定值后恒温。

b)设定时间继电器工作时间。

根据需要,按最右边数字开关,选择所需时间

单位,可选择七种时间单位(0.1S,S,0.1M,M,0.1H,H,10H)使之在开关显示窗中出现.

其余三个数字。

c)开关可用来设定所需时间,每个时间单位的整定量程为001至999.称取型砂约160g左右,倒入连接成套的热湿拉的试样筒内,放在在锤击式制样机底座上,冲击三次,如标高在公差之内为合格,否则需加减砂量,重新制砂样,直到合格.然后小心取下盛砂筒。

d)将试样筒连同试样筒环一起送入试样导轨上,并推至导轨的终端。

e)将电器面板上的常态/热态转换开关按到热态,调节调零旋钮使数显仪显示0.00KPa,按复位按钮复位,按下保持开关。

f)将电器面板上的自动/手动按钮按下,对应指示灯亮,仪器转为自动控制,再按下启动按钮,此时仪器即可按加热器上升加热试样,定时后加载,测力自动显示,自动复位等程序自动进行。

g)查看试样被拉断的断面形状,判断试验是否有效,如果有效,按确认按钮确认。

h)取出样筒及试样筒环,并应随时将电热板上的型砂清理干净,即可进行下一个试样的测试,三个有效试验后,打印机自动打印每次试验的最大值及平均值。

3.3煤粉

3.3.1含水量

3.3.1.1试样要求

在原物料中用取样器取样后充分混合;

3.3.1.2主要仪器:

HG56卤素水份测定仪

3.3.1.3试验方法

a)快速试验步骤

第9页共11页

称取后的2g试样放入卤素水份测定仪的砂盘中均匀铺平,自动计算烘干时间并显示水分含量。

b)仲裁试验步骤

用天平(感量:

0.0001克)称取陶瓷坩埚重量G1后称取后的2克试样放入坩埚中,记录试样与坩埚总重量G2;

盖好坩埚盖后放于105℃的烘干箱中烘干1小时;

出后,冷却至室温;

称取烘干后的试样与坩埚重量G3;

计算公式

水分=(G2-G3)÷

G2—烘干前的试样和坩埚重量(%);

G3—烘干后的试样和坩埚重量(%);

2—称取的试样重量。

3.3.2挥发份

3.3.2.1试验步骤

继续将试样与坩埚(盖好坩埚盖)放到925℃的马弗炉中烘干7分钟后取出,并冷却至室温;

用天平称取试样与坩埚重量G4;

挥发份=(G3-G4)÷

G3—测水份时烘干后的试样与坩埚重量(%);

G4—测挥发份时烘干后的试样与坩埚重量(%);

3.3.3灼烧减量的测定

3.3.3.1试验步骤

继续将坩埚(取下盖)放入1000℃的马弗炉中烘烤2小时后取出;

冷却至室温

后称取试样与坩埚总重量G5;

灼烧减量=(G5-G1)÷

G5—测烧失量时烘干后的试样与坩埚重量(%);

G1—坩埚重量(%);

3.4三氧化二铝—EDTA滴定法

3.4.1方法提要:

第10页共11页

试样用混合溶剂熔融,盐酸浸出,用过量氢氧化钠沉淀铁、钛,经过滤铝转入溶液中,在弱酸性介质中,EDTA与铝配位,用PAN为指示剂,以硫酸铜标准溶液回滴

过量的EDTA,测得氧化铝。

3.4.2主要试剂

盐酸(1+9);

氢氧化钠(5%);

PAN指示剂(0.1%乙醇溶液);

酚酞(0.5%乙醇溶液);

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PH4.5):

称取77g乙酸铵溶于水,加58.9mL冰乙

酸,加水稀释至1000mL;

EDTA(0.018mol/L);

硫酸铜(0.015mol/L);

混合熔剂:

无水碳酸钠、硼酸、无水碳酸钾比例为3:

2:

1;

盐酸(1+1);

氟化钠(分析纯)。

3.4.3分析方法:

称取0.1g试样置于盛有3~5g混合熔剂的铂金坩埚中(或用测定二氧化硅的残渣及混合熔剂熔融),加盖,在900℃高温炉中熔融,熔融5min,取出冷却,将坩埚置于盛有100mL盐酸的250mL烧杯中,加热至熔块溶解,取出坩埚和盖,用水洗净。

滴加2滴酚酞指示剂,在摇动下滴加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至试液变红后,再加15mL,煮沸3—5min,取下冷却,稀释至200mL容量瓶中,摇匀,干过滤。

吸取50mL上述滤液于400mL烧杯中,加20mLEDTA(视铝含量而定)用盐酸(1+1)中和至溶液红色消失,加20mL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加热煮沸3—5min,取下滴加10滴PAN指示剂,用硫酸铜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变成稳定紫红色后,加入0.5氟化钠,煮沸3—5min,,继续用硫酸铜标准溶液滴至溶液成为稳定的紫红色为终点,记下消耗毫升数。

结果的计算:

W(Al2O3)=K×

V

W(Al2O3)—三氧化二铝的质量分数(%);

K—1mL硫酸铜标准溶液相当于铝的百分含量(%);

V—加入氟化钠后消耗硫酸铜标准溶液的毫升数(mL)。

 

第11页共11页

4相关文件

4.1二级文件:

4.2三级文件:

4.2.1《进货检验指导书》

4.2.2《抽样方法作业指导书》

4.3四级文件:

4.3.1型砂检验日报表

编制:

审核:

批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