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581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Chapter1IntroducingSocialPsychology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哪些伦理问题?

应如何解决?

(1)伦理问题

①实验性欺骗

②被试的隐私权问题

③被试的心身健康问题

(2)指导原则

①应避免那些可能引起极大不安和痛楚的实验

②最好不使用欺骗手段,可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③研究过程中被试的不安情绪如果很强烈,可以退出研究

④研究后应尽量消除被试的不适情绪

⑤研究中的个人材料要保密

⑥研究前要征求被试的意见,自愿参加研究

2、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心理学来源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的来源

①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拉扎勒斯、斯坦达尔、冯特

②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塔尔德、迪尔凯姆、勒邦

③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④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原因:

理论定向问题—个体主义:

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个人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也难以将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

研究方法的问题—实验法的局限

社会期望过高

4、目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的几个发展倾向:

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将更多、更繁荣。

强调应用这个倾向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他们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常常把研究从实验室控制下的环境移向现实生活,现场研究增加了。

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更完整,一般的理论

Chapter2Socialization社会化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化的种类有哪些?

(1)根据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①基本/早期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儿童掌握语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认知能力,还要使其掌握行为规范并学会与周围的人们建立感情,当然也少不了让其确立到得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②预期社会化Anticipativesocialization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

③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也是个体成年后的一种社会化,较为特殊,是个体舍弃原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主动的再社会化;

二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⑤反向/逆向社会化Invertedsocialization

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也称之为“文化反哺”。

⑥反社会化antisocialization:

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

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

无理性型。

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有理性型。

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化,是有理性型反社会化。

(2)以社会化的内容为标准

①生活技能社会化

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

②政治社会化

是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③道德和法律社会化

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法律准则和道德、法律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的过程。

④社会角色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由于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性别角色社会化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⑤民族社会化

把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之具有本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共同心理特征)

2、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内容。

EricH.Erickson(埃里克森)的观点Eightstagesofdevelopment

Challengesthroughoutthelifecourse

Stage1(0-1):

Trust(versusmistrust)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发展信任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行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Stage2(2-3):

Autonomy(versusdoubtandshame)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

父母如允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自信心有帮助。

限制自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

Stage3(4-6):

Initiative(versusguilt)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Stage4–(7-12):

Industriousness(versusinferiority)

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

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

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

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

Stage5(13-18):

Gainingidentity(VERSUSconfusion)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

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Stage6(19-25):

Intimacy(VERSUSIsolation)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

在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

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

Stage7(26-50):

MAKINGADIFFERENCE(VERSUSSELF-ABSORPTION)

繁殖对停滞阶段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代了。

Stage8(50--):

INTEGRITY(VERSUSDESPAIR)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

以厌恶掩藏失望。

序号

阶段

年龄跨度

主要发展任务

良好的人格品质

1

婴儿前期

0~1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

2~3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3

幼儿期

4~7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4

童年期

8~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

13~18岁

获得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19~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7

成年中期

26~50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8

成年早期

50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3、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2)科尔伯格(1927-1987)的道德发展理论LawrenceKohlberg:

MoralDevelopment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

“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

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

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

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

为什么?

 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

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①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A.服从与惩罚定向obedienceandpunishmentdriven

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vs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self-interestdriven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vs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②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

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A.好孩子定向Interpersonalaccordandconformitydriven:

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以人际和谐为准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vs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Authorityandsocialorderobediencedriven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vs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③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

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Socialcontractdriven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vs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B.普遍的道德原则Universalethicalprinciplesdriven)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vs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柯尔伯格指出,这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Chapter3SocialCognition社会认知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对群体、对人际关系,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

(知人、知面、知心)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1)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

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

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

(2)社会印象impression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印象整饰:

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称为印象整饰或印象控制。

(3)社会判断socialjudgements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体看法,而推论则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3)认知的完形特征

2、总体印象形成模式有哪些?

印象(impression)从本义上说,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等到把握了对象的全部特性之后才形成对他的印象。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

3+3+2+(-3)=+4

B:

3+1=+4A=B

b.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B>A

c.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A:

(3*3+3*2+2*4-3*3)÷4=3.5

B:

(3*1+1*3)÷2=3A>B

d.中心品质理论多嘴

3、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2)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3)刻板印象(Stereotype):

指对社会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thinking):

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对种族和武器的刻板印象——所犯的错误是自动化思维的结果。

自动化思维的普遍性。

控制性思维(controlledthinking)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需要努力的思维。

种族素描:

警察根据种族来锁定目标并拦截行人、飞机乘客和汽车司机。

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就是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

控制性思维很多时候也会犯错误。

(5)投射效应(Effectsofprojected):

指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往往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尤其当某些人的年龄、性别、职业角色、身份特性和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同时更容易推己及人。

(6)积极偏见(Activelyprejudice),也称宽大效应,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

(7)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4、什么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我概念: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

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角色

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③社会比较

④社会文化

⑤他人评价

5、什么是自尊、自我服务偏见、自我效能感、控制点?

自尊(self-esteem):

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

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ceprejudice):

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人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控制点(locusofcontrol):

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7、简述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理论通常被叫做三度理论/三维理论,又称共变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即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

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之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

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遵循的三条原则:

①区别性原则(distinctiveness)

针对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②一贯性原则(consistency)

针对情境,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

③一致性原则(consensus)

针对人,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三种行为信息的共变与归因

8、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韦纳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

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即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成败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表

归因尺度

内在

外在

稳定的

能力

任务难度

不稳定的

努力

运气/机遇

(2)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都是不稳定因素;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

(3)把个体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

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若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

(4)韦纳于1979年又提出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控制,他认为,努力、注意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和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可控因素。

Chapter4SocialMotivation社会动机

所谓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复习思考题

1、麦克利兰德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结论有哪些?

麦克利兰德(D.Mcclelland,1917-1998)的研究

A.家长对儿童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B.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

C.一个社会的成就动机高低会对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D.具有强烈动机的人与企业家最为相似。

2、阿特金森“期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阿特金森(J.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当一个人面临成就性任务,这两种动机同时影响着个人。

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

“期望—价值理论”

(1)期望(P):

个人对某一行为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

价值(I)是行为对个体的诱因值;

动机强度(M):

个体追求成功的一贯倾向

个人的行为倾向T=M×P×II=1-PPs+Pf=l

Ta=Ts-Taf=Ms×Ps×Is-Maf×Pf×If=(Ms-Maf)Ps(1-Ps)

当Ts>Tf,T为正,行为主要受追求成功的倾向的支配,Ps=0.5时最大

Ts

Chapter5SocialAttitude社会态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态度?

有哪几个因素构成?

态度(Attitude):

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即意向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

态度的特性

(1)内在性

(2)对象性(3)系统性(4)相对稳定性(5)社会性(6)主观经验性(7)动力性

态度的功能

(1)调节和适应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功能

2、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几个阶段?

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以下阶段:

①服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

注意:

服从虽然是表面上的改变,但长期的服从确实可以导致态度的真正改变。

②认同

指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模仿别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认同能否实现:

团体或个体的吸引力很关键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态度的根本改变

③内化

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某些信念、观点而彻底地形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注意:

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物的态度都完成了这个过程。

态度形成的主要途径:

①联想学习②强化学习

3、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1、“登门槛”技术

2、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态度

3、团体影响法主要来自团体的规范和准则对成员的约束力

4、活动参与法

4、影响态度劝说宣传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刺激之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

①可信性(credibility)

A.专长性(expertness)

B.可靠性(trustworthiness):

传达者所提出的主张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