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659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题.docx

《说明文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题.docx

说明文阅读题

2011年中考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

说明文阅读专题

广东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10     3   B

11     3   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4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题。

(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答: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分)

答:

 

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分)

15、利用化学能发电:

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

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

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答:

铜仁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6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15、4分苏州园林(2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6、4分排比(2分)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2分)

17、6分总分结构。

(2分)

作比较(2分)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

不讲究对称。

(2分)

18、4分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承德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9题。

(12分)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

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

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

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

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

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

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

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

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

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

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

我们处在什么位置?

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6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

(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什么作用?

(2分)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2分)

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

请说明理由。

(3分)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

(3分)

黄冈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5分)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有改动)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瘦肉精”。

 示例:

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

(意思相近即可)

19.示例1:

列数据。

如:

“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产经营高度分散。

     

示例2:

作诠释。

如: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具体准确地解释了“瘦肉精”所包含的物质。

(能说明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即可)

武汉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

《诗经》里说:

“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

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

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

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

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

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

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

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

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

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

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

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

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

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

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

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

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

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

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

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

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

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

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

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

音当地dìdōng,虹。

②公厘:

毫米的旧称。

5.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

“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

“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

其中一位高兴地说:

“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

“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5.B6.C7.B

襄阳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

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

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

“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

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

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

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

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

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

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

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

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

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

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

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

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

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

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

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3期有删改

17.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分)

18.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

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3分)

19.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0.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21.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

宜昌

麈 尾

◆白化文

    ①麈(zh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