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679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2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2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

1.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①②③   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

“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

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8.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B.棉C.毛D.麻

10.“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造纸业

11.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2.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吕氏春秋》中有“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中有“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以上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4.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均田制的颁布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15.下图出自《天工开物》。

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

耙:

碎土、平地;耔:

培土)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6.“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理想生活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

17.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8.《周礼》中将妇女的纺织生产称为“妇功”。

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为“国有六职”。

这说明了

A.纺织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B.男女平等

C.纺织业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D.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19.《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它反映了

A.棉花种植在内地的推广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20.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1.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3.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4.“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以法治国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6.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2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8.《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3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31.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32.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33.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34.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35.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6.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37.《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二、非选择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工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

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

其农贫而商富。

故其食贱者(而)钱重。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故曰:

“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

……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

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吴日法《徽商便览》

材料三 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

——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

材料四 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为此商鞅有何建议?

(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

“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

(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分)

 

(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八政:

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

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4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6分)

 

(3)从材料四、五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

2.解析:

A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3.解析:

B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4.解析:

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

5.解析:

A五谷即为黍、稷、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水稻、小麦、豆类。

玉米不在“五谷”的范畴之内。

6.解析:

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①②③的信息均正确,手工业者受到歧视没有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D。

7.解析:

B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8.解析:

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③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④错误。

9.解析:

D棉布是明朝中期以后才成为百姓衣料的,在此之前,丝毛织品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故所谓“布衣”其实是麻衣。

10.解析:

B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蚕桑”“黄丝”推断材料反映的应是我国古代的丝织业。

11.解析:

B项体现了唐朝对“坊”的管理,即严格限制临街开门。

12.解析:

D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

13.解析:

B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等因素,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14.解析:

A抓住题干的时间提示语“公元前5世纪”和题意的着眼点“主要原因”分析理解。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元前5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

B是北魏时开始推行的;C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B、C、D均应排除。

15.解析:

C“耙”和“耔”都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具体体现,从图片中的劳作,可看出④无法从材料中获取。

16.解析:

A这里主要阐明小农经济落后性及农民容易满足,而没有涉及B、C、D项内容。

17.解析:

D“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

18.解析:

D题干材料中并没有纺织技术方面的信息,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职能,并未涉及政治地位,排除B;与“妇功”并列的还有百工等,不能说明纺织业就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排除C;“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足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19.解析:

D本题主要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棉、御寒、生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从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当时棉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料。

20.解析:

D从表格得知,这一地区既有工人又有工场主,这说明该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

21.解析:

B黄道婆是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把海南黎族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到家乡松江,带动了我国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注意是“棉纺织”不是“丝织”。

22.解析: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

23.解析:

B从趋势图中看出,农业税基本在2000万两多一点,①正确;工商杂税增长较快达到将近6000万两,并超过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所以②③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从图中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信息,④错误。

24.解析:

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民从事农业则“公法立”,社会就会安定;相反,如果人民“舍本(农业)而事末(工商业)”,就会招惹很多是非,故①③正确。

25、B26-30DDBCB31-35BDCCC36-37BD

38.答案:

(1)丝。

棉。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6分)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6分)

39.答案:

(1)核心:

重农抑商。

建议:

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

(6分)

(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

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丰厚的利润驱使。

(6分)

(3)物产丰富;水路交通方便。

(2分)

(4)原因:

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在致富后,购买田宅,以提高自身地位。

消极影响:

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加剧土地兼并。

(8分)

40.答案:

(1)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4分)

(2)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6分)

(3)黄宗羲:

农工商皆本;雍正帝:

重农抑商。

评价:

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

(8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

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 B牛耕C曲辕犁 D筒车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

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都江堰的修建B郑国渠的开凿C坎儿井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

8、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1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主要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