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746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docx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

1.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回答问题。

   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

   ②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________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锲”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2)按照课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横线填完整。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有所________。

(3)文段中“追根求源”的意思相近的俗语是________。

(4)文段中见微知著的意思是________。

(5)文中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例子,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试举一例:

________。

(6)第③段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这句话是________说的。

A. 陈景润                                

B. 郭沫若                                

C. 钱学森                                

D. 华罗庚

(7)“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________的科学精神。

【答案】

(1)钅;Q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3)打破砂锅问到底

(4)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5)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6)D

(7)锲而不舍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考查对俗语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俗语即可。

(4)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5)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6)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7)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故答案为:

(1)钅、Q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3)打破砂锅问到底(4)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5)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6)D(7)锲而不舍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俗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最后时刻

   1975年年初的一天。

   在肃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在给周恩来总理做癌症手术。

手术已完,正忙着包扎伤口。

   身体虚弱的总理,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微微翕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同志说:

“把李冰同志请来。

   长期从事肺癌防治事业的李冰同志,刚出手术室,听说总理叫他,又急忙转身返回。

总理见他来到身边,叫道:

“李冰。

”李冰难过地应了一声,低下头去侧耳倾听。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

”李冰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

马上就去。

”总理的话音断断续续,十分吃力。

   “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

”李冰强忍着抽泣,低着头,退出手术室。

   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耳边再次响起总理的指示:

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

   这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啊!

   当医务人员带着总理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刻,我们的周总理正在受着癌症的折磨。

他那慈祥的面庞,已是异常消瘦,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凹陷下去。

然而,那目光却仿佛在重复地说:

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

   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

癌症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

他紧紧捏住医护人员的手,忍着剧痛吞咽着,每咽下一口饭,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

总理对身边的同志说:

“我要多吃几口。

来,给我数数。

”“一!

”总理费力地咽下一口,“二!

   “三!

   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

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

   呵_____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_____唯独没有自己_____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人民_____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

(1)用“____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并抄下来。

(2)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呵________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________唯独没有自己________在生命的最后时刻________为了人民________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

(3)联系上下文内容,写出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

②“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

(4)短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2)!

;,;。

;,;,

(3)①说明总理忍着剧痛,艰难地与疾病作斗争。

②说明医务人员心里难过。

对总理无限热爱与崇敬。

(4)歌颂了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抒发了崇敬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最后一段。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2)!

,。

,,(3)①说明总理忍着剧痛,艰难地与疾病作斗争。

②说明医务人员心里难过。

对总理无限热爱与崇敬。

(4)歌颂了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抒发了崇敬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阅读短文,快乐做练习。

山乡的路

   我一直生活在县城,乡村是个什么样,很少了解,记忆中仿佛只去过一次九里乡。

九里乡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有趣。

就连那朴实的庄稼人踏出的路,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进山,我们便淹没在幽幽的绿林中了,辨不出东南西北,只有那脚下弯弯的、干净得发白的小路带着你我往前走。

它像一条窄窄的带子飘绕在山中,两侧碧绿的野草似乎很懂规矩地让开了一条缝,让白带子正好落在缝上。

山路很平,我想倘若打着赤脚在上面走的话,一定比在水磨石地板上走还要舒服一百倍。

   走在平坦的山路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可以望望松树上的松塔,可以听听清脆的鸟语,可以摘朵美丽的野花,也可以敞开嗓子唱你想唱的歌。

你只管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送给大地独生子的礼物好了。

   走在山腰,迎面还会吹过一阵阵凉爽的山风。

风里夹杂着各种气息,土的芬芳,绿叶的哗响,小草的歌唱。

如果你有点累了,或者想静静地体味这山的情趣,那么你可以靠着树干,在风中美美地打上一个盹,这时,你更能体会到山那无形的魅力。

   山路,是农人的脚踏出来的,勤劳的农人用它串连着生活。

从冒着炊烟的小屋到无垠的稻田,从山前的堰塘到屋后的竹林,从欢笑的打谷场到去城里的大路,没有一处没有小路。

哪里有生活的脚步,哪里就有小路,哪里就有沉甸甸的收获。

(1)摘抄文中的句子。

①比喻句

②拟人句

(2)写出第2自然段的段意。

(3)读末段画线的一句话,写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比喻句:

它像一条窄窄的带子飘绕在山中。

拟人句:

风里夹杂着各种气息,土的芬芳,绿叶的哗响,小草的歌唱。

(2)写“我”走在山乡小路上的感受。

(3)人们用辛勤的双脚踏出了一条乡村小路,这是一条迈向致富的道路,它使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解析】【分析】

(1)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2)(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

(1)比喻句:

它像一条窄窄的带子飘绕在山中。

拟人句:

风里夹杂着各种气息,土的芬芳,绿叶的哗响,小草的歌唱。

(2)写“我”走在山乡小路上的感受。

(3)人们用辛勤的双脚踏出了一条乡村小路,这是一条迈向致富的道路,它使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一个华丽阔绰的房间里,敞开的窗台上,同天然的盆花摆放在一起的,是瓷花盆里的几枝假花。

这些假花在铁丝做成的枝干上,骄傲地摇摇曳曳,对人们炫耀着自己的艳丽。

   突然间,“哗啦啦”地下起大雨来,瓷花盆里的绢花连忙向老天爷请求:

你能不能把大雨制止住?

接着这些假花就把大雨咒骂一通。

   “老天爷!

”假花还哀求说,“你赶快把大雨制止住吧,它们有什么好处呢?

世上还有什么比它们更糟糕的?

瞧,街上不能再走来走去,到处都是泥浆和水洼!

   然而老天爷没有理睬它的无理请求,大雨也没有收起它的雨帘,还是自管自不停地下着。

它把炎热驱散,使空气清凉,大自然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所有树木、青草经过雨水冲洗后变得焕然一新。

那时候窗台上所有的鲜花争奇斗妍,由于雨水的浇淋,它们愈加芬芳、鲜艳和娇嫩了。

而那些可怜的假花,从此失去了鲜艳夺目的光彩,被当作垃圾扔到了院子里。

   凡真有特别才能的人,决不会去介意那些毁谤非议,恶意批评决不能够损害他们的优异之处。

只有那些假花,才会害怕下雨。

(1)假花在下雨时和雨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你对假花和老天爷各有什么评价?

(3)文章先记叙后议论,若将文章分为两部分,应怎样划分为好?

(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想一想,说一说。

【答案】

(1)雨前:

怨天尤人,抱怨命运;雨后:

屈服命运,哀求命运。

(2)假花指的是就一些班门龙虎,卖弄知识,但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而老天爷指的是客观的环境、困境、机遇,不会因为因人的意识而改变。

(3)第一部分1、2、3、4段,第二部分第5段。

(4)真正有特别才能的人,决不会去介意那些毁谤非议,恶意批评决不能够损害他们的优异之处。

只有那些假花,才会害怕下雨。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3)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单从故事分段应在艳丽后分开,全文分段就该在假花被扔进垃圾堆后。

故答案为:

(1)下雨时:

怨天尤人,抱怨命运;雨后:

屈服命运,哀求命运。

(2)假花指的是就一些班门龙虎,卖弄知识,但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而老天爷指的是客观的环境、困境、机遇,不会因为因人的意识而改变。

(3)第一部分1、2、3、4段,第二部分第5段。

(4)真正有特别才能的人,决不会去介意那些毁谤非议,恶意批评决不能够损害他们的优异之处。

只有那些假花,才会害怕下雨。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的能力。

5.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我生活在温馨快乐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很关心我,尤其是妈妈。

但是当我12岁的生日过后,我觉得妈妈变得不再关心我了。

   市里举行朗读比赛,我想去报名,就征求妈妈的意见,可妈妈却说:

“你自己决定吧!

”我十分(失望;绝望),虽然妈妈说过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不要问妈妈,可我总想听听妈妈的意见。

   晚上妈妈问我:

“报名了吗?

   “嗯!

   __什么时候比赛__

   __过一个星期__

   __好__你自己准备吧__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妈妈眼里露出(奖励;鼓励)的目光__我却始终受不了妈妈用这句简练的话语来拒绝对我的辅导,委屈的泪水在我的眼里打转。

   一个星期后,我冒着细雨来到考场,人好多啊!

其中大部分是陪考人——那些一心企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电视屏幕的家长。

我在走廊尽头倚墙站了下来。

我的旁边是一位和我同龄的女孩子,她的身边围了一群人。

   “12号、13号,准备!

”叫我了。

我赶紧伸手去口袋拿准考证。

蓦地我摸到一张纸条,妈妈写的!

“媛媛,当你踏进考场时,你就会明白妈妈不辅导的用心。

(爱惜;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吧!

祝你成功!

   我回头看看“同龄人”,她父亲正在给她做示范,她母亲正在为她整衣裳,她爷爷正在为她拿矿泉水。

   此时,我心里才感慨万千,雏鹰最终需展翅高飞。

妈妈,我理解您了,你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

(1)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

十分________(失望;绝望)      (奖励;鼓励)________的目光

(爱惜;珍惜)________这次锻炼的机会

(2)“雏鹰”的“雏”的意思是:

________。

(3)给短文取个题目。

(4)给没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 什么时候比赛________ 

________过一个星期________ 

________ 好________ 你自己准备吧________ 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妈妈眼里露出(奖励;鼓励)的目光________

(5)选择最确切的中心思想________①赞扬了母亲对子女最真挚的爱。

②歌颂了母亲公而忘私的精神。

③表现小作者从不理解母亲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失望;鼓励;珍惜

(2)幼小

(3)真正的关心

(4)“;?

”;“;。

”;“;,;!

;。

(5)①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如:

十分(绝望)、(鼓励)的目光、(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

(2)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雏鹰”的“雏”的意思是:

幼小。

(3)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什么时候比赛?

”“过一个星期。

”“好,你自己准备吧!

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妈妈眼里露出的目光。

(5)“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义。

(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4)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6.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南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ǎohà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

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

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

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

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

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è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

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

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

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

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

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

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

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

“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

”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

游手好(hǎohào)________闲    厌恶________(èwù)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

第一个是________句,第二个是________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________,“那样的人”指________的人。

(5)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

“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

(1)hào;wù

(2)c;chonɡ;宀;5

(3)疑问;设问

(4)看法或认识;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5)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ɡ)若惊。

(6)“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对于“他”来说,这希望就是来自一次信任。

【解析】【分析】

(1)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

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

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本题中:

游手好(hào)闲、厌恶(wù)。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

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故第一个是疑问句。

设问句;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故第二个是设问句。

(4)感知短文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

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ɡ)若惊。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

(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3)考查学生对疑问、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