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777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选篇1.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7文言文阅读二十四史选篇1

文言文阅读·二十四史选篇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

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

“客退矣!

”客曰:

“吁!

君何见之晚也?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②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

蔡父奇其貌,曰“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

”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

于是举奏其状,曰: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

”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

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

“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

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

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显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D.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

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外戚,是指帝王的亲戚,但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血缘关系。

也称"外家""戚畹"。

D.疏,又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此外还有奏、表、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方进宽容谦逊。

方进在处理胡常问题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他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翟方进忠直敢言。

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

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翟方进严于律己。

方进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翟方进备受重视。

崔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皇上也因他是重臣为其隐瞒。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②上报曰:

“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

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

谓妻子曰:

“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

”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内以安。

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

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

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

“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

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

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

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艰阻。

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橫,未及从化。

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

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

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

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

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选自《后汉书·伏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

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

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权势渐大。

C.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

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

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

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

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

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也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

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

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

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

“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

“卿母安在?

”对曰:

“在吴。

”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

“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候”。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

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

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

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对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

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祛,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

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②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

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拜司空。

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俄转司徒。

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

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

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

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

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

帝不许。

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

优诏不许,遣使申喻。

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

泰始六年,诏曰: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

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

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

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

明年薨。

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

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

寻找。

扬:

选拔、举荐。

侧:

同“仄”。

侧陋:

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

②庸:

古同“佣”,雇佣,任用。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

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

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

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颇有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

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晋武帝的心腹之臣。

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武帝的高度称赞。

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②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

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①太尉行参军。

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寻领射声②。

太祖即位,委遇弥厚。

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葬竞,起为领军将军,固辞。

上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

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

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

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

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

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旧叹曰:

“引之今入,入便噬人。

”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

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

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

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

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笃。

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年五十一,谥曰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

【注】①高祖:

南朝宋武帝刘裕。

下文的“少帝”“太祖”分别指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刘义隆。

②射声:

古代官名。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B.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C.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D.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

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疏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有才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有思致,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2)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慈字伯宝,琅邪临沂人,司空僧虔子也。

年八岁,外祖宋太宰江夏王义恭迎之内斋,施宝物恣听所取,慈取素琴石研,义恭善之。

少与从弟俭共书学。

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安成王抚军主簿,转记室。

迁秘书丞,司徒左西属,右长史,试守新安太守,兼侍中。

出为辅国将军、豫章内史,父忧去官。

起为建武将军、吴郡太守。

迁宁朔将军,大司马长史,重除侍中,领步兵校尉。

   慈以朝堂讳榜,非古旧制,上表曰:

“朝堂榜志,讳字悬露,义非绵古,事殷中世,空失资敬之情。

愚谓空彪①简第,无益于匪躬②;直述朝堂,宁亏于夕惕③。

伏惟陛下删前基之弊轨。

”诏付外详议。

博士李议:

“据《周礼》,凡有新令,必奋铎以警众,乃退以宪之于王宫。

注‘宪,表悬之也’。

”(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

慈议不行。

   慈患脚,世祖敕王晏曰:

“慈在职未久,既有微疾,不堪朝,又不能骑马,听乘车在仗后。

”江左来少例也。

以疾从闲任,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

慈妻刘秉女。

子观,尚世祖长女吴县公主,修妇礼,姑未尝交答。

江夏王锋为南徐州,妃,慈女也,以慈为冠军将军、东海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府事。

还为冠军将军、庐陵王中军长史,未拜,永明九年,卒。

年四十一。

   谢超宗尝谓慈曰:

“卿书何当及虔公?

”慈曰:

“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时人以为名答。

追赠太常,谥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