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891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docx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宜春市届高三理科模拟

江西省宜春市2016届高三理科模拟

一、选择题

1、对下图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绿色植物

B.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蛇为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命名为RhoCD12的基因,带有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

对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的解释是:

A.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由此阻止癌细胞入侵其他组织器官

B.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蛋白质,由此使癌细胞迅速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

C.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蛋白质,使癌细胞迅速衰老

D.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蛋白质,使癌细胞迅速凋亡

3、下列关于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需要加入龙胆紫染液对细胞进行染色

B.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将下降至与外界溶液等渗

C.相同条件下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也会发生质壁分离

D.若外表皮细胞死亡,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复原现象

 

4、如图表示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此免疫方式和图中⑤所示细胞分别是()

A.体液免疫、浆细胞

B.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

C.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

D.细胞免疫、浆细胞

5、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H]在基粒产生到叶绿体基质被利用

B.②→①过程需要氧气参与,可以发生在植物的根、茎细胞

C.②→①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D.②→①产生的[H]和①→②产生的[H]都来自水

6、某作物高秆(D)对矮秆(d),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一品种为DdTt,让其自交产生大量个体F1,将F1中的高秆抗锈病个体选出(其它的淘汰),让其自由交配得F2,问F2中高秆抗锈病与矮秆不抗锈病的比例为(  )

A.8:

1B.3:

2C.64:

1D.81:

8

二、非选择题

7、在某栎树林中,林鸽和茶腹主要分布在林冠层,旋山雀和煤山雀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大山雀和戴胜主要分布在灌木层,红胸鸲和鹪鹩主要分布在草被层。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栎树林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环境,这种分布有利于降低不同种鸟类之间的________。

(2)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

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________。

(3)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可以用物种________来表示。

(4)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

8、纳米银由于抗菌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容器、个人护理品等商品中,但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风险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某科研小组用单细胞真核生物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氧法探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对小球藻生长情况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1

①材料用具:

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培养液,小球藻若干,溶解氧测定仪,蒸馏水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

将小球藻平均分为4组,分别放入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图1所示装置的样品池中,编号A、B、C、D。

第二步:

在A、B、C样品池中分别添加等量1mg/L、5mg/L、10mg/L的纳米银溶液,D组加入等量蒸馏水,将各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培养10分钟后,检测各样品池中溶氧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第四步:

把样品池中的小球藻取出,进行色素的提取和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改变图1中光源,可研究________、________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场所是________。

(3)如果用计数法研究纳米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需要使用________和显微镜,对小球藻进行色素提取时需要用到________试剂。

(4)由图2、图3的实验结果可知纳米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人员想要探究纳米银对小球藻呼吸作用的影响,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

9、下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A是一种,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2)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Ⅰ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其意义是。

(3)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

(4)从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5)某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原因是。

10、果蝇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决定(如表1),现用6只果蝇进行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表2)。

分析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基因型

饲喂条件

BB

Bb

bb

正常饲喂

褐色

褐色

黄色

加入银盐饲喂

黄色

黄色

黄色

表2

组别

亲本(P)

饲喂条件

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

雄性

甲:

黄色

乙:

黄色

加入银盐饲喂

全黄

丙:

褐色

丁:

黄色

正常饲喂

褐色78 黄色75

戊:

黄色

己:

褐色

正常饲喂

褐色113 黄色36

注:

亲代雄果蝇均是正常饲喂得到

(1)亲代雌果蝇中    在饲喂时一定添加了银盐。

(2)果蝇甲的基因型可能是    。

为确定其基因型,某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思路:

步骤

思路一

思路二

1

用果蝇甲与①杂交

将思路一中的子一代进行自由交配

2

同思路一的步骤

3

观察并统计子代体色表现型及比例

同思路一的步骤

请补充完整:

①②

思路二中,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果蝇甲基因型为Bb

(3)已知基因T能够增强基因B的表达,使褐色果蝇表现为深褐色。

在正常饲喂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

①通过基因工程将一个基因T导入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中的某条染色体上(非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培育成一只转基因雌果蝇A;

②将雌果蝇A与黄色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黄色∶褐色∶深褐色=    ;

③为确定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选出F1中的深褐色果蝇进行自由交配。

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代出现深褐色果蝇的概率为    ;若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中雌果蝇和雄果蝇的体色种类分别是    。

11、【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人工种植蘑菇是一项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农业技术,请结合一些具体的生产环节和一些相关问题分析回答:

(1)蘑菇培养基(菌床)中要加入大量的有机物,原因是。

(2)菌床在接种前要进行灭菌处理,否则很容易长出大量的霉菌。

霉菌与蘑菇的关系一般为。

(3)种蘑菇所用菌种一般是新代蘑菇产生的一些褐色粉末,这些粉末实际上是,这种生殖方式在生物界属于生殖。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蘑菇属于者。

(5)蘑菇的细胞与细菌细胞差别很大,主要是。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绿色植物,A正确;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B正确;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正确;蛇为食物链的第五营养级,D错误。

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癌细胞之所以易于转移,是因为其具有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的特点。

该基因能让癌细胞失去转移能力,原因不难推断。

A正确。

3.【答案】C

【解析】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中的液泡有颜色,不需要加入龙胆紫染液对细胞进行染色,A错误;当细胞质壁分离完全复原时,细胞液浓度会大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会失水,就能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细胞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D错误。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人体感染病毒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不能与抗体结合,需要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因此,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图中⑤所示细胞是效应T细胞.

故选:

B.

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①→②过程,可以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H]在类囊体的基粒产生,在叶绿体基质被利用,A正确;过程②→①可以表示有氧呼吸过程,需要氧气参与,可以发生在植物体的根、茎等细胞内,B正确;②→①可以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C正确;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还原氢来自于水,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还原氢来自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D错误。

6.【答案】C

【解析】DdTt自交产生大量个体F1,基因型为:

D_T_、ddT_、D_tt,ddtt,其中高秆

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是D_T_,根据题意让其自由交配,分别考虑两对基因:

(1)F1高秆的基因型为

DD、

Dd,则D的概率为

,d的概率为

,后代矮秆dd的概率为

=

,则高杆的概率为

(2)F1抗锈病个体基因型为

TT、

Tt,则T的概率为

,t的概率为

,后代不抗锈病tt的概率为

=

,则抗锈病的概率为

(3)根据以上分析,后代高秆抗锈病的概率是

×

=

,矮秆不抗锈病的概率是

×

=

,所以F2中高秆抗锈病与矮秆不抗锈病的比例为64:

1.

故选:

C.

7.【答案】

(1)竞争

(2)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丰富度(4)群落演替

【解析】试题分析:

(1)群落空间分布有利于其获取食物和栖息环境,减少种群间的竞争。

(2)这属于群落的空间的结构中垂直结构,不同地段上分布体现水平结构。

(3)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表示丰富度(4)由无到有生命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

(1)光强光质

(2)类囊体薄膜

(3)血球计数板无水乙醇(丙酮)

(4)抑制光合作用从而抑制生长纳米银破坏色素

(5)将图1装置遮光处理,重复上述实验

【解析】1)通过改变图1中光源,可研究光强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3)如果用计数法研究纳米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球计数板和显微镜,对小球藻进行色素提取时需要用到无水乙醇试剂。

(4)由图二、图三研究表明纳米银对小球藻光合作用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叶绿素a的合成,导致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能力下降,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

(5)探究纳米银对小球藻呼吸作用的影响可将图1装置遮光处理,重复上述实验。

9.【答案】

(1)神经递质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2)负反馈调节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3)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4)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2分)(5)GH过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

【解析】

(1)物质A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所以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神经递质刺激后,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

(2)据图分析,GH增多后,反过来抑制GHRH神经元和垂体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意义为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据图分析,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雌(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垂体分泌GH,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

(4)从图中生长激素调节关系来看,SS神经元、GHRH神经元等可控制垂体分泌GH,反过来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GH的反馈调节。

(5)某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据图分析,GH增多,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所以血糖升高。

讲评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从图形中寻找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上升为一种能力。

10.【答案】

(1)戊

(2)BB、Bb或bb

①正常饲喂的黄色雄果蝇

②子代用不含银盐的食物饲养(2分)褐色:

黄色=7:

9

(3)②2∶1∶1

③9/162种和3种

【解析】

(1)杂交组合Ⅲ中,在正常饲喂的情况下,子代果蝇出现褐色:

黄色=3:

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在正常饲喂情况下应该均表现为褐色,而亲代雌果蝇中戊表现为黄色,说明其在饲喂时一定添加了银盐。

(2)果蝇甲表现为黄色,若甲在正常饲喂时生长,则其基因型为bb,若其在饲喂时添加了银盐,则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或bb,因此甲的基因型可能为BB、Bb或bb。

要验证甲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让同种基因型雌雄果蝇交配)。

①思路一:

采用测交法,即让果蝇甲与正常饲喂的黄色雄果蝇杂交,且子代用不含银盐的食物饲养,最后观察并统计子代体色表现型及比例。

②思路二:

采用“自交法”,即将实验组Ⅰ的子代进行自由交配,且子代用不含银盐的食物饲养,最后观察并统计子代体色表现型及比例.由于“亲代雄果蝇均是正常饲喂得到”,因此乙的基因型为bb,若甲的基因型为Bb,则B基因频率为1/4,b基因频率为3/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后代中bb占3/4×3/4=9/16,则B_占1?

9/16=7/16,因此褐色:

黄色=7:

9.

(3)②导入基因T的个体可以看作是杂合子,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其基因型为Tt,因此果蝇A的基因型为BbTt,其与黄色雄果蝇(bbtt)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Tt(深褐色):

Bbtt(褐色):

bbTt(黄色):

bbtt(黄色),因此F1中黄色:

褐色:

深褐色比例为2:

1:

1.若基因T在X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BbXTXt,其与黄色雄果蝇(bbXtY)杂交,F1中黄色:

褐色:

深褐色比例也为2:

1:

1。

③为确定基因T所在染色体,选出F1中的深褐色果蝇进行自由交配.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中的深褐色果蝇的基因型为BbTt,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出现深褐色果蝇(B_T_)的概率为3/4×3/4=9/16;若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则F1中的深褐色果蝇的基因型为BbXTXt、BbXTY,因此子代雌果蝇的体色有2种(深褐色和黄色),雄果蝇的体色有3种(深褐色、黄色和褐色)。

11.【答案】

(1)蘑菇是异养型生物,营腐生生活

(2)竞争(3)孢子无性(4)分解(5)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解析】蘑菇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在菌床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与蘑菇竞争。

蘑菇是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无性生殖,蘑菇与细菌的差别是前者为真核生物,而后者是原核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