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4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10.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9页
亲,该文档总共1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详细文档格式.docx

效应阶段(responsephase):

执行效应功能

2.中枢免疫器官对免疫细胞的发育起什么作用?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一)中枢淋巴器官:

骨髓:

(1)是造血干细胞生成、分化发育的场所;

(2)是功能性B细胞分化成熟的唯一场所;

(3)提供各种免疫细胞的前体细胞;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胸腺: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主要由哪些组织与器官组成?

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什么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二)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等)

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既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和中途站,也是淋巴细胞归巢的终点。

淋巴细胞在发挥免疫效应的同时,被归巢受体引导回该类细胞的原定居处,进行修整、增殖和发育,以提高该类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保证淋巴细胞功能健全的重要环节。

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

T细胞(Thymus-dependentcell)

B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cell)

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

免疫辅助细胞参与辅助淋巴细胞的活化

吞噬细胞(phagocyte)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

免疫应答细胞参与免疫应答中的某一环节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7.临床免疫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临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将基础免疫学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探讨新的免疫现象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临床免疫学与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8.免疫学检验可分为几个部分?

可分为两部分: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9.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在移植免疫、肿瘤免疫中的意义。

移植免疫学(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移植免疫学是通过组织、细胞或器官移植,以替代机体丧失功能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移植后保证移植物存活,不发生排斥反应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肿瘤免疫学(tumor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的免疫诊断、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和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一门分支学科。

10.现代免疫学技术包括了哪些方法?

放射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免疫印迹技术

速率散射免疫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

6、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指机体排斥外源性异物的能力。

病理表现:

超敏反应(强)

免疫缺陷病(弱)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变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

——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7、免疫系统(immunesystem)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分布于机体全身,执行免疫防卫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动态平衡。

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8、免疫分子

是由一些免疫活性细胞或相关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及小分子多肽物质组成,它们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或免疫调节。

9、主要的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补体系统(Complement,C)

细胞因子(Cytokine)

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

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Differentiationantigen,CD)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人体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

2、阑尾在胎儿和青少年时期起有重要的作用。

胎儿出生后,淋巴组织开始少量积聚在阑尾中,在20-30岁时达到最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到了60岁后完全消失。

在人类的发育早期,阑尾作为一种淋巴器官,有助于B淋巴细胞的成熟。

3、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4、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胸腺

5、骨髓(bonemarrow):

造血组织,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黄骨髓,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红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各类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血细胞

6、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HSC在造血组织中所占比例极低还不到0.01%

形态上难以与其他单个核细胞相区别,不表达各种成熟血细胞谱系相关的表面标志。

主要表面标志:

CD34、CD117

7、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c,ECM),

是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或蛋白聚糖。

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

细胞外基质是动物组织的一部分,不属于任何细胞。

它决定结缔组织的特性,对于一些动物组织的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1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它们能够形成水性的胶状物,在这种胶状物中包埋有许多其它的基质成分;

2结构蛋白,如胶原和弹性蛋白,它们赋予细胞外基质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3粘着蛋白(adhesive,又称纤维连接蛋白、纤粘蛋白

8、造血诱导微环境:

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9、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淋巴样干细胞→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

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B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naive)

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

脾、淋巴结发生的再次应答

——抗体产生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骨髓发生的再次应答

——缓慢、持久产生大量抗体,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10、造血干细胞:

其一,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

其二,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

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其中一个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更新。

而另一个则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

11、胸腺(thymus)——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胚胎第9周出现,第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但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而又明显差异,老年期胸腺明显萎缩,皮质和髓质被脂肪组织取代,T细胞发育成熟减弱,导致老年个体免疫功能减退

12、胸腺的结构和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阶段的T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小叶,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1.皮质:

浅皮质和深皮质,皮质内85~90%的细胞为胸腺细胞(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

2.髓质:

含有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

常见赫氏小体(胸腺小体),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

13、胸腺微环境:

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其中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以两种方式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因子:

SCF、IL-1、IL-2、IL-6、IL-7、TNF-α、CM-CSF

胸腺肽类分子:

胸腺素、胸腺肽、胸腺生成素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14、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从骨髓迁入胸腺的T细胞前体(胸腺细胞)循被膜下→皮质→髓质移行,在胸腺微环境中,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约90%以上的胸腺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胸腺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和MHC限制性抗原识别能力,发育成熟为初始T细胞,离开胸腺经血液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

2.免疫调节作用

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阴性选择

15、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结(lymphnode)、全身500-600个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器官(水禽也有两对淋巴结),是结构最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6、淋巴结的结构:

1、皮质区

浅皮质区:

非胸腺依赖区,B细胞定居场所。

大量B细胞聚集成初级淋巴滤泡/淋巴小结。

初级淋巴滤泡主要含未受抗原刺激的初始B细胞,无生发中心。

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称为次级淋巴滤泡,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的髓索,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深皮质区(副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

T细胞定居场所。

含大量高内皮微静脉(HEV),由内皮细胞组成、呈非连续状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沟通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重要通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由此进入淋巴结。

2、髓质区

髓索——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和浆细胞,部分T和Mφ。

髓窦——富含Mφ,有较强的捕捉、清除病原体的作用,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通

17、淋巴结的功能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B细胞:

25%T细胞:

7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B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增殖分化生成大量的浆细胞;

T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不管发生哪类免疫应答,都会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HEV——→淋巴结——→胸导管——→血液↔

4.过滤作用:

淋巴窦内Mφ吞噬、清除病原体等异物。

起到净化淋巴液,防止病原体扩散的作用

淋巴结主要针对引流淋巴液而来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18、脾(spleen):

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后来演变为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在结构上不与淋巴管道相连,也无淋巴窦,但含有大量血窦。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19、脾的结构

1、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中央动脉周围厚层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区(密集T,少量DC及Mφ)。

脾小结:

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旁侧,为B细胞区(大量B,少量Mφ和FDC)。

边缘区:

红、白髓交界处,含T、B,较多Mφ。

2、红髓

脾索:

索条状组织,含B、浆细胞、Mφ、DC

脾血窦:

脾索之间,充满血液,汇入小梁静脉,再于脾门汇合为脾静脉出脾。

脾索和脾血窦中的Mφ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免疫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

20、脾的功能: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

占40%;

占60%。

脾脏是针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如某些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

4.过滤作用:

90%的循环血液流经脾脏,脾脏内Mφ(巨噬细胞)和DC(树突状细胞)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

2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

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构成了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

人体黏膜的表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是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途径,故MALT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分布于黏膜系统,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2、MALT的组成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是位于肠黏膜下的淋巴组织,由派尔集合淋巴结、阑尾、孤立淋巴滤泡、上皮内淋巴细胞及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

其中派尔集合淋巴结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在摄取肠道抗原及黏膜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其他淋巴组织,主要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

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结构与派尔集合淋巴结相似。

23、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SIgA)

24、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

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分子基础:

淋巴细胞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25、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

在淋巴结,淋巴细胞→HEV→淋巴结实质→髓窦→输出淋巴管→胸导管→左锁骨下静脉→血液

在脾,淋巴细胞→脾动脉→白髓→脾索→脾血窦→脾静脉

在其他组织,淋巴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随淋巴液回流至局部淋巴结后,再经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和血液循环

26、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

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抗原

10、抗原(antigen,Ag):

——

是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发因素。

自然界中存在大于1017种抗原

11、抗原的化学本质

蛋白质,多肽,多糖,类脂,脂肪,DNA,RNA,简单化合物

12、抗原的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抗原能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所有抗原都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吗?

名词解释:

13、抗原表位: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表位(epitope):

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AD)。

抗原通过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或者特异性抗体结合。

组成:

5-15个氨基酸残基;

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14、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对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

不同抗原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crossantigen):

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的实际意义:

针对病原体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对人体的免疫损伤;

进行特异性诊断或鉴定时,需排除交叉抗原可能产生的干扰;

应用交叉抗原可能诱导出针对难于制备抗原的免疫应答。

1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除了通过TCR/BCR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的抗原外,某些物质可非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称为免疫刺激剂

--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1)概念: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的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其本质是多克隆激活剂。

普通抗原含若干表位,一般只能激活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克隆

2)作用特点:

抗原无需处理,直接与MHC-II类分子和TCR-V结合。

无MHC限制性,同MHC-II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

SAg所诱导的细胞应答,其效应并非针对SAg本身,而是通过分泌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导致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病理过程的发生。

3)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

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

A族链球菌M蛋白、致热外毒素等。

内源性超抗原:

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

如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产物。

(二)佐剂(adjuvant)

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

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2)应用:

1.能增强弱免疫原性物质的免疫原性,常用于增强一些小分子疫苗的免疫原性。

2.可使剂量不足的免疫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如免疫制备抗体等)。

3)种类

生物性佐剂:

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多糖和细胞因子

无机化合物:

如氢氧化铝

人工合成物:

如双链多聚肌胞苷酸(polyI:

C)

有机物:

如矿物油、植物油

脂质体:

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4)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强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三)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从而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被广泛应用于体外机体免疫细胞活性的检测

作用于人和小鼠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

T细胞B细胞T细胞B细胞

刀豆蛋白A(ConA)+-+-

植物血凝素(PHA)+-+-

商陆丝裂原(PWM)++++

脂多糖(LPS)-+-+

葡萄球菌蛋白A(SPA)-+--

2.试述抗原表位的分类与特性

根据表位中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分类

(1)顺序表位(sequentialepitope):

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2)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

由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特定构象的若干氨基酸组成。

按识别表位的淋巴细胞分类

(1)T-cellepitope:

onlyrecognizedbyTCR.

*T细胞表位是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抗原肽

*呈线性排列

(2)B-cellepitope:

onlyrecognizedbyBCRorantibody.

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

*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

*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

3.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必需依赖T细胞辅助,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抗原,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依赖T细胞,如少数多糖抗原,由多个重复的B细胞表位组成。

4.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内因)

1).异物性

亲缘关系越远

异物性越强

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属性

糖蛋白、脂蛋白、多糖、脂多糖、脂类

某些情况下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

自身抗DNA、组蛋白抗体→抗核抗体→自身免疫病

3.)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抗原表位多,抗原分子结构复杂,不易被降解,持续刺激免疫细胞

>

100kD强免疫原

<

10kD弱免疫原

4.)分子结构:

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5).分子构象:

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

6.)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

指抗原表位在空间上被抗体或BCR所接近的程度。

--易接近性常与抗原表位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有关。

7.)物理性状

免疫原性:

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

多聚体>单体

(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外因):

宿主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