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1524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一、实验题(共10题)

1、如图所示,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

回答下列问题:

(1)B图中加水仪器的名称是    。

(2)B图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       。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上述两幅图中,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4)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过一会儿有     产生,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其中一种反应即可)。

 

2、小明看到家里的一瓶白醋商标上写着;醋酸的质量分数

,他想到化学课上学过盐酸,那么醋酸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醋酸的化学性质.

【收集资料】醋酸是乙酸的俗名,化学式是

,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和酸根离子.

【提供试剂】醋酸溶液,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

试纸.

【实验探究】根据获取的信息和提供的试剂,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报告.(仪器可任选)

【你的猜想】______.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的收获是______.

3、验证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及实验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

②由图二可知:

图一烧杯中盛放的原溶液是  ,判定该反应发生的依据是 。

③实验滴加试剂过程中,若把烧杯里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蒸发,得到白色固体,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该反应发生;若往烧杯里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  ,能证明该反应发生。

④a、b、c三处对应溶液所含NaCl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

4、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

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

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

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5、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________(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讲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

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

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讨论交流】

李壮:

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

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

(组长)不同的现象。

大家据此来说一说,区分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

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

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张云:

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其他两种溶液,如  溶液和   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

【实验探究】

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

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

(2)在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

马凌经过认真思考后,又算则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量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

于是,他得出结论:

“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

丹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理由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大家讨论完李壮的质疑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质疑,并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

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 7(填“>”、“<”或“=”),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

【反思评价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

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7、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

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__________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___________.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盐酸能导电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8、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

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分析,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H2O。

浓硫酸是干燥剂,能吸水。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        。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

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小组同学合

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的混合物,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

丙同学认为:

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      ,若不发出        ,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不变。

结论:

(4)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   。

   (5)写出H2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

        。

【思维拓展】

(6)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

有一同学设计了

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

液发生反应的结论。

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

9、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室浓硫酸稀释的方法是______。

(2)为研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溶液有颜色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E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10、小楠同学在探究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②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楠记录他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①:

_____;实验2:

_____。

(2)实验③中玻璃广口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楠寻找一种生活用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

你选用的物品是_____,改进后看到实验的现象是_____。

(3)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在各装置中的现象虽然不同,但其原理都是_____。

(4)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可知:

氢氧化钠应_____保存。

============参考答案============

一、实验题

1、

(1)分液漏斗  

(2)酸液飞溅  水滴在浓硫酸中,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  (3)A   (4)搅拌 (5)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  气泡  Fe2O3+H2SO4==Fe2(SO4)3+H2O  (或Fe+H2SO4==FeSO4+H2↑)

2、醋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某些碱)反应   把醋酸溶液滴入已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红色消失   醋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某些碱)反应(或醋酸溶液显酸性   由以上实验可知,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等。

   

【解析】

解:

乙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中没有学过,要想提出问题首先要找出题中的关键信息,乙酸的化学性质和盐酸的相似;所以猜想为:

醋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某些碱)反应;

实验方案如下:

把醋酸溶液滴入已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消失,醋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某些碱)反应(或醋酸溶液显酸性;

(或①用玻璃棒蘸取醋酸溶液,滴在

试纸上,跟比色卡比较;试纸变红(或试纸变色);醋酸溶液显酸性。

或②把醋酸溶液滴入已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消失;醋酸溶液显酸性);)

由以上实验可知,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等。

3、【分析】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所示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蒸发也会得到白色固体,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④根据a点时,氢氧化钠还有剩余,b点时完全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b点所示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②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③实验滴加试剂过程中,若把烧杯里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蒸发,得到白色固体,不能证明该反应发生,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蒸发也会得到白色固体;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若往烧杯里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无蓝色沉淀生成,能证明该反应发生。

④a、b、c三点,在a点时,氢氧化钠还有剩余,此时生成了氯化钠,随着盐酸的继续加入,氯化钠质量继续加大,到b点时完全反应的、质量达到最大,随后由于无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盐酸不再生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了,则三点处对应溶液所含溶质NaCl的质量大小关系是c=b>a。

故答案为:

①NaOH+HCl═NaCl+H2O;紫;

②NaOH溶液;溶液的pH由大变小;

③不能;无蓝色沉淀生成;

④c=b>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解:

(提出猜想)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会发生反应,由于酸碱的量不固定故溶液可能呈碱性、中性或酸性,所以本题答案为:

中,酸性;

(实验验证)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所以本题答案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中性或酸性

(1)溶液呈碱性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的缘故,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本题答案为:

OH﹣,CuCl2,CuCl2+2NaOH═Cu(OH)2↓+2NaCl;

(2)所取溶液呈酸性,与碳酸钠接触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本题答案为:

有气泡产生;

(3)所取溶液呈酸性,则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本题答案为:

Zn+2HCl═ZnCl2+H2↑.

5、 

(1)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2)盐 (3)Ba(OH)2+2HCl===BaCl2+2H2O (4)HCl、NaCl

6、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      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Na2CO3+CaCl2=CaCO3↓+2NaCl =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7、【答案】【交流反思】

(1) 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

(2) NaOH+HCl=NaCl+H2O .(3) 红 (4) B .

【解析】

试题分析:

【交流反思】

(1)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故填:

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2)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

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故填:

NaOH+HCl=NaCl+H2O;

(3)由图可知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故填:

红;

(4)碳酸钠粉末遇到酸性物质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故填:

B;

8、

(1)用试管收集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内,看是否复燃。

(2)SO2+2NaOH==Na2S

O3+H2O

(3)可能会发生爆炸   堵住试管口,移到酒精灯火焰上方,松开拇指   尖锐的爆鸣声   

(4)氢气/H2  

 (5)H2+CuO==Cu+H2O (6)也可能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液面上升

9、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ACD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

(1)稀释浓硫酸: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的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故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红色,符合题意;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气泡,溶液无颜色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符合题意;

D、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符合题意;

E、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溶液颜色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E试管中,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10、溶液进入试管内,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气球胀大   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   2NaOH+CO2=Na2CO3+H2O   利用反应物被消耗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合理即可)   密封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与外界有气压差。

实验①的现象是溶液进入试管内,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实验②的现象二氧化碳被消耗,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将小气球胀大;

(2)塑料瓶易变形,将广口瓶改成塑料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由于瓶内压强减小而出现变瘪的现象;

(3)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在各装置中的现象虽然不同,但其原理都是利用反应物被消耗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4)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