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545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docx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

综合课教案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

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

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耐挫能力低,怕苦,怕累,同时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立志方面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确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一些如何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榜样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活动目标】

1.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2.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难点: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白纸、一个信封。

2.一盒舒展、悠扬的音乐磁带。

【适应对象】

中学生。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

引题

教师:

同学们,你们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吗?

生命的旅行将如何到达理想的彼岸?

自己将成为怎样一个人?

从事什么工作?

取得怎样的成绩?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活动:

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请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下心来,平稳呼吸。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

导语:

“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

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前进。

看到了一些你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

”(稍作停顿)

“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

10年了.这时,你又在哪里?

从事什么职业?

”(稍作停顿)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

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工作是否取得成绩?

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教师在讲导语时,要做到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

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

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

看见了什么?

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

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

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目标有理想目标(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阶段目标)之分。

理想目标的实现需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并在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兴趣的转移而不断地修正。

一个恰当的人生目标应当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人生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组成的连续统一体。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在于对现实的突破和超越。

三、情景讨论:

目标是海上航行的灯塔

1.出示材料:

在一个跳高实验中,实验对象被分成两组,第一组,教练不作任何技术指导,只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每天确定不同的跳高目标。

另一组也不作任何技术指导,不具体确定跳高目标,完全随实验者自己的意愿,想跳多高就跳多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有目标的一组与无目标的一组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小组讨论:

两个组的跳高成绩为何出现明显差异?

3.教师归纳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

人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心理到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没有目标,生活就是盲目的,人就不会运用和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会无所事事、庸庸碌碌、虚度光阴。

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能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生活,最大

限度地开发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填写“问卷”:

检视自己的目标概况

1.你曾经有过哪些目标?

提示:

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如游泳、学自行车、做风筝等。

2.你认为哪些成功了?

哪些失败了?

3.原因是什么?

4.交流分享“问卷”的前两个问题。

五、讲述名人故事: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教师向学生介绍约翰·戈达德的故事:

约翰·戈达德,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会员。

他出生在洛杉矶,从小就充满了幻想。

15岁那年,他把自己一生想干的事情列在一张表上,题名为“一生的志愿”。

表上列着: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子;参观全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现在约翰·戈达德在经历了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后,已经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

他说下一个目标就是游览中国的长城。

约翰·戈达德常说的话就是“我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目标,一有机会到来,我总是准备就绪”。

2.小组讨论:

约翰·戈达德是怎样为自己确立目标的,又是怎样付诸行动的?

你听了约翰·戈达德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3.教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学生分享成长的喜悦。

(教师介绍小时候的梦想、对未来的设计以及人生格言)

4.请学生静静地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写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格言。

要求:

认真思考,想想自己究竟有些什么愿望,不管暂时有无实现的可能,写下来。

郑重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与日期,作为送给老师的珍贵礼物。

我们约定30年后再启封,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六、“心理透析”:

分享将梦想变成现实的策略,设计实现目标的计划或方案

1.教师讲述:

“人无志不立”,“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志向是生活的路标。

中学时代,正是立志的最好时机。

马克思就是在中学时代立下了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远大理想,并为此奋斗了终生。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读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他为书中介绍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的英雄业绩所感染,即给自己起名“子任”,表示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科学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也都是在中学时代立下攀登科学高峰的宏伟志愿,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如果你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干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早早确

立自己远大的理想。

一个人到了中学时代还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2.出示配图多媒体:

向学生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确立目标。

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我要在初二年级加入共青团组织”等等。

暗示成功——相信梦想能实现。

梦想是很有力的暗示,虽然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没有梦想却是“零”;如果一开始就感觉自己会输,那么肯定会失败。

自我激励——实现目标。

每个人都能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激励自己。

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记住一句话,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这句话能从下意识心理状态闪现到意识心理状态。

梦开始时总是可望不可及的,惟有不断地自我激励才能获得成功。

3.小组讨论:

对“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的理解。

七、行为训练

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案(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技能、习惯、健美等都可以)。

示钢

目标:

减肥。

步骤:

购买吃了不会发胖的食物;不要像过去一样无节制地饮食;计划在第一星期后减轻体重一公斤;坚持每天跑三千米;把自己较瘦时的照片贴在床头。

八、结束活动

再做一次“看未来”的游戏:

请同学们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心,呼吸平稳。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未来”。

导语:

“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过来,又从现在走向未来。

一个人的现实面貌并非是临时出现的,而是他过去生活的积累。

“每个人都有一个未来,每个人的未来都不一样,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付出的努力。

“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个理想的目标。

我正在慢慢地接近这个目标。

5年了……10年了……l5年了……我看到了曾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我庆幸自己少年时确立了志向,庆幸自己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才有这样的成长和收获。

“啊,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感到人生是多么地美好……”

九、扩展活动

回家调查父母或亲戚朋友年轻时的理想是什么?

现在是否实现?

怎样实现的?

如果没有实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他实现的?

【活动后记】

这是一堂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心理辅导课。

在课堂上,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学生们不仅思考、分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了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们更从约翰·戈达德特别是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身上汲取了向上的动力,也从他们平凡的心理老师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所带来的人生回报。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沉浸在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

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少的十多条,多的七十多条。

他们这种对自己未来人生志向的安排,对于我们研究、掌握和指导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安全教育教案

目前,面对初中生厌学情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做什么?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力求寻找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扼制初中生厌学现状。

   案例呈现

   

   当小齐敲门进来时,本节课已经上了一大半,明显感觉到他情绪有点低落。

课后了解到他按时到了学校,可在校门外徘徊了很久,我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事情。

还没来得及给他父母打电话,他母亲已经急切地找到我,说小齐近来很反常,都不想上学,希望我能帮他。

我很吃惊,小齐学习一直都很努力,是班上成绩中等的学生,而且身材高大,喜欢打篮球,球技也好,在学校还小有名气,况且初三了,怎么会不想上学?

下午放学后我找他到办公室。

   走进办公室后,小齐的戒备心很重。

为了卸掉他的“防护装置”,我采取了迂回战术。

“听说你们最近与三一班打了一场比赛,战绩怎么样?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他的眼睛开始闪亮起来,“赢得有点悬,比分一直都是不相上下,离结束还有一分钟的时候,比分都还是42:

42,在最后的30秒我投进了关键的一球。

”说到这里,他兴奋的脸都有点微红。

(直接切入学生的兴奋点)

   我也情绪激动起来,兴奋地说:

“不错吗,乔丹第二。

”(使其情绪和谐起来)“老师,您怎么知道我的外号?

”他吃惊的两眼圆睁。

(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他)

   我只是神秘地一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我话锋一转:

“听说你有不想读书的念头?

我一直觉得你打篮球是高手,在学习方面也很有潜力,并且你也一直很努力,不是吗?

   他缓缓地将头低了下去,表情显的很痛苦。

“老师,您不觉得我很失败吗?

”“你是指学习上吗?

”我很平静地问。

(乘胜追击,寻找问题的关键)“是的。

”他回答的很简短。

   我表情严肃地说: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你一定在想,我在学习上已经很努力啦,可为什么总上不去了,是这样的吗?

   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觉得我学习没有希望了,我想专门训练打球,我想当球星,像乔丹一样。

”“你如何看待打球与学习?

”我接着问。

(我没有正面接他的话题,而是继续提问,试图揭开他内心深处更多的想法)

   

   他若有所思地回答到:

“我也知道学习很重要,妈妈常常告诉我要读书才有出息。

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是老师眼中的优生,可不知为什么,上初中后我的成绩总不能拨尖,不管怎么学,我都学不好,我没有读书的天分,我觉得很对不起妈妈。

”(说到这里,他再一次低下了头)

   片刻的沉思后,他猛地抬起头:

“而打球就不同啦,我特有感觉。

   

   到目前为止,问题已经充分暴露了出来,他不想读书的根本原因在于,进初中后,小学成绩优秀的他,成绩开始下降,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成绩下降让他很没面子,他内心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而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于是渐渐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没有读书的天分,而在球场上是主角,常常得到是掌声,赞扬声,于是渐渐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暗示效果。

由于最近的几次测试,屡屡失败,更强化了他的失败感。

于是有了不想读书、专业打球的念头。

而事实上他内心深处是不想放弃学业的。

   

   针对小齐的这种情况,首先要让他重新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期望目标,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小齐的物理老师,从物理学科入手,我给他分析了在物理学科上自身存在的潜力,并结合他讲述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给他介绍了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

此时,天色渐晚,我给他留了家庭作业,回去按科学的方法复习所学的物理,复习好后再来找我,我单独给他考试。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并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及信任,于是信心倍增)

   

   接下来,我将情况告诉了他的班主任,班主任再发动各科教师给了小齐特殊的关注。

我也和小齐的家长面谈了一次,分析了小齐的情况,家长表示不再给他施加过大的压力,并树立正确的期望值。

一周后,小齐信心十足地找到我,告诉我他已经复习好啦,在这张试卷中他得了100分。

客观地说这张试卷相对简单一些,另外加上他自身专注的复习,考高分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就是这次高分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用小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初中后我从来就没有考过这么体面的分数,原来我还是能行。

”加上来自各科老师的关注与鼓励,小齐各科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再也不说不读书的事啦。

今年中考,小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市的重点高中。

   分析与思考

   

   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正处在心智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当今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

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像小齐这样由于学习挫败感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占主要。

他们为了得到成功感的满足,有的着迷于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使现实生活中的受挫,在虚拟世界里找回了失去的自尊和自信。

小齐在学习中的不如意,在篮球场上得到了满足,他俨然成了同伴心目中的“偶像”,他的成就感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面对现实,父母的期望,社会对成绩的认同感,他又会变的无奈和失落,渐渐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从而产生“习得性失助感”,结果学习动机越来越弱,篮球欲望越来越强,导致不想读书,专打篮球的念头。

   

   更糟糕的是,小齐的情绪变化没能及时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小齐的成绩平平,又是比较听话的学生,他代表了班级中中等生的普遍特性。

这类学生往往是教师最放心的对象,给予的关注也最少,然而,事实上,这类学生又是最矛盾、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

首先他们希望成绩好,所以很努力,往往比成绩特优秀的学生所花的时间还多,一旦成绩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容易产生失落情绪,怀疑自己的能力,其次,他们又很要面子,即便是心理出现了矛盾也不容易与别人交流,教师、家长往往也不容易发现问题。

   

   本案例首先通过与小齐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他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这次成功使他产生了愉快的体验,激起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

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或教导都有力的多。

 

初中生安全用电课堂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能力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

本节知识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而且,应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本节的重点是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易采用理论和实际相对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也编得较为生动活泼,因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就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归纳后有重点地质疑,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学校用电的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有没有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并开展分组讨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本节的教学中,尽可能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节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

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

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

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

“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

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

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

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探究活动

调查生活中防止触电的方法。

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

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

可以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初中健康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它有什么危害,教育他们怎样自觉防范,远离,塑造美好人生。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

(远离关爱生命)

二、什么是及的种类。

1.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那什么是呢?

都有那些呢?

谁能说一说呢?

(指名回答)

2.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

“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品和精神药品。

常见和最主要的有:

(让学生看图片)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止咳水、等。

这些长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

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谈话。

三、介绍的危害。

(结合图片)

问:

有那些危害呢?

1.毁人毁健康。

(1)摧毁人的消化功能。

(2)摧毁人的神经系统。

(3)摧毁人的呼吸及循环系统。

(4)传染性病及“爱滋病(AIDS)”。

2.令家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1)丧失工作能力。

(2)倾家荡产。

(3)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

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四、给学生读有关吸毒者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讨论,交流体会。

1.了解了有关的知识以及危害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由发言。

六、让学生了解防毒的方法。

1.问:

当有人向提供时,你会怎样做?

(学生发言。

2.防毒有五种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二是找借口溜走;三是提出反意见或转移话题;四是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号110);五是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的知识及防范措施,也知道了对家庭、社会的危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一发现有人吸毒,以现有犯罪时,立即举报;为了自己的健康,这了家人的幸福,为了社会的安定,请你远离,珍爱生命。

第二课:

防治近视

教学目的:

1.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

2.使学生掌握近视眼发生的原理、原因、发展过程及预防措施。

3.提高学生保护视力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

近视眼发生的原理

教学用具:

眼球结构挂图;眼球结构模型;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挂图;正常眼、近视眼的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眼的结构

1.眼球:

眼球眼球壁外膜角膜:

无色透明,占1/6

巩膜:

白色坚固,占5/6保护眼球内部〖JB)〗中膜

虹膜:

棕黑色中央是瞳孔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

占中膜的2/3,①有丰富的血管(营养眼球)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