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602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docx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典

复式折线统计图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喻 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复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第126-130。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折线统计图,并不是陌生的内容。

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笔者以为,统计观念的形成,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不是在一节课内完成。

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具有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字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由此,较之原来的教学,学生更需要对统计图的解读以及如何更合理使用统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进而转变和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着统计对象的日趋复杂,统计内容的不断丰富,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且在不同阶段应在某个环节有所侧重的,达到潜移默化的统计观念。

【设计理念】

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到统计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与数据相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的方法、分析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建立统计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思考:

1.在比较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价值

   在需要的时候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

在课的引入环节,给学生提供两幅单式的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可以起到激活原有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对中国和韩国的获奖金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不方便进行两种量之间的对比。

从而自然引发学习的需要。

2.在图表解读中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对统计图进行读图分析,是形成统计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为什么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制成统计图或表,则正好说明统计的工具性作用。

给学生原始的记录数据和经过整理并制成统计图这两组信息,对信息的解读中,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此外,对于折线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说明性地指出几项信息,而应重视对学生的解读能力的培养。

本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等方式展开,旨在让学生多元解读中感受更多的隐藏信息,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解读能力。

3.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统计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我认为,理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通过解决“怎样才能方便地比较呢?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使学生思考,选用何种统计图进行分析更合理更有效?

突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画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3、联系生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突破方法:

直观观察,小组交流。

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

练习体验,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每名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影像。

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

紧接着说:

“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

你们愿意吗?

”并适时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与韩国获金牌的情况统计表。

提问:

从表中你能一下子看出两个国家金牌的变化情况吗?

如果要了解两个国家在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的变化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反思:

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鲜活的学习材料的激发下,果然兴趣盎然,提出了用折线统计图来表达数据。

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师:

那我们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

看来同学们都同意制成折线统计图,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

那你们能不能简单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呢?

生:

先根据横轴、纵轴对应的数据描点,再在点的旁边写上数值,最后把这些点依次连起来。

师出示:

【反思: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能理解折线统计图适合表示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

对于统计图画法的教学,我们降低了画图的要求,特别是统计图的标题、时间、纵横轴的刻度、数据的标注等都点到为止,只是在准确找点的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着目测估计定点、随手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

师:

接下来,出示9—14届亚运会中国、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10届,计算……

师:

能不能不这么麻烦,一下就能看出来?

生:

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重合或者画到一起

师:

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比较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

【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来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了画折线统计图的能力。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体会原有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这一“长处”之外,还能很容易比较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差距。

例题的导入就是运用了这一特点,让学生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生1:

复式折线统计图什么样?

生2:

怎么画?

……

师:

同学们的问题提的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

那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

是不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

我是合起来的。

生4:

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中国的,再画出韩国的。

这样就可以了。

师:

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实物投影展示。

【反思: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折线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

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习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2、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代表韩国吗?

如果其它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图,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

不知道。

师: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

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的国家。

如用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

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

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

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

3、师:

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

4、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经过比较,得出结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两个国家金牌的变化趋势。

教师总结: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两种数量的变化趋势,更容易两种量比较。

5、我们已经完成了制作复式统计图,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并回答下问题:

课本第127问题

【反思:

学生经历图例的制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给这两条折线起名称并说明理由,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体会了创造新的数学术语的过程,对数学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6、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而且还找到了中国队亚运会金牌的发展趋式,老师真替你们感到自豪。

7、预设:

第十五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的金牌数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要引导学生“注意统计与概率的随机性”

8、师:

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

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反思:

由于报纸上有各式各样的统计图表,且这些统计图表与学生从教材中认识到的统计图表有着差异,为了让学生正确辨认各种统计图表,我们在预设中安排了“辨认各种统计图表”的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又增加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环节。

原因有三:

一是在给学生的多份报刊和教学课件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二是学生初步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

将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有了比较,能加深学生的认识;三是上课中“点到为止,适时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既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也不会引起学生反感,何乐而不为呢?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练习二十五第2题:

第一问:

甲地和乙地的月平均气温相同点是:

从1月到7月,温度都是上升的,从7月到12月,温度都是下降的。

不同点是:

甲地温度上升、下降趋势平缓,温差变化不大,而乙地上升、下降温度幅度较大,温差变化比较大。

第二问:

选择乙地适合草莓的生长,因为甲地温度太高。

第三问:

应该多准备一些衣服,因为乙地比甲地要冷。

你还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甲地可能是南方的某一个地方,而乙地可能是北方的某一个地方。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

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注意什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

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

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情,让学生欣赏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时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

“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

你们愿意吗?

”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古人也曾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第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

“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届计算两个国家获金牌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

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

“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

”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

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如“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代表韩国吗?

”时,如“预设:

第十五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的金牌数会有什么变化?

”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

我国第15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

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在整个的教学教程中,有一些细节之处还是值得反思一下:

第一,从这堂课的总体上来看,教师的引导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学生回答说“我是合起来的!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没有给其他学生一个足够的时间去反应和进一步的思考,导致在以下的引导中,形成了师生一对一的对话。

第二,在学生制作复式拆线统计图时,学生通过互相说说知道了画复式拆线统计图时特别应注意的是先画出一条折线,然后再画另一条折线。

我觉得学生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我在引导时,好像并没有很成功地把这一制作过程上升到总结性的高度。

应该给学生自己一个总结步骤的时间,这样学生会有一个更好的制图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