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9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docx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16分)

乡情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

(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

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

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

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

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3分)

答:

5、

(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

“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为什么?

(2分)

答:

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

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

允许初一

(2)班的女生胡艳艳来校上半天课。

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一息的胡艳艳最大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

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年,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

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也最快乐的孩子。

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点垃圾。

可惜,15岁时,胡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住院时,医生护士没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

她还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奇迹了。

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

“爸爸,我很想回学校上一堂课……”爸爸立即去学校。

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半天学!

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

到校,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

一走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

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

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契了。

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坛的池壁栏杆!

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

《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

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胡艳艳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

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

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她晕倒了。

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发形成,但,艳艳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

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

(选自《杂文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中的原因。

(3分)

幸福:

疼痛:

留念: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

(3分)

 

4.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分)

说的话:

做的事:

5.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4分)

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

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

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

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

“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

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

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

“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

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

“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

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

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

他说:

“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

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

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

我说:

“随便。

”他说:

“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

”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

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临窗看柳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

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

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

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

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公,你也会明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2.“料峭”的含义是。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3.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下列词语选出两个:

活泼乐观严肃勤奋积极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

请简述理由。

答: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

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实际要写的是,这是一种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

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7.全文共4段,请用“||”来划分段落,画在下面。

(1)

(2)(3)(4)

8.文中运用不少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

拟人: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着。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跟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写“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无常”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中最能表现“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当“我”暴怒无常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3、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月光•手帕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为父亲陪床。

病人熟睡后,陪床的人并没有床可睡。

时间已是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和三楼的楼梯间。

这时的医院没什么走动了,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吸烟。

偶尔,有戴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糖瓶轻盈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阶上楼。

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

她走开后,地上一个薄白之物仍放着,像一个手帕。

我走近看,这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摊在楼梯上。

为什么是一小片呢?

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斜照进来的。

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可贵。

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上便缩回了。

她瞅我一眼,也许是怕笑话。

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

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怎样的痛苦,但是她的心里仍装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色看成是手帕,或者像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

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

多么喜欢她把这块“手帕”拣起来,抖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拣手帕的样子。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瞅():

②破绽():

2、“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

”为什么说这一举动里充满了生机?

请用原文回答。

3、如何理解“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这一句话的含义?

4、读罢此文,你对这事有怎样的想法?

智力测验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

“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的拾音棒,单等看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那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看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

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

“对不地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

冷场半分钟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是啥问题呀!

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啦!

简直是开玩笑!

”“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

”“别嚷了,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生是第三组。

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圆圈答道:

“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

“他答得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

“对!

”主持人问:

“还有别的答案吗?

有没有第二种答案?

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

“O!

……英文字母的O!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

节目主持人赶紧说:

“他说得对,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

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

”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是烧饼!

”“是鸡蛋!

”“是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

”“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

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

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很传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请你从文中找出你欣赏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说一说“此处”细节描写好在什么地方?

2、智力测验第二组中的大学生第四组中的小学生都表现得很热闹,两组的热闹有何不同?

3、从文中所写内容来看,你认为“智力测验”第三组中那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4、文中结尾写道: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

”为什么是“圆满结束”?

5、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请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谈一谈人们的想象力丧失的原因。

走进天堂的门票

①有一对长相酷似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

结果,哥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

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

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②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

“让弟弟去读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③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的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④弟弟不解,问:

“那你说这是什么?

⑤哥哥答:

“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⑥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⑦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大都市的高等学府。

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在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⑧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

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少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

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

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

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

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措施。

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产品畅销华南几省。

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⑨弟弟进了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又坠入爱河。

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了”“酷毙了”。

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

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

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办公室里答辩。

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

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

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⑩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

秘书送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

“欲上天堂,先下地狱。

”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老总的位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1.文中“天公无眼识良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欲上天堂,先下地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的所作所为并非偶然,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

根据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读本文的感想。

(限50字以内)

一只手套

雪花在城市的上空欢快的舞蹈,寒风在四处流浪。

受天气影响,一家小百货商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女店主无所事事的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修了修指甲,又涂了红色的指甲油,然后望着漂亮白皙的手陶醉了。

这时,店门上厚重的棉门帘被掀开,一股寒流裹着一位妇女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进入店里,他们身上陈旧且笨重的衣服上堆了不少的积雪,看上去是一对母子。

女店主从自己修长的手指甲上移开目光,热情的迎向她大半天才等来的第一批顾客。

母亲问有没有手套卖。

女店主说有,便热情的介绍有羊皮的、绒线的、针织的。

母亲说拿几双男式手套看看。

女店主很快把几种男式手套摆在了他们面前。

母亲和少年左挑右选,逐一问明价格。

好一会儿,少年说:

“妈,就买一双绒线的吧,便宜些。

”母亲说:

“天这么冷,你的手都冻裂了,还是买羊皮的吧,羊皮的既暖和又好看。

”她选了几款羊皮手套一一给儿子的左手戴上,看了看款式,试了试大小,惟有一款不大不小正好合适,母亲便说:

“挺好,就买它了。

”一问价钱,146元一双。

母亲便解开上衣衣扣,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摞零钞,先是10元,后5元,再2元、1元,直到硬币一一点给女店主,结果钱不够。

母亲说:

“姑娘,我还差5元钱,能不能便宜一点儿,这5块钱就算了?

女店主一口回绝说:

“不行,一双手套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我一上午才等来你们这么一个买主,你再少给5元,我今天吃什么?

”面对这位母亲几近哀求的游说,女店主始终无动于衷,一分钱也不肯让。

儿子见母亲为难,说:

“妈,就买绒线的吧,还能省好几十块钱。

母亲固执地说:

“不,我不能委屈了你的手。

”她见店主不肯降价,又试探着问:

“姑娘,我钱不够,能不能给一半的钱,你卖一只手套给我?

女店主十分纳闷:

“哪有买一只手套的?

母亲解释道:

“哦,是这样……我儿子原来的手套丢了一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