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664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docx

财务知识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

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

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

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

2.国际经济关系

生产的国际关系

交换的国际关系

3.经济关系的协调

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

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

(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

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

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

——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

3.决策是分散的

——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

——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

——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

——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

——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

(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

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

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

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

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

(一)经济发展

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70年代“滞胀时期”

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

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

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

持续增长达106个月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

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

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

扩张性货币政策

经济复苏、高涨

充分就业、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

经济过热

通胀消除

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

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

1能源危机

2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与投资

扩张性货币政策

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时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

要求增加工资

通货膨胀与更严重的失业并存

③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80年代经济低速增长与政策调整

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

主张: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用

扩财:

减税、政府补贴

1改革政府干预方式,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并用,通过刺激供给迅速增加就业,促进消费

2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3调整产业结构

4放宽金融管制

通货膨胀获得抑制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过度较低,但出现持续92个月的持续增长,80年代后期出现“三高一低”局面

高:

财政赤字、外债、外贸逆差

低:

美元汇价

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时期

特点:

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经济持续增长

1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调整

采取节支和增税措施,削减财政赤字。

并采取“微调”型货币政策,刺激企业投资热情

2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在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

计算机

产品设计生产成本下降物价平稳

网络业生产管理自动化

就业增加需求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软件业

经济持续发展

3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竞争

4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大规模实行企业重组,企业兼并联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推行“国家出口战略”,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增长

6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新经济:

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推迟经济衰退到来的时间,降低了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在政策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

21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1.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硬件)无重大技术突破,影响软件业发展空间。

2.网络业被过度炒作,过度进入,形成泡沫。

3.债务的积累,影响消费欲望。

4.公司会计丑闻影响投资积极性。

5.外部冲击。

(二)经济现状

1.经济实力最强大。

2.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有居世界领先的味的科学技术。

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均居世界首位。

3.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4.拥有世界最发达的第三产业。

5.尚不能摆脱周期性经济衰退。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战后至70年代末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经济衰退,80年代以后经济周期拉长,危及次数明显减少,经济周期阶段性不明显。

引起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1)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网络业的迅速发展是生产盲目性减弱,经济周期拉长。

(2)经济的高度国际化可以减轻危机到来时国内市场的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和调控能力的提高。

(4)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能力成倍扩张,经营多样化使私人垄断资本增强了抵御危机的能力。

产品过剩问题,货币信用问题相对缓和,结构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成为引发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

二.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主要盛行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

其特点:

(一)实行以私有制为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二)政府为自由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就业和物价稳定。

政府对经济干预以间接性和被动行为特征。

间接性:

1.创造一个政策环境,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2.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3.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

被动性:

只在“市场失败”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时才进行政府干预,干预的目的只是修改“市场失败”的直接后果,侧重点是保护市场竞争、保护市场关系,减轻经济波动。

政府经济干预的主要手段:

1.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

2.运用货币信贷政策控制经济运行。

3.法律是政府约束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重要手段。

4.加强对外经济关系的干预和调节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出口发展。

第二,以立法形式协调管理,同时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不仅为美国商品拓展市场,而且保护国内市场。

第三,以相互渗透为特征的政府与私人垄断关系

第四,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由国家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的总和。

包括: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1.用法律促进和保护市场竞争

2.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人力资源的基础

三.日本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日本经济发展

●46-50恢复阶段

●50-73高速增长

●73-80年代末低速增长

●90年代后衰退萧条期

战后发展迅速的原因:

一.美国扶持

1.美国对日本垄断资本的扶持

2.对日本进行农地改革

3.对日本军事上的扶持

4.侵朝、侵越战争

二.廉价的原燃料的充足供应

三.不断扩大设备投资,注意设备更新

四.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五.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六.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1.45-50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阶段,失业,资金短缺,农矿产品匮乏军事工业

2.50-73经济恢复,美国扶持,廉价原燃料供应,国内外外市场需求变化,重工业大发展

3.73、79年后资源密集型转向

4.80年代中期

出口为导向-内需为主导

1.

扩大内需公用设施

A政府扩大投资

住房

B调整税收

C增加休息日

2.增加海外直接投资

3.增加进口

70年代初——能源危机、环境严重污染,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发展重点: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效果:

度过能源危机的难关。

80年代——日元升值,出口受阻。

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发展。

四方面措施:

扩大内需(政府扩大投资——住宅、公用设施、调整税收、增加休息日刺激消费);

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继续占领国际市场;

增加进口;

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效果:

度过日元升值难关。

90年代的经济衰退。

91年3月——93年10月底一个衰退和萧条期

97年6月——99年9月底二个衰退和萧条期

第一次衰退是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政府政策失误。

泡沫经济——以泡沫来形容一个特定时期的虚假繁荣经济现象,他正像肥皂泡一样,尽管五光十色,却无实在内容,而且迟早要崩破。

日元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是日本茶品出口受阻,导致事业发展受限制,人们的头投机心理是炒股票、炒地皮、炒房地产成为席卷全社会的滚滚热潮。

由此推动了旺盛的总需求,呈现一片虚假“繁荣”

泡沫经济崩溃引发:

股票价格暴跌——需求下降——生产下降——银行呆坏账。

(投资乏力

失业)

房地产业亏损

第二次经济衰退主要因政府政策失误和东南亚金融危机。

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GDP世界第二,人均GNP世界第四;

工业产值世界第二,许多工业品产量与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汽车、钢铁、船舶、电子电气、石化产品

出口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但资源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

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差。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特点: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

但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计划调节、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干预和导向。

在经济管理上是一种“官产复合体”模式或“集体协调型”模式。

市“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较“默契”的经济模式。

(一)在本质上和主体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遵循财产私有、契约化和风险自担的原则。

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二)政府主导型的宏观调控方式与手段。

1.政府经济计划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1)全国综合性经济计划:

(2)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和公布的各项产业和行业计划。

日本的经济计划具有连续性、非指令性特点。

经济计划编制的透明度较高。

计划制定的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宏观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协调,因而经济计划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行政指导”的重要手段

产业政策的主旨是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私人企业进行“行政上的指导”。

企业界对政府的各项“指导”、“规劝”惟命是从,乐意接受“监督”。

3.政府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为实施国家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提供保证

政府系统金融机构贷款,由大藏省制定计划来控制其数量和使用方向。

——对风险大、收益低,但对经济和技术发展影响深刻的产业以投资保证。

——政府金融机构还起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的作用。

中央银行“窗口指导”

——对民间银行它们的资金周转、贷款计划等给予非强制性的建议和劝告。

4.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

通过发放补助金——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更新。

通过减免税——促进电力、钢铁、机械等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

通过对特定产业和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

5.执行扶助性的对外贸易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机会

建立振兴出口政府机构——给出口企业降低腹水和增加补贴;向有关企业提供优惠中长期出口信贷;向出口有功企业发放奖金等。

50-60年代允许出口商组织出口卡特尔,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进口方面,实行最彻底的保护政策:

50年代初依靠外汇配额政策

50年代中期——60年代依靠关税壁垒

70年代——依靠非关税壁垒

80年代——结构壁垒

90年代至今——体制壁垒

6.经济立法是政府约束企业行为的准则

(三)“家族式”的企业管理制度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减少劳资矛盾。

(四)以相互持股、集体决策为特征的企业集团管理制度

——有利于集团内部的团结,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六大企业集团:

三菱、住友、三井、三和、芙蓉、第一劝业银行集团

独立系企业集团:

新日铁公司、日立、松下、富士通

(五)在企业集团中,综合商社发挥组织与中枢作用

——为企业集团提供原燃料、信息、销售网络,并为集团内企业获得贷款提供担保。

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日棉实业、伊藤忠商事、兼松江商

(六)实行系列化经营

——既促进中小企业竞争,又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减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讲德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

一.德国经济发展概述

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苏战区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此后直至1990年10月两个德国分裂达40年之久。

东德

西德

经济恢复

1950年

1950年

发展速度

50年至85年国民收入翻三番

50年至85年GDP翻三番

经济体制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条件

原有工业基础差

受到苏联的援助和扶持

参加经互会

原有工业基础好

受到美国的援助和扶持

参加欧共体

1990年德国统一之前

中等发达国家,东欧工业强国,人均GNP约$6000

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第三工业强国、第三大外汇储备国、第二贸易大国、人均GNP$20407

德国统一之后,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呈现10%左右的高失业率

二.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又称为“莱茵模式”,在西北欧国家比较盛行。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与实践家有:

瓦尔特·欧肯——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弗莱堡学派”首领。

弗兰茨·伯姆——弗莱堡大学法学家。

阿尔马克——前西德欧洲问题国务秘书。

艾哈德——前西德经济部长、总理。

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怎样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自由竞争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当干预和调节。

政府政策作用就是将个体利益的追求导向促进整体利益的实现。

——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平衡

——通过法制保障经济自由和市场竞争

——通过社会福利制度保障社会公平。

阿尔马克的公式: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府调节+社会保障

(一)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离不开自由的市场价格,而“自由价格”又以“自由竞争”为动力。

只有竞争,才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呆滞,提高劳动生产率。

鼓励国内竞争反对市场垄断的手段有:

制订与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设立反垄断的政府机构——卡特尔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主张国际竞争——积极推进地区和全球经济自由化

(二)坚持私有化,限制国有化

(三)政府适度干预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和货币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

2.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政府信贷监督局对金融信贷机构进行适时的监督

3.制订政策法规保护竞争,促进竞争。

4.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5.对于国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与劳务进行直接价格管理。

6.通过一些公有企业的活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

(四)强调社会均衡原则,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劳资“社会伙伴关系”

1.公正分配

收入随经济增长而提高

实行“人民股份”制度,保障职工与企业收入同步增长。

2.建立完备的社会福利网

包括社会保险——养老、疾病、失业保险

社会照顾——保护妇女儿童

社会救济——保护弱势群体

——缓和社会矛盾

3.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实行具有特色的“工人中产阶级化”,制定“联邦补习教育奖励法”,“联邦建筑法”

三.三种经济体制的异同

共同点:

1.都以私有制为主导,都在本质上和主题上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作为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3.都通过经济法规约束企业与个人行为以保护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差异:

1.政府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将失业和通货膨胀作为调控目标,德国则偏重于将货币稳定作为主要调控目标。

美国政府干预体现被动性和间接性。

日本政府则相对更主动、直接干预,更强调事前的规劝和引导。

德国政府主张适度干预,体现以严谨的法规约束经济主体以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适时监督。

日本与德国都以国家计划给与私人企业以方向性指导,美国则不实行计划管理。

2.经济主体关系上的差异

美国经济模式更强调个人主义,经济主体之间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关系,独立性强,彼此对对方的限制较少。

德国力求达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兼顾。

个人对社会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日本政府与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内部均坚持协商原则,个人依赖于企业,企业受制于银行和政府,经济活动深受政府影响。

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干预

三种模式都注重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干预。

美国与德国主张对外积极倡导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创造外部发展环境。

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出口能力。

三种模式在加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同时,都努力保护国内市场。

4.产业政策的差异

美国与德国的产业政策重点是为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

日本政府则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给予企业更多的“行政指导”。

5.企业制度上的差异

美国与德国实行自由雇佣制,企业与工人实行双向选择,形成竞争。

日本则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与工人形成“命运共同体”。

第五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一.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概述

战后初期的共同特点: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生产水平低下,工业落后。

1.经济增长速度快

“亚洲四小龙”在60年代开始起飞,到70年代末成为新兴工业国与地区,90年代都已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与地区

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到90年中起初印度尼西亚外都已成为世界中等收入国家。

2.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亚洲四小龙也成为新兴工业国与地区

泰国和马来西亚基本达到新兴工业国标准

3.认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输出地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是传统农产品出口地。

新加坡和台湾是世界高产值农产品的出口地

4.具有较发达的服务业

香港和新加坡是世界交通、贸易、金融和国际旅游中心。

东盟四国是亚洲旅游中心。

菲律宾是亚洲新兴金融中心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1.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影响深刻的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二元:

发展中国家存在落后的农业和现代化的工业。

主张以加快工业化来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刘易斯模型:

落后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0,农村收入下降,城市工业收入相对较高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业人口收入相对提高

城市工业能获得廉价劳动力

——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在工资不便甚至下降的同时,产量、利润增加

——工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

——当农村过剩劳动力基本消失,城市工业劳动力仍显不足时

——工业工资上升,农村收入随之上升

——整个社会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增长加速

2.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英国经济学家

多马——美国经济学家

ΔY/Y=S/K

ΔY/Y——GNP增长率

S为国民储蓄

K为资本购入/产出

一国K值越大,GNP增长越慢

在技术水平不变,K值不变时,储蓄越多(积累越多)GNP增长越快。

3.纳克斯“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的恶性循环:

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其根本原因是投资有效需求的欠缺。

要打破这一循环,必须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部门间平衡发展。

但他不主张各部门都按统一比率发展,而应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

4.恩格尔定律

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食品方面的开支比重会下降,工业品、服务方面的开支比重会上升。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1.以加快工业化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东亚国家与地区把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战略目标,把工业化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强调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放松农业生产;

菲律宾和印尼重工轻农的倾向较明显;

“亚洲四小”则在牺牲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战略。

2.从替代进口迅速像出口导向战略转变

50-60年代的替代进口战略

主要政策工具:

进口管制、保护关税、多重汇率政策。

机器以$1:

5泰铢,消费品1:

8

机器5万美元——25万泰铢消费品5万美元——40万泰铢

60-7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

3.从不平衡发展向综合发展演变

包括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的综合发展

4.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制定国民计划,对发展速度,部门投资比例、地区发展等提出明确的政府设想。

建立公营企业,直接控制一些关键部门的发展。

利用经济杠杆知道市场经济,预防和克服经济不景气,抑制不利经济增长的因素。

以法律规范企业和个人的市场行为。

(四)“东亚模式”与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模式——经济开放程度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泰国金融危机:

1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

——长期贸易逆差——银行高利率引进(短期性、投机性)外资,弥补经常项目逆差。

——为获得高利益,银行投资高风险产业——高风险产业亏损——银行呆坏账

2泰铢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

——1997上半年美元币值上升泰铢跟着上升

——索罗斯炒作加上众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亚洲金融危机

$1:

20泰铢

与A银行作一笔期货交易:

40亿美元:

800亿泰铢

A银行索罗斯

以500万美元作担保向B银行贷1亿泰铢

——抛泰铢,造谣言

当$1:

40泰铢

——以20亿美元筹集800亿泰铢,与A银行完成期货交易。

韩国金融危机

举债发展经济模式

——大量短期外债进入

——政府干预型融资——民间资本流向政府扶持产业

——产品积压,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