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755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docx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1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1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

(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

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

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

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

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

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

(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

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

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

第2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第2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第1节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SCP基础上)

1、产业组织: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

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1.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因此,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可以获得某种均衡。

2、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1)亚当斯密→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克拉克→梅森、贝恩

(2)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

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

市场行为:

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市场绩效:

在一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市场结构。

微观经济理论:

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

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特征: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沉没成本:

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有效竞争”:

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梅森将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

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有效竞争三分法(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第2节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第二篇产业组织(60%)

第三章企业

第一节西方观点:

什么是企业

1.新古典企业理论

1.生产函数:

描述在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式。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1)短期均衡

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时期内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他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

如图,在短期内当一个行业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基本稳定时,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将保持稳定,该行业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图(a)中,市场的需求曲线DD与供给曲线SS相交于E点,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e,市场均衡数量为Qe。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每个厂商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其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且与横轴之间的距离就等于Pe。

同时,我们已证明此时:

MR=Pe,所以厂商的需求曲线d=MR=Pe。

在图(b)中,e点是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与边际收益曲线MR的交点,它所对应的产量qe就是该厂商最优的生产规模。

(2)长期均衡

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费总成本(从而平均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如图,在开始时,效率最高的厂商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的效率小于最优规模的效率,意味着该厂商的规模在其LAC最低点的左上方的一点,例如B点。

若开始时的价格为P,则该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

由于只要LAC曲线还处于递减阶段,那么厂商选用规模更大从而平均成本更低的设备规模,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会驱使该厂商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益,选择效率更高即平均成本最低的设备规模。

因此,当厂商达到长期均衡时,它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必然位于LAC曲线之最低点(A点),该点所对应的产量即是该厂商在长期中的最优产量。

又因为只要存在着超额利润,竞争的压力会引起市场供给增加,由此迫使价格下降到超额利润完全消失,即P1=LAC的最低点。

总之,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理论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因为它表明,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选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效率最高的规模,用最低的成本(即所费各种生产资源之数量为最小)生产产品,并且只能赚取正常利润。

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3.什么是范围经济?

试证明只要成本函数是严格次可加的,则必然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假定两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

若企业的联合生产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则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

这种情况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冲突时可能会发生。

假设q表示生产向量或计划,对m种产出,q=(q1,…,qm)。

令q1,…,qn,代表n个这种向量(上标指生产计划,下标指商品种类)。

如果成本函数C是严格次可加的,即对于所有的q,若有

若令m=2,i=1,即q1和q2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的数量。

带入上式,则有

C(q1,0)+C(0,q2)>C(q1,q2)

其中C(q1,0)和C(0,q2)被称为独立成本。

这就证明了只要成本函数是严格次可加的,那么就必然存在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比两个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更有效率(成本较低)的范围经济。

2、现代企业理论

1.科斯定理:

只要产权明确、市场存在、交易成本为零,初始权益的归属是不重要的,通过市场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按照科斯的观点,试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

为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

(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市场体系不应该也不能够排除或消除诸如企业组织这样的统制经济,相反它倒是保证了它们只能在比其他企业或者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生存下去。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3.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两个分支:

一是交易成本理论,着眼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代理理论,侧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的代理关系。

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

(1)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的纵向一体化

①交易和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要付出的费用,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包含

事前的成本和事后的成本。

②契约人行为的基本假定:

有限理性、机会主义。

③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

a.(最重要)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

这时假如交易过早地终止,所投入的资产将全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其他用途,使得投资中的成本里包含部分或全部的“不可挽救成本”或“沉没成本”。

因此,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重大。

b.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意义在于使应变性的、连续的决策成为必要。

当交易受制于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时,对治理结构的选择就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治理结构有不同的应变能力。

c.交易发生的频率。

一种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转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所带来的利益抵消,取决于在这种治理结构中所发生的交易的频率。

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如何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

威廉姆森用资产的专用性解释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

他认为只有懂得了资产专用性对于交易成本的影响,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市场采购会让位给企业自己生产。

他把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指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思路:

若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攫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且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市场交易的高成本。

当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用传统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

因此,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就被用来替代市场。

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内,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企业家)的督察,从而大大降低了相应的市场交易成本。

(2)代理理论与古典和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

①计量问题:

对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算。

②队生产:

使用几种类型资源、产出不是各资源分产出之和、资源不属于同一人。

③古典企业

特征:

联合投入的生产;有几个投入的所有者;有一个团体对所有联合投入的合约是共同的;享有这些权利的人可以独立于其他投入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任何投入合约进行再谈判;他有剩余索取权;他可以改变队成员的资格;他可以出售这些用来定义古典企业的所有制的权利。

古典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合约结构,它之所以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通过队导向的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且它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在直接衡量合作性投入的边际产品时是有费用的,使得合作性投入之间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换难以对偷闲行为加以限制。

第二,通过观察或确定投入的行为来估计边际生产率是经济的。

换言之,正是因为不具备关于投入者的边际生产率和努力程度的完全信息,或者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所以才需要企业这样一种特殊的监控装置来组织生产,这就是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原因。

第4章市场

第一节市场结构

1、市场结构的含义和类型

(一)结构:

构成某一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及其特征。

产业市场结构:

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二)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

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很低。

(2)产品同一性很高。

(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

(4)完备信息。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的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

(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

(2)没有替代产品。

完全垄断企业出售的产品没有直接替代产品,所以它的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零。

(3)进入壁垒非常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

它的主要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别。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1、市场集中度:

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

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1)衡量指标

①行业集中度:

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产值、产量、销售量、资

产总额)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②洛伦兹曲线:

是一种表明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③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基础上,阴影面积与均等分布线以下三角形面积之比。

基尼系数在0到1之间,等于0与均衡分布线重合,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

④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

完全垄断HHI=1,许多企业规模相同HHI=1/n

(2)影响因素:

①企业规模

导致企业规模变化因素:

a.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b.技术进步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条件和可能性;c.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②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缩小→集中度提高;扩大≠集中度降低(只有容量增长率很高超出大企扩张速率)

2、产品差别化:

企业对顾客销售产品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使顾客对其产品产生偏好的特

殊性,使顾客能把该产品同其他竞争企业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

水平差异化-生产与竞争对手不同特性的产品;垂直差异化-生产与竞争对手不同质量的产品

(1)产品差别化和市场结构

①影响市场集中度。

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②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2)度量方法①需求的交叉弹性=i产品的需求变化率/j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②广告密度=AD/SL(AD:

产品广告费用绝对金额,SL:

产品销售额)

(3)差异化决策

①产品主体差异化:

核心产品一致,中间产品、延伸产品差异。

(最有效)

②品牌差异化③价格差异化④渠道差异化⑤促销差异化⑥服务差异化

(3)不同产业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

产业分为中间品、投资品、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

①消费品:

耐用--中等到高等水平之间;非耐用--高

②工业品:

中间品--较小;投资品--高于中间品。

总体工业品低于消费品

我国差异化问题:

1)缺乏对差异化的重视;2)没有很好的市场低温;

3)传统的中庸思想导致了趋同性;4)差异的执行不力。

蓝海战略:

以创新为中心的战略,强调寻找或开创无人竞争、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商机,即通过开发新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改变。

实施方法:

提升、剔除、创造、降低

3、进入和退出壁垒

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主要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有企业和准备

进入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最终反映出来的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1)进入壁垒

构成因素:

①绝对成本优势:

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现有企业比潜在要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使得潜在的企业或新进入的企业在试图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或进入市场以后与原有企业相比处于一种竞争的劣势。

②规模经济。

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只有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在这之前,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一定高于原有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③产品差异化。

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市场中,产品差别是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④政策法律制度。

在某些产业中,企业经营需要获得批准和执照,企业进出口需要获得有关的许可证,资金筹措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还有差别性的税收壁垒、专利制度等,都成为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壁垒。

且这种壁垒是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用等手段加以克服的。

⑤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指寡头垄断行业中,现有企业相互协调,实施控制产业利润率、形成过剩供给、针对新企业的歧视性价格等一些阻止进入的策略和行为,形成新企业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失效原因:

①旺盛的市场需求②预算约束软化③进入主体的多元化

(2)退出壁垒

构成因素:

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如果企业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很强,那么在企业退出这个行业时,这些巨额资产往往很难出售和变现。

出售价格和企业投资额扣除折旧后的剩余价值之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越大,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②解雇费用。

企业在退出某个市场时,必然会解雇员工。

根据合同或国家劳动法的规定,解雇工人可能必须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企业如果需要转产,就必须培训他们从事新工作的技能,培训费用就此发生,这些费用越大,企业退出某个市场的障碍也就越大。

③政策法律的限制。

政府为了一定的目标,经常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限制某些行业的企业从市场上退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想要退出这个行业,政府也可能会出来干预。

退出失败原因:

①沉没成本高,企业难以转产;②地方政府阻碍企业退出;

③养老失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第2节市场行为

1、市场行为:

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

2、市场竞争行为

(一)定价行为

1.掠夺性定价:

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特征:

①价格下降一般是暂时性的,是企业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策略性定价行为;

②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实质目的是要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

求量,只有在有效控制供给量的前提下,发起企业在驱逐对手之后才能提高价格;

③一般情况下,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上势力雄厚的大企业。

影响:

掠夺性定价行为一般发生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大企业采用这种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驱逐或消灭现有的竞争对手或是教训不合作的竞争对手,但是同时它也向意欲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发出了警告。

因此,掠夺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判定:

①优势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②具备排挤竞争对手的主观意图;③低于成本

2.限制性定价:

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1)短期限制定价。

企业采用限制性定价的直接目的是阻止新企业进入市场,但实质上这是一种牺牲部分短期利润以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因此限制性定价同掠夺性定价一样,都是企业长期定价的策略性行为。

(2)动态限制定价。

如果一个企业在长期内确定价格(或产量)来减少或消除招致新企业进入它所在市场的动因,那么这个企业采取的就是动态限制性定价策略。

即市场主导企业经常先订立一个高价,然后随着新企业的进入逐渐降低价格,这样做最符合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影响因素:

①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②经济规模。

(二)广告行为

先验品(搜寻商品):

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的商品,

影响:

导致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竞争企业市场份额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1.广告与产品差异;2.广告与进入壁垒(增强)。

福利效果:

①广告能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②价格广告能增进社会福利;③非价格广告能克服劣质品问题;④广告过度问题;⑤广告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

(三)兼并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