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288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高考化学考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必要的夹持装置及石棉网已省略)的是

A.实验室制乙烯

B.实验室制乙炔并验证乙炔发生氧化反应

C.实验室中分馏石油

D.若a为硫酸,b为纯碱粉末,c为苯酚钠溶液,验证硫酸、碳酸、苯酚酸性的强弱

【答案】D

【解析】A.制备乙烯需要在170℃下乙醇发生消去反应,图中缺少温度计,故A错误;B.电石遇水变成糊状物,且该反应十分剧烈,无法用该装置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电石中的杂质与水也能反应生成有还原性的气体,这些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C.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且冷却水要下进上出,图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烧瓶支管口处,且冷水方向不合理,故C错误;D.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后,溶液变浑浊,则可验证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分离

并回收

B.

合成氨并检验氨的生成

C.

乙醇和乙酸反应

D.

实验室制取氨气

【答案】D

【解析】A.通过蒸馏方法分离碘与CCl4,收集的是不同温度范围的馏分,因此温度计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A错误;B.检验氨的生成要用湿润的pH广泛试纸,B错误;C.乙醇和乙酸反应制取乙酸乙酯,为防止挥发的乙醇、乙酸溶解导致的倒吸现象的发生,导气管末端要在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液面以上,C错误;D.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方法收集,为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在试管口要放一团疏松的棉花,D正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共热后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褪色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

C

通入

溶液,溶液褪色

有漂白性

D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答案】B

【解析】A.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氢钠,弱于碳酸,故A错误;

B.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乙烯气体,溴乙烷生成乙烯的反应属于消去反应,故B正确;C.

具有还原性,通入

溶液,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C错误;D.由于氯化钠和碘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对大小未知,有可能因为碘化钠的浓度较大而产生黄色沉淀碘化银,因此不能得出结论

,当氯化钠的浓度大于或等于碘化钠的浓度时,若产生黄色沉淀可得出题中的结论,故D错误。

4.下列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

A.

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铜丝变成红色

B.

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C.

将湿润的有色布条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瓶中,布条不褪色

D.

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气球体积由小变大

【答案】C

【解析】A.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会发生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被氧化为乙醛,氧化铜被还原为铜单质,所以铜丝变成红色,故A符合实验事实;B.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符合实验事实;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会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故C不符合实验事实;D.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球体积由小变大,故D符合实验事实。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A装置Cu和稀硝酸制取NO

B.图B装置实验室制备Cl2

C.图C装置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图D装置若溴水褪色则证明石蜡油分解产生不饱和烃

【答案】C

【解析】A.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能够用排水法收集,可制取NO,故A正确;B.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氯气有毒,尾气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制备氯气,故B正确;C.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应选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故C错误;D.不饱和烃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该实验产生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不饱和烃,故D正确。

6.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1所示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

B.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OONa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

C.图3是原电池装置,有明显的电流

D.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图1所示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故A正确;B.醋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不互溶,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OONa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故B正确;C.图3是缺少盐桥的原电池装置,没有明显的电流,故C错误;D.第一个试管中蔗糖变黑证明浓硫酸的脱水性,黑色固体逐渐膨胀说明生成二氧化硫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第二个试管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第三个试管高锰酸钾溶液退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

7.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铜粉加入到Fe2(SO4)3溶液中

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

铁比铜活泼

B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某固体加入足量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此固体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

用某化合物做焰色反应实验

火焰颜色为黄色

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

【答案】D

【解析】A.将铜粉加入到Fe2(SO4)3溶液中,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无法证明铁比铜活泼,此选项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但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B.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还可能存在银离子,故B错误;C.某固体加入足量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此固体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还可能是碳酸氢盐或亚硫酸盐等,故C错误;D.用某化合物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颜色为黄色,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故D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双氧水滴定KI-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达到滴定终点

B

向食用加碘盐中加入食醋和KI溶液,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呈紫红色

该食用加碘盐中含有KIO3

C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NO2、溴蒸气

试纸变蓝

该气体为溴蒸气

D

最后试管有浅黄色沉淀

有机物中含有溴原子

【答案】B

【解析】A、KI-淀粉溶液一般作为指示剂,设计用双氧水滴定淀粉-KI溶液无法判定终点,因为只要加很少的双氧水溶液就变蓝了,选项A错误;B、在酸性环境中,KIO3与KI反应生成I2,选项B正确;C、NO2溶于水变为硝酸,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也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选项C错误;D、加入AgNO3溶液之前要用硝酸中和溶液中的碱,选项D错误。

9.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铜粉加入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D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答案】B

【解析】A.Cu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亚铁,现象不合理,故A错误;B.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C,由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故B正确;C.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生成硝酸亚铁,则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合理,故C错误;D.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熔化后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现象不合理,故D错误。

1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溶解

BaSO3溶于稀盐酸

B

向KI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碘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

C

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析出沉淀的物质的量AgCl多于AgBr

KSP(AgCl)>KSP(AgBr)

D

室温下,同浓度的Na2A溶液的pH比NaB溶液的pH大

说明酸性H2A<HB

【答案】C

【解析】A.亚硫酸钡在硝酸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钡白色沉淀加盐酸时不溶解,现象不正确,故A错误;B.KI溶液中不存在碘单质,加入CCl4,不能发生萃取,振荡后静置,下层不能呈紫红色,现象不正确,故B错误;C.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AgCl沉淀多于AgBr沉淀,说明氯离子浓度大于碘离子浓度,证明Ksp(AgCl)>Ksp(AgBr),C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D.室温下,同浓度的Na2A溶液的pH比NaB溶液的pH大,只能说酸性HA-<HB,不能说明酸性H2A<HB,结论不正确,故D错误。

11.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A.

X若为苯,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B.

除去CO中的CO2

C.

可用于分离C2H5OH和H2O的混合物

D.

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mL

【答案】B

【解析】A.NH3和HCl均为极性分子,而苯和四氯化碳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NH3和HCl均不溶于苯、四氯化碳中,故若X为密度比水大的四氯化碳,该装置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但是,若X为苯,则水在下层,易引起倒吸,A不正确;B.CO不溶于NaOH溶液,CO2可溶于NaOH溶液,故可以用该装置除去CO中的CO2,B正确;C.C2H5OH和H2O可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C2H5OH和H2O的混合物,C不正确;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故该滴定终点读数为11.80mL,D不正确。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B

C

D

目的

比较碳酸根与碳酸氢根水解程度

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比较碳酸、醋酸和硼酸的酸性强弱

实验方案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比较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需要使用相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室温下,Na2CO3的溶解性比NaHCO3大,则二者的饱和溶液中,两种物质的浓度不同,对应的阴离子浓度也不相同,因此本实验不合理,A错误;B.本实验中,左侧试管中又加入了KSCN溶液,右侧试管中加入了水,则对比左右两只试管,相当于加入试剂前后,溶液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左侧试管中KSCN的物质的量增加,所以左侧试管中KSCN的浓度增大,而右侧试管中KSCN的浓度没有变化,因此本实验合理,B正确;C.本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其他的物质及其对应的物理量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本实验合理,C正确;D.本实验中,醋酸可以和NaHCO3反应产生气泡,硼酸不行,可以说明酸性:

醋酸>碳酸>硼酸,D正确。

13.侯氏制碱法制备碳酸氢钠的原理为NH3+H2O+CO2+NaCl=NH4Cl+NaHCO3↓,某化学小组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该制备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蒸馏烧瓶

B.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溶液顺利滴下

D.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1一段时间,然后再打开K2

【答案】D

【解析】A.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蒸馏烧瓶,A正确;B.氨气极易溶于水,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B正确;C.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使分液漏斗中液体压强与烧瓶内压强相同,使使分液漏斗中溶液顺利滴下,C正确;D.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2一段时间,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打开K1,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D错误。

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对应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吴黄色

原溶液中有

,无

B

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少量酸性

溶液中

溶液紫色褪去

发生消去反应,且气体产物有乙烯

C

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得到澄清溶液

能大量共存

D

向盛有少量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油,充分振荡,静置

上、下层液体均近无色

裂化汽油不可用作溴的萃取溶剂

【答案】D

【解析】A.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吴黄色,只能证明含有Na+,不能判断是否含有K+,A错误;B.乙醇容易挥发,故产物中一定含有乙醇的蒸气,且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不能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产生了乙烯,B错误;C.向AgNO3溶液在滴加过量氨水,是由于发生反应:

Ag++NH3·H2O=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产生了络合物,C错误;D.裂化汽油中含有烯烃,能够与溴水中的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卤代烃,两层液体均显无色,因此裂化汽油不可用作溴的萃取溶剂,D正确。

15.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被消耗

B.

量筒中发生了取代反应

C.

生成蓝色的烟

D.

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了Cl2具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A项、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故A错误;B项、氯气和甲烷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C项、铜丝在氯气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溶液呈蓝色,故C错误;D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16.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浓HNO3中加入炭粉并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有NO2和CO2产生

B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乙醇

溶液褪色

乙醇具有还原性

C

向稀溴水中加入苯,充分振荡、静置

水层几乎无色

苯与溴发生了反应

D

向试管底部有少量铜的Cu(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铜逐渐溶解

铜可与稀硫酸反应

【答案】B

【解析】A.单质C和浓硝酸加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抑制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所以石灰水不变浑浊,A错误;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还原性的物质,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乙醇,溶液褪色,说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被乙醇还原,乙醇体现了还原性,B正确;C.溴水和苯不反应,但是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由于苯与水互不相溶,因此看到分层现象,下层的水层几乎无色,这种现象为萃取,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D.向试管底部有少量铜的Cu(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

3Cu+8H++2NO3-=3Cu2++2NO↑+4H2O,因此看到铜逐渐溶解,不是Cu与硫酸反应,D错误。

1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含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BaCl2固体,溶液的红色变浅

Na2CO3溶液中存在

水解平衡

B

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铜将硫酸还原产生氢气

C

向浓度均为0.1mol•L-1K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

Ksp(AgI)>Ksp(AgCl)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

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

【答案】A

【解析】A.CO32-+H2O⇌HCO3-+OH-,加入BaCl2固体,Ba2++CO32-=BaCO3↓,平衡逆向进行,颜色变浅,故A正确;B.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铜做正极,有氢气生成,故B错误;C.向浓度均为0.1mol•L-1K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在浓度相等的情况下谁的溶解度积小,谁先转化为沉淀,故Ksp(AgI)

18.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甲装置:

证明铁钉发生吸氧腐蚀B.乙装置:

蒸发MgCl2溶液制无水MgCl2

C.丙装置:

制备Fe(OH)3胶体D.丁装置: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答案】A

【解析】A.甲装置:

红墨水沿导管上升,说明左边试管压强减少,发生了吸氧腐蚀,故A正确;B.蒸发MgCl2溶液,MgCl2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氯化氢挥发,得到氢氧化镁,但是氢氧化镁对热不稳定,会分解为氧化镁,故B错误;C.丙装置:

制备Fe(OH)3胶体,应用热水,用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是沉淀,故C错误;D.丁装置: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应该长导气管进短导气管出,故D错误。

19.下列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

A.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铜丝变成红色

B.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并能较长时间保存

C.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

D.通入SO2气体后,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铜做催化剂,故正确;B.生成的Fe(OH)2‑是白色沉淀,但容易被氧气氧化变色,故错误;C.浓H2SO4有吸水性,将胆矾晶体的结晶水吸去,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故正确;D.高锰酸钾有氧化性,SO2有还原性,通入SO2气体后,高锰酸钾被还原,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故正确。

20.下列仪器和装置,用橡胶管经过简单连接,可制备收集多种不同的纯净、干燥的气体(考虑尾气吸收)。

关于这些装置的连接方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备收集CO2:

b→f→d→e

B.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备收集H2:

b→c→g

C.实验室利用H2O2与二氧化锰制备收集O2:

a→c→e

D.实验室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备收集NH3:

b→d→e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用块状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备CO2:

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b,通过f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通过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碱石灰能与CO2反应,所以不用作CO2的干燥剂,因此该项中只需将d改为c即正确,A项错误;B.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反应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b,通过c进行干燥后再通过g收集,所得气体又混入水蒸气,B项错误;C.实验室利用H2O2与二氧化锰制备O2,反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不能选取a,C项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碱石灰除去了氨气中的水分,从e装置右侧通入氨气进行收集,D项正确。

21.绿矾(FeSO4·7H2O)可作还原剂、着色剂、制药等,在不同温度下易分解得各种铁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已知SO3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6.8℃,沸点44.8℃,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等。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上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绿矾的分解产物。

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由此得出绿矾的分解产物中含有SO2。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认为需要补做实验。

乙对甲组同学做完实验的装置的试管加热,发现褪色的品红溶液未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绿矾分解的产物中______。

A.不含SO2B.可能含SO2C.一定含有SO3

(3)丙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绿矾受热分解还可能有O2放出,为此,丙组同学选用甲组同学的部分装置和下图部分装置设计出了一套检验绿矾分解气态产物的装置:

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_______;其中仪器F的名称___________。

【答案】品红溶液褪色吸收尾气,防止SO2(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BCFGBDH球形干燥管或干燥管均可

【解析】

(1)绿矾(FeSO4·7H2O)在不同温度下易分解得各种铁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已知SO3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6.8℃,沸点44.8℃,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等,由此得出绿矾的分解产物中含有SO3、SO2都能使品红褪色,所以装置B中的品红褪色,SO3、SO2对环境有污染,且两者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尾气,防止SO2(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答案为:

品红溶液褪色;吸收尾气,防止SO2和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根据题意,SO3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三氧化硫的漂白不可恢复,乙对甲组同学做完实验的B装置的试管加热,发现褪色的品红溶液未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绿矾分解的产物中肯定有三氧化硫,未对二氧化硫检验,则可能含有二氧化硫;故答案为:

BC;

(3)检验绿矾分解气态产物,由A分解绿矾,经F球形干燥管干燥,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均能漂白品红,故先检验三氧化硫并与二氧化硫分离,三氧化硫熔沸点低,故连接G装置冷凝三氧化硫,由装置B检验二氧化硫,经过装置D除去二氧化硫,连接装置H,收集并检验氧气;故答案为:

FGBDH;球形干燥管。

22.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方法是:

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

A

B

C

D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