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716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docx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

RevisedbyJackonDecember14,2020

 

市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

泉州市华侨经济开发区(三期)经九十九路、纬二十五路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前言

、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泉州市河市镇华侨经济开发区下庄村境内,下庄自然村东侧及东南侧。

拟建的经九十九路南侧位于棋爬山与曲石山间的坡地上,北侧位于清山西侧的农田上,该道路南与省道310线连接,北接规划中的滨江北路,道路走向为南北向。

拟建的纬二十五路东侧位于清山与曲石山间的山坡农田内,西侧位于下庄村前的农田上,该道路西接规划中的滨江北路,东侧终止于山坡农田,道路走向为东西向。

各道路设计指标如表1.

拟建各道路设计指标一览表表1.

道路名称

道路类别

设计线路总长(m)

起止桩号

设计路面宽度(m)

设计路面标高(m)

设计路面最大坡度

经九十九路

城市二级次干道

0+000~1+

20

(南高北低)

%

纬二十五路

城市二级次干道

0+000~

20

(东高西低)

%

备注:

1、各路段均采用砼路面直线型路拱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

2、路面设计轴载均为BZZ-100。

3、路面排水采用道路车行道外侧雨水口对路面雨水进行收集,通过雨水干管进行排放。

4、道路交叉型式:

均为平面交叉

各市政道路地下埋设物概况:

根据设计方案,本工程道路配套埋设的管线主要有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及通讯电缆等。

雨水管及污水管道主要铺设在车行道下,其中污水管管底位于设计路面约以下,雨水管道管顶覆土控制在以上。

电力电缆主要铺设在经九十九路西侧、纬二十五路北侧的人行道下,顶覆土控制在以上。

通信电缆铺设于经九十九路东侧、纬二十五路南侧有人行道路下,顶覆土控制在以上。

所有管道路拟采用明挖施工方法。

场地环境情况:

拟建道路位于山间坡地及山前平地上,场地主要以种植地为主,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地瓜、蔬菜等,局部地段种有龙眼等经济作物,拟建道路场地及场地附近未见污染源,环境状况良好。

拟建九十九路南侧与省道310线相接,该段交通条件便利,北侧交通便利条件一般。

纬二十五路整个路线位二农田内,场地内只分布一条小土路与下庄村内道路相接,施工器具及筑路材料进场较不方便,交通条件较差。

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地基,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阶段为施工图设计阶段。

该工程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受泉州市华侨经济开发区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场地施工图阶段的岩土工程详勘任务。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1.2.1、勘察目的

通过详细勘察,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及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确定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设计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2、任务要求:

根据委托书要求和设计单位提出的地质勘察任务要求,本次详细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

①、查明沿线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②、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

③、提供沿线各地段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④、实测沿线地下水位及类型,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变化规律及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并评价地下水对路基施工的影响;

⑤、判明场地地基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对场地内分布的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评价场地所处的有利、不利及危险地段,提供场地地震特征参数;

⑥、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和防治工程设计所需参数;

⑦、查明沿线地下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密实度及天然承载力;

⑧、查明沿线各路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⑨、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分布。

1.2.3、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依据合同、任务委托书及设计单位的勘察要求,执行以下规范: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JJ56-9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3-07-91)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文件设计深度及说明要求》(建筑工程勘察部分)

1.2.4、资料利用情况

本工作中参考了福建省地质局《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泉州幅)(1977)。

、工作量布置及勘察方法

1.3.1工作量布置

根据拟建道路的性质、特征及场地条件,依据规范按Ⅱ类场地布孔要求进行布孔。

布孔主要沿路中心线布设,并在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布设控制性横断面,每横断面布钻孔数3个。

经九十九路原布钻孔32个,因线路两次调整,根据规范相关要求,对调整后的道路重新布孔。

纬二十五路设计起点段利用滨江路钻孔1个,孔号为“zk19”,为以示区别,于孔号前加“江”。

具体布孔情况如表2.:

布孔情况一览表表2.

道路名称

第一次方案布孔数

第二次方案调整增加钻孔情况

最后方案增加钻孔情况

总布孔个数

经九十九路

32个(Zk1-zk32)

(11个)zk33-zk40,zk46-zk48

(6个)zk41-zk45,C1

49个

纬二十五路

19个(zk49-zk67)

/

/

19个

备注:

由于经九十九路与纬二十五路交叉口以北路段两次线路调整,使得已钻探完的钻孔不在路线范围内,在能充分利用原钻孔的情况下,共增加钻孔个数17个。

路中心钻孔均为取样孔,其中技术控制孔40,鉴别孔28个,最大钻孔间距80m,根据钻探结果,经九十九路局部地段下部分布有淤泥质粘土软弱土,根据规范要求,在分布有淤泥质粘土的地段加密钻孔2个。

符合详勘要求。

钻孔深度控制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第6.0.8条要求控制,具体控制情况如下:

一般情况下,宜达到原地面以下2-3m,在挖方地段应达到设计路面标高以下2-3m,沿绪实测地下水位的勘察孔应达到初见水位以下。

最大应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5m。

当线路段遇软土及可液化土层时,勘探孔应钻穿该层。

1.3.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评述:

1、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回转岩芯钻探及锤击钻探,结合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室内土、水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

野外钻探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及勘察纲要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及编制采用理正勘察软件进行。

岩土分类定名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3.3~条执行,同时结合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2、测量放样:

本次钻孔放样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N1(,)及测量观测点N2(,)(该两点位于省道310线路缘),用经标定合格的全站仪按图上尺寸测放而成,同时以N2点的地面高程H=引测各孔孔口高程,为泉州市独立坐标系,黄海高程系统。

各孔孔口坐标及高程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图1)、勘探点一览表(附表1)。

3、岩芯钻探:

采用二台XY-1型液压岩芯钻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钻方式,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土层及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使用口径Φ110mm合金钻头回转钻进,中风化岩层采用口径Φ75mm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

野外钻探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进行。

在各孔完成相关测试后,按要求进行封孔回填。

4、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方法,测试器具均经计量检定合格,测试数据准确,测试数量均不少于6次。

5、土、水样采取及土工试验:

A、试样采取及试样数量:

粘性土原状样(含耕植土)按Ⅱ级土样质量等级要求采用厚壁取土器采取,对于淤泥质粘土主要采用活塞薄壁取土器取样。

砂类土主要采用标贯器采取,对卵石主要由岩芯管取样。

取样数量根据规范要求于原地面下或设计路面标高下内连续取样,取样间距。

其下每主要粘性土层每一层采取不少于6件原状样。

在拟建线路内取4组土样及4件地下水及3件地表水样做室内土、水的简化学分析。

B、土样试验项目:

物理力学指标:

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模量、固结系数、剪切强度、残积土细粒土界限含水量、砂类土及碎石土的室内颗分,取样点力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

C、水、土样的试验项目:

测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土规范要求所有腐蚀性介质含量。

地下水位观测:

沿线各孔均用测水钟量测地下水的初见水位、主要含水层的稳定水位及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

6、施工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野外钻探工作于2006年11月16日始至2007年1月10日结束野外钻探任务,完成的工作量如表3.: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3

钻孔个数(个)

68

取水样(件)

2

总进尺(m)

(未含利用孔)

标贯(次)

269

取原状样(件)

137

扰动样(件)

29

孔位测量(个)

68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

土的腐蚀性试样(件)

本次勘察过程中,严格按照我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有关市政公路勘察规范,钻孔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测,采取的水、土样品具有代表性,岩土设计物理力学参数采用试验指标数理统计、现场原位测试并结合有关规范和地区工程经验提出的,真实可靠,所提供的岩土技术参数等能满足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需要。

2、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1、气象

拟建场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无冬,四季常青,全年湿暖,降雨充沛,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全年平均气温12.5℃~21℃;降雨量~毫米;年日照为~2131小时。

泉州冬季以东北风居多,夏秋季有台风及暴雨袭击。

2、场地地形、地貌及场地周边环境

A、地形:

拟建道路位于山坡及山谷前缘地带的耕作地及农田,具体如下:

九十九路道路沿线横穿两个水沟及东清溪,场地地形局部受到地表水切割,形成“V”字形,拟建场地地形总体北低南高,东高西低,坡度相对较缓,以K0+380以南及K0+980-K1+120段坡度相对较大,最大坡度可达30,场地地面高程,场地农作物主要以谷物及菜地为主,勘察期间局部农田种有地爪、花生等农作物,其中K0+600-K0+720段及K1+970+K1+100段为龙眼种植地。

纬二十五路道路场地主要为耕作地,沿线各段受人类耕作影响,呈台阶状,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坡度以K0+400以东较大,最大坡度可达3o,近东清溪段相对平缓,场地农作物主要以谷物及菜地为主,勘察期间局部农田种有蔬菜等农作物,其中以K0+160至K0+195段见有龙眼等级济作物。

B、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棋爬山、清山及曲石山间的冲积平地及山坡前缘,沿线岩性以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二长花岗岩为主,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影响,拟建道路所在区域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地貌。

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沿线地貌主要以山麓斜坡冲、堆积成因的山前平原地貌为主,小部分为残积坡麓地貌。

现分述如下:

山前平原地貌:

主要分布于经九十九路K0+140至K0+850段及K0+960至K1+070段,以及纬二十五路全线地段。

地形发育平缓,形态呈宽广平坦,近河床处地势发育较低。

以山谷洪流冲洪积作用为主,夹有山坡面流坡积作用。

地表受人类耕作影响,原始地貌普遍破坏,大部分形成台阶及低陡坎状。

残积坡麓地貌:

主要分布在经九十九路K0+000至KO+140、K0+850至K0+960段,地形坡度较缓,原始地貌受雨水冲蚀及人类种植等原因受到破坏,局部形成台阶或陡坎状,其中K0+100至K0+140地段位于山体前缘,原始地貌保存较完整,地表植被发育一般,植被主要以灌木及杂树为主。

拟建场地周边无已建建筑物,经勘察,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有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分布,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简单,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图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参考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资料,根据现场钻探揭露,拟建场地上覆地层主要以第四系长乐组冲、洪积地层,残、坡积层,下覆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

现根据各地貌揭露的地层情况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耕植土(Q4ml)①灰黑色,湿,松散状,由粘性土及石英中粗砂组成,层表局部地段可见少量植物根系,局部地段含大量灰黑色碳化物质,工程性能较差,分布较薄,最大厚度1.20m,一般厚度-0.50m。

沿线各路段普遍有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因该层局部地段分布厚度小于,因此未对厚度小于0.30m单独分层。

2、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

①、粉质粘土②:

灰色,灰黑色,可塑状,湿,以粘性土为主,该层于纬二十五路东侧地段及经九十九路北侧地段含少量碎石,含量占5-10%,上部段含大量褐黄色铁质浸染,局部可见少量碳化物质,切面光滑-粗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振反应,质地均匀性一般,工程性能一般,为冲洪积成因,该层于zk13孔深段石英中砂含量占30-40%,表现为中砂透镜体,于zk18孔深,zk10孔深段呈软塑状,表现为淤泥质粘土。

该层于近东清溪及水沟处缺失,大部分钻孔有分布,厚度分布均匀性一般,层厚。

②、中砂③:

灰黄、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状,以中粒石英砂为主,石英砂颗粒棱角明显,粘粒含量10-20%,近河沟处粘粒含量较少,石英粗砂含量占10%左右,局部表现为粗砂,分选性一般,胶结差,级配一般,工程性能一般,冲洪积成因,该层主要分布于经九十九路K0+200-K0+720段,呈局部分布,层厚。

③、淤泥质粘土④:

深灰色,灰色,软塑状,以粘性土为主,含大量灰黑色碳化物质,局部含少量中粗砂,有少许腥臭味,切面光滑,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土柱稍可直立,手按易变形,工程性能差,湖泊相沉积而成。

该层仅于zk11、zk12、zk20及江zk19有分布,其中zk12分布较厚,局部分布,层厚。

④、卵石⑤:

褐黄色,青灰色,稍密-中密状,饱和,以卵石为主,卵石粒径3-8cm,个别大于20cm卵石含量占50%以上,卵石成分主要以火成岩及岩浆岩为主,卵石间主要以中粗砂充填,排列混乱,分选性差,胶结差,级配一般,卵石颗粒形状以亚圆形为主,其中纬二十五路东侧卵石颗粒棱角明显,表现为碎石。

该层于经九十九路南侧zk1-zk13地段缺失,局部分布,层厚、第四系坡、残积层(Q4dl+el)

①、粉质粘土⑥:

砖红色,可塑状,主要以粘性土为主,石英中粗砂含量占10-20%,石英棱角明显,切面粗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工程性能一般,该层主要分布于经九十九路zk1-zk5、zk19及经九十九路第二次线路方案的zk25,zk38-zk44地段,局部分布,该层最大厚度,平均厚度。

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⑦:

灰黄、灰白色,局部为灰绿、灰黑色,可塑-硬塑状,湿,以粘性土为主,土层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风化物及少量云母,石英中粗砂含量占20%左右,局部地段石英中粗砂含量较少,表现为残积粘性土,结构较模糊,干强度低,切面粗糙,韧性低,无摇震反应,岩芯遇水易崩解软化,吸水及散水性强,工程性能一般,土质均匀性差,根据土工试验及野外钻探结果,对该层综合定名为残积粘性土。

辉绿岩残积粘性土⑦-1:

灰黄色,棕黄色,湿,可塑状,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灰黑色粘土矿物呈丝状分布,主要成分有辉石及长石风化物,见少量铁质浸染,切面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无摇振反应,土质均匀性一般,工程性能一般,该层系岩脉穿插风化而成。

该层于zk56孔深及zk64孔深分布有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孤石,本次勘察部分钻孔以该层作终孔地层,未揭穿,根据揭露情况,该层呈局部分布,分布厚度不均匀,揭露厚度。

4、燕山期二长花岗岩(γ53)

①、全风化花岗岩⑧:

灰黄、灰白色,湿,裂隙节理极发育,中粗粒结构,土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及长石风化物、少量云母及闪长石等,岩芯呈砂土状,手捏成土状,岩体结构极破碎,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工程性能一般。

全风化辉绿岩⑧-1:

棕黄、浅灰色,湿,裂隙节理极发育,土状构造,细粒结构,岩体结构极破碎,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主要矿物成分有辉石、长石及其风化物,可见少量铁质浸染,岩芯呈土状,手捏成土状,呈局部分布,系岩脉穿插风化而成。

本次勘察部分该层钻孔有揭露,根据揭露情况,该层局部地段缺失,局部分布,揭露厚度。

②、强风化花岗岩⑨:

灰黄色、灰白色,湿,裂隙节理发育,中粗粒结构,碎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及长石风化残留物等,可见少量云母及黑色矿物质,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岩芯呈碎块状,手捏成砂砾状,钻进时有明显拨钻声。

岩体结构较破碎,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工程性能较好,

强风化辉绿岩⑨-1:

浅灰色,灰黄色,湿,节理裂隙发育,砂砾状构造,中细粒结构,主要岩石矿物成分有辉石及长石,裂隙面可见少量褐黄色铁质浸染,岩体结构极破碎,为极软岩,岩芯呈砂土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工程性能一般,系岩脉穿插风化而成。

本次勘察部分地段仅部分钻孔有揭露,未揭穿,根据揭露情况,该层局部地段缺失,层面埋深变化较大,揭露厚度。

③、中风化花岗岩⑩:

灰色,灰白色,湿,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裂隙面可见少量铁质浸染。

岩体结构较完整,为较硬岩,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有揭露。

上述各土岩层埋藏分布情况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29)。

、场地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2.3.1岩土参数的统计

本次勘察土样的采取及室内试验严格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要求进行,野外原位测试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操作。

原位测试结果详见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附表2),重型动力探试验成果表(附表3),土工试验结果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总表(附表4)。

对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2第2条公式进行数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当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时,对参与统计离散性较大的数据元素按倍标准差的粗差剔除界限予以合理取舍,或取统计平均值。

统计数据均能达到6个以上,统计结果详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4)。

场地内分布的残积砂质粘性土及辉绿岩残积粘性土根据标贯修正击数统计结果及土工实验结果,该两层物理力学指标相近,且辉绿岩残积粘性土属岩脉穿插风化而成,因此本勘将该两层合并为一层进行统计分析。

据标贯修正击数统计结果,全风化辉绿岩及全风化岗岩根两层物理力学指标相近,本勘将该两层并为一层统计分析,强风化花岗岩及强风化辉绿岩两层物理力学指标相近,本勘将该两层并为一层统计分析。

2.3.2岩土参数选取

根据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根据规范有关规定计算各土(岩)的地基承载力,并参照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拟建场地各岩土层地基承载力及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5,本次勘察所提供的岩土参数可靠、适用,可作为设计依据。

现对取值依据说明如下:

1、粉质粘土②、淤泥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⑥及残积土⑦层的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粘聚力、内摩擦角及各岩土层标贯修正击数均按统计标准值采用。

2、粉质粘土②、淤泥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⑥及残积土⑦层的天然容重按统计平均值采用,其余土层天然重度参照地区经验确定。

3、粉质粘土②、淤泥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⑥压缩性指标均按统计平均值采用。

残积土⑦压缩模量根据经验取值。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表表5

土岩层名称

天然含水量

W

(%)

天然

单位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

压缩模量

固结系数

Cv

(cm2/s

快剪强度

标贯修正击数

N

(击)

重型动力触探修正击数

(击)

天然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k

(KPa)

内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φ

(度)

耕植土

80

粉质粘土

180

中砂

*

140

淤泥质粘土

70

卵石

*

400

粉质粘土

250

残积砂质粘性土

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

220

全风化花岗岩

(全风化辉绿岩)

*

*15

350

强风化花岗岩

(强风化辉绿岩)

*

*25

450

中风化花岗岩

*

800

备注:

表中带*者为经验值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场地主要水系特征

场区内水系发育简单,主要表现为山间自然形成的小溪及水沟,场区内发育的水系有东清溪,其余零星分布山间形成的水沟,主要表现于曲石山与清山间及棋爬山与曲石山间的水沟。

具体特征如下:

东清溪:

分布于场区的西北侧,与拟建的经九十九路于K1+020处呈X形交接,及纬二十五路的K0+220处呈十字形交接。

溪内断面宽度7-15m不等,汇水面积约1165680m2,水流流向总体以NE30o自北往南流入洛阳江,溪内常年有水,勘察期间水位较浅,最大约1m,水面宽度1-2m,水位受季节影响较大,据调查,洪水季节水位最大可达3m,水流畅通,水源补给主要为山谷间形成的支流及山坡面流补给。

曲石山与清山间的水沟:

分布于拟建纬度二十五路场地内,水沟呈弯曲状,总体流向以NS15o自东向西流入东清溪,水沟流域两处于纬二十五路的K0+360,K0+440与拟建道路相交,与经九十九路于K0+700处相交,该地段汇水面积251040m2,据调查,沟内常年有水,受季节影响较大,水沟形状弯曲,流程较短,水流量不大,接受山间支流及山坡面流补给。

曲石山与其别山间的水沟:

分布于场区拟建九十九路西南侧,与经九十九路于K0+220处呈十字形交接,水流由南往北西向流入东清溪,水沟形状弯曲,流程短,勘察期间沟内干涸,沟内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接受山坡面流及农田地表水补给。

、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情况

勘察期间为少雨季节,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初见水位埋深,混合静止水位埋深,相当于黄海高程为。

(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边坡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承压水及孔隙潜水,浅部耕植土内地下水局部赋存上层滞水,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为其补给来源,以蒸发及径流方式排泄,丰水期水位较干旱期水位高约1m,场地地下水变化幅度不大,受气候季节的影响较大。

据了解,拟建场地近期年内最高水位相当于相对高程,最低水位相对高程约。

1、孔隙承压水:

主要表现在山间冲洪积层内,埋藏于中砂③、卵石⑤层中。

其中中砂③、卵石⑤渗透性强,属强透水层,是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层间垂直向补给,以径流方式及蒸发方式排泄。

2、孔隙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