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820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x

中国当代婚俗展

红豆又名“相思子”。

当代流行的定情方式有:

互赠戒指,拍合影彩贴等,而以植树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当代一种浪漫的定情方式。

中国有许多类似安徽黄山天都峰铁索的扶手上挂满了锁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定情方式:

同心锁。

恋人们把两把锁两两相扣、锁在铁索上,把钥匙扔进万丈悬崖,用两把相连并永远打不开的锁象征两人永不分离。

4会亲

恋人们开始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要在定亲前后举行一次正式会面。

这意味着两个家庭对儿女恋爱关系的认可和确定,同时也是双方家庭相互了解、熟识和考察的机会,这个仪式称为“会亲”。

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儿女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两个家庭的聚合,“会亲”的意义就格外显得重要。

会亲的另一个实际作用,是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结婚日期、婚礼操办的分工与经费分摊等具体事宜。

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就要共同为协办儿女婚事而奔忙了。

5婚前检查

当代青年男女在结婚前通常会去医院进行婚前身体检查,看结婚双方是否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优生优育广为人们重视。

而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前检查”:

中国纪年法从古代沿袭下来,以12种动物对应每一年而轮替,称作“属相”。

算命先生通常会以这12种动物的个性及相互间的合群程度、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推算,看两人的命相是否和谐,会不会互相妨碍。

一旦算命先生认为命相不合,即使双方感情深厚,双方家长也不允许二人结婚。

这个习俗在今天的少数地区还有残留,一些婚恋悲剧由此产生。

因为生日在婚恋中的重要地位,古时候女子的生日不能随便告知别人,这种习俗也沿袭至今,所以在今天男女交往中依然不便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

6.结婚证书

通过婚前检查后,恋人们就可以去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结婚证书,而成为合法夫妻。

新中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道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

它彻底废除了传统婚姻中的封建成份,确立了婚恋自由、一夫一妻制等婚姻的根本原则,调整了过去封建等级色彩浓厚的婚姻家庭关系。

古代也有类似结婚证书的“三书”,这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聘书”;男方赠送的礼物清单“礼书”以及结婚当日新郎用来迎接新娘的“迎亲书”。

它们是古代婚姻的合法证据。

虽然有结婚证书的男女已经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可在当代人们心目中,举办婚礼才是真正的“结婚”。

7.结婚照

当代青年男女结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通常是去拍美丽的婚纱照。

婚纱照由婚礼合影发展而来。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穿婚纱拍照就开始流行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传统的旗袍与来自西方的婚纱消失了,人们穿生活装拍结婚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专业影楼为新婚夫妻拍摄穿各式婚纱照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

新婚夫妻不仅在卧室里悬挂巨幅婚纱照,还经常向别人展示婚纱影集。

在人们看来,结婚证是严肃的法律文件,要妥善收藏;婚纱照却是充满感情的结婚纪念,可以经常展示。

8.喜帖

确定婚期后,新人开始向亲朋好友发送婚礼的红色邀请函,即“喜帖”。

当代“喜帖”越来越讲究,有的会在“喜帖”上印制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并散发着香味。

在讲究礼节的中国社会,给长辈的“喜帖”一定要新人亲自去送,有些喜帖甚至要新人的父母亲自送去以示尊敬。

而平辈、朋友们的喜帖可以以邮寄等方式发送。

9.红包

收到喜帖的人在参加婚礼时一般要给新人送上贺礼。

贺礼通常放在红色的纸包里,被称为“红包”。

当代中国城市中,结婚送红包的习俗依然沿袭下来,且形式也多样化。

参加朋友婚礼时,红包有时候是人民币现金的礼金,有时是象征祝福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精制礼品,有时也会是家庭实用品等等。

在婚礼频繁的春秋两季,有时人们一个月能接到4、5张喜帖,即使是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也对此应接不暇。

10.聘礼

在举行婚礼前,按照传统习惯,男方父母要给女方父母赠送一些礼物,这叫“聘礼”。

古代婚俗非常重视聘礼,婚礼程序繁多,男方托媒人向女方送些小礼物表示同意订婚,或是正式送聘礼,俗称“过大礼”。

但是,有些父母凭男方许诺聘礼的多少来决定女儿的婚姻,使婚姻染上了交易的色彩,确立婚姻自由原则后,聘礼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

当代注重传统婚俗礼仪的家庭,男方家庭通常也会赠送女方贵重礼物,这些礼物事实上隐含了“聘礼”的意味,如果女方改变主意,是要归还这些“礼物”的。

11.嫁妆

男方送聘礼后,女方父母也要送“嫁妆”。

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礼物,是女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也显示着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

嫁妆在古代中国有“婚前财产”意味,是婚后女人唯一合法的私人财产,被称作“私房钱”。

一般嫁妆至少要包括四铺四盖、四季衣服、四只箱子,4个“4”谐音“事事如意”。

此外还要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两双用红绳捆在一起的筷子,谐音快生儿子。

最晚在结婚前一天,嫁妆要隆重地送到男方家中,一路上吹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庆贺。

随着居住方式、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送嫁妆的习俗开始萎缩。

12.压箱底

在嫁妆装箱前,娘家母亲至少要在其中一个箱子的角上放一些钱或金银珠宝。

这个习俗称作“压箱底”,以此祝福女儿此后四季富贵,一生平安。

嫁妆抬到男家后,通常,男方母亲会打开嫁妆箱子察看“压箱底”钱的多少,然后在这四个角放上等额或翻倍的钱款。

从此,无论是丈夫还是其他任何亲友长辈都无权擅自动用这笔属于新娘的钱,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责备。

古代中国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到万不得已,“压箱底”钱再多也不会动用,她们通常把压箱底的钱当作最后、最重要的救急款项。

压箱底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着。

13.全福太太

结婚是喜事,所有说的话、做的事、参与的人物都要符合喜庆的气氛。

寡妇、无子的人通常会主动回避婚礼,而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儿女、孙儿孙女的女人,被视作人丁兴旺最有福气。

娘家父母希望她们把自己的福气传递给新婚夫妇,习惯上会请1个或4个这样的女人做“全福太太”,负责在准备嫁妆时缝被子、叠衣服、装箱子,在婚礼当天为新娘梳妆、穿嫁衣、陪她们举行仪式、入洞房。

“全福太太”的“福”是指具备所有重要亲属,由此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伦关系、天伦之乐的看重。

14.凤冠霞帔:

经典的新娘礼服

过去,装好嫁妆后就由全福太太为新娘穿上结婚礼服,这是其他人不能插手的仪式。

打扮好的新娘从头到脚一派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中国新娘传统的结婚礼服是“凤冠霞帔”、绣花鞋,凤冠上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的凤凰;霞帔是红色、刺绣繁复的披肩,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

绣花鞋也是红色,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霞帔”多半是女子在待嫁岁月中亲手缝制、刺绣的。

传统上,人们以“穿凤冠霞帔”来指代女子结婚。

今天,美丽的凤冠霞帔对许多新娘还很有吸引力,当代有不少新娘选择复古式婚礼,穿一穿凤冠霞帔。

15.旗袍与婚纱:

当代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新娘开始在婚礼时穿旗袍,而这之前,新娘都穿传统民族的系扣红色服装。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龙”代指男人,“凤”代指女人,所以,绣有凤凰图案的红旗袍通常就是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以朴素为美,新娘在仅穿干净的普通衣着结婚,结婚礼服开始退出婚礼;二十世纪60年代全社会婚礼上“崇拜”解放军,新人以穿军装结婚为时髦;二十世纪80年代,新娘常以红色套裙为结婚礼服,婚礼后也可在日常穿着。

婚纱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风靡一时,此后长期沉寂,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重新走入婚礼。

当代婚礼中,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常以婚纱为礼服,可在酒宴中常换红旗袍向亲友敬酒,让婚礼中西合璧。

爱美的新娘甚至会在一场婚礼中连换4、5套服装,所以,婚礼上新娘更换漂亮的礼服,吸引了在场客人的瞩目,使婚礼精彩纷呈。

16梳礼

梳妆化妆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也由“全福太太”承担。

新娘化妆之前还有两道程序。

第一道是“开脸”,即全福太太用棉线绞去新娘脸的汗毛,第二道是把新娘的发饰从原先的辫子改梳成发髻,这叫“上头”。

开脸和上头都是以前人们判定陌生的年轻女子是否婚嫁的标志。

当代新娘的梳妆大多已由专业美容、美发师来完成了,但在有些地区,新娘出嫁前夜还有一道“梳礼”。

新娘散开头发,女性长辈或全福太太用梳子一面从上到下为她梳头,一面说着祝词。

梳礼共梳四次。

第一梳象征“从一而终”,梳第二次寓意“白头偕老”,梳第三次祝福子孙满堂,梳第四次是祝福大富大贵、天长地久。

17结发

从唐朝中期开始,如果新郎新娘都是第一次结婚,新娘梳妆时就要行一道特殊程序:

结发。

结发,是传统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新娘开脸时剪下一绺头发,与新郎事先剪下的头发一起绾成发结,当作信物供奉到祖先牌位前。

在有些地方,则由新郎事先剪下一缕头发送到女方,梳妆时由全福太太把这缕头发结进新娘的发髻中。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代表,因此,结发仪式标志两人从此结为一体、永不分离。

因为再婚者不能行结发仪式,直到今天,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的称呼法仍保留在日常用语中。

18.头发的意义

中文把少女浓黑柔软的头发美称为“青丝”,这发音与“情思”相同,因此,如果少女把自己的一缕头发送给意中人,就意味着“我愿意嫁给你”。

正因头发的重要性,古时候女子一订婚,就要用丝绳束发,表示已经有未婚夫;直到结婚时,那条丝绳才与新娘头上的发髻一起由新郎在洞房里亲手解开。

如果结发妻子早逝,丈夫会把结婚时用的梳子掰为两半,一半随葬,一半留在身边,表示不忘结发妻子的深情。

这种习俗在一些地区还有残留。

用头发象征爱情、婚姻的思维习惯遗留至今,当代,失恋的少女常会剪掉长发,表示要“剪断情思”。

19开门红包

古时候,当男方来迎娶的时候,女方的大门起初是关着的,待新郎塞进包有喜钱的红纸封的“开门封”后,门才会打开。

这套仪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有趣的改变。

当代,新娘在离开娘家前,房间里会挤满了姐妹与密友。

新郎到达时,她们故意堵住门口,向新郎索要开门红包。

新郎及其兄弟朋友们与她们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最后递上装有商定数额喜钱的红纸包,姑娘们才会开门放新郎进来接走新娘。

这套仪式最初为了显示女子的矜持,告诫新郎求取新娘的不易,事实上,当代开门程序的真正意义,是一群青年男女半真半假地讨价还价、欢乐嬉笑时为婚礼增添的喜庆气氛。

20婚车

新郎带来的不仅是红包,还会有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道具:

婚车。

二十世纪20年代之前,姑娘第一次结婚时都要乘坐“花轿”。

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大红轿子,轿顶、轿帘与轿身一般绣着各种龙凤图案,轿顶下点缀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讲究的花轿,轿前有一对飘带,飘带底部还坠有两串小银铃,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花轿逐渐被汽车代替。

但是中国的婚车仍保留有一定花轿的元素,例如,车身会装饰很多鲜花、红气球,车号也有时被书写着“百年好合”之类喜庆话的红纸遮住。

21饿嫁

开门之后,新娘就要离开娘家举办婚礼了。

在出门之前,娘家会给新娘吃些由桂圆、蜜枣、莲子煮成的点心。

以前的新娘,在结婚前的两三天就要控制饮食,这叫“饿嫁”。

据说这是因为坐花轿时,新娘会随花轿上下左右地颠簸摇晃,常常像现代人晕车一样,呕吐不止,“饿嫁”可以减轻症状。

但若完全不吃东西,新娘难免体力不支,便会吃些点心。

桂圆、蜜枣、莲子不仅能充饥,其谐音还都有祝福的意味,成为首选。

事实上,当代新娘子吃这些点心,目的与“饿嫁”也有相似之处。

因为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要不停地走到宾客面前敬酒,几乎没有机会坐下来吃东西,事先吃点东西真的很有必要。

22哭嫁

吃完点心后,新娘就要出门上婚车。

过去的新娘想到从此要离开慈爱的父母,独自去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们一同生活,难免感情复杂地痛哭,这被称作“哭嫁”。

有的地方新娘甚至从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先是隔夜哭、进而是连夜哭、通宵哭,表达自己与亲人的惜别之情。

在西南的很多地方,新娘“哭嫁”是边哭边唱的,“哭嫁歌”曲调哀婉、情辞恳切,成为了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歌种类。

当代人虽然已是先自由恋爱再结婚了,可新娘仍然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变,心潮彭湃之下,仍会情不自禁地“哭嫁”。

23上轿

新娘辞别亲人后,要由兄弟或其他亲近的男性长辈亲属抱进花轿,据说这样就不会带走娘家的福气。

过去,新娘不仅脚不能沾地,连在家中穿的鞋也要换下,穿上新花鞋,因为旧鞋子上总还沾着娘家的泥土。

至今很多地方新娘离开娘家时仍保留有脚不沾地、换鞋的风俗,

24覆水

过去,花轿一起步,娘家人就会把一盆清水倾倒到大门外。

以清水象征女儿的清白,公开泼洒的行为也表示证明给四邻亲友看,女儿是堂堂正正用花轿明媒正娶走的。

中国有句俗话解释了这一习俗的另一层含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水泼入地后再也不能收回来,这个行为也就意为女儿嫁出门后娘家就不再收回,此后她的荣辱与娘家无关,父母也不需要女儿赡养,这也是古代“嫁”这个词的重要含义,也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一个观念基础。

随着当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这种古老的观念已经扬弃,对于任何一个小家庭的夫妻来说,男方家庭、女方家庭,都是他们各自的家,对任何一方的老人都有赡养的义务。

第二部分娶

女子结婚称为“嫁”,男子结婚则称为“娶”。

汉字中“娶”字的写法为上“取”下“女”,意为把女子“取”到家中。

可见,中国婚姻与古代的男权宗法社会密切相关。

社会承认妻子是“取”来的,也就等于承认了妻子对丈夫的依附,承认了丈夫对妻子包括人身支配权在内的各种权利。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夫妻的荣辱从来都是非常紧密相连的:

丈夫获得成就可以为妻子带来贵夫人的荣耀;丈夫犯了重罪也常常会牵连妻子同样成为罪犯,而丈夫穷困潦倒时,他可以把妻子当货物一样卖掉。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的观念迅速得到确立,当代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但是,“娶”仍然被人们广泛使用。

25新郎官

口语中,人们称新郎为“新郎官”。

旧时,中国男人最大的梦想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在这一天新郎官即使没有功名,也可以穿戴官服式样的礼服,出门迎亲的时候如同官员一样得到路人的礼让,享受的各种优待不亚于功成名就人士。

因为普通百姓可以在结婚这天过把官瘾,所以,新郎又叫新郎官,这个称呼也保存至今。

26迎亲

迎亲,即新郎在事先选好的日子亲自随花轿或花车到女家迎娶新娘。

古代,迎亲的队伍可以享受很多待遇,例如,所有的车、船、轿都会为迎亲的车轿让路,就算遇到官员的官轿,官轿也会让路。

这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社会下是十分罕见的;直到今天,迎亲的婚车车队依然能够得到路上其他车辆的礼让。

按照老迎亲习俗,新郎迎亲一般在黄昏后发轿,古代婚礼就是在黄昏举行。

当代中国,南方许多地区保持了传统的婚俗,下午发婚车、黄昏举行婚礼,可是广大北方地区的风俗却是在早上或上午发婚车,中午举行婚礼。

27进门

婚车抵达男方家之后,新娘下车见到新郎的父母亲,要称呼为爸爸、妈妈,标志从此自己“进门”,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男方父母多数也会在此时送上第一份见面礼。

古代新娘进门有很多复杂的规矩,如花轿到时,要由新郎去“踢轿门”,新娘才能仿佛是非常不情愿地被请出来。

有时新娘要手捧装有苹果的花瓶跨过马鞍,取其谐音意象征“平平安安”,再跨过火盆,象征以后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这些程序都已在当代婚礼中消失。

但是在很多地方,新娘进门时,新郎的亲属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谷、豆等粮食洒向新娘,表示祝福这对新人以后的生活“五谷丰登”。

28主婚

婚礼中,除了新郎新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主婚人了,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主婚。

他会向新婚夫妻宣布结婚的意义,祝福两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29拜堂

中国最具特色的婚礼仪式是夫妻“拜堂”。

“拜堂”最初分三部分,新郎接新娘时双双拜谢新娘的父母;到了新郎家之后拜谢新郎的父母、祖先;最后在新房里,新郎立于东侧,新娘立于西侧,新娘先向新郎一拜,新郎答拜,新娘再拜。

“拜堂”后来演变成新婚夫妻在婚礼上一气呵成的“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

这套“拜堂”或称“拜天地”仪式非常重要,三拜完成才算真正成为夫妻。

由于“拜堂”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容易掀起婚礼场面上的高潮,这套程式被移植到了当代婚礼中,只是叩拜改成了鞠躬。

当代的“拜堂”一般是新婚夫妻在婚礼上向父母鞠躬、向来宾鞠躬、互相鞠躬,答谢父母亲友。

30司仪

近年来,城市人的婚礼几乎都由专业婚庆公司的司仪来主持,他们通常先代表新人向到场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两位新人的成长相识做简单介绍,之后宣布新人入场。

这些司仪都有一整套的婚宴中的串场词,再配上相应的动作,形象化地再现传统婚礼中礼仪场面让新人表演,常使一席婚宴成为一场由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亲友共同参与的文艺晚会。

31婚宴

完成婚礼后,一般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婚宴,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所有参加婚宴的人敬酒、敬烟。

而过去的习俗中,拜堂后新娘独自坐在洞房里等新郎回来,新郎则在洞房外向来宾敬酒答谢。

当代的婚俗将二者结合了起来。

在婚宴中,来宾们很少会轻易让新郎新娘完成他们的敬酒、敬烟。

不是想各种理由让他们一再喝酒,就是使用各种小技巧不让新娘把烟点着。

习俗上新娘敬烟时不能使用打火机,因此,市场上有一种专为新娘设计的特别长柄的火柴。

即使如此,新娘也极有可能用完一整包火柴而点不着一根香烟。

这个过程为来宾们带来欢笑,也是婚礼欢乐气氛的一种点缀。

32新房

婚宴完成后,新郎新娘就要进入洞房了。

中国的洞房摆放十分讲究。

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喜喜”字,这是文字书写中不会使用的字眼,是两个“喜”字的叠加,象征“成双成对”。

此外,洞房的许多东西要成双成对的摆放,以象征新婚夫妻成双成对。

过去,新房中尤其不能少一对龙凤烛,这被称为“花烛”。

这对花烛经过特制而成,可以通宵不灭,因此,中国人常称新婚之夜为“花烛夜”。

当代,有些地方的新房会彻夜点亮一盏灯,这种长明灯象征日后的日子过得明亮、幸福,也含有古代“龙凤烛”的传统因素。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不断复兴,龙凤烛也重现在当代婚礼中了。

33盖头

“盖头”是新娘离家时蒙在头上的红布,这是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点。

古时候,绝大多数新婚男女完全是陌生人,一直要到进洞房才能第一次相见,因此,掀盖头是两个人都十分紧张、忐忑的时刻。

新郎要用一根秤杆挑开盖头,取其谐音寓示着两人的容貌能够互相“称心称意”。

新娘蒙盖头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抢新娘婚俗的残留,盖头是抢来新娘后用以蒙面的。

也有说法认为,这是象征新娘的贞节,说明她此前一直处在家中没见过外人。

当代婚礼中,新娘常象征性地临时披上红头帕,然后由新郎揭下,古代最令人忐忑的“掀盖头”被衍变成了趣味表演。

34交杯酒

掀盖头后,先让新娘喝杯糖水,再行下一个仪式:

“合卺”。

卺是葫芦瓢,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就是瓢,旧时人家常用瓢作为舀水的器具。

葫芦肚子里籽多,是生育能力旺盛的象征。

新婚时,新郎新娘各拿一只瓢来饮酒,既象征夫妇在生活上能象两个葫芦一样合体,也隐含着主妇两个人多生育子女的意思。

因此,此礼叫做“合卺”。

合卺是古礼,到了宋代人们便改用以彩丝相连双杯喝酒,“合卺”演变成“交杯酒”。

这个仪式当代被移到了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当众喝交杯酒,标志着两个人夫妻关系的确立。

35婚床

喝完交杯酒,早已守候在一旁的“全福太太”便托着一只盘子来到床边,托盘里有枣子,栗子,花豆,金钱等,一边唱着“撒帐歌”,一边把盘中的喜物撒到婚床上。

当代撒帐的习俗已经罕见了,可是婚床上、甚至包括床垫下、被子里、枕头里都洒满、塞满枣子、花生、栗子、红鸡蛋的习俗已然十分盛行。

因为这些果类分别都有“早生孩子”、“儿女俱全”的谐音意味。

中国人特别重视男性子嗣,所以在男方家的婚俗中,许多婚俗都与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有关。

在新婚前夜,有的男方家庭还有请一个“童男子”睡在婚床上,称为“压床”,目的是期盼能借这种行为让新婚夫妻迅速生男孩。

36闹新房

婚礼完成后,亲朋好友还常常会在新房里以新郎新娘为对象取笑、戏谑,让他们表演有点高难度的节目,这种行为称作“闹洞房”。

闹洞房有“文闹”、“武闹”之分,“文闹”只让新郎新娘唱歌、表演等节目;“武闹”却是会开一些有性意味的玩笑。

最常见的“闹新房”手段是用线悬住一颗糖或一只苹果,让新郎新娘分别从两边来咬,控制线的人故意让他们咬不着而接吻。

此类习俗早已演变为亲朋好友增添婚礼气氛的活动,通常是婚礼的兴奋高潮和亲友关注的热点。

初始的闹洞房有实用性。

古人普遍早婚,对性一无所知,已婚亲友闹洞房隐含有婚姻性教育的意味。

民间有“结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新婚三日内都可以闹洞房,三天的闹洞房,与传统保守的中国社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7敬茶

过去,新娘子婚后第一天早上起来,要向所有夫家亲属敬茶,借此机会熟悉这些家庭成员。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关系,所以,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也十分复杂。

新娘嫁入婆家之后,要按照自己未来孩子的辈份来称呼父族的亲属。

例如,称呼丈夫的兄弟为“大伯”或“小叔”,称呼丈夫的姐妹为“小姑”。

38下厨

在传统婚俗中,结婚后的第四天对新娘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在新婚的最初两天,新娘子可以在夫家享受贵客般的待遇,不需要动手做家务。

可是三天之后,新娘子就要按习俗第一次下厨房亲手做菜,请夫家人品尝。

即使是拥有厨师的富贵人家,新娘子也要亲手将烧好的菜从厨房端到餐桌上,象征性地完成这一道仪式。

因为这象征着新娘子将从这一天起正式成为这个家族的主妇。

过去,中国普通家庭中的女性是不能出外工作的,妻子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尤其在当代城市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为非常普遍的生活状况。

39回门

“回门”是指新娘在婚后第一次回娘家。

“回门”最早在婚后的第3天,最迟在4个月或6个月后,一般是在1个月左右。

一般“回门”是夫妻俩一起去。

新郎必须带着礼物,多半是拿果子或礼饼。

回来时女家也会让女儿带回用糯米饭做成的米糕和“桃”形的面饼到婆家做答礼。

就新娘的娘家来说,“回门”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要在此时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并且一一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

女婿在新娘的家族地位如同贵客,通常被称作“姑爷”。

女婿在口语上称妻子的父母为“爸妈”,也会尊称为“岳父、岳母”,民间则常称作“丈人、丈母娘”。

40喜糖

当代年轻人也习惯于婚礼之后到旅游胜地去度过自己的蜜月。

不管新人们的新婚旅行将会持续多长时间,一旦他们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向没有参加婚礼的同事发“喜糖”,喜糖通常由八种糖果组成,被封在一个红色的小袋子里,送喜糖的人通常都是一包一包的送。

送喜糖的目的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新婚喜悦甜蜜。

第三部分家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职业媒人撮合婚姻时不免会受到利益的驱动歪曲事实,父母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到家族的利益。

所以中国古代的婚姻很少是以爱情为基础的。

虽然很多夫妻幸运地在婚后发展出了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是也有许多家庭中,爱情是缺失的。

对于男人来说,还有各种渠道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保障;可对于女人来说,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更是中国古代强大的礼教观念在维系着那些家庭。

因此,在展现当代婚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婚姻制、婚恋观念等其他因素。

41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婚姻由父母包办,许多父母以“门当户对”为挑选的原则。

“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门当”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户对”是指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

出于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原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标志着主人家财势的大小。

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住户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因此,“门当户对”后来成为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中国许多传世的爱情悲剧就是发生在并不“门当户对”,尤其是一方出身豪门,另一方出身贫寒家境的年轻男女身上。

42再婚

如果妻子亡故,礼法允许男人“填房”,即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