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865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docx

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

 

《生物化学》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与案例

 

负责人:

刘丽华

 

二○一二年二月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问题与知识链接:

分子病的概念与蛋白质的结构

假奶粉事件、毒奶粉事件的原因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知识拓展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

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IUPAC命名为“1,3,5-三嗪-2,4,6-三氨基”,常被用作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对身体有害。

食品工业中常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氮,从而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由于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6个非蛋白氮,当三聚氰胺被掺入食品时,待测样品可被测得较高的氮含量,从而推算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

2008年在我国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就是利用上述原理,用非蛋白氮冒充蛋白氮,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的被测含量,造成大量婴幼儿发生肾结石。

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的概念区别

讨论:

蛋白质变性的应用

案例:

案例2-1

患者,女性,16岁。

因发热、间歇性上下肢关节疼痛3月余就诊。

体格检查:

体温38.5℃,贫血貌,轻度黄疸,肝、脾略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80g/L,血细胞比容9.5%,红细胞总数3×1014/L,白细胞总数6×109/L,白细胞分类正常。

网织红细胞计数0.12;血清铁21μmol/L,次亚硫酸氢钠试验阳性;Hb电泳产生一条带,所带正电荷较正常HbA多,与HbS同一部位。

红细胞形态:

镰型。

患者呈现明显的贫血症状(红细胞缺乏)、严重感染以及重要器官损伤。

诊断:

镰状红细胞贫血。

问题讨论

1.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细胞学特征是什么?

2.HbS与Hb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区别?

3.HbS结构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

案例2-2

患者,男性,42岁。

因进行性痴呆、间歇性肌阵挛发作半年入院。

体格检查:

反应迟钝,言语较少,理解力差,计算力下降;腱反射亢进,肌力3级,水平眼震,闭目难立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CSF)蛋白0.6g/L;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头颅磁共振(MRI)提示:

脑萎缩。

入院后经氯硝安定,巴氯芬(baclofen)治疗,肌阵挛有所减轻,但痴呆症状无明显好转,且语言障碍加剧,一月后患者出现昏迷,半年后死亡。

经家属同意对死者进行尸检,行脑组织切片后,发现空泡、淀粉样斑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丢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PrPsc阳性,确诊为克雅病(CreutzfeldJakobdisease,CJD)。

问题讨论

1.克雅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朊蛋白变构以后有什么特征?

3.朊蛋白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

问题与知识链接:

基因

中心法则

信号转导

分子杂交与探针技术的原理应用

亲子鉴定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

案例:

案例2-1

患儿,女性,1岁8个月,出生后20天右下睑出现片状红斑,4个月时颜面出现多数浮肿性红斑,起水疱,破溃,结痂。

眼流泪,分泌物增多。

5个月时面部、肩部、前臂伸侧出现多数黑褐色斑点。

患儿经常被其父母抱到户外晒太阳,以防得佝偻病。

而面部及前臂皮肤暴露部分斑块扩大,近10天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家族史:

患儿家族其他人无相同疾病。

体检:

患儿体温、呼吸、一般情况尚可,发育与同龄儿童相仿,未发现明显的耳、眼及神经系统症状。

皮肤干燥。

面、肩、前臂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可见深浅不一的黑褐色斑片及色素脱失斑,伴毛细血管扩张,无萎缩性瘢痕。

下唇可见少数米粒大小黑斑。

临床初步诊断:

着色性干皮病(XP)?

问题讨论:

1.如何确诊着色性干皮病,实验室还需做哪些检查?

2.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X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尽管家族中其他人无相同疾病,首先追问家族史,得知患儿父母在上五代前有血缘关系。

通过采集患儿及其父母亲和一些亲属血样共10份,检测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XPA、XPB、XPC、XPF、XPG等基因是否突变。

实验室通过DNA测序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证实其父母皆为杂合子。

患儿XPA基因发生了C631→T631的点突变。

患儿被确诊为着色性干皮病。

患儿经常于户外晒太阳,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因紫外线照射而易诱发细胞内DNA链的嘧啶二聚体形成。

但患儿因XPA基因突变导致其机体DNA切除修复系统缺陷,因而不能切除嘧啶二聚体造成的DNA损伤,故其皮肤和眼对于日光敏感,易发生色素沉着或脱失、萎缩、甚至癌变。

XP发生的分子机制源于碱基错配所致。

患儿XPA基因第5外显子上发生C631→T631的碱基转换,使第21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XPA基因编码XPA蛋白提前终止,在C端缺失了63个氨基酸,从而丧失了XPA蛋白的功能。

XPA蛋白的功能参与DNA的切除修复,XPA基因突变致使XPA蛋白功能缺陷时,直接导致细胞内DNA损伤的修复障碍,临床以光暴露部位色素增加和角化及癌变为特征。

目前对于XP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主要对症方法缓解病情:

如避免紫外线照射,避免肿瘤致病因子刺激,对皮肤癌变和眼疾可利用手术对症治疗;因核酸内切酶异常可采用T4内切酶治疗。

第三章酶

问题与知识链接:

酶与医学的关系

讨论:

同工酶的临床应用:

同工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其生理及临床意义在于:

①在代谢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同工酶的存在能满足某些组织或某一发育阶段代谢转换的特殊需要,提供了对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代谢转换的独特调节方式,用于解释发育过程中阶段特有的代谢特征;③同工酶谱的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④同工酶可以作为遗传标,已广泛用于遗传分析的研究,农业上同工酶分析法已用于优势杂交组织的预测。

吃馒头时多嚼一会儿,就会感到甜味?

医生常用多酶片给病人治疗消化不良的依据是什么?

磺胺类药物作用的原理?

案例:

案例3-1

患者,女性,45岁,因与家人争吵自服敌百虫约100ml。

服毒后自觉头晕、恶心,并伴有呕吐,呕吐物有刺鼻农药味。

服药后家属即发现,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洗胃10,000ml后,予阿托品5ml静推,解磷定2g肌注后,病情无好转。

渐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刺激反应差,于凌晨服药后5小时转入某医学院附属医院。

经辅助检查诊断为有机磷中毒,立即予以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注,反复给药补液、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

问题讨论:

1.有机磷中毒的生化机制是什么?

2.有机磷化合物对酶的抑制作用属于哪种类型?

有何特点?

3.解磷定解毒的生化机制是什么?

4.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注,反复给药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的根据是什么?

案例3-2

患者,男性,28岁;主诉:

因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天收住入院。

病史:

患者5天前出现中上腹痛,为持续性隐痛,尚能忍受,偶有腰背部痛,伴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3天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淀粉酶748U/L,白细胞计数:

13.6×109/L,N:

0.762.给予“氯唑西林针,奈替米星针,山莨菪碱针”治疗,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转院诊治,拟“急性胰腺炎”收住入院。

治疗过程:

治疗予:

左旋氧氟沙星、甲硝唑、氨曲南抗炎,“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卫可安”制酸,“雪乐通”活血及营养支持治疗。

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腹痛缓解,进食半流质后未诉不适。

问题讨论:

1.胰腺产生哪些消化酶?

这些酶以何种形式分泌、储存和运输?

2.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生化机制是什么?

案例3-3

患者,男,29岁建筑工人。

工地劳动时突发胸痛,疼痛程度中等,仍坚持工作一天后,疼痛更明显,特别在呼吸时感到剧痛,并有紧缩感横绕前胸壁。

医院就诊查:

心电、胸透检查阴性,血浆乳酸脱氢酶升高400IU/L,并持续升高到住院第4天。

其他检查项目均正常。

诊断结果;肌肉损伤。

问题讨论:

1.乳酸脱氢酶催化什么反应?

2.为什么肌肉损伤后血浆乳酸脱氢酶会升高?

3.正常血清中LD同工酶有多少种?

在所有疾病时LD的各种同工酶是否同样地成比例升高?

为什么?

第四章糖代谢

问题与知识链接:

血糖及其调节

糖尿病

高血糖

低血糖

案例:

案例4-1

患儿,男,2岁,因面色苍白伴血尿2天入院。

2天前患儿食新鲜蚕豆后,次日出现发烧、恶心、呕吐,排浓茶色尿,面色苍白渐渐加重。

追问病史,其母曾有类似病史。

体检:

体温38℃,脉搏148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10.67/8kPa,呼吸急促,神清,萎靡,面色苍白,皮肤及巩膜黄染。

睑结膜及口唇苍白,咽不红,心、肺无异常,肝肿大,脾无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RBC1.98×1012/L,Hb53g/L,血清总胆红素85.5μmol/L,结合胆红素13.7μmol/L,未结合胆红素71.8μmol/L,肾功能正常。

尿蛋白(++),潜血(+),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镜下未见红细胞。

问题讨论:

1.该病初步诊断是什么?

还需进行何种检测项目可以确诊?

2.该病的发病机制如何?

案例4-1案例分析:

某些具有氧化作用的外源性物质(如蚕豆、抗疟药、磺胺药等),可使机体产生较多的H2O2。

正常人由于G6PD活性正常,服用蚕豆或药物时,可使磷酸戊糖途径增强,生成较多NADPH+H+导致GSH增加,这样可及时清除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的H2O2,不会出现溶血。

但遗传性GDPD缺乏者,其磷酸戊糖途径不能正常进行,NADPH+H+缺乏或不足,致GSH生成量减少,由于平时机体产生的H2O2等物质并不多,因此不会发病,与正常人无异。

但当服用蚕豆或药物时,机体中的GSH不能及时清除产生的H2O2,后者可破坏患者红细胞膜而发生溶血,从而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案例4-2

某男,59岁,已婚,厨师。

于4个月前开始自觉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达2暖瓶(约4000ml)。

多尿,每日10余次,每次尿量均较多。

不伴尿急、尿痛及血尿,昼夜尿量无明显差异。

无明显多食,日进主食约300g~350g,也无饥饿感。

当时未注意,也未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严重乏力、消瘦,体重较前减轻约10kg,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故前来就诊。

体格检查:

体温36.2℃,脉搏8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7kPa。

一般状态尚可,神志清楚,消瘦体质,自动体位。

皮肤弹性佳。

双眼球无突出及凹陷。

甲状腺未触及。

双肺呼吸音清,未听到干湿性啰音。

心率89次/min,心律齐,未听到病理性杂音。

腹软,无压痛,肝脾末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糖(+),酮体(-),蛋白(-),隐血(-),尿比重1.020。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WBC)2~3个/HP。

空腹血糖7.0mmol/L。

问题讨论:

1.初步考虑该患者为何种疾病?

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2.为了确诊还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预计结果如何?

3.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机制是什么。

第五章脂类代谢

问题与知识链接:

脂肪肝的成因。

糖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

脂溶性维生素与脂类消化吸收的关系,体内分布特点。

案例:

案例5-1

患者,42岁,因“烦渴、多饮、消瘦12年,咳嗽3天,伴意识模糊1天”入院。

患者既往曾有糖尿病病史12年,院外一直予以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3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未治疗。

1天前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可简单表示“想饮水”等动作,家属发现其呼吸急促,并有“烂苹果味”,无大便失禁、呕吐、抽搐、肢体偏瘫。

体格检查:

重度脱水貌,浅昏迷,呼气带有烂苹果味。

体温36.8℃,脉搏108次/分,血压9.2/5.7kPa(69/43mmHg),呼吸21次/分。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湿罗音。

辅助检查

血糖45.72mmol/L(空腹血糖参考值为3.0~6.0mmol/L),β-羟丁酸11.2mmol/L(参考值<0.25mmol/L),乙酰乙酸4.6mmol/L(参考值0.01~0.18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5mmol/L(参考值24~28mol/L),血肌酐355.42mol/L(参考值40~97mol/L),尿素氮28.1mmol/L(参考值1.7~8.3mmol/L),K+5.65mmol/L(参考值3.5~5.5mmol/L),Cl-91.2mmol/L(参考值96~111mmol/L)。

血白细胞16.22×109/L[参考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97.21%。

动脉血气分析:

pH7.096(参考值7.35~7.45),CO2分压4.4kPa(33.1mmHg,参考值5.3kPa/40mmHg),O2分压5.7kPa(43mmHg,参考值7.5kPa/60mmHg),碱剩余–18.7mmol/L(参考值±3mmol/L),HCO3-10.2mmol/L(参考值24mmol/L)。

尿淀粉酶正常。

尿常规:

尿酮体(+++),尿糖(++++)。

初步诊断: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型糖尿病,肺部感染。

问题讨论:

1.如何诊断酮症酸中毒?

2.酮症酸中毒发生的生化机制是怎样的?

3.联系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机制,拟定治疗方案。

案例5-2

患者,男性,36岁,发现血压高6年,反复胸闷、气短1月余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6年前发现“血压高”,并出现胸闷,偶发于晚间睡眠时,坐起后缓解,血压24/18.7kPa(180/140mmHg),予以“福辛普利”降压治疗。

此后患者坚持服用降压药,测血压最高为18.7/13.3kPa(140/100mmHg)。

1月前,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感胸闷、气短,休息后缓解,无黑矇、晕厥。

既往史:

2年前在当地医院发现“血脂高”。

家族史:

父亲已故,生前患有“冠心病”;母亲患有“高血压病,高血脂”。

查体:

体温36.8℃,血压20.7/13.3kPa(155/100mmHg),呼吸17次/min。

眼睑米粒状黄色瘤。

神清语明,口唇红润,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额外心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及临床诊断

生化检查:

总胆固醇(TC)17.19mmol/L(参考值3.3~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0.07mmol/L(参考值2.1~3.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参考值≥1.0mmol/L),三酰甘油(TG)3.33mmol/L(参考值0.45~1.70mmol/L)。

肾功、餐后2小时血糖、大便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心电图示:

大致正常心电图。

胸片示:

心、肺未见确切异常。

超声心动图示:

1.左房增大;2.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3.左室舒张早期弛张功能降低;4.右室舒张早期弛张功能降低;5.室间隔基底部增厚。

冠状动脉CTA示:

右冠优势型,右冠近段及左冠前降支近段钙化,左冠前降支近段软斑,管腔狭窄。

冠脉造影检查示:

前降支近中段中重度狭窄;右冠脉近段轻度狭窄。

临床初步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问题讨论:

1.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从生化角度解释和诊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3.如何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进行治疗?

第六章生物氧化

问题与知识链接

电子传递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的机制与预防

案例:

案例6-1:

陈××,53岁,因神志不清约1小时入院。

患者于约1小时前被人发现平卧于床上,不省人事。

其房内用煤炉取暖,炉盖未封,室内煤炭气味较浓烈,疑为煤气中毒,开窗通风后未见明显好转,为诊治急来我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

体格检查:

T37.6℃,P94次/分,R22次/分,Bp16/13.3kPa(120/100)mmHg。

中年女性,浅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

口唇粘膜呈樱桃红色,其余皮肤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粗,未触及肿大。

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

耳鼻外形正,无异常分泌物。

咽无充血。

颈部无抵抗感,气管居中。

双肺呼吸音及干湿啰音。

心率P9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肛门、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1.碳氧血红蛋白(HbCO)测定:

HbCO>50%

2.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t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碱丢失(BE负值增大)

3.血常规:

WBC1.02×1010/L,N80.6%;RBC4.25×1012/L;Hb148g/L

4.血生化:

Na+144.6mmol/L;K+4.39mmol/L;Clˉ110.9mmol/L;Ca2+2.38mmol/L;BUN4.81mmol/L;无机磷1.4mmol/L;

5.心肌酶:

AST116.2U/L;LD477.2U/L;HBDH317.3U/L;CK7470.4U/L;CK-MB351.5U/L

6.脑电图示广泛异常改变。

问题讨论:

煤气中毒的生化机制?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问题与知识链接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与健康饮食

白化病的发病机制

苯丙酮酸尿症的发病机制

讨论:

科学减肥方法

案例:

案例7-1

患者,女性,47岁,农民。

因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今发病7h入院。

患者于某年6月12日凌晨5时出现意识丧失,来院看病。

体检:

中度昏迷,稍偏瘦,皮肤偏黑,肝未触及,无瘫痪征,心电监测无异常。

作头颅CT检查无异常。

立即使用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及输液,约3h后患者清醒。

醒后检查其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等均正常。

追问病史,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3年前因脾脏肿大行脾切除;每次发病前均有进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本次发病前在亲戚家中进食鸡蛋2个,烤鸭约300克以及少量猪肉等。

肝功能检查结果:

血氨150μmol/L,血清清蛋白38.2g/L,球蛋白27.4g/L,A/G比值1.4∶1,总胆红素15.2μmol/L,ALT135U/L,AST45U/L。

B超检查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问题讨论:

1.患者进食高蛋白食物与肝性脑病发病的关系如何?

2.该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3.从生化角度探讨对肝昏迷治疗的原则。

案例7-2

患儿王某,男,7岁,就诊时其母代述:

患儿出生时未见异常,一周岁后发现有生长发育迟缓、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发育明显低于同龄人,生长迟缓、多动,毛发浅淡色,身上有特殊的发霉样气味。

尿液三氯化铁试验立即呈现绿色反应,二硝基苯肼试验呈黄色沉淀。

问题讨论:

1.该病初步诊断是什么?

2.该病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