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290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ocx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比较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所谓重心区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就像生命体的“心脏”一样;所谓增长极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可以比作是机械运动中的“发动机”。

在中国,具有“重心区”和“增长极”意义的城市经济圈,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现在通常认为,有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这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担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对这三大经济圈的解析,从中发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些规律,用以指导我国及我国某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及其他经济带的产业规划,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从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来比较三大经济圈。

第一节三大经济圈发展条件的比较

(一)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

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见表1-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

上海;3个副省级市:

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

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见表1-1)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

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

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3.65%。

(见表1-3)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

(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概况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最高,占全国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环渤海的6552.63亿元。

除了区域内城市数量多之外,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均衡,也是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主要原因。

其中上海达到5408.76亿元,其余城市大部分在400亿元以上。

珠三角的GDP位居其次,其主要优势是各城市的GDP都较高,均在400亿元以上。

环渤海的GDP在三大区域中最低,其中北京和天津合计为5263.86亿元,不及上海一个城市。

并且占到整个区域的80%。

其余城市只有唐山在400亿元以上,有3个城市在100亿元以下。

反映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京、津两大直辖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比悬殊。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环渤海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

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

长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3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元,仅有3个城市介于20000元和30000元之间。

(见表2-

2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同类指标。

珠三角和环渤海则相差不大。

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环渤海的86%。

从增长速度看,京津唐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从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环渤海的288亿美元。

出口贸易比上年增长,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为25%,珠三角为24%,均远高于京津唐地区。

(见表2-

但是,从三大需求的人均值来看,珠三角的整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深圳,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城市;长三角由于人口数是其他两大经济带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额略高于环渤海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于其他两个区域。

所以从人均值角度看,长三角的优势不复存在;环渤海以人均值表示的经济实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相近,天津与其他核心城市则有一定差距。

三从经济学意义的“城市经济圈”来看

从现有文献看,人们一般把若干密集城市构成的经济区域,称为“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经济群”、“城市经济带”。

应该说,这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它们分别反映了密集的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形态:

一种是环状的;一种是(散)点状的;一种是带状的。

然而,从经济关系比较,“城市经济圈”最具有经济学意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

由此,我们给出“城市经济圈”的三大要件或特征:

第一,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城市经济中心。

作为一个经济圈,必然要有一个经济中心,才有凝聚力和集聚功能;经济中心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越强,该经济圈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能也越大。

第二,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市。

它们既是中心城市经济能量释放或扩散的接受地,也是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供给源和重要的市场区。

第三,中心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具有“极化—扩散”效应。

根据空间经济引力模型(或重力模型),中心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关联方的经济能量(GDP、人口、资本积累等)成正比,与中心至腹地的距离呈反比。

但在中国区际经济现实中,还要考虑到行政力量和政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与此相对照,如果存在若干城市在空间上密集分布,无论是由于资源和交通条件形成点状或带状格局,而没有一个集聚中心及中心与相邻城市的紧密经济联系,那么,这种“城市经济群”和“城市经济带”较多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较少具有经济学空间的属性。

依此判断,在中国所谓的三大城市经济圈中,比较接近经济学意义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圈。

   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中,上海的经济首位度2002年达到2.6(苏州为第二位城市),居大城市经济圈之首。

围绕上海中心城市的周边相近等级的城市有14个,包括江苏省的8个和浙江省的6个。

据测算,上海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依次为:

苏州19.5;无锡11.9;杭州8.6;嘉兴7.1;宁波7.0;南通6.1;南京5.6;常州4.4;湖州3.0;镇江1.6;扬州1.0。

这与空间经济引力模型较为吻合。

   珠三角地区没有真正具有核心地位的经济中心和明显的“极化——扩散”效应,应当看作是“环珠江口城市经济带”,其地理学意义大于经济学意义。

然而,如果放大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范围,考虑到香港具有的辐射扩散作用,大珠三角地区经济中心的首位度达到5以上(广州为第二位城市);在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性步骤后,其经济学意义将会凸现出来。

   环渤海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地理概念,既无首位度高的经济中心,圈内各城市之间也无紧密的经济联系。

实际上,它是由“京津冀北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济(南)青(岛)城市带”三个独立部分构成的大面积、多面向的区域,其中“京津冀北城市群”的密集度较高,经济规模较大,初步形成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或称为“西渤海湾城市圈”。

从上述界定和分析可以推论,城市集群区域的发展应按照“城市经济圈”的三个要件来构造,才具有经济学意义。

目前所谓的三大城市经济圈,严格地说,并不都符合“圈”的涵义。

但为方便起见,我们仍都称之为城市经济圈或简称经济圈。

四从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色来看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

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

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徵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第二节三大经济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三大经济圈所面临的重大的发展机遇

 十六大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到2010年,是实施新战略目标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将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对于三大城市经济圈而言,未来5-7年,不仅将共同分享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资本转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而且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或“发动机”。

   

珠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

2003年6月29日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一方面会由于273种香港产品以零关税进入内地,而有助于刺激香港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复苏;另一方面随着关税壁垒的提前消除,毗邻港澳的区位和文化优势使得广东与港澳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内地与澳门的类似安排也将在年内签署),香港在大珠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从而必将带动珠三角经济圈向更高层次发展。

   CEPA的核心是服务贸易的安排,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与珠三角地区整合,将可能超越以往“前店后厂”的港粤合作模式。

珠三角地区有53000家港资工厂,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香港企业将首先考虑转移到珠三角为制造业做配套服务,通过引进香港的服务业,珠三角经济结构将得到更好的提升。

另外,CEPA采取香港原产地的做法对珠三角企业也非常有利,企业可以采取一部分在珠三角加工、一部分在港澳加工,通过价值估算就可能成为区域内零关税产品,从而有助于增强珠三角企业的竞争力。

长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

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上海提升城市功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加速器,同时它又是一个辐射源,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可能从中受益。

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为250亿元人民币,而包括为世博会成功举办所需要的交通、城建等间接投资约是直接投资的5-10倍。

据上海有关方面测算,这些投资需求可能拉动地方GDP增长0.6个百分点。

由于长三角毗邻城市与上海市的区位、交通紧密联系,上海世博会的巨额投资会把周边城市带动起来,不仅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对接,而且在整个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品位上,都将相应提升档次。

借助“世博效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圈将可能从“国家级”跃升为“国际级”。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的城市定位是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围绕这一目标,未来5-7年上海将开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新高潮。

其投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将超过历史上任一时期,这对长三角城市无疑提供了分享“大蛋糕”的商机。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上海城市整体功能需要调整升级,现有一部分功能要转移或退出,从而为长三角城市提供了承接、配套发展的良机。

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投资预算,北京为举办2008奥运会进行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总额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

举办奥运会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房地产、旅游、广告、城市公交等,并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作为毗邻北京的环渤海主要城市,从奥运大规模建设中必将分享一定利益。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东北大改造”有望与“西部大开发”并列为国家级战略,因而必将对同处于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老工业城市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展望未来竞争态势与前景,未来5-7年中国三大经济圈都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

同时,三大经济圈之间也将展开以资本(尤其国际资本)和人才(尤其高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新一轮争夺战,这种争夺实质是区域投资环境的较量。

   根据区域投资回报存在的边际递减规律,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空间走向将日益呈现“北上西进”的态势,特别是“北上”(由南部沿海向北部沿海)会日趋明显。

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商务成本趋于上升,土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人力成本及水电等费用也在升高,这些都会迫使企业做出区位调整,并影响到投资者的空间决策。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经济重心区是由北向南变迁,那么,以后的20年将可能逆转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演进。

可以预期,21世纪头十年或再长一点,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北经济圈,有希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未来中国的第三个高增长区。

(二)三大经济圈所面临的挑战(即存在问题与应对之策)

珠三角经济圈

对珠三角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近几年,随着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来自长三角强有力的竞争,珠三角出现外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动力重组期。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将面临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

与经济协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将是长三角需要认真探讨与率先实践的难点;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影响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区域内行政壁垒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地区在三大城市群中,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

区域行政壁垒、分工协作的体制障碍较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极不均衡。

以京津为双核心,带动两翼的局面远未形成。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为北京一枝独秀向京津双头并进转变的格局。

我们认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必须与改革相配套,没有改革护航,区域经济协作将举步维艰。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将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中加速进行。

第三节三大经济圈的发展趋势比较

(一)珠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

同时,CEP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再一次崛起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制度框架下,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先机,珠三角必将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起飞。

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仍将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并且,珠三角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将被加强。

在与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过程中,以香港国际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平台,利用其国际商贸、金融、管理和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现有以单纯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向加工制造与研发设计相结合转变;在与京津唐等区域的产业互动中,因共同发展的需要,通过技术交流、合作创新、人员培训等途径,珠三角的技术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

这都将有力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将进一步拉动珠三角经济增长。

(二)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区域产业集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配套将把长三角地区的制度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长三角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成为一支活跃的领先团队。

在区域内部,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

汽车业等现代制造业也较发达。

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等因素,上海正逐步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的中心,成为区域的总部基地。

江浙等地则逐步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等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

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动,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三)环渤海经济圈

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

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电子、电气、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的位置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主导产业群。

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

近年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从2001开始经济增长加速,远快于北京。

河北几市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如果各城市能增强分工协作意识,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从制度安排上为区域协作铺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是能够实现的。

具体来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

北京是我国科技实力最雄厚,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天津的科技实力也较强。

只要具备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这一地区特别是北京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

相应的,在北京这一强大的研发中心的推动下,京津唐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会有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会得到长足发展。

随着区域合作意识的日益增强,天津、唐山等城市的企业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北京的研发资源,或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北京的研发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同时,有天津等工业基础相对完备的城市作依托,会方便北京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依托雄厚的智力资源,发展现代制造业具有两方面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推动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较发达的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将更有效地满足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需求,提供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这对于21世纪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2002年,北京提出振兴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汽车产业等,初见成效。

天津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现代制造业也初具规模。

河北的唐山等城市,不但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更拥有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其有潜力承载北京等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转移。

因此,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环渤海地区会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北京将成为这一基地的研发、营销、总部管理职能的中心和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天津则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组装等高级环节,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并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拥有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生产加工和产业配套基地。

从更长远来看,京津唐地区将与环渤海的东北、山东等地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打造在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几点结论

1、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的土地面积仅占我国的1.61%,但聚集了我国10.08%的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我国平均水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2002年GDP占我国GDP的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45%,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2倍。

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率均超过了7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2、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珠三角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很好地利用了国家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在20世纪后2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中,由深圳、广州带动起的珠三角,已经把制度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进一步的发展将不是特区和特殊的优惠政策所能支撑的。

珠三角正在进行动力的凝聚和结构的重组。

区域合作或包括港澳的泛珠三角大区域的合作,将为这一地区进入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

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都还有较大的空间。

在新的形势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更上一层楼。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从理念逐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进而得到企业界的广泛共识。

在这一基础上,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3、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环渤海地区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

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最强,成为区域发展的“飞地”,其余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反差和落差。

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周边城市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

总体来说,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仍未摆脱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