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53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02-2-20被阅览数:

7087次

文字【大中小】

安徽省统计局

(2002年2月20日)

200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2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4.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5.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120.7亿元,增长10.1%。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4.1∶42.7∶33.2调整为22.9∶43.0∶34.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51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

分类别看,服务项目上升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4.1%,居住项目上升2.7%;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

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增加到183户。

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加大,经营者年薪制试点进一步扩大。

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新的增长点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一部分行业、企业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等。

二、农业

2001年,全省农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粮食产量小幅增长。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500.3万吨,比上年增产28.2万吨,增幅为1.1%。

其中,夏粮804.2万吨,比上年增长9%;早稻147.3万吨,下降3.8%;秋粮1548.8万吨,下降2%。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

全年油料产量296.9万吨,比上年增长4.1%,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37万吨,增长29.8%;茶叶产量4.7万吨,增长3.5%;水果产量757.1万吨(含果园瓜等),增长18.3%;烤烟产量3.4万吨,增长9%。

林、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当年全省造林面积82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40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24.1万吨,比上年增长4%;水产品产量159.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经营、特色养殖方向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6%提高到29.5%。

粮食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6∶34调整为64∶36,优质品率也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1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0.7万吨,增长10.9%。

农村用电量47.4亿千瓦小时,增长3.6%。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29千公顷,新增31.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0.1亿元,增长11.6%,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45.5亿元,增长10.4%;集体企业55亿元,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1.7亿元,增长1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5.9亿元,增长20.2%。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01年,我省积极组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联合,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重点围绕50户重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改组、改造。

全年化工、医药行业生产比上年增长9.3%和14.3%,电气、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3%、12.9%和33.2%。

新产品的开发引进成果显著,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39.3亿元,增长24.7%,新产品产值率为13.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6,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98.5亿元,增长9.9%;利税总额193.5亿元,增长21.4%,其中实现利润52.6亿元,为近五年最好水平。

但亏损企业亏损额仍达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企业亏损面上升1.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增长19%。

施工工程个数3.75万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86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4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9.4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257.5万平方米,增加71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54.7万平方米,增加459.4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年开展各类地质勘查项目227项,完成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近3万米(含油气勘查),货币工作量1.75亿元。

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20平方公里,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5948平方公里,新发现矿产地19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个,提交地质报告41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74.9亿元,增长17.1%;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87.7亿元,增长3.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51.2亿元,增长9.6%;更新改造投资185.3亿元,增长21.3%;房地产开发投资111亿元,增长26.2%;其他投资27.4亿元,增长15.3%。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165.7亿元,增长17.9%,均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

当年列入考核的省重点项目49个,其中港口湾水库、合徐高速公路南段、淮南矿区张集煤矿、蚌埠环保设备、芜湖彩色显示器、马鞍山注射用阿拉瑞林、江淮汽车集团中型客车底盘、一批国债粮库等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怀洪新河、巢湖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电网改造一期、黄山太阳能光伏泵、叉车集团大吨位及电瓶叉车技改、铜化集团磷铵技改、华茂公司新型棉纺成套设备示范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1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2967个,其中建制镇930个,农村集镇2037个。

当年全省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83亿元。

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96%,其中9个少数民族乡总体规划编制全部完成。

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道路铺装率已达54%。

200个中心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中心镇建设实际投资46.5亿元,镇区道路铺装率达72%。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步上升。

2001年,我省市场繁荣,居民消费心理稳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8.4%,是近四年增幅最高的一年。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46.7亿元,增长9.6%;县及县以下分别为254亿元和342.1亿元,增长8.3%和6.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4%,餐饮业增长12.1%,制造业增长0.7%,农业生产者零售增长1.5%。

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全年商品成交额10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大中型商业企业整体效益有所改善。

列入统计的40多家重点零售商店全年销售收入净额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润总额4326万元,增长8.9%;毛利率11.2%,上升2.1个百分点;费用率4.3%,下降0.1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1年,全省上下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

其中,出口总额22.8亿美元,增长5.1%;进口总额13.4亿美元,增长13.9%。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长8.5%,在全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8.4%提高到81%;加工贸易出口下降8.3%。

分地区看,对非洲、欧洲的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21.1%和20.4%,对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分别增长1.6%、0.9%和0.3%。

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额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扭转了近四年来下降的局面。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增长5.7%。

当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260家,比上年增加13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创历史新高。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完成营业额1.3亿美元,增长25.9%。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旅游总收入1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亿美元,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174.9亿元,增长16.2%。

接待海外游客38.1万人次,增长19.6%;接待国内游客3363.6万人次,增长13.1%。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发展持续加快。

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9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

其中,铁路671亿吨公里,增长8.6%;公路252.6亿吨公里,下降8%;水运169.4亿吨公里,下降7.3%;民航0.2亿吨公里,增长31.3%。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58.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

其中,铁路217亿人公里,增长6.3%;公路323.4亿人公里,增长3%;水运0.9亿人公里,下降47%;民航17.1亿人公里,增长14%。

电信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邮政部门业务总量16.1亿元,增长7.9%。

年末市内电话户数321万户,比上年增长17.6%;农村电话户数318万户,增长50.7%;移动电话户数419万户,增长100.6%。

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66.8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5.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增强。

全年财政收入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2亿元,增长7.5%。

财政支出401.4亿元,增长24.7%。

在财政支出中,基建支出增长8.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60.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67%。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1.8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857.5亿元,增加93.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00.5亿元,增加253.2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0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2.8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1731.1亿元,增加118.1亿元;中长期贷款669.5亿元,增加80.9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继续加强。

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4只(包括增发),配股3只,共筹集资金24.6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

全年全省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1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32.3亿元。

赔款和给付13.4亿元,增长9.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亿元,人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5.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

200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8万人,比上年增长3.9%。

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27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26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7万人,分别增长3.1%和3.2%。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4924家,从业人员10.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53.8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幅较大。

当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5.2亿元,增长25.8%。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

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83项。

主要科技成果有: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安徽省新一代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研究与建设、纳米碳酸钙中试生产及产品等。

当年全省安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0项,省青年基金项目40项,科技攻关计划118项,科技专项计划102项,国际合作计划24项,软科学计划46项,年度重点计划65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85项,总投资6000多万元。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试验室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4个,新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2个。

企业技术中心138个。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050件,授权专利1278件。

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034项,金额6.4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892项,金额2.9亿元。

年末全省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08个,其中授权的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1个。

测绘事业进一步发展。

全年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1344张,大地点成果2568个(点),利用档案资料174卷(盒),底片17筒(卷),像片2860张。

省测绘总院所属生产单位完成测绘产值1209万元。

主要测绘项目有:

野外地形数据采集成图900幅,地图数字化724幅,数字摄影测量各种比例尺与多品种数字地图共1212幅,非数字摄影测量106幅,1∶5万全省地名数据库采集393幅,编制印刷出版各种地图69幅(册)。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1年,全省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54所,当年招生9.8万人,较上年增加1.8万人,在校生25.2万人。

研究生培养单位17个,当年招收研究生3254人,其中高校招收研究生3016人;在学研究生7669人,其中高校7104人。

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791所,在校生59.3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15.6万人,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生为28.9万人和14.7万人。

技工学校在校生3.7万人。

普通中学3787所,在校生372.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4.4万人,初中在校生308.3万人。

小学22970所,在校生691.9万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6%;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5.71%和0.28%。

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

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招收本专科学生6.3万人,在校生15万人。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3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31.6万人次。

全年共扫除文盲13.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001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文化馆103个,公共图书馆84个,博物馆38个。

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123个,馆藏档案资料465万卷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广播电台15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电视台17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32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06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视台50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5.25%,比上年增加0.45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75%,比上年增加0.93个百分点。

全年出版报纸99种,总印数77192万份;期刊(杂志)150种,总印数7800万册;图书2170种,总印数31082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

2001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7038个,比上年增加333个。

其中,医院、卫生院295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保健机构110个。

全省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1.6万张,比上年增加1023张。

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3.5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万人,妇幼保健机构0.29万人。

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5.6万人,护师(士)3.8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2001年,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1.5枚金牌、30枚银牌和22.5枚铜牌,其中范雪平、苑玉宝在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获得冠军。

在全国九运会上,我省代表团夺得3.5枚金牌、8.5枚银牌和11枚铜牌,总分列全国第17位。

运动健将发展数为19人,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37人;国家级裁判员发展数为14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326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5588人,其中国家级36人,一级377人。

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4106个,其中体育馆42个,标准体育场35个。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省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720次,参加活动人数66.7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

2001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388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8个。

全省已建成烟尘控制区138个,面积达845.5平方公里;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90个,面积达311.8平方公里。

继续加强以淮河、巢湖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一定进展,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淮河流域6个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基本完成,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巢湖和省辖淮河干流水质水质基本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突破。

全省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1个,面积达455.88万公顷;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1个。

启动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提出建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沿江调蓄洪区、沿淮调蓄洪区和巢湖5个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目标,其中沿淮调蓄洪区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

全年全省发生火灾事故7735起,发生交通事故27845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46‰,死亡率为5.85‰,自然增长率6.61‰。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328万人(包括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到省外的人),比上年末增加42万人。

劳动力结构继续调整。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463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992.1万人,第二产业598.5万人,第三产业872.4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58.5∶16.9∶24.6变化为57.5∶17.3∶25.2。

2001年末,全省职工人数44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72.1万人,减少20.6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418.1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

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1年,全省职工工资总额309.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5.8亿元,增长7.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08元,增长13.1%。

据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8.8元,比上年增长7.1%;人均消费性支出4517.7元,增长6.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3%,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增长4.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2元,增长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

全省城乡建成住宅6930.8万平方米,其中城镇1971.9万平方米,农村4958.9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省98.1%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签订了劳动合同,全省通过多种渠道分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18万人。

已有330.4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8.1万离退休职工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232.8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机构直接为15.7万人发放了失业救济金。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省劳动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1740个,其中乡镇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1089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19.3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2001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9万张,收养4.7万人。

全省已有45.9%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48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35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亿多元。

注:

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

2001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减(%)

一、农产品产量

粮食万吨2500.31.1

  油料万吨296.94.1

其中:

油菜籽万吨177.913.5

花生万吨105.0-5.4

  棉花万吨37.029.8

黄红麻万吨2.1-4.1

甘蔗万吨29.3-8.4

烤烟万吨3.49.0

蚕茧万吨2.710.7

  茶叶万吨4.73.5

水果万吨757.118.3

肉类万吨324.14.0

  牛奶    万吨5.533.6

禽蛋万吨112.54.8

绵羊毛吨125-28.2

  水产品万吨159.9持平

二、工业产品产量

纱     万吨 28.54.5

卷烟万箱172.611.8

白酒万吨35.7-21.2

啤酒万吨124.94.6

化学纤维万吨11.2-12.1

家用洗衣机万台114.7-13.0

家用电冰箱万台187.810.5

彩色电视机万部226.344.9

房间空调器万台152.131.2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3827.413.8

  原煤     万吨5347.513.9

  发电量    亿千瓦时387.57.4

柴油万吨129.1-15.0

生铁万吨594.513.9

  钢     万吨553.620.2

  成品钢材万吨548.626.5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27.95.7

  水泥     万吨2133.312.4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186.12.6

化肥万吨167.116.8

化学农药   万吨1.83.0

合成氨万吨178.711.1

浓硝酸万吨143.0

  汽车     万辆15.337.9

轮胎外胎万条629.29.6

附表二:

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减

(百分点)

产品销售率%98.0-0.5

资金利税率%7.470.7

成本费用利润率%3.060.76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1.38快0.03次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32342增长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