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724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文献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总结.docx

《文献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总结.docx

文献总结

AgeDifferencesinThreeFacetsofEmpathy:

Performance-BasedEvidence

研究目的

该研究探讨了共情的认知成分(共情准确性)和情感成分(情绪一致性和同情)的年龄差异性。

问题提出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出本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

1.研究范式:

基于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和任务表现的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开发一套出新的实验范式。

自我报告测量方式的缺陷:

首先,很多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不能够对共情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单独的分析;其次,用自我报告研究的结果是混乱的、不一致的(大多数横向研究支持下降而不是稳定,而纵向研究支持到老年共情仍然保持稳定);最后是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容易受到社会赞许的影响,效度不高。

基于任务表现的方式(情绪识别任务):

情感识别任务缺乏生态效度以及只是测量共情的某一方面。

具体表现为:

情感识别任务只是孤立地呈现面部表情、声音等,而没有涉及到情境因素(任务的意义性、指导语等)。

其次,情感识别任务只是让被试去辨识情绪,而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

综述以上测量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开发了高生态效度的共情任务,即基于视频呈现的任务是与被试的年龄相关(情境因素)的实验范式。

2.理论观点

动态整合理论(DIT):

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情感复杂性的发展从青少年期到成人中期会逐渐增长和趋向平衡,而到成年晚期则会下降。

所以,尤其是共情准确性会有与年龄有关的差异。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

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加关注寻求当下亲密的社会关系和情绪幸福感,所以会在情绪调节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情绪共情会保持相对稳定,甚至是增长。

虽然这两个理论都能够解释共情某一方面的发展轨迹,但是二者都忽略了情境因素,而情境因素也许会调节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年龄发展差异。

有研究表明,如果任务和指导语设计的适龄和有意义,那么认知功能的年龄缺陷就会减少。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绪反应依赖情境因素,如:

情绪诱发物的年龄相关性。

所以基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理论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1.根据DIT理论,以及先前研究表明如果任务和指导语设计的适龄和有意义,那么认知功能的年龄缺陷就会减少。

我们假设,如果目标人物谈论的话题与老年人无关,那么当要求被试正确识别目标人物的情感时,年轻人表现的要比老年人好。

然而,如果话题是与老年人高度相关,那么两者的共情准确性没有年龄差异。

2.根据SST理论,老年人会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增强社会性动机,所以,我们假设当目标人物谈论的是年龄相关性的话题时,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能够更好的分享目标人物的情感和表现出更多的同情。

实验

被试:

总共153个成人被试(M_=44.8,SD=15.1,年龄范围21-71岁),其中80名年轻人(M=32.1,SD=7.2),73名老年人(M=58.6,SD=7.1)。

实验设计:

2(agegroup:

youngvsold)×2(age-relevanceofthefilm-topic:

youngvsold)的混合设计。

因变量:

共情准确性(Empathicaccuracy),指标为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情绪评定与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

情绪一致性(Emotionalcongruenc),被试的情绪自评与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

同情(Sympathy),两种测量指标:

1.自我报告;2.行为指标(同情性性倾听行为)。

实验材料:

视频时长:

75s

视频内容:

视频描述的是一个目标人物(老年人or年轻人)正在谈论一个情感性话题。

视频材料制作:

根据Baltes&Mayer(1999)的研究,相对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些社会损失的主题和老年人更加相关,如:

死亡、疾病等。

鉴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更少。

所以相比于老年人,生活变化的主题更多与年轻人有关。

社会损失的视频主题内容(sadness,悲伤的情绪):

一位妇女在哀悼她的在车祸中丧生的丈夫和女儿。

生活变化的视频主题内容(amusement,高兴的情绪):

一位妇女从束缚的婚姻中得到解脱,搬到另外一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首先,让目标人物看上述不同主题的视频。

其次,看过视频之后,让目标人谈论他们的所想和所感,并对他们进行录像。

最后,谈论结束之后,目标人物完成情绪形容词量表(只有7个情绪形容词的分测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

视频材料筛选标准:

1.目标人物自我报告的情绪要和视频诱发的情绪一致。

2.目标人物的面部表情要和视频主题一致。

3.目标人物口头报告的语调要和视频主题一致。

情绪形容词量表:

共20个情绪形容词:

包括目标情绪:

amusement,sadness.

1个empathy-relatedemotion(sympathetic).

5个amusement-relatedpositiveemotions(cheerful,pleased,exited,interested,andslaphappy).

7个sadness-relatednegativeemotions(burdened,depressed,sorrowful,dejected,worried,touched,andgloomy),

5个negativeemotionsunrelatedtothepresenttargetemotions(fearful,dull,angry,hostile,contemptuous).

然后对情绪词进行0(notatall)to6(extremely)的等级评分。

实验程序:

本实验包括9个视频,其中1个是中性基准视频(一名年轻女子在谈论她的日常工作方式),作为控制视频。

另外8个是共情视频.

首先,被试观看一个中性的视频,让被试熟悉试验程序。

然后,依次观看共情视频(视频呈现顺序得到平衡)

最后,完成情绪形容词量表。

其中,每看完一个视频之后,都要通过情绪形容词量表来评定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人物的情绪。

结果

操作检验:

1.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表明:

视频的显著效应以及视频和情绪的交互效应。

2.运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视频主题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共情准确性:

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具有主效应。

即相对于谈论生活转变主题的目标人物,被试评定谈论社会损失主题的目标人物的情绪更加准确;年龄组和主题具有显著地交互效应,即在生活转变主题下,共情准确性有年龄差异(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准确),而在社会损失主题下,两者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情绪一致性:

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具有主效应。

相对于谈论社会损失主题的目标人物,被试对谈论生活转变主题的目标人物,体验到更多的情绪一致性。

年龄组和主题具有显著地交互效应,即在社会损失的主题下,老年人比年轻人体验到更多的情绪一致性;而在生活转变主题,两者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同情:

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最后结果表明老年人无论是自我报告还是行为测量,都要比年轻人报告和表达出更多的同情。

总结

1.问题提出的方式比较清晰、有条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范文,首先针对先前研究共情年龄差异采用的范式(情感识别任务)的局限性,从实验范式上的改进和创新着手,提出自己新开发的任务方式。

其次,从理论的不足(没有考虑情境因素),提出这种情境因素(年龄相关性)对共情的年龄差异影响很大。

2.研究范式:

情境信息(年龄相关性)丰富和情境信息贫乏这两种不同背景的实验任务,可以作为研究年龄差异机制的一种方法,也能够动态的、综合的考察共情不同方面的年龄差异。

3.是否能够设计实验分离任务的动机卷入以及任务的熟悉性对共情年龄差异的不同影响。

4.把这种范式迁移到对从事不同职业人群的研究,如教师共情,考察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职前教师年龄差异的影响;差异的机制。

5.这篇文章对我正在修改的论文启发也很大。

如文章的格式布局、问题提出、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等。

 

NicetoMeetYou—AdultAgeDifferencesinEmpathicAccuracyforStrangers

实验目的: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共情准确性涉及对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于是本研究想探究在更接近现实情境中这种能力的年龄差异。

问题提出

内容方面:

先前研究共情准确性大多是从孤立的技能(情绪识别、心理理论)进行研究。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际互动和交往,都是需要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谈话的内容、周围的环境等等。

但是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考察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是从对复杂信息的整合来开展的。

其次,以往研究共情准确性年龄差异的关注点几乎没有想法方面,而对推断情感的能力研究又是有限的,另外任务的不同特点也许会调节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最后,对于引起年龄差异的原因还不太清楚,如:

与年龄有关的认知和生理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对面部线索识别的差异等常常被讨论,但是对这些因素的实证研究很少。

方法缺陷:

情感识别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在测量共情准确性方面都有缺陷,主要表现在:

缺乏年龄公平性和生态效度。

所以,针对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缺陷,我们用配对互动任务来考察陌生人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并且能够同时来评估想法和情感共情准确性。

基于对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情感识别和心理理论的实验证据,我们假设:

对于一个陌生的互动伙伴,年轻人在推断他们的想法(假设1)和情感(假设2)时要比老年人更加准确。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情境信息丰富和高生态效度实验任务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在面对积极效价的刺激材料,两者共情准确性水平是相等的。

而在消极效价任务中则不是。

解释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年人想维持情绪幸福感这一动机过程。

于是我们想验证在与陌生人互动交流中,维持维持情绪幸福感也是一种目标,并且这一过程在更加现实的交流任务中也能得到证实。

实验

被试:

总共208名互不认识的女性被试,其中102名年轻人(agerange20–31years,M=25.95,SD=3.06),106名老年人(agerange69–80years,M=72.94,SD=2.52)。

然后进行配对,其中52对混合年龄,52对同质的年龄(25对年轻人,27对老年人)。

实验程序:

类似于Ickes测量共情准确性的非标准配对互动范式。

被试有5分钟的时间相互介绍彼此,并适应录像。

然后要求他们回忆一件最近让自己感到特别糟糕的(angry,tense,sad,orunhappy)个人事件和一件让自己感到特别良好的(excited,happy,content,orbalanced)事件。

并告诉被试,接下来他们谈话的主题就是围绕这些事件。

谈话顺序随机安排,但先以消极事件开始,然后彼此轮流谈论自己的事件,倾听者可以提问或者发表评论,每个事件3分钟,谈话过程总共持续12分钟。

谈话结束,然后休息片刻后,让被试看他们交谈的录像,实验者已经把这些录像预先确定好8个节点,被试要在每个节点报告他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想法和情感。

接着第二次看录像,这次是报告彼此的同伴在同一个节点时的想法和情感。

其中推断想法是用一种开放式的问题形式;推断情感用的是情感量表,对每一个情绪形容词进行评级。

结果

在配对互动中,对想法和情感的评估会受到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于是我们用actor–partnerinterdependencemodel(APIM)来分析数据。

因为它能够考虑到同伴内相关的因变量,所以APIM能够控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

想法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结果表明只是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消极情感想法情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表现的要好,而在积极情感想法方面,两者没有年龄差异。

为了检验分组时同伴的年龄或者年龄的组成是否与共情准确性有关。

我们进一步控制了同伴组的年龄以及共情者和同伴之间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对消极情感的想法,共情者的年龄效应仍然是显著的,而积极情感的想法仍旧不显著,共情组和同伴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这说明了只有共情者的年龄组能够预测想法共情准确性。

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1.个人水平的方法(Person-LevelApproach)

结果表明只是在推断消极情感的情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表现的要好,而在积极情感方面,两者没有年龄差异。

2.情形水平的方法(Situation-LevelApproach)

在这次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修订的APIM,并且为了测量年龄差异我们还使用了truthandbiasmodel。

共情者的自我报告是bias,同伴的自我报告是truth.共情者的推断是通过同伴的自我报告来预测的。

于是我们把共情者的自我报告和同伴的自我报告作为预测因子,共情者的推断作为因变量,来检验同伴的自我报告和共情者自我报告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共情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的情感推断。

同样,同伴自我评定的情感也能够预测共情者的推断。

这两者对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积极情感则没有。

表明年轻人对消极情感的共情准确性要高于老年人。

另外,消极情感推断的截距显著地小于0,这说明共情者都低估了他们同伴的消极情感。

总结

1.对实验方法的比较、总结及统计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这些技术和方法需要恶补;另外需要找些资料学会对这种开放式问题的答案进行编码,转化成可进行量化分析的数据。

2.从这篇文献了解到不是谈话内容本身,而是谈话内容中附带的不同情绪造成了不同的年龄差异。

3.本研究的被试都是陌生人,彼此互相不认识。

那么情侣、朋友、家人等不同熟悉程度、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年龄差异如何,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关系诱发的动机或者意愿不同,还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

AgeDifferencesinEmpathy:

MultidirectionalandContext-Dependent

研究目的:

我们复制了先前的实验结果,并且利用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扩展了先前的实验。

想探究共情的年龄差异,主要聚焦在共情准确性(正确知觉他人情绪的能力)、情感一致性(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和同情(共情关注)。

问题提出

首先,我们开展这个研究室是基于先前研究的一些局限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前研究呈现给被试的视频片段的年龄相关性和情绪品质是混淆的。

具体来说,先前研究与老年人相关的视频主要诱发的是悲伤情绪,而与年轻人相关的视频主要诱发的是愉悦情绪。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视频的情绪品质调节年龄对共情的影响。

2.先前我们对视频片段年龄相关性的检验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我们先前是根据对视频情绪反应强度的年龄差异为衡量指标,情绪反应越大表明年龄相关程度越高。

3.先前的研究没有探究共情反应年龄差异的机制。

其次,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Baltes(1987)提出的发展过程的情境概念化(contextualconceptualizationofdevelopmentalprocesses),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任务或者指导语被设计的对老年个体来说更有意义和适龄,那么他们的基本认知功能缺陷就会减少。

(Fung&Carstensen,2003;Hess,Rosenberg,&Waters,2001;Rahhal,May,&Hasher,2002;Zhang,Fung,Stanley,Isaacowitz,&Ho,2013)。

Baltes(1990)提出的选择、优化和补偿模型认为,当老年个体面对更加复杂、需要消耗很多认知资源的任务时,想要达成目标,老年人需要有选择性的把认知资源分配到对他们更重要的任务上。

Hess(2014)同样也认为,老化和增加的认知资源选择性有关。

所以,我们提出假设1:

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受到任务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并且只有在任务与老年人无关联的条件下,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才能被证实。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theory)认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个体知觉到未来时间是有限制的。

相比于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情感方面的幸福感,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积极寻求亲密的社会关系。

此外,相比于认知资源,社会和情绪资源直到老年期也是会维持的很好,可能没有必要对这一领域增加选择性。

所以,我们提出了假设2:

老年人的情感一致性和同情不受任务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老年人的水平相似甚至会高于年轻人。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共情准确性涉及到对于情绪有关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输入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解释的高阶认知过程。

(Adolphs,2002;Preston&deWaal,2002)。

另外,共情准确性也和流体智力呈正相关(Adolphs,2002,2006;Richteretal.,2011)。

于是我们测验了流体智力的一个替代性指标---知觉速度,于是我们假设3:

知觉速度和共情准确性有关,而和情感一致性、同情无关;在任务与老年人不相关的条件下,知觉速度的年龄差异和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有关联。

实验

被试:

101youngwomen(19–30years,Mage=23.99,SD=3.42)and101olderwomen(59–82years,Mage=68.45,SD=5.72).

实验设计:

2(agegroup:

youngvsold)×2(age-relevanceofthefilmtopic:

youngvsold)×3(Emotion:

angervs.sadnessvs.happiness)mixeddesign

因变量:

Empathicaccuracy(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情绪评定和目标人物的自评之间的一致性)

Emotionalcongruenc(被试的自评和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的一致性)

Sympathy(对sympathetic的评定等级)

此外还测量了Perceptualspeed(信息加工速度测试);Personalrelevanceofthefilmtopic(你认为这段视频与你有多大的相关?

0-6级评定)

实验材料:

情绪形容词量表;信息加工速度测试(Zahlen-VerbindungstestTest)

视频材料的制作:

我们使用的是由Levenson,Carstensen,Friesen,andEkman(1991)开发的情绪再体验任务(relived-emotiontask)。

首先,招募一批目标人物(视频主角),要求他们回忆并记住一段自传体情境,以及在此期间所体验到的情绪(愤怒、悲伤、高兴)。

对每一种情绪,他们被要求描述情境周围的环境,并且要关注目标情绪体验强烈的时刻。

然后让他们叙述、谈论这种情境,并进行录像。

最后,过了几天之后,主角回到实验室并观看编辑好的视频(约1分钟),看完之后,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评定自己当时感受到的情绪。

对视频材料有效性的评定:

1.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各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两组评定者根据一套编码系统对与年龄相关的视频主题进行分类,检验主题是否和年龄段相关。

2.为了确保视频主角叙述的、自我报告的情绪和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相匹配。

也是请编码者进行评定。

最终,选取6个最符合标准的视频作为实验材料,年轻人主题:

初恋的结束、申请奖学金受到不公正的拒绝、成功的找到工作。

老年人主题:

多年老友的去世、工作受到年龄歧视、和子孙在一起的时光。

程序:

1.要求被试完成一份人口统计学问卷,收集被试的基本资料。

2.看一段中性视频(描述的是一位女性在谈论她每天的工作方式)

3.看不同的共情视频。

4.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评定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人物的情绪;然后完成一个项目:

你认为视频主角的经历与你有多大的关联?

来测量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

5.最后完成信息加工速度测试。

目的在于测量知觉加工速度。

结果

操作检验:

1.是否成功的诱发目标情绪:

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视频的主效应显著;视频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

说明对共情视频的情感反应要大于中性视频,并且共情视频都成功地诱发出了目标情绪。

2.是否成功的设计了不同年龄相关性的视频:

2×2方差分析(年龄组×视频主题)。

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组和视频主题的交互作用显著。

老年人主题的相关性要高于年轻人;老年人相关的视频与老年人更相关,年轻人相关的视频与年轻人更相关。

说明了成功地设计了不同年龄相关性的视频。

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视频主题、情绪三者都有主效应,即年轻人的准确水平要比老年人表现的好;相比于年轻主题,对老年人主题的共情准确性更低;识别生气和悲伤的要高于高兴。

年龄和主题的交互作用显著,年龄和情绪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即与年轻人相关的主题,年轻人的共情准确性要高于老年人,而与老年人高相关的主题,两者表现没有差异。

说明了情准确性受主题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

情感一致性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视频主题、情绪有主效应;年龄和视频主题没有交互作用,但是年龄、视频主题和情绪三者具有交互作用,主题和情绪也有交互作用。

即与老年人相关的主题,情感一致性要与与年轻人相关的主题,对高兴的情绪一致性要大于悲伤和愤怒。

在对与老年人有关的悲伤视频的一致性要大于与年轻人有关的。

总的来说,视频的年龄相关性对情感一致性没有影响,并且老年人的一致性高于年轻人。

同情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年龄和主题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说明了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同情不受视频年龄相关性的影响。

知觉速度: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能够预测共情准确性和知觉速度,知觉速度能够预测共情准确性,而对情感一致性和同情没有影响。

此外,知觉速度能够显著预测与年轻人主题相关的共情准确性。

总结

1.同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但情绪一致性基本上保持稳定。

在本研究结果中也表明同情水平相对较高,与共情准确性无关。

而情感一致性相对较低,与共情准确性有关,而两者都不受知觉速度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任务太容易出现天花板效应,以后可以通过变化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考察情感一致性的年龄差异。

2.在与老年人相关的主题,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和年轻人表现的一样好,而在与老年人不相关的主题时,年轻人表现的要好于老年人。

不能够区分是动机因素还是因为老年人积累了很多的知识经验,增加了对任务的熟悉度引起的呢。

3.在本研究中,只考察了流体智力的一个指标--知觉速度,未来还可以考察更多的认知资源对共情的影响,如工作记忆,抑制能力等,但要考虑任务的难度。

4.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和基于视频任务的范式综合起来测量共情的不同成分。

此外,横断设计的研究受到组别效应的影响,只能考察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共情水平的变化无法测量,所以接下来可以用纵向研究的设计来探究共情不同成分的发展轨迹。

 

GreaterEmotionalEmpathyandProsocialBehaviorinLateLife

研究目的:

考察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变化趋势。

问题提出

一些关于成年期发展的理论认为,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尽管认知领域会有与年龄相关的下降,但是社会情绪领域也许会有与年龄相关的增长(Izard,1977;Mag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