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921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杭州市淳安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新启新班返校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嗥叫(háo)笔杆(gān)禁不住(jīn)穷困潦倒(liáo)

B.彷徨(páng)奔赴(bēn)干草垛(duò)按捺不住(nài)

C.烙印(lào)婆娑(suō)小笸箩(pǒ)含蓄隽永(juàn)

D坍圮(dān)脊骨(jǐ)什刹海(chà)毫不踌躇(chú)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医生说: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畴莫展。

B.希腊人立碑纪念奋战阵亡的斯巴达战士,碑上的铭文是: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致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C.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D.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正是在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

是熊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

B.日前,在陆河县热心人士罗金晋的帮助下,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山脚下镇的华裔李丁祥终于在河田镇宝金村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完成了祖辈、父辈多年来的夙愿。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D.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陕西省凭借区位优势从封闭的内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曾经“望洋兴叹”的陕西企业,纷纷加快了“西进”步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小镇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

B.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与立法,并不是禁用网格语言,而是要促其健康、合理地发展。

C.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D.从屈原、杜甫到鲁迅、巴金,他们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让人感佩不已。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

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

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

荷兰画家伦勃朗次喜欢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喜欢拿死尸一类的事物做诗题,雕塑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自然界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

A.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B.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C.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D.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6.下列公益广告,修辞方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爱他人)

A.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节约用水)

B.生命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所以她微笑,你皱眉所以她皱眉。

(热爱生命)

C.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

(关爱留守儿童)

D.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保护动物)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菜芰荷。

(贺知章)

B.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志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帏栩)

8.对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项对国内109所大学5.51万名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显示,排名靠前的4个城市为杭州、昆明、合肥和成都,全是二线城市,而期望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数占33.9%。

二线城市由于环境比较舒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另据相关统计,清华大学学生有意向到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人数已经连续3年超过50%,而在10年前,选择原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占80%左右。

A.清华大学学生多数愿离京就业。

B.二线城市就业优势日益呈现。

C.大学生就业逃离“北上广深”D.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二线城市。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其中每小题3分)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

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

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

“竹解心虚即我师。

”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

“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

”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者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的思想。

 

(二)现代散文阅读(完成12—15题,共20分)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

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

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

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

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

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

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

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

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2.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分)

13.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6分)

14.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15.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6分)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每小题3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②”,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③夫君子之已乱④,岂有异术哉?

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

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

②方命圮族:

违抗命令,毁害族类。

③祉:

福,引申为喜欢。

遄:

快,迅速。

沮:

停止。

④已乱:

制止祸乱。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其爱民之深何其:

多么

B.所以广恩也所以:

……的原因

C.罪疑惟轻惟:

只,只有

D.而爵禄不足以劝也劝:

劝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侣鱼虾而友麋鹿

C.故孔子犹有取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切入,接着第二段引用体现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

第三段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论证,深化主旨。

B.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

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文章反复说明当赏罚难以确定时,应该做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奖励过当,

也不要惩罚失宜,这样才能不违背忠厚仁爱之道。

D.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9—20题。

(8分)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宋]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

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①,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

更有谁、磻溪②未遇,傅岩未起③?

国事如今谁倚仗?

衣带一江而已。

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问孤山林处士④,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

【注】①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载:

“洛阳以园林著称,多名花奇石。

”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

②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后佐武王灭商。

③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天下大治。

④指才华横溢的林逋自命清高,只知“梅妻鹤子”,退居孤山,不问国事。

21.现实中西湖的面积并不小,为何词人却说只是“一勺”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的远足”为题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3)字数不少于800字。

 

淳安中学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新启新班返校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1.C【解析】A项,笔杆(gǎn)。

B项,按捺不住(nà)。

D项,坍圮(tān)。

2.D【解析】A项,一筹莫展。

B项,至死,解释为“一直到死”。

C项,纷繁复杂。

3.B【解析】B项,“夙愿”的意思是“一向怀着的愿望”,本身含有“多年来”的意思,和前面的“多年来”重复。

A项“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符合语境。

经常混淆的是“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

C项,“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许有什么怀疑。

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用在此处恰当。

D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用在此处恰当。

4.B【解析】。

A项,缺主语,去掉句首“由于,C项下降不能用倍数,D项句式杂糅。

5.C【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判断。

“丑葫芦”变成“杰作”,体现的是“自然丑”可以化为“艺术美”;“丑人”“丑物”可以入诗入画,是将“自然丑”融于“艺术美”的体现。

6.B【解析】难度较大。

例句运用比喻修辞,但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出现喻体,“玫瑰”比喻“善待他人”,“余香”比喻“自我良好的精神”。

A项,夸张;C项,对比;D项,拟人、比喻

7.A解析:

选A。

由后半句“菜芰荷”可知是夏季。

8.D

9.A【解析】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A结合文章开头“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知,儒家学说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

10.C【解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原文第三段末尾“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C项“浑然一体”并不等于“等同”。

11.B【解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原文结尾处“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这并不能说明自然美不重要。

12.(4分)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是无可替代的。

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

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

13.(6分)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要点:

手法1分),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要点:

内容2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要点:

主旨2分)。

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要点:

表达效果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或:

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答题中注意联系全文,意思对即可,只写作用而没有联系文章的分析要适当扣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5.(6分)“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

16.B【解析】B项,用来……的,整句解释为“(这是)用来推广恩德的”

17.D【解析】A项,均解释为“用”。

B项,均“表并列”。

C项,均为“兼词,于之”。

D项,第一个表承接,解释为“于是,就”;第二个表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18.A【解析】A项,文章从“赏善”和“罚不善”两方面进行论证,不是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进行论证的。

19.

(1)【答案】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并且能够决断,有哀悯怜惜无罪者的同情之心。

【解析】句中的前两个“而”表转折,第三个“而”表并列;“恻然”应解释为“对……表示同情”或“对……感到悲伤”;“辜”解释为“罪”;关注句子的完整度。

(2)【答案】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并且喜爱尧帝用刑宽大。

【解析】句中“而”表并列;“乐”解释为“喜爱”,可以意译为“赞美”;关注句子的完整度。

本句3分。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

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

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

他说的话忧愁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