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59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x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分数。

难点是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动手实践,收获交流等教学环节,整堂课教学,学生能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导入“分数的产生”,实际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分物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了分数,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

由此揭题,并板书: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分数的产生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数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合作,积极发言。

通过展示,交流,学生懂得了1/4的含义。

为了使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注重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理解“一个整体”,即“单位“1”。

同时边学边练,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课堂中我重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了充足的的动手操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同伴合作、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发挥出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带了的效益。

在每个知识点后都设有练习,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且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有易到难,使学生在启发中更深入地了解分数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我真的吃透过教材吗?

编者的意图,我是否真的思考过?

我一贯追求新颖和高密度,却总是陷入时间不够的矛盾中,真正的问题在哪?

是学生基础不扎实,还是我的追求出错?

都不是,是我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所以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突出。

如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

把什么拿来分,怎么分的,如何取的,导致在阐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模糊不清。

要让学生正真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分物体时不仅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及时的提问和小结语言也很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我认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扎实,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补漏。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第二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经历真分数和假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既然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以分数意义为基础进行教学的,那么这堂课离不开分数的意义,而五(下)的分数意义是用单位“1”来说明的,因此,我认为该内容的教学和分数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材安排的例题也是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

再利用对假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表示2/5、10/5和13/5,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

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较上面例题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形成并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

涂色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重要直观手段。

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建立在直观之上的,涂色学生的操作活动,操作的过程就是直观感知的过程。

在涂3/4的过程中体会到:

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分,涂这样的3份是3/4。

同样,涂4/4和5/4也是如此。

分数单位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重要锲子。

教材要求学生先在下面的图形中涂色表示5个1/4,然后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几分之几。

对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锲子就是分数单位,1/4有1个1/4,3/4中有3个1/4,3个1/4就是3/4;4/4中有4个1/4,4个1/4就是4/4。

照此推想5个1/4当然是5/4,5/4有5个1/4。

分类是形成真分数假分数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初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较上面的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从而形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教师依据板书1/4,2/4,3/4,4/4,5/4,……1/5,2/5,3/5,4/5,5/5,6/5,…,10/5,…,帮助学生明确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

我认为,认识真分数假分数有上面比较重要的三个点,至于丰富真分数假分数的内涵需要练习来实现!

第四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下面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作一简单的说明:

1、创设情境,通过老师讲生活小故事的方式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

这一情境是我在参考“猴王分饼”的基础上,刚好昨天真的是我小侄子过生日而引用过来的。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但在具体操作时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显得有些拘谨,没放开。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将例题“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作分母或指定分子作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进行整装,通过“希希想要吃到5块蛋糕,婷婷想要吃到6块蛋糕,我将龙龙的蛋糕平均分成了48块时,该怎么分才公平?

”这一情境来进行教学。

课堂中出现的不足也有很多,如:

我按照课前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对于预想之外的问题引导的不够到位;在最后环节“分数接力赛”中,预设不足,没有考虑到课堂纪律以及比赛的公平性和反馈的方式等;整堂课中老师还是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多提宝贵意见,给我一个改正与提高的机会。

第五课时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学期《分数的意义》第79-81页内容,我在教学“求,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寻求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比较慢,用列举法一步一步地找,说明知识与技能目标虽已达成,但在过程与上稍薄弱。

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虽然从因数进行了正迁移,但探究方向是教师既定的。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有探究学习的形式存在,但探究内容却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完成的,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和主动权。

于是,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最大公因数方法的想法,在设疑中带着各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大部分学生用“列举法”找到公因数后,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从一个数的因数中挑另一个数的因数,是一种“筛选法”思想的体现,优化了列举法。

还有的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比较高。

学生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

与此同时我还将最大公因数融入生活实际。

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

“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1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

一共截几段?

”这时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识数学化。

第六课时约分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

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第七课时公倍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始,我把新知找4和6的公倍数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森林运动会”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同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能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既解决了问题,又习得了新知。

在教法上做到有“扶”有“放”、“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双主体”的作用。

二、有效开放,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

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

研究两数互质和成倍关系的最小公倍时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你会有怎样的猜想?

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每个问题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主地在小组内开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究,生成了各种方案资源。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的发现。

三、互动生成,启发思考。

学生在前面的森林运动会“做裁判”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借机顺势推舟,请学生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了在形式上避免了雷同,我是通过让学生填表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由于前面有了“做数学”方法的引领,学生在这里是能“胜任”的。

这样就从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了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研究“互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五个过程,感受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感悟“做数学”的基本方法,从中渗透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

两数“互质”、两数“成倍”的最小公倍数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整理,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四、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不是很贴切。

没有考虑到,比赛是有一定长度的,与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统一,因此在年级赛课中使用了摆方块的操作引入。

2、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八课时《通分》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之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本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再现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新课前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哪几种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回顾,唤起学生的注意,以利用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分数的大小比较,为通分方法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通分的情境从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引出,因此利用具体情境复习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便于在新授时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思路多样化,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

在开放式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要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进行分析,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主动的掌握知识。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公分母是什么数和确定原分数分子分母各应乘几,为此将通分的关键和难点分散在各个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过程,同时分层进行比较练习,引导他们在体验、比较、感悟、归纳的基础上达成理解的目的。

新课是由比较黄豆和蚕豆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引出的,从而引出比较2/5和1/4的大小。

题目一出,让学生独立思考方法,后小组交流讨论。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预想的几种方法(

(1)画线段图来比较

(2)把两个数都化成小数(3)化成同分母分数(4)化成同分子分数哪个大原分数就小)学生都想了出来,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解答方法。

老师及时帮助学生梳理这些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让学生选择好的方法,学生一致提到了通分。

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

由于前面复习充分,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去尝试通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任何一节课都不是绝对的完美,在教学这节课时同样留下许多遗憾,在细节方面还做的不够到位,但是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取充实自己,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第九课时

《小数与分数互化》教学反思

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为学生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把小数化成分数安排在分数成小数之前。

由于小数化成分数在小学教材中已有所涉及,六年级只是要解决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这样更能突出重点。

在教学形式上,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

在探索过程中力求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和再创造”的特点。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主要是当好“导演”,学生是当好“演员”,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促进学生在评价中的互动与合作,激励学生的进步,支持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也要从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状态。

教师的评价更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评价不仅是为了鉴定和选拔,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发展。

 

第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不是对已有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过程。

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我着重让学生感悟到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逐渐学会整理知识,形成整理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我有如下感悟:

一是安排内容,尽量兼顾整个单元的知识。

如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便出示了1/4、3/4、3/5、6/10、12/9、35/7等分数,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你能联想到本单元的什么知识?

学生不断在大脑里搜索知识点,涉及到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跟教师的预舍基本相符。

另外,只是这里学生不能举出一个分数,说说它的意义,而且课堂里教师也没有明确指明,这是课堂失败的地方。

二是感悟整理知识点的必要性。

在学生复习出了这些知识点后,让学生谈感觉,这么多知识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马上想到零散,不整理的话比较乱,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从而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教师明确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图表、网络图等方式记录下来。

既有了学习的方式,又有了指导的意向。

因为在以前学生已能用表格或括弧形式来整理知识点,所以学生整理知识还是有方法的。

小组合作完成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从讨论中完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在交流中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取长补短。

三是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给予评价。

学生有了小组的成果,要予以充分展示,有利于学生互相借鉴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共同修正知识结构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采取括弧形式的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小组整理得非常全面,只是没有把分数的大小比较纳入分数基本性质里,在理出分数的意义这项后,也没有梳理出分数单位。

当时,教师也没有予以补充完善,这也是教师课堂最失败的地方。

整节课,我还是尝试运用“激活知识—自主整理—交流评价—应用提高”的整理步骤。

对“整理与复习”这类课,我想似乎也应该采取以上整理步骤,才能使这类课凸显价值来。

首先,要让学生回忆知识,引导学生激活所要整理的内容;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再进行整理成果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逐步完善知识网络结构图,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课本的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最大的感悟是部分小组不知如何整理这些知识点,不能加以概括;另外,既然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清楚,去整理整册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在倾听也是教师课堂调控的地方。

练习时间不够,导致反馈过快,部分学困生会难以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