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508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docx

地震安全教育培训资料

 

安全教育校本课程

地震安全教育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

定,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

在我省陇南等地也受损严重。

我市地处河西走廊地震多发带,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我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多次进行防震演练。

经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校师生对于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节课先介绍一下地震的成因及震前预兆。

(一)、地震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

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

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300公里)。

—庐

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它们分别是:

一、炎濒江带,即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

2、燕山带。

3、山西带。

4、渭河平原带。

5、银川带。

6、六盘山带。

7、滇东带。

8、西藏察隅带。

10、东南沿海带。

11、河北平原带。

12、河西走廊带。

13、天水-兰州带。

14、武都--马边带。

15、康定--甘孜带。

16、安宁河谷带。

17、腾冲--澜沧带。

18、台湾西部带。

19、台湾东部带。

20、滇西带。

21、塔里木南缘带。

22、南天山带。

23、北天山带。

(二八地震有预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

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氮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在震前,也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

如:

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山林里悠闲

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

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升让动物有所察

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律而造成的。

(三)、科学避震,不信谣不传谣。

(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

根据的“地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

(如某日、某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

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言或误传。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

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

相信从政府、公安、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

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去引起社会混乱;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掌握地震知识,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一、中学生不良的交通行为表现

中学生的交通行为是比较广泛的,但主要表现在行路、骑车、乘车乘船等方面,下面就这些方面中学生不良的交通行为作一列举。

⑴中学生在路上的不良行为:

在道路上行走时不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上行走时,不是靠路的右边行走,而是在路的左边或中间行走。

横过车行道时不走人行横道、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而是任意横穿,或在车辆来临时突然横穿。

只顾行路,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的显示,不服从交通指挥和管理。

在车行道、桥梁、隧道或交通安全设施等处逗留、玩耍、打闹、抛物、

泼水等。

在铁路道轨上行走、坐卧、玩耍、放牧、拣拾杂物、摆放石块、木块等。

穿越、攀登或跨越道路和铁路的隔离设施。

从铁路桥梁、隧道和没有道口或其它平面交叉设施的铁路道轨上通过。

不听从铁路道口工作人员或信号的指挥,钻、爬、越道口栏杆(栏门)

强行通过已经关闭的铁路道口。

⑵中学生骑自行车的不良行为:

未满12岁的中学生上路骑车。

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逆行道上骑车;在机动车道上学骑自行车。

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只顾自己行驶,不管前方情况和左邻右舍的安全,当机动车临近时也毫不相让

骑车遇路口转弯时不减速,不向后望,不打手示,突然猛拐。

通过路口时猛蹬猛骑,遇有禁行信号时抢行或闯行。

骑车时双手离把或单手持物,或再牵引一辆车,或驮带他人。

骑车在道路上互相追逐、打闹或曲线竞骑。

三五人骑车并列行驶或扶肩并行。

在沙土路面遇机动车辆为抢占风头,突然驶向路左或路或。

紧随机动车后面行驶,或手扒机动车行驶。

⑶中学生乘车的不良行为:

候车时不在车行道上,或在车行道貌岸然上招呼出租车。

不按秩序依次候车候船,在上下车船时拥挤争抢。

上车后,不坐在座位上,随意走动、打闹,或将身体探出车船之外,或向车船外任意抛投物品。

在车上随意触动车上的设施。

二、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㈠行路常识

行路是中学生最基本、最常见的交通方式。

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掌握如下一些常识。

1、路上行走要走在人行道上,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群体行进要列队,横排不要超过两人。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在没有这些标志、设施时,须直行通过,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长队伍横过车行道时可视情况分段通过,有条件的可佩带明显标志,如小黄帽等;不准横过划有中心实线的车行道

3、行路时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尤其是路口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和车辆转向灯的变化。

4、当公共汽车站设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上时,上下车要避让车辆,并直行通过非机动车道。

5、不要在车行道、桥梁、隧道或交通安全设施等处逗留;不要在路上玩耍、抛物、泼水、散发印刷广告或进行妨碍交通的活动。

6、不要穿越、攀登或跨越隔离设施。

㈡骑自行车常识:

目前我国中学生上、下学大多以骑自行车为主,特别是在农村,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有的学校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骑车上、下学,这就使得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掌握骑自行车的安全常识列为必要。

1、不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车;没有车闸或没有安全保证的自行车不能上路;不要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不要在车行道上学骑自行车。

2、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在混行道上要靠右边行驶,不能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行驶。

3、以过较大陡坡或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时应当推车行走;雨、雪、雾等天气要慢速行驶,路面雪大结冰时要推车慢行。

4、转弯时要提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不要突然猛拐;超越前方自行车时,不要与其靠的太近,速度不要过猛,不得妨碍被超车辆的正常行驶。

5、不要手中持物骑车,不要双手离把骑车,不要两人骑一辆车;骑车不要曲折行驶,不要相互竞驶,不要两辆以上并排行驶。

6、两辆车行驶时,两人不要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挤抹,相互追逐。

7、不要骑一辆车,再牵引一辆车,不要紧随机动车后面行驶,不要手失机动车行驶。

㈢乘机动车的常识:

1、选择有交通管理部门认可的有准运资格的,质量优良的客运车;发现驾驶员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的疾病或过度疲劳的,不要乘坐该车;发现驾驶人员无驾驶证或饮酒的不要乘坐该车;发现机动车不具备载客的准运资格或明显质量问题的不乘该车;不乘超载车。

2、不要在机动车道上等候车辆或招呼出租车,应该在车站台上或指定

地点依次候车,车来后,待车停稳时,再顺序先下后上;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

3、上车后,应找座位坐好,没有座位时,应该抓好把手站稳;乘坐小型客车,前排的要主支系好安全带;不要乘坐货车或拖拉机;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要12岁以上,并戴好头盔,在驾驶员身后两腿分开跨坐,不能偏坐或倒坐。

4、在车辆行驶中,不要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不要随意开启车门、车厢,不能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不要向车外抛投物品;不要在车内随意走动、打闹。

5、车到站后,下车不可拥挤抢下;在车行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下车,

开关车门时不能妨碍其它车辆和行人通行;下车后,需横穿车行道时,应在确定没有车辆过往时,从车尾部穿行,切不可从车头部贸然通过。

机动车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须在车行道停车时,除救险外,乘车人须迅速离开车辆和车行道。

三、交通安全应急常识

在交通活动中,首先应该做好交通安全的防范工作,避免出现交通危险或发生交通事故,但是尽管如此,有时也还会有预料不及的危险出现和事故发生。

一旦出现交通危险或发生交通事故,如果当事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和进行一些救护、自救,那么就会争取时间,缓解险情,减少或者避免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懂得一些这方面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应急措施

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不可惊慌失措,要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出现的交通危险或发生的交通事故。

要紧急请求救援,其方式有:

拨打“120”救护电话和拨打“110”“122”报警电话,或通过拨打“114”查询电话,查询并拨打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电话等,请求紧急求援。

通过可利用的通讯方式,迅速将情况向本单位主管机关及运输工具所有人、经营人报告,请求紧急求援。

通过可利用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号,向就近的单位或人员请求紧急求援。

请求紧急求援时,要将出现的交通危险或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危险或受损情况、受助要求向求援方讲清楚,或者将向外界请求紧急求援的信号显示或表达明确。

如果交通危险出现在飞机、轮船和火车上,由于这些载客工具都有较完备

的交通安全设施和较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因此一定要听从这些载客工具

上的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不要擅自行事。

伤情救护

骨折的现场急救。

首先要使伤者平卧,了解外伤受力情况,检查伤口,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血压,如有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抢救。

不可盲目扳动病人,要及时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棍、木板、纸板等),对患肢进

行固定;无物可取时,上肢可用布条悬吊并固定在胸前,下肢可与健侧下肢绑在一起,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的皮肤或粘膜破裂,其骨骼与外界相通)露出的骨头在临时固定时不要再放回伤口内,以防造成感染。

创伤的现场急救。

如有条件,要先用清水将伤口周围的脏物清洗干净,然

后用加少许盐的凉开水冲洗伤口。

如果伤口处出血量大,可用手指压住伤口两侧,中断血流。

如果四肢部位有大量血管破裂,出血很多,应立即找橡皮管、布带或绷带等较软的带状物作为止血带在大腿根部或上肢腋窝处勒紧止血,但不能用电线、细绳子。

上带止血前要把受伤肢体抬高,送病人去医院时要记住上止血带的时间。

烧伤的现场急救。

烧伤后,衣裤鞋袜不要强撕脱,要先用剪子剪彩开,然

后慢慢揭脱,以免加剧创面损伤。

如果伤面大且重时,要用湿的清洁被单、

衣物等简单包裹,避免污染和再损伤,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切勿使用有色药

物及油类,以免影响对创面的观察。

溺水的现场急救。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迅速将其口、鼻内的分泌物、污物清除,同时解开衣扣,腰带。

上友谊赛准备工作做完后,首先应控水。

控水时,采取头低,脚高的体位,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用权其下垂,并按压其背部,使水流出。

溺水者经过控水后,如果效果不明显,

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和胸外心挤压等措施进行急救。

一般每吹一口气,作四至五次心脏挤压,在医务人员来到现场前,要坚持不断进行,不可放松。

今天的交通安全学习,希望你们能通过学习,自觉维护交通安全,每天都能

安安全全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消防安全教育

火灾事故是现代社会危害较大,发生较频繁的灾害,据近年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就拿2007年发生火灾来说,广东

东莞樟木头镇名典咖啡语茶厅大火十死九伤,浙江省温州市温富大厦火灾事故亡人21人,新疆乌鲁木齐“1.2”德汇国际广场火灾三名英烈长眠于地,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痛定思痛,反思火灾,最主要的教训是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缺少消防安全知识。

因此,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开展全民消防工作,是防火减灾最基础的工作。

动员广大群众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刻不容缓。

许多惨重灾难的发生并不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而是诸多不安全因素凑到一起而造成的,是人们因缺乏消防安全潜意识而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火灾通常情况下不是天灾,而是人们的行为错误引发的灾害。

因此,防火减灾是人们不能不引起重视的大事。

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行为安全和保障环境安全,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火灾危害的。

、消防安全潜意识是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消防安全潜意识,是指个人消防安全动机和行为达到不知不觉又很自觉的程度。

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素质教育中很注重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从小孩抓起。

有报道说,中国和曰本的学生联合举办夏令营,一到住地,曰本学生第一时间要做的事就是熟悉酒店紧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而中国学生第一个想到的是吃饭的餐厅怎么走。

从这些举动所反映出,曰本的学生消防安全潜意识较强,中国学生这方面就欠缺,万一出现火灾情况,曰本学生自救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因为首先人家消防安全潜意识很到位,每个人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情况下都与消防安全密切相关。

用火、用电、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人处在各类建筑物里面或交通工具里面的时间是很多的,是否每个人都时时、处处想到消防安全问题,是否每个人都具有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和自防自救基本能力,克拉玛依大火、衡阳大火就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消防安全潜意识的缺乏,导致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不该有的严重后果产生了。

现代社会,人们要提高生存能力不能缺乏消防安全潜意识。

火灾环境中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火灾危及人的生命的最主要方面是有毒气体和烟尘,因此,了解一些有毒气体和烟尘的火灾实验技术数据对于发生火灾后能够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安全疏散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学习多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很多种素质,而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

消防安全潜意识强,平时会杜绝或减少很多隐患,火灾情况下能及时正确应对,这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国每年发生的20多万起火灾事故,所有火灾事故几乎都重复一条教训,就

是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缺少消防安全知识。

大量的火灾事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害教训,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汲取教训。

因此,培养消防安全潜意

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忽视消防安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二、消防安全潜意识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遵循科学规律,落实消防安全措施,防火减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消防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人们的消防安全潜意识是通过消防安全行为反映出来的,行为规范,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文明建设的需要。

人的行为要适应环境对消防安全的要求,保障消防安全,这是一种现代文明。

环境条件不同对人的消防安全行为要求不同:

有大环境不同,如城市与农村;有具体环境不同,如咼层建筑与低层建筑;有特定环境不同,如易燃易爆场所与普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与非人员密集场所等。

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们要规范相应的消防安全行为,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保护文明建设成果。

比如工作或生活在高层建筑里的人,必须共同维护建筑里的消防设施,常见的堵塞通道和楼梯间、影响防火门启闭等行为既不文明又不安全,经常留意这些不安全因素,有效防范,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在消防安全行为的要求上,就需要投资者、管理者树立消防安全观念,履行法定的消防安全职责,做出必要的消防安全行为。

为一栋建筑提供完善的消防设施,为一个人员密集场所提供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否则,一旦发生火灾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后果是得不偿失的,上述对消防安全行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的安全要求。

每一个人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注重消防安全行为,既是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公共安全的需要。

个人的消防安全行为关系公共消防安全。

个人的违章行为引起火灾事故,直接受到火灾伤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因火灾事故而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发生火灾事故往往造成公众受灾。

乌鲁木齐德汇国际广场火灾、兰州华邦女子饰品广场火灾事故都造成了投资经营者、管理者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重特大火灾事故一旦发生,严重影响政府正常工作;几十个家庭遭受不幸,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反响。

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消防安全行为属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也是一种社会道德修养。

无论是单位法人还是自然人,在很多情况下,其行为关系消防安全也关系社会道德。

有的公共娱乐场所故意把疏散通道设计象迷宫,营业时把安全出口封锁剩一个,有的市场、商场占用通道摆卖,有的大型超级市场只设一个出入口,有的人员密集生产企业为严密监管员工只留一个出入口,以上这些行为都是违反消防法规的。

疏散通道也叫“走火通道”,安全出口就是

逃生出口,是火灾情况下给人留的“生路”。

对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进行封、

堵、锁,就等于不给人留“生路”,这种行为不但违法,也违反社会道德规范。

纵观十多年来全国发生的一百多起一次死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都

重复着这样的教训,就是疏散通道不畅,安全出口不足。

个人很多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如乱丢烟头、乱拉乱接电线电器、乱堆放物品堵塞消防通道、乱用乱放危险化学物品等,既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也不文明、不道德。

所以,规范消防安全行为,对于防火减灾很重要,对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同样重要。

三、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要从现在做起

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习惯益己益家益社会。

每年的火灾原因统计资料显示,因电气、违章操作、吸烟、玩火、放火等人为造成的火灾事故占总数的九成多,少量的自然、雷电火灾也是因人的防范措施不到位造成的。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知识缺乏,存在不安全行为,就存在火灾危险性。

缺乏消防安全潜意识,一次疏忽,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现代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用电、用火、用危险化学物品,火灾危险性增大,更应该积极预防,人人都自觉做好身边的消防安全工作。

有资料反映,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早期经济大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火灾事故教训,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了一本《美国在燃烧》的书,反映的就是严重的火灾事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带来的影响。

由于这些国家十分重视火灾事故教训,十分重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十分重视消防法制建设,所以,抗御火灾整体能力全面提高,几十年来极少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习惯要贯穿于工作生活每个环节。

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

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很具体的,要在时时、处处、事事关系消防安全的问题上引起注意,比如居家用火、用电、用气要十分注意消防安全。

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警惕性,发现火灾事故,要快速反应作出正确处置或疏散逃生,珍惜自己生命,养成良好消防安全行为习惯,落实防火减灾措施,人人都应具有潜意识和自觉性。

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好的,是经常性的工作。

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就是要使每个人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学会处置火灾事故、具备自防自救能力,努力营造全民消防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平安、祥和、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燃烧的基本知识

(一)燃烧三要素:

燃烧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

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

缺少

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而且三个条件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否则也不会产生燃烧。

可燃物: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叫做可燃

物质。

例如:

固体中的木柴、干草、棉花、纸张、布匹、地毯等;液体中的汽油、柴油、煤油、酒精等;气体中的氢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石气等等。

助燃物:

凡是能够帮助和支持燃烧,起氧化作用的物质都叫助燃物。

例如:

氧气、氢气、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等。

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叫着火源。

例如:

火柴和打

火机的火焰、烟蒂火、油灯火、蜡烛火、炉火、电线短路打火等,以及化学

能、聚集的日光等等。

(2)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

1.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

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B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

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

火灾等。

4.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

、灭火就是为了破坏已形成的燃烧条件,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人们长期同火灾斗争的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1)灭火的基本原理有:

(1)冷却灭火。

即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下来;

(2)窒息灭火。

指采取隔绝空气或减少空气中的含氧量,使燃烧物得

不到足够的氧而停止燃烧;

(3)隔离灭火。

指把正燃烧的物质同未燃烧的物质隔开,使燃烧不能

划延而停止;

(4)抑制灭火。

指用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并参与燃烧物

的化学反应,使燃烧停止下来。

(2)、灭火器的类型及灭火范围、使用方法

1、灭火器的类型及灭火范围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

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

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

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

剂则又可分为:

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

目前常用的灭火器有各种规格的泡沫灭火器,各种规格的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卤代烷(1211)灭火器等。

泡沫灭火器一般能扑救A、B

类火灾,当电器发生火灾,电源被切断后,也可使用泡沫灭火器进行扑救。

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则使用于扑救B、C类火灾。

可燃金属火灾则可

使用扑救D类的干粉灭火剂进行扑救。

卤代烷(1211)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易燃液体、带电电器设备和精密仪器以及机房的火灾,这种灭火器内装的灭火剂没有腐蚀性,灭火后不留痕迹,效果也较好。

一般手提式灭火器其内装药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