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553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docx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一、感染过程

(一)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值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排出体外。

(二)病原携带状态

分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携带;按携带病原时间以3个月为界又分急性和慢性携带。

“健康”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是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健康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医院感染中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三)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清除:

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成为健康携带者。

(四)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不仅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病理、生化改变和临床表现,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

显性感染又分:

1、急性感染一般见于潜伏期短、发病急的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腹泻。

2、持续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此型感染,以病毒引起者多见,病毒在宿主体内存在可数月甚至终身。

持续感染时病原体的宿主体内不一定持续增殖和引起症状,因此,持续性感染又分:

(1)慢性感染:

病原体在体内持续增殖,症状、体征长期迁延,多为慢性进行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盂肾炎。

(2)慢发感染:

又称迟发感染或慢病毒感染。

潜伏期可达数年以上,一日。

出现症状,疾病即呈亚急性进展,直至死亡:

如受滋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3)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未被清除,而宿主免疫反应仅能迫使病原体被局限在某些受到保护的部位而处于长期潜伏状态。

病原体只能在宿主细胞控制下,维持低度繁殖延续其生命,不引起症状体征,也不排出病原体。

一旦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可以激活感染呈显性感染,并从人体排出大量病原体。

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病毒后长期潜伏在神经节细胞内;巨细胞病毒、疟疾、弓形体、分枝杆菌(包括结核杆菌)等也可形成潜伏感染。

此型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日益受到重视,虽非一定在医院内获得感染,但常因免疫抑制治疗而被激活,如器官移植受体、骨髓移植受体、艾滋病者体内疱疹病毒、弓形体、结核菌等均可被激活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成为致死的原因。

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一)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分期

1、潜伏期从病原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症状为止的时期称潜伏期。

不同的感染有不同潜伏期(见本章附录)。

同一感染的潜伏期有一定范围,即最短、最长和常见潜伏期;其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的病原量成反比,也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潜伏期对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不仅能确定某种感染是否发生在院内,而且也是医学观察、检疫或留观接触者期限的依据。

2、前驱期从起病(症状出现)到症状明显的时期,此期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如食欲不振、疲乏、发热、无定位和定性特征。

3、症状明显期具有某种感染特征性症状体征的时期,如肺炎的咳嗽、痢疾的腹泻、血黏液便。

4、恢复期病人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体内尚存残余生化、病理改变,病原体也可尚未完全被清除,血中抗体(IgG)效价呈高水平。

5、复发与再燃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定时间,而病原体再度繁殖以致原病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

在恢复期,体温尚未完全正常,又再度体温上升,症状加重,称再燃。

6、后遗症期恢复期后,机体功能长期不能恢复,如病毒性脑炎后的意识障碍,化脓性脑膜炎后的肢体或颅神经瘫痪。

(三)临床表现

1、发热与毒血症状大多数感染者有发热。

病原及其产物或免疫复合物刺激单核巨细胞、内皮细胞、B淋巴细胞等释放内生性致热源,如TNF、IL-1、IL-6、IFN等。

内生性致热源通过血循环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PGE2);后者把恒温点提高,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升高。

寒战与发热伴脉速是严重感染常见的前驱征象,不仅可作为诊断而且具有评估感染过程和治疗效果价值。

在免疫反应差的个体,可以不发热甚至低体温,如老年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器官移植受体的感染者;不论发热还是低体温者,均发生全身不适、软弱、厌食、肌痛等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2、炎症体征浅表炎症在局部有红、肿、痛、热表现,内脏感染在触诊时有痛觉,邻近体液出现炎性改变;X线、B超有特征性表现;器官功能改变等,

3、皮疹医院感染中,皮疹多见于病毒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斑丘疹可见于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EB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的皮疹,有铜绿假单胞菌的坏疽性脓疱疹、菌血症的出血点或脓疱疹、链球菌的猩红热样皮疹等。

感染性皮疹需与药疹鉴别,药疹病人一般情况尚好;发疹前有用药史,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平均约7~8天;皮疹有多种类型,可同时具有多形性。

有瘙痒:

一般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该系统呈充血增生反应,表现为肝、脾、淋巴肿大。

5、周围血中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多数细菌感染的病人的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增多,在重度感染还有核左移现象及胞内有中毒性颗粒发现。

严重感染时,少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这在败血症和肺炎时是愈后不良的预兆。

6、其他血清蛋白组成变化,肝合成系列急性期蛋白中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有时可高于正常1000倍。

血中炎性介质可增多,包括TNF-a、IFN-γ、IL-I、IL-6等,均提示感染尤其是急性感染的存在。

三、医院感染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

与社会感染相比,医院内发生的同类感染常呈非典型而复杂的表现,其原因主要有:

1、医院感染易为病人的原发病和基础病所掩盖,如红斑狼疮的发热与狼疮肺炎、尿毒症并肺水肿等均可掩盖医院肺炎或其他感染性发热。

2、病人的反应性不同,如老年人的感染尤其是老年肺炎可以不发热,器官移植受体发生脓毒败血症可以不发热且全身状况良好;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和细菌性痢疾等可呈现败血症表现等。

3、病人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吞噬细胞的吞噬和趋化功能受抑制,使得胸片上都无肺部的渗出病变,只在活检时才发现大量病原体。

4、住院中曾接受抗菌治疗,使炎症表现轻化和不典型,如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除发热外,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甚至脑积液改变也只有白细胞轻度升高。

5、医院感染易为复数菌和混合菌感染,且抗生素应用中可出现二重感染,故临床表现较为复染。

(二)医院感染诊断的复杂性

(1)病原检查和物理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的非典型性认识不足,又担心损伤性检查对病人有一定危险,常延误诊断使病人失去治疗机会,因而医院感染的病原和物理学检查(胸片、B超、CT等)甚至侵入性检查比社会感染更为重要。

对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即使无症状体征也应定期作咽、血、尿、大便的各项培养,必要时可行组织活体检查。

(2)病原检查的多面性

不仅培养上要进行需氧、厌氧、真菌和L型菌培养,而且可采用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抗体方法能检查病原,这对于潜伏在病毒激活时的检测尤为重要。

(3)病原体致病性鉴定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多为自身或他人的机会致病菌,对其培养结果必须排除自身的携带菌和操作中的污染菌,因此对培养出的细菌要作病原菌鉴定,可采用荚膜染色,定时培养、宿主血清凝集试验和毒力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

(三)治疗与预防并重

(1)医院感染的难治性病原菌常为多重耐药株。

疱疹病毒类感染目前药物以控制症状为主,不易根治;加之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反而菌群失衡加重并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

因此治疗上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外,还需加上免疫治疗,如白细胞输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等治疗。

近年来提出可应用抗内毒素和抗细胞因子疗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

(2)预防性治疗

针对抗菌药物的副作用,给予病人口服活菌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以稳定病人体内微生态环境,防止二重感染。

对重危病人为防止其肠道细菌易位而引起感染可采用选择性肠道局部去污染措施。

四、执行诊断标准中的有关说明

(一)为了全国医院感染资料统计的需要和医院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各国按国情将临床各科感染的诊断要点整理成条文化、规格化的统一标准,与临床各科感染的诊断标准相比,后者较为灵活,前者更为固定,易为医院感染专业人员掌握。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并不全部都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如肺部感染。

血培养是菌血症确诊依据,但不一定都能获得阳性培养,尤其在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后,故可诊断为临床菌血症。

(三)医院感染监测中以显性感染为主,但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携带者可包括在内,如MRSA、VRE、ESBLs携带者等。

(四)社会性传染病的医院内感染,要求病人住院时间超过其平均潜伏期还加长2天(48hr)的时间,发病者才列为医院内感染。

(五)痰、尿(接尿者)、烧伤创面可以存有多种细菌,因此连续几天几次的培养有不同细菌生长只算1次感染。

(六)病人发生急性多发性创伤、烧伤和急性脑卒中,几小时内即入院,病前健康无感染。

这类病人发生感染即使发生在48小时以内也列入医院感染,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者自身细菌可短期即引起感染,如上呼吸道细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另外,严重创伤可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肠道细菌移位也可发生在24小时左右。

(七)感染性疾病本身并发症不列入医院感染,如阑尾炎穿孔并腹膜炎;菌血症并肝脓肿。

另外邻近部位感染的自然扩散也不列入医院感染统计,如肺部感染所致脓胸。

(八)外科感染

1.污染伤口经清创后的感染属医院内三类切口感染。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继发感染则列入医院感染。

可通过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有较多脓球者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球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3.胸外科手术,多数有同侧少量胸水,只有客观证实为炎性胸水才列入医院感染。

4.器官移植相关感染

(1)持续发热(≥38℃)超过48小时;

(2)移植部位疼痛和局部炎症反应;(3)移植器官周围或邻近骨组织有影像学改变;(4)白细胞>11×109/L。

以上4条中有1-2项表现即提示有移植感染,从移植部位液体、切口、窦道排出液中培养出病原体可确诊。

由于移植器官的不同,不易有同一诊断标准。

(九)新生儿感染

1.宫内感染的诊断依据

(1)羊水污染,新生儿的耳孔、鼻孔吸出液涂片大量脓球或有细菌;

(2)出生即有感染征象(或Apgar评分低);(3)脐血IgM≥200mg/L或脐血IgA>50mg/L。

(4)脐带、胎盘、绒毛膜、羊膜病理证实有炎症存在。

2.诊断吸入性肺炎必须对吸入物的性质、吸入后自然吸收情况及是否发生感染性肺炎进行分析,除外宫内窒息窘迫等因素造成的宫内肺炎。

若为急产、窒息、助产士未及时清理呼吸道前以物理、化学方法刺激呼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多为医院内感染。

吸入乳汁、羊水后6—8小时后即缓解不列为感染,但若持续加重继发感染则列入医院感染。

3.新生儿鹅口疮列入医院感染。

4.新生儿尿布疹不属感染,但若继发感染则列入医院内皮肤软组织感染。

五、卫生部2001年印发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试行)

感染在医院内获得的诊断依据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说明:

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

白细胞<1:

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一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三、胸膜腔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106/L。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的即可诊断。

1.胸水培养分离到病原菌。

2.胸水普通培养无菌生长,但涂片见到细菌。

说明:

1.胸水发现病原菌,则不论胸水性状和常规检查结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应强调胸水的厌氧菌培养。

3.邻近部位感染自然扩散而来的胸膜腔感染,如并发于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肝脓肿者不列为医院感染;诊断操作促使感染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

若肺炎系医院感染,如其并发脓胸按医院感染肺炎报告,另加注括号标明脓胸。

4.结核性胸膜炎自然演变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院感染。

5.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时,仅需报告下呼吸道感染。

心血管系统

一、侵犯心脏瓣膜(包括人工瓣膜)的心内膜炎

临床诊断:

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解释:

发热、新出现心脏杂音或杂音发生变化、栓塞性改变、皮肤异常表现(如淤斑、出血、疼痛性皮下肿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传导异常,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外科手术或病理组织学发现心脏赘生物。

2.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的证据。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心脏瓣膜或赘生物培养出病原体

2.临床诊断基础上,两次或多次血液培养阳性。

3.临床诊断基础上,心脏瓣膜革兰染色发现病原菌。

二、心肌炎或心包炎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

发热、胸痛、奇脉、心脏扩大,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2)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

(3)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

2.病人≤1岁,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

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并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

(1)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2)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

(3)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心包组织培养出病原菌或外科手术/针吸取物培养出病原体。

2.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中抗体阳性(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并排除其它部位感染。

血液系统

一、血管相关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

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1.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二、败血症

临床诊断:

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

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说明:

1.入院时有经血液培养证实的败血症,在入院后血液培养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或医院败血症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均属另一次医院感染败血症。

2.血液培养分离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杆菌、肠肝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需不同时间采血,有两次或多次培养阳性。

3.血液中发现有病原体抗原物质,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必须与症状、体征相符,且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

4.血管相关败(菌)血症属于此条,导管相关动静脉炎计入心血管感染。

5.血培养有多种菌生长,在排除污染后可考虑复数菌败血症。

三、输血相关感染

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临床诊断:

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如:

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或RNA阳性等。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

说明:

1.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腹部和消化系统

一、感染性腹泻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

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

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

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说明:

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

二、胃肠道感染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

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

3.手术或内镜标本显示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三、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临床诊断:

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38℃。

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

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

2.如情况许可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mm—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3.细菌毒素测定证实。

说明:

1.急性腹泻次数≥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四、病毒性肝炎

临床诊断:

有输血或应用血制品史、不洁食物史、肝炎接触史,出现下述症状或体征中的任何两项并有肝功能异常,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1.发热。

2.厌食。

3.恶心、呕吐。

4.肝区疼痛。

5.黄疸。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清甲、乙、丙、丁、戊、庚等任何一种肝炎病毒活动性标志物阳性。

说明:

应排除非感染性病因(如: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酒精、药物等)和胆道疾病引起的肝炎或损害。

五、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包括胆囊、胆道、肝、脾、胰、腹膜、膈下、盆腔、其它组织或腔隙的急性感染,含持续腹膜透析继发性腹膜炎。

临床诊断:

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中任何两项,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同时有检验、影像学检查的相应异常发现。

1.发热≥38℃。

2.恶心、呕吐。

3.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状物伴触痛。

4.黄疸。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手术切除、引流管、穿刺吸引或内镜获取的标本检出病原体。

2.血培养阳性,且与局部感染菌相同或与临床相符。

说明:

1.应排除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

2.原发性脏器穿孔所致的感染不计为医院感染。

六、腹水感染

临床诊断:

腹水原为漏出液,出现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腹水检查为渗出液。

2.腹水不易消除,出现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

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中枢神经系统

一、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发热、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婴儿前卤张力高、意识障碍)之一、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之一、脑脊液(CSF)炎性改变。

2.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及脑脊液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或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高压症状体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脑脊液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呈4倍升高,或脑脊液涂片找到细菌。

(2)有颅脑侵袭性操作(如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史,或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