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922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docx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

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设定编制

编制

人数

统领

军辖部

5

伍长

10

什长

2

50

队正

5

200-300

旅帅都尉帐下督

4-6

1000-800

别部司马校尉

5-3

3000-1600

将军

3-2

东晋中军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

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

中护军,北军中候中军将军

左右卫宫殿宿卫领护等将军,校尉分统京城宫城宿卫

京城外无宿卫牙门军四护军

1左右前后军将军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左右营校尉,贵重领军统帅

2左右卫将军,置司马功曹主簿。

3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

驸马都尉,掌副马。

骑都尉,掌羽林从骑,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大司马,一人。

掌武事。

司,主也;马,武也。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

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

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

凡将军皆掌征伐。

周制,王立六军。

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

将军之名,起于此也。

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

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

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

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

其后又在三司上。

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

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

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

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

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

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

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

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

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

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

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一人。

司空别有道桥掾。

其余张减之号,史阙不可得知也。

    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

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

兵曹掾史主兵事,禀假掾史主禀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

其领兵外讨,则营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长一人。

若不置校尉,则部但有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候,其别营者则为别部司马。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者,府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焉。

案大将军以下掾属与三府张减,史阙不可得知。

置令史、御属者,则是同三府也。

其云掾史者,则是有掾而无属,又无令史、御属,不同三府也。

    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

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

    骠骑将军,一人。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汉西京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一人。

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

鱼豢曰:

“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

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

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

”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

    卫将军,一人。

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

三号位亚三司。

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

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

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余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持节都督,无定员。

前汉遣使,始有持节。

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

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

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

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

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

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

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

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

宋氏人臣则无也。

江夏王义恭假黄钺。

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

    征东将军,一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

征南将军,一人。

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

征西将军,一人。

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

征北将军,一人。

鱼豢曰:

“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

黄初中,位次三公。

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镇东将军,一人。

后汉末,魏武帝居之。

镇南将军,一人。

后汉末,刘表居之。

镇西将军,一人。

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

镇北将军,一人。

    中军将军,一人。

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

镇军将军,一人。

魏以陈群为之。

抚军将军,一人。

魏以司马宣王为之。

中、镇、抚三号比四镇。

    安东将军,一人。

后汉末,陶谦为之。

安南将军,一人。

安西将军,一人。

后汉末,段煨为之。

安北将军,一人。

鱼豢曰:

“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

    平东将军,一人。

平南将军,一人。

平西将军,一人。

平北将军,一人。

四平,魏世置。

    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征虏将军,汉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

冠军将军,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

冠军之名,自此始也。

魏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扬州刺史。

辅国将军,汉献帝以伏完居之。

宋太宗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

龙骧将军,晋武帝始以王浚居之。

    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之。

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

西中郎将。

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焉陵侯曹彰居之。

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

    建威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耿弇为建威大将军。

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

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

扬威将军,魏置。

广威将军,魏置。

建武将军,魏置。

振武将军,前汉末,王况为之。

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

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

广武将军,晋江左置。

    鹰扬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

折冲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乐进居之。

轻车将军,汉武帝以公孙贺为之。

扬烈将军,建安中,以假公孙渊。

宁远将军,晋江左置。

材官将军,汉武帝以李息为之。

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

    凌江将军,魏置。

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威烈,武烈、武卫,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旷野,偏将军、裨将军,凡四十号。

    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

  右第一品。

  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位从公。

   右第二品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

 右第三品。

   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至龙骧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二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护军,县侯。

右第四品。

    二卫至五校尉,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四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

  右第五品。

  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强弩将军,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鹰扬至陵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郡国太守,内史,相,亭侯。

    

右第六品。

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公三卿,师,友,文学,诸县署令千石者,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阙内侯。

 右第七品   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太子傅詹事率丞,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诸县令六百石者。

  右第八品。

  内台正令史,郡丞,诸县署长,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

右第九品。

凡新置不见此诸条者,随秩位所视,盖囗囗右所定也。

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领兵刺史四品,五品。

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

第一品太尉大将军大司马

第二品骠骑,车骑,卫,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大将军诸持节都督

第三品四征四镇中军,镇军,抚军,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虏,冠军 ,辅国,辅师;龙骧将军,领军,左右卫,骁骑,游击,护军(中护军,护军将军)(诸卿)县侯

第四品左右卫校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属领军将军),宁朔,宁难,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

北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西戎校尉(汉中),护氐校尉(秦州),护羌校尉(凉州),绥戎校尉(雍州),护西羌校尉,东羌校尉(秦州),南蛮校尉(荆州),西蛮校尉(益州),宁蛮校尉(荆州),护蛮校尉(宁州),南夷校尉(宁州)护东夷校尉(东北)护乌恒校尉(辽东)护越校尉,乡侯

第五品积射,强弩, 中垒,中坚,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宁远,材官,伏波,凌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太守,内史,相,亭侯

第六品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司马,中郎将,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诸县署令千石者,阙内侯。

第七品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诸县令六百石者。

第八品郡丞,诸县署长,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威烈,武烈、武卫,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旷野,偏将军、裨将军

第九品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

 

晋官品:

  第一品 公 诸位从公 开国郡公、县公(爵)

  第二品 特进 骠骑、车骑、卫将军 诸大将军 诸持节都督 开国县侯伯子男(爵)

  第三品 侍中 散骑常侍 中常侍 尚书令、仆射 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 诸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等将军 光禄大夫 诸卿尹 太子保傅 大长秋 太子詹事 司隶校尉 中领军 中护军 县侯(爵)

  第四品 武卫、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广威、建武、振武、扬武、广武、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属领军将军)五营校尉、左右积弩、积射、强弩、奋武等将军 城门校尉 護军监军 东西南北中郎将 州刺史领兵者 护匈奴中郎将 護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乡侯(爵)

  第五品 给事中 给事黄门、散骑、中书侍郎 谒者仆射 虎贲中郎将 冗从仆射 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卫率 诸军司北军中候 都督护军 护匈奴中郎 西域代部护羌乌丸等校尉 礼见诸将军 鹰扬、折冲、轻车、武牙、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等将军 牙门将 骑督 安夷抚夷护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 州郡国都尉 亭侯(爵)

  第六品 尚书左右丞 尚书郎 治书侍御史 侍御史 诸督军 奉车、驸马、骑等都尉 诸博士 公府长史、司马、从事中郎 二品将军诸大将军特进都督中护军长史、司马 廷尉正、监、平 秘书郎 著作郎 丞郎 黄沙治书侍御史 诸护军长史、司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司盐都尉 太子门大夫 度支中郎将校尉都督 材官校尉 王郡公侯郎中令、中尉、大农 王傅师及国将军 诸县置令秩千石者 太子侍讲门大夫、中舍人、司马督 太子常从虎贲督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中将军 黄门令 黄门冗从仆射 关内名号侯(爵(

  第七品 殿中监 诸卿尹丞 符节御史 狱丞部丞 黄沙典事 太子保傅詹事丞 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长史、司马 北军中候丞 城门五营校尉司马 宜禾伊吾都尉 公府行相郎中令 监淮海津都尉 门下中书通事舍人 尚书典事 太子洗马、食官令、舍人 黄门中郎将校尉都督 诸县置令六百石者 左右都候 阊阖门司马 城门候 尚药监 大官食监 中署监 小黄门诸署令仆射谒者 药长寺人监 副牙门将 部曲部督殿中 中黄门尉都尉 黄门诸署丞长史 中黄门 太中、中散、谏议大夫 议郎 关外侯(爵)

  第八品 门下中书主事通事 散骑集书中书尚书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图主谱令史 郡国相内史丞长史 乌丸西域代部骑马 四安四平长史、司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 司盐司竹监丞 诸县令长相 关谷长 诸县署令千石之丞尉 王郡公侯诸侍郎、诸杂署令 王太妃公主家令 副散督司马长史 部曲将郡中都尉司马 羽林郎 黄门从官 寺人中郎、郎中 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第九品 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令史 门下散骑中书尚书秘书令史 殿中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书令史 诸县署令长相之丞尉 关谷塞护道尉 王郡公侯诸署长 司理治书 谒者中大夫署丞 王太妃公主家丞、仆、舍人 副散部曲将 武猛中郎将校尉 别部司马、军司马、军假司马

  右内外文武官六千八百三十六人,(内八百九十四人,外五千九百四十二人。

)内外诸色职掌一十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六人,(百八十九人内职掌,据史所载数。

门亭长、书佐、书吏、卒驺等,其馀色目史阙。

一十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人外职掌,王国及州县职吏散吏乡里吏等。

)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一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人。

又每四乡置一啬夫,及乡据大小户口数多少等级置治书史及佐正等数,并命数未详。

 

二、三省官制

尚书省

晋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

有以太傅“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

另设“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秩千石。

《晋书.职官志》云:

“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

”尚书省的次官是仆射,秩千石。

《晋书.职官志》云: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执金吾荣■为尚书左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

经魏至晋,迄于江左,省置无恒,置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

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

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粗具分曹办事的规模。

西汉初年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其一为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为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其三为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为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

汉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成为五曹。

至东汉光武帝时,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

加上尚书令,仆射,合称“八座”,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而已,没有真正行政实权。

曹魏有五曹,即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加上尚书令和两仆射也称“八座”。

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不设五兵。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省驾部。

四年省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无驾部、三公、客曹。

晋惠帝时,增置右曹,但也称为六曹,此时省何曹,史籍记载不清楚。

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

此外,还有左右丞,《晋书.职官志》载: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按:

汉武帝无建冶年号,建始乃汉成帝年号,疑误),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

自此至晋不改。

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给假(给,《晋书.职官志》作“急”。

此据《御览》卷213引《晋书.百官表志注》,《职官分纪》八引本志也作“给假”)。

右丞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

又有尚书郎,《晋书.职官志》说:

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以分掌尚书。

其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

及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三十六人。

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礼门内。

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魏尚书郎有:

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初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共23郎。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25郎。

晋武帝时,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以及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四曹郎。

以后又置运曹,合三十五曹,置郎23人,更相兼理。

至东晋,省去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保留二十五曹。

晋康帝、穆帝以后,先精简为十八曹,最后减为十五曹。

从尚书曹郎的细密分工可以看出,晋代朝廷庶政,均须经尚书省。

九卿职权与两汉相比,已大为削减,处於无足轻重的地位。

中书省

东汉时期,尚书令的权力非常大,直接取代了宰相的职权。

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

於是,中央机关的主要权力便逐渐移到中书省了。

尚书省逐渐被疏远,尚书令只执行日常政务而已,不能参与机要。

《通典.职官二》说: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又其任也。

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令,又置监,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并掌机密,中书监令始於此也。

及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其权重矣,晋因之,置监令(各)一人,始皆同车,后乃异焉。

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荀勖自中书监迁尚书令,人皆往贺。

荀勖说:

“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

”可证中书监令在西晋位尊於尚书令,到了东晋,其任更重,多以诸公兼领。

其下有中书侍郎,《晋书.职官志》说:

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

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

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

及晋,改曰中书侍郎,员四人。

中书侍郎盖此始也。

东晋初年,曾一度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改为中书侍郎。

其下是中书舍人。

西晋初年,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把舍人、通事合称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

后罢去,而以中书侍郎一人当直并掌诏命。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及丞。

魏文帝黄初初年,置中书令,掌尚书奏事,而改秘书令为秘书监。

至西晋初年,武帝以秘书监与中书省合并,犹保存著作局。

晋惠帝永平中,再置秘书监。

其属官有秘书丞,著作郎。

著作郎始置於魏明帝太和中,当时隶属中书省,晋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

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惠帝下诏:

“著作旧属中书省,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

”从此以后,改隶秘书省。

著作郎有1人,称为大著作郎,专掌国史,又置佐著作郎8人。

门下省

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

《晋书.职官志》说:

黄帝时风后为侍中,於周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汉因之。

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魏晋以来置四人。

别加官者则非数。

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馀皆骑从。

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侍中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显得很重要。

到南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每每征求侍中的意见,这就使门下省也开始成为参预国家大政的部门。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诸事,本无定员,晋置4人。

散骑常侍,无定员,作为加官,东汉初年,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官。

魏文帝黄初初年,置散骑,合於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他事。

西晋初年,沿而不改,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来便废止。

给事中也是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在散骑侍郎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定员,又有通直散骑常侍,魏末有散骑常侍又有员外散骑常侍,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武帝使两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即同值),所以称为通直散骑常侍,东晋置4人。

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

此外,还有散骑侍郎4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

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平议尚书奏事,至东晋才罢。

又有通直散骑侍郎,晋武帝时,曾置员外散骑侍郎,到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元帝使两人与散骑侍郎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后增为4人。

员外散骑侍郎无定员。

总之,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各有本官与通直、员外三种。

晋之散骑虽隶属门下,但又另设散骑省,又以中书职务付与散骑省,所以散骑也掌表诏。

三省官员

尚书省:

尚书令1人,左右仆射各1人,列曹尚书6或5人,左右丞各1人,尚书郎若干人。

中书省:

中书监1人,中书令1人,中书侍郎4人,通事舍人若干人。

门下省:

东汉的“侍中寺”,晋改称“门下省”,有侍中4人,给事黄门侍郎4人。

三、九卿职权的削减与职务的变化

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机要重任,则由中书),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所以荀勖建议把九卿并入尚书。

东晋桓温也说:

“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可见当时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

所以,东晋九卿就有所裁减,现分叙如下:

太常所属,据《晋书.职官志》所载,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

太史又另置灵台丞。

晋的太常博士是沿魏而设的,掌引导乘舆。

凡王公已下当追谥的,则由太常博士议定。

协律校尉,就是汉代的协律都尉,入晋以后才改称。

西晋初年,沿袭魏制,置博士19人,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

东晋初年,减为9人。

元帝末,增设《仪礼》、《春秋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