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347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郁全和 “长江”骄子.docx

郁全和“长江”骄子

郁全和“长江”骄子

认识郁全和,是因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一一小岗村发展滞后的缘故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安徽省滁州市召开的“中国大包干2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有些冒昧的提问,令他的老部下对记者十分恼火。

而他却用长辈的口吻安慰记者:

“我喜欢你这样直言不讳且赋有个性的提问,我给你留下我家的电话吧,以后常给我打电话。

虽然小岗当年的创举为中国农村改革揭开了序幕,一度解决了温饱,然而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与改革前进的步伐拉大了差距,成了新型的落后村。

而郁全和领导的长江村由一个江边的小渔村,却发展成为了“三个文明”建设示范村,全村已纳入社区化管理模式,目前已拥有一个有22家子公司的国家级企业集团。

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张家港市经济强村,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文明单位五连冠,还被中宣部领导誉为“长江名花”。

英国电视台《亚洲通讯》称其为“大地的脊梁,中国农村的天堂”o

第二次是2005年春节前夕,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举办的“长江润发踏浪行活动周”期间。

开幕式第一天,可谓领导、明星满座。

江苏省高德正老省长,江苏省政协常委、原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郁均剑,著名影视明星刘晓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茅善玉、赵志刚,以及苏州市的领导、滁州市的领导、宿迁市的领导、张家港市的领导、金港镇的领导,上海青年越剧团,无锡锡剧团等各界朋友也都前来祝贺或献艺。

尤其是由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孙启新和张家港市电视台主持人司瑛联合主持的“长江润发踏浪行活动周”大型综艺晚会现场直播,和闭幕式当晚长达30分钟礼炮式焰火表演,足可以看出这个村子的富裕程度,同时也能领略到充满智慧、勤奋、同心、扎根和善于总结的长江村人的豪爽和大气。

两次见面在两块不同的土地上,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如果把小岗村比做是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长江村就是一辆奥迪A6或是一列T字头火车。

在长江村三星级宾馆里,郁书记以一位60多岁朴素的老人口吻与记者侃侃而谈。

他认为“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百姓”。

他平静地告诉我,怎样跨洋越海开拓市场,怎样与美国、日本、西班牙外商合作,怎样搞第三产业开发房地产;他向我透露如何利用上海浦江两岸调整工业结构机遇,取得工业上的突破。

谁能相信,这位朴实和蔼的老人是一位在国内外市场上纵横驰骋的强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曾是这块土地上一个小渔村的生产队长,在短短的20多年中,跨越了一个时代,带领着他们的父老乡亲,完成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跨越,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树立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典范。

创业篇

过去的长江村是一个人穷、地薄的小滩涂,人均四分土地,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村,南沙公社15个大队排列倒数第一。

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好儿不留长江村,好女不嫁长江郎”。

不少年轻人都认为“跳出农门万丈高、离开四社样样好”。

郁全和历任长江村的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大队农业技术员等职。

1974年,已进入而立之年的郁全和,挑着长江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沉重的担子走马上任了。

面对当时人均收入只有62元的状况,他坚定一个信念:

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长江村的落后面貌。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上任不久,他带领长江人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土地改造及新村规划两大工程。

由于村民居住太分散,为便于管理将全村15个生产队合并为三大片,并实行了大队二级核算体制,提出了“房子靠边站,面貌彻底改,腾出土地来,增收再增产”的口号。

对全村的农田、房屋、河道、水渠进行了统一规划。

当时,村里没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来测量海拔,郁全和专门在下雨的时候到田里观察雨水的流向,确定地块的高低。

就是这种精神一直感召着长江村的百姓。

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利用农闲季节,动土88万方;将周边15个自然村重新规划,其中最小的一个村只有十三间房子,三户人家。

拆除出新2000多间房屋;将全村1500亩高低不平、港汉纵横的丘陵地变成了水浇地、生产区。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紧跟着出现了。

大面积的平整土地,使大部分原有土层结构被破坏,摆在郁全和面前的问题就是:

要想彻底解决长江村的温饱问题,必须使新土层变成熟田,这就意味着投入大量的有机肥,才能保证土层结构。

那个年代人都吃不饱,哪有养猪积肥的份?

化肥也就供应那么一点,能够用吗?

为了利用积累绿肥这一天然优势,必须引进绿萍实行放养。

为此,郁全和三进华西村参观、学习放养绿萍的技术及经验。

常言道:

“入深水者得蛟龙”,绿肥确实为长江村改造土质出了一把力,两年时间开创性地实现了“三纲粮、双百棉”千亩粮田,并持续稳产高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农业样板村。

可是好景不长,一碗饭刚端到手,饭碗却被打破了。

改革初期,为扩建张家港港口,村里的土地连续三次被征用。

面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如同丢掉武器的士兵。

失去了农业优势的长江村将何去何从?

此时的郁全和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去单干。

他相信困难和机遇永远都是并存的。

当长江村的大片土地因张家港港口扩建一次次被征用,村里1000多名青壮年被港务局招工后,郁全和面对全村老年龄化的人口结构,他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将长江村的发展战略由发展农业向发展工商业转变。

为了考察市场,他跑遍了大江南北,杨舍、塘桥、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无不留下了他那怎么也阔绰不起来的足迹。

经过市场调研,他终于明白再也不能停留在“添饱肚子”的成绩薄上;现在的使命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装满钱袋子”。

当时他带领村民,只靠3台土纺车、8把瓦刀、13条旧船、几台手压胶木机、9台家用缝纫机和2万元银行贷款及35万元集资做家底,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他先后创立了并线厂、水泥制品厂、胶木厂、服装厂、棉纺厂、粮食加工厂、仪表元件厂等几大副业厂。

他永远也忘不了,在出差途中为了吃碗面条,还要细细掂量半天。

因为3两1碗的光面0.11元吃不饱;2两一碗的光面,吃两碗才0.14元,比起“3两装”仅多了3分钱,但两碗的汤水足可以填饱肚皮。

正是这份“面汤”情节,激发了他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斗志,为的就是长江村的子孙日后不再挨饿。

没有任何人、任何企业能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更没有人能左右市场规律。

为进一步顺应市场形势的发展,挖掘自身地理条件优势,努力实现优势对接,郁全和在“外部寻求突破、内部改革创新”的意识中逐渐摸索出一条真正属于长江的发展道路。

他提出“四借”战略:

即“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借腹怀胎,”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赢得了一次次的商机。

他瞅准了上海三菱电梯公司急于在国内开发电梯导轨厂及上海港机厂扩展的机遇,创办了上海港机张家港总装公司;同时,引进电梯导轨等几大项目。

经过14个月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造成了第一部自动扶梯、吊杆驳轮、集装箱货轮等重型港机。

借用合资企业和外商技术优势,猛力打造国内精品,使长江村扩大了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短短几年发展了22个企业,涉足8大行业。

目前,长江润发集团系列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长江村的铝型材、机械产品、棉纺品还率先占领了我国西北市场。

为什么长江村能够借到外力?

长江润发集团自1994年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创业艰苦奋斗,成功八方相助,信誉效益之本,发展一一永不自满”24字企业方针。

以郁全和为代表的创业者,诚实守信的品格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起了决定作用。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真心实意办事,脚踏实地创业”,这是郁全和一直推崇的为人做事风范。

当今时代正是合作远远大于竞争的时代。

“合作成功固然重要,但合作愉快更加重要。

”郁全和的“发展经”就是在合作方面必须'负有吃亏精神'。

他说:

合作先“和心”,合作不“和心”必败。

毛泽东谈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何“和心”?

要有吃亏精神。

不怕自己吃亏,就怕别人吃亏。

人家吃亏就不来了,自己吃亏,可以慢慢总结,人家吃亏我们只有后悔。

2002年,郁全和率领长江村所属的各大企业大举进军苏北地区。

他们在宿迁市宿豫区建成了张家港(宿豫)工业园长江润发区,八个项目总投资3.8亿。

2003年在郁全和一手策划下,上钢三厂25万吨型钢项目再次落户长江村。

2004年,张家港(宿豫)工业园长江润发区年销售超过10亿元,经济总量达到25亿元,年综合经济效益达3亿元。

采访中,郁全和说,2005年是长江村的“科技创新年,精益管理年、效益满意年”,是投入后大产出的一年。

他指出: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创主导产业新优势。

首先加快发展,以“润发机械”的型钢、电梯导轨、配件、汽车型材为核心的支柱产业,计划润发机械2005年技改投入3000万元,“润浦型钢”着手规划二期,电梯导轨目前全国市场占有率为35%,今年努力使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

郁全和正是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从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高度出发,带领长江人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战略转移;集体经济向股份制企业转移;作坊式的民营企业向集团化三大战略转移。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壮大规模经济、技术经济、核心经济、产业经济,把企业做成了行业中的中坚力量。

实行南北挂钩,努力向外拓展。

使经济总量比改革前增长了400多倍,全村总资产达到了12个亿,人均收入增长了80多倍,企业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在近十年中达到了平均三年翻一番的速度。

所属22家子公司,现有员工4100人,固定资产8亿元,年综合效益12000万元,年利税4500多万元。

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具备了销售收入50亿元的生产能力。

如何打造自身这艘“航母”呢?

用郁全和的话说:

关键要靠人,千军易得,良将难寻。

没有好的人才,企业发展寸步难行,而人才只有靠发现和培养才能获得。

“无论你是长江人,还是外地人,只要你在长江村工作就是本地人;生在长江村,住在长江村,但在外地工作,就是外地人。

”长江润发集团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大量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

2002年设立5000万元的科技股,凡今后到长江村的科技人员,可以按照学历的不同,享受100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人才股,同时给予10万到0.5万元的现金奖励,免费提供住房一套,工作满10年后即归己所有。

这里被称为“小深圳”,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人在这里聚集。

引进人才中,100多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以上领导岗位。

郁全和是个爱兵如子的人,健康指标也纳入了工作业绩。

记者在长江村采访中见到这样一个有趣故事:

老郁的一位助手由于身高体瘦,老郁要求他在两年之内必须增加体重10斤,否则取消当年奖金。

那天在饭桌上,记者看到老郁不停地向那位秘书碗里加肉菜。

那位秘书后来告诉记者:

“身体上不去,公司真要扣奖金的。

”不久前,这位助手又打来电话告诉记者:

“因体重上来了,加上工作表现好,郁书记提升我做了主任。

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一个核心人物的眼光、胸怀、胆识和能力,会关系到整体的前途命运o郁全和在村党委领导班子的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已打造成了一个精干高效、战斗力强的集体领导班子。

村委会主任卢振英,是长江村公认的好管家。

她是郁全和一手培养长大的本村姑娘,如今分管党务工作,热心为党服务,总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计名利,不讲地位,当好书记的助手,关心下一代向组织靠拢,引导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年班干部、党委副书记邱奇勤,是苏州市人大代表,他经营管理的润发机械公司一直都是长江村支柱企业。

党委委员黄忠和,是长江村青年一代的表率,近几年已成长为江苏长江润发集团理财和内管家。

党委委员周叶兴是最早与台商共事的年轻干部,自2001年接管了鑫宏铝业,该公司几乎每年都以翻一番的速度发展。

青年干部黄忠伟,第一个赴宿迁开发建设,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青年干部郁建忠是新任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工作起来雷厉风行。

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副总裁郁霞秋是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科技前沿的代表人物。

她以超乎寻常的勤奋,一边工作一边攻读美国蒙东那大学MBA管理硕士学位,学习

世界前沿的管理思想,指导公司发展。

长江村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人们综合素质的变化上。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村还没有一个大学生,领导班子的最高文化水平也仅是小学毕业。

郁全和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为鼓励村民和员工学习,他向全村承诺:

只要是在长江村工作的,通过学习拿到各种文凭后、学习费用可由村里报销!

还真灵,一言即出全村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

目前,长江村拥有大学毕业生238名,在读大学生176名,还有20多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就读的学生。

集团公司100多名管理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在他的鼓励下,通过自学获得了大专以上学历,村党委11名委员,均为大专以上文化,其中硕士生、研究生占有30%以上比例。

靠自学成材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250多名,科技协会会员发展到350多名。

经济结构和人文素质的变化,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

目前,全村已有200多辆家用小轿车,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都由集体助养,人人参加养老医疗保险,85%的村民享有集团公司的一定股份,9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式楼房和豪华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超过80平方米;高8层的长江润发大厦,提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公寓房200多套,以备外地务工人员之需;并配备了健身房、图书馆、展览厅等;实实在在地成为苏州市现代化农村的窗口,全部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长江村的发展是必然,但带领长江村发展的关键人物却是个偶然。

对郁全和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党和人民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鼓励,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扶贫明星、省市人大代表。

他领导的集团是江苏省金融系统AAA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农业部500强最大规模乡镇企业之一。

长江村在经济上成为张家港市骨干企业前列,政治上是苏州市排头兵,省明星企业,省文明单位;在交往上,外商内商谋求合作上门来,条件一放再放也情愿。

可以说这与老郁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

这些年,郁全和头上的桂冠可谓不少,但是他却把这一切的成绩归结为党的政策好,归结为长江村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

他说:

“成功是没有标准的,或许是机遇把握得好吧!

长江村的发展,可归结为四点:

一是靠党的政策,二是靠党的领导,三是靠兄弟们的努力,四是我起了表率作用。

在郁全和30年的创业生涯中,可以这样总结:

第一个10年是他奠定农业基础的10年;第二个10年是他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的10年;第三个10年是他走向顶峰的10年。

他在所走过的足迹后面,留给世人的有三个不简单:

七十年代让村民填饱肚子不简单;八十年代带领农民装满钱袋子不简单;长年当先进和劳模不简单。

回顾长江村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三大巨变:

村变,人变,经济变。

他始终恪守“三不”原则:

不拿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房子。

在他的人生坐标里有三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想不到一个农村大队书记能坐上“小轿车”;想不到自己能住上自己建筑队建造的楼房;想不到农民兄弟也能飘洋越海去挣外国人的钱。

不甘寂寞的他还在不停地备斗着,只为了三个愿望:

使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富起来;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全中国老百姓共同走向富裕。

扶贫篇

“可以说,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一-小岗村,如果抓不上去,代表8亿农民没有搞好,实不为过。

农民发展如何,农村发展如何,农村体制如何,小岗都是一个典型。

”对安徽小岗村的帮扶,不仅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全局意识和党性意识,更是出于那纯朴的农民情节。

长江村富起来了,长江村的人民富起来了,但郁全和始终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富起来的人。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的东部,相比之下凤阳县小岗村的知名度比长江村叫得更响,但经济相对落后。

为响应中央东西联动政策,经《解放日报》牵线搭桥,几经磋商,1997年春天,小岗村和长江村达成了“优势互利、东西联动、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但实际上长江村是来支援小岗村发展经济的。

但是先从哪里入手呢?

郁全和认真分析了小岗经济滞后的原因有三:

首先,制约小岗村经济发展的是人的原因。

中国有首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背着花鼓走四方”O几百年吃不饱的凤阳人如今吃饱了,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一直停留在粮食屯前满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使小岗村始终没有跳出那个怪圈。

其次,还是人的原因。

惰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小岗人几百年来难以克服的惰性思维,使他们没能走出去。

就拿张家港人来说哪家没有几十万存款,但房前屋后不足一分田也要种上一些瓜菜。

但小岗村每人平均6亩田,却买菜吃。

以前吃不饱的小岗人一直漂泊为生的占大多数,一旦吃饱了就不想动了。

思想上从未产生过追求过得更好的理念。

最后,还是人的原因。

过于重视自己的成绩,小岗人风云一时的年代早已过去,但他们还一直躺在“包产到户”的功劳薄上,等上级给政策,或许哪一天上帝发天威就会掉下包子、馅饼来。

是他们自身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制约了小岗人的发展。

经如此细细把脉,更加明确了帮助小岗的思路,要帮扶小岗不仅要帮助他们致富,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岗人“洗脑”O

郁全和对小岗村的扶贫方式与别人不一样,他采取硬件、软件建设双管齐下的办法。

先后投资80多万元,帮助小岗村建起了一条长1000多米、宽26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水泥大道。

在帮扶过程中,他发现小岗村虽然外部环境是改善了,但这样下去终归还是不能使小岗人彻底迅速脱贫致富,所谓治标先治本,这个问题成了郁全和的心病,通过反复比较论证后,郁全和认为:

要想快速使小岗富起来,必须变“输血”为“造血”O

他决定选择以发展葡萄生产作为小岗村调整单一粮食生产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经营的突破口,每月到小岗村去一趟,具体指导小岗村的致富计划和落实措施。

为了进一步打消村民们的重重疑虑,他先投资150万元,在小岗村的一片荒岗地上建起了80亩葡萄示范园。

在建设中,他不仅协助技术人员拉线、打杆,还在连绵的阴雨天穿上胶鞋,与村民们一起挖沟整地,浇水插枝。

工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荒野变成了沟垄成行、生机盎然的葡萄园,青青葡萄藤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让小岗村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在他的带动下,小岗的村民们纷纷要求种植葡萄。

在郁全和的精心策划下,“眼红激将法”有效了。

至今,又投资120万元使全村90余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380多亩,不仅种苗、水泥杆等都是长江村无偿提供的,每年对葡萄种植状元户发放的奖金也是老郁自己掏。

滔滔长江水,堂堂长江人,在郁全和的帮助下,小岗村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已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每逢春节,郁全和都不辞劳苦,为小岗村60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户送上一份年礼。

无论再忙他都不会忘记这件事。

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信息,他给每户人家赠送了一台29寸彩电。

这种不计名利得失的真心扶持,只有无私无畏,胸怀宽广的真正共产党人才能做到,一般人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什么是富裕?

在郁全和的心中有这样一个定义:

个人富了不算富,一村富了也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使他始终不移地帮扶小岗致富。

什么是贫穷?

在郁全和的心中也有一个定义:

没有金钱不算穷,没有房子、票子和车子都不算穷,满足于现状准备一直穷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从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到帮助安徽的小岗村,从东西挂钩到与宿豫区的南北合作,长江村一路发展壮大,一路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在共同发展的道路走着坚实的每一步。

其实,从七十年代长江村还没有完全富裕时,他就开始帮扶周边村,给滩上村送去农药、化肥,送去农业技术。

长江村在党委一班人带领下,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的道路上,带头致富,先富帮后富,村党委每年都扶持一两个金港镇的贫困村。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发展苏北的号召下,以“争做南北挂职钩排头,敢当富民强区促进派”为目标,奔赴苏北宿豫,兴建了占地千余亩的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不仅为苏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长江村走出去发展,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双赢。

2003年,他又响应镇委、镇政府的号召,帮扶长域村,协助他们走向富裕。

2004年5月份,长江村又积极响应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决定,与同在金港镇距离五公里之遥的韩家港村合并,建立了新的长江村。

计划在10年内投入资金10亿元。

2005年长江村的预定目标是:

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1.5亿元,可用资金8000万元,入库税收2000万元,技改投入15000万元,引进外资500万美元,新建标准型厂房2万平方米,向医疗卫生事业、化工产业探讨投资;开发东三区,用二年时间做好500亩长江幸福家园,1000亩的工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具备招商引资条件。

实现二年打基础,三年变新貌,五年大变样,工业销售收入60亿元,争取80亿元,向100亿目标迈进,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农民住宅新区、人均分配超15000元。

作为长江村的带头人,郁全和的心中时刻装着长江村的9500名老百姓,装着长江润发集团4100名员工。

他不止一次这么说,“我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

”在他的身上无处不体现着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一心为党工作的本色。

经济条件改善了,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争做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确保“精神、物质、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长江村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民心篇

郁全和不仅为长江村富裕做出了贡献,又为本地及全国其他地方脱贫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各地民心。

长江村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上百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级别的奖章与奖杯。

老郁却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几年来,郁全和的扶贫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

在张家港市长江村举办的“长江润发踏浪行活动周”里,记者采访了当地老百姓。

那天上午,记者来到了在一位100岁高龄的陈氏家。

她的儿媳妇也有70多岁了。

她们自得其乐,空闲时,和邻居拉家常,打牌,日子过得平淡而舒适。

临走前,老人乐呵呵地对我们说: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小辈们也常来看我,村里小郁(郁全和)也很照顾我,经常派人来看望我,每个月都给我一些生活费,还买些牛奶之类营养品。

前几天,听说有个老人活了120(岁),我也要活到120(岁)。

在长江村几百平方米的荣誉大厅里,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里,陈列着从中央到省市上百件的奖杯和奖章。

在一块块展板中,人们看到了长江村村委会的发展历史,“我们是人民选出来的干部,就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长江润发踏浪行活动周”中,长江村大礼堂连续四天的活动演出每一天都爆满。

记者观察到,戏剧现场表演吸引了长江村无数老戏迷和专业爱好者的眼球,每晚加上邻村里赶来的大约有上千位老人。

由江苏省锡剧团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剧《珍珠塔》,在长江村大礼堂演出,让记者也着实过了一把瘾。

演出结束时,当记者问起两位正在聊天的老太太好不好看时,她们忙不迭地说:

“好看,好看。

”“演员的唱功真的一流啊,这么经典的戏在长江村的文化周活动中出现,真是好。

”另一位老太太抢着说:

“《珍珠塔》我们一直都很喜欢,看了再多场也想看。

长江村的当家人总是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啊。

“老百姓最喜欢看戏,尤其是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喜欢看戏。

”在采访中郁全和书记这样对记者说。

“老百姓喜欢的精神文化活动,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他们没有想到的我们也要想得到,要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最后一场戏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不要嫌贫媚富,教育一些干部不要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

要有忧患意识,长江村好起来了,不要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