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剪力墙62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974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整理剪力墙62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剪力墙629.docx

《整理剪力墙6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剪力墙629.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剪力墙629.docx

整理剪力墙629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与剪力墙有关的结构体系:

1.剪力墙结构

全部由剪力墙承受水平和竖向作用的结构,又叫抗震墙结构;或叫全落地式剪力墙结构,JGJ3-2002.2.1.4(以下只写条文号).

2.框架抗震墙结构

由框架和抗震墙(即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和竖向作用的结构。

(2.1.5)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部分由落地式剪力墙、部分由框支剪力墙结构组成的结构。

(4.2.2.1)

4.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底部一层或多层为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全为剪力墙组成的结构。

5.板柱剪力墙结构

由无梁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同承担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6)

以下内容用于剪力墙结构

二、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确定

1.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303条及其它相关条文要求确定房屋的设防类别和相应设防标准。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2008”(下称抗规)附录A确定房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3.根据“以上两条”确定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4.根据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的房屋场地类别,必要时对已确定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进行调整.(抗规3.3.2,3.3.3)

5.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

A级高度时按表4.8.2确定抗震等级.

三、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规定

1.A级高度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2.2.1的要求、并按表7.1.2-1的要求进行调整。

最大适用高宽比应符合表4.2.3-1的规定,宽度计算见条文说明

2.A级高度剪力墙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要求应符合4.3.1~3、4.3.6~8要求。

3.A级高度剪力墙结构竖向布置规则性要求应符合4.4.1~7的要求。

4.当需要设防震缝时,应按4.3.10要求设计。

5.房屋伸缩缝的设置应符合4.3.11~13的要求。

6.剪力墙的平面布置要求

(1)较长的剪力墙应开设洞口,将其分成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连梁跨高比ln:

hn宜>5,每个墙肢高宽比应≥2.墙肢截面高度(水平)宜≤8m7.1.5、7.1.8

(2)剪力墙自下到上宜连续布置,避免刚度有突变.当剪力墙有较大洞口时,及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

(抗规6.1.9-23.7.1.6、7.1.4)

(3)剪力墙宜沿主轴或其它方向应双向布置,截面宜简单规则。

7.1.1

(4)高层建筑当短肢剪力墙(墙肢水平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与短肢墙共同承担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并符合7.1.2的要求。

(5)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当剪力墙与其平面外方向楼面梁相连接时,应按7.1.7的要求采取措施,以减少梁端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

7、楼屋盖结构的选型及构造要求

(1)房屋顶层含屋顶及顶层楼面、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层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4.5.5及条文说明)

(2)一般楼盖结构宜优先采用现浇楼盖(抗规3.5.4-5,JGJ34.5.1)

(3)符合4.5.3-4要求的楼盖可采用装配式楼屋盖。

建议:

由于剪力墙结构一般墙体较薄,布置较复杂,采用装配式楼屋盖难度较大,故建议优先选用现浇楼屋盖,尽量不选或少选装配式楼屋盖。

(4)现浇楼屋盖板厚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同时应满足4.5.5的要求;(注意条文说明)

a.一般楼层板厚≥80㎜.当预埋暗管时,应≥100㎜。

一般取100~140㎜。

b.顶层楼屋面板厚宜≥120㎜,且宜双层双向配筋。

c.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宜≥160㎜。

d.一般现浇楼层屋盖的砼强度等级应≥C20,宜≤C40(抗规3.9.2-2),并满足计算和环境类别的要求

7、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

(1)A级高度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设计地震烈度和房屋的高度按表4.8.2确定。

(2)带有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应比表4.8.2规定的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

(7.1.2-3)

(3)与主楼连为一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4.8.6)

四、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剪力墙结构的组成:

1、剪力墙

(1)一般剪力墙:

指墙肢截面高度(水平)和厚度之比即hw/bw>8的剪力墙。

(7.1.2-8注)

(2)短肢剪力墙:

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即hw/bw=5~8的剪力墙。

(7.1.2-8注)

注:

1.2中hw均包括“约束”及“构造”边缘构件,bw指约束或边缘构件以外的墙肢截面厚度,当边缘构件为暗柱时,bw为等厚的独立墙肢

(3)“1.2”两种剪力墙以外的剪力墙即hw/bw<5的剪力墙,又分为5>hw/bw>3和hw/bw≤3两种情况,一般为矩型独立墙肢,应符合7.2.5的要求。

2、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和一般部位:

(1)底部加强部位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底部两层高度和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总高度超过150m时,取总高度的1/10.(7.1.9)

注:

此处“剪力墙”应包括上边“1、2、3”各种剪力墙,即所有剪力墙底部均应按底部加强部位设计(7.1.2-6,7.2.5)

(2)一般部位:

除底部加强部位以外的部分。

3、剪力墙边缘构件设置:

7.2.15

(1)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所有墙肢端部应设约束边缘构件。

(2)、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

7.2.15

(a)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除设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所有墙肢端部均应设构造边缘构件;

(b)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均应设构造边缘构件。

4、剪力墙肢间的连梁,应按7.1.8要求设计。

5、剪力墙结构的砼强度等级应≥C20,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时应≥C25(7.2.1),同时满足计算和环境类别要求

(二)、剪力墙截面厚度按下表要求设计:

(单位:

mm)

墙体

类型

墙体

部位

一般剪力墙

短肢剪力墙

一、二级抗震

三、四级抗震

(非抗震时)

有翼墙和端柱

加强部位

≥H/16≥200

≥H/20≥160

≥200

一般部位

≥H/20≥160

≥H/25≥160

无翼墙和端柱的一字型墙

加强部位

≥H/12≥180

≥H/20≥160

一般部位

≥H/15≥180

≥H/25≥160

执行规范条文

7.2.2-1

7.2.2-2

7.1.2-7

 

注:

1、表中“H“为剪力墙的层高或无肢长度

2、分隔电梯井或管井的墙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宜≥1607.2.2-5

3、墙厚不能满足表中要求时,应按附录D验算墙体稳定7.2.2-4

4、墙厚均应满足设计要求(7.2.2-6),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墙厚尽量选较小的。

5、剪力墙厚度指边缘构件以外的厚度(有翼墙或端柱时)

6、hw/bw<5的剪力墙厚度应根据建筑设计需要和结构计算确定,结构计算应符合7.2.5要求(条文无明确规定,建议按短肢墙要求设计)

7、采用阀基的地下室外墙厚度应≥250,内墙厚≥200,同时满足抗渗、挠度、裂缝、变形要求(GB50007-20028.4.4)

8、对于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剪力墙组成的剪力墙结构的墙肢厚度应整体统盘考虑确定,同一道墙厚度宜相同。

(三)剪力墙配筋构造

一般剪力墙(单位:

mm)

抗震

等级

墙体

部位

水平及竖向分布筋构造

拉接

钢筋

配筋率

钢筋直径

间距

锚固长度

搭接长度

特一级

加强

部位

≥0.4%

≥8

≤1/10墙厚

≤300

一二级=1.15La三级=1.05La

四级=1.0La

接头率50%

接头距≥500

L1E≥LaE

接头率100%

L1E=1.2La

直径≥6

间距≤600

一般

部位

>0.35%

一、二

三级

>0.2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四级

>0.2%

三、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执行

(4)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

条文

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专项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4.9.2.4.2

7.2.18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7.2.18.2

(1)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目的。

7.2.19

7.2.18.2

7.2.20

6.5.3-1.2

7.2.21-1

7.2.21-2

7.2.3

注:

1、墙体配筋数量如计算值大于构造值时应按计算值配筋,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按最小配筋率设计

2、7.2.18-1规定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一二三级时≥0.25%,四级和非抗震时≥0.2%,比抗规(4.9.2-4-2)表中要求偏低,建议按4.9.2-4-2设计,这样7.2.20条的情况下,除钢筋间距≤200外,配筋率即能满足。

3、剪力墙竖向配筋率指边缘构件(阴影)以外的墙体配筋率。

4、剪力墙水平和竖向钢筋的锚固及链接构造做法可选用02YG002P28-30

5、当剪力墙开设<800的洞口且墙体计算中不考虑洞口的影响时,应将被洞口截断的分布钢筋等量分别集中在洞口上、下、左、右两侧,且钢筋直径≥12(见7.2.27-1及图7.2.27a)

6、采用阀基时,地下室墙配筋直径≥12,间距≤300(GB50017-20028.4.4)

2、短肢剪力墙及5>hw/bw>3、hw/bw≤3的剪力墙

墙体类别

纵筋配筋率

水平分布筋

箍筋直径间距

拉结筋直径间距

加强部位

一般部位

短肢剪力墙

≥1.2%

≥1.0%

D≥8

@≤300(200)

D≥6

@≤600

5>hw/bw>3

建议≥1.2%

建议≥1.0%

D≥8

@≤300(200)

D≥6@≤2倍竖筋间距

hw/bw≤3

(≥1.2%)

(1.0%)

表6.4.3-2

复合箍筋

执行条文

7.1.2-6

(7.2.5)

7.2.18-2

(7.2.20)

6.4.3

7.2.5

7.2.3

7.2.17-3

注:

1、当5>hw/bw>3的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hw接近甚至小于两倍边缘构件截面高度之和时,水平钢筋按箍筋设置。

箍筋直径间距按边缘构件要求设计(见7.2.16-1,7.2.17-3),拉结筋D≥6、@≤2倍竖筋间距,箍筋无支长度≤300。

此时的边缘构件一般为暗柱。

即剪力墙为矩形截面的独立墙肢。

2、短肢剪力墙及5>hw/bw>3的剪力墙水平及竖向钢筋的锚固及连接构造同一般剪力墙。

hw/bw≤3的剪力墙的主筋连接构造同框架柱,箍筋沿全高加密。

3、表中“建议”值系规范没有明确规定的,供讨论。

3、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

构件类型

纵筋配筋率及直径

箍筋

阴影外拉筋体积配筋率

执行条文

一级

二级

抗震等级

直径

间距

体积配筋率

约束边缘构件

≥1.2%≥6φ16

≥1.0%≥6φ14

一级

≥φ8

≤100

Pv=λfc/fyv

Pv1=1/2Pv

≥20%

7.2.16-1.2

及附图(4.9.2-4-3)

(≥1.4%)

二级

≥φ8

≤150

构造边缘构件

1、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2、满足表7.2.17要求3、配筋率≥1.2%

一级

见表7.2.17

1、7.2.17-2

2、7.2.17-3

3、4.9.2-4-3

二级

三级

四级

注:

1、约束及构造边缘构件主筋的锚固及连接构造同框架柱,见6.5.16.5.37.2.21-3-1,做法可参照02YG002P31-32

2、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纵筋配筋率及箍筋体积配筋率的面积见图7.2.16中的阴影面积,计算箍筋配筋率时应扣除箍筋重叠部分体积。

3、构造边缘构件计算纵筋配筋率及箍筋体积配箍率的面积,即边缘构件的面积见图7.2.17中的阴影面积,箍筋无支长度≤300,拉筋间距≤2倍纵筋间距(7.2.17.3)

4、当按表7.2.16计算出的Ic小于图7.2.16中的阴影面积沿墙肢方向的长度时,Ic即为阴影沿墙肢方向的长度,此时墙中箍筋不再加密。

5、构造边缘构件为端柱时,图7.2.17中端柱尺寸建议根据建筑和结构计算确定,bc、hc均≥hw,端柱时配筋应符合框架柱要求7.2.17-3及6.4.3

6、纵筋和箍筋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7、约束及构造边缘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见JGJ34.9.2-4-3规定值1.4%和1.2%比表7.2.16-2规定值1.2~1.0%及表7.2.17规定值相差较大,执行哪个,通过讨论确定。

8、约束及构造边缘构件尺寸的确定分别见图7.2.16和图7.2.17

4、剪力墙连梁的构造要求

(1)、连梁的截面高度设计

a、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连梁截面尺寸及受剪承载力应满足7.2.23及7.2.24的要求(7.1.8)

b、当跨高比≥5时,连梁截面按框架梁设计(7.1.8)

注:

抗规6.1.9规定连梁跨高比宜>6,建议按JGJ3执行

(2)、连梁的配筋及构造要求:

A、梁中纵筋构造要求

A1、:

梁中纵筋应上下对称通长配置,配筋率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当梁跨高比>5时,还应满足6.3.2-2最小配筋率要求

A2、梁中上下纵筋在墙中的锚固长度应≥LaE同时≥600(7.2.26-1)

B、箍筋构造要求

B1、一般楼层连梁端加密区长度、箍筋间距、最小直径应符合6.3.2-5的要求(7.2.26-2).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宜≤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6.3.4-6)也可参照02YG002P34设计。

B2、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长度范围应配置间距≤150与连梁中部箍筋直径相同的箍筋(7.2.26-3)

B3、箍筋构造应符合6.3.4-2~4的要求。

C、连梁的腰筋即构造钢筋设置:

(7.2.26-4)

C1、在连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剪力墙中的水平钢筋,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中不截断,连续通长配置。

(连梁高度≤700时)

C2、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在梁两侧设置间距≤200、直径≥10mm的构造配筋

C3、对跨高比≤2.5的连梁,梁两侧构造钢筋配筋率≥0.3%

D、穿过连梁的管道洞口的补强要求:

应按7.2.27-2的要求设计

五、剪力墙结构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

1、非结构构件的种类包括持久性的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支撑于建筑结构的附属机电设备(抗规3.7.1)

2、建筑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构件之间设置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主体结构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非结构构件传给主体结构的作用(抗规13.3.1),连接件、预埋件的自身强度和锚固必须满足计算要求。

3、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

(1)砌体填充墙应优先选用轻质墙体材料(抗规13.3.2-1-1)

(2)填充墙顶与梁板的拉结,墙身与抗震墙及构造柱的拉结,墙中水平系梁的设置及现浇过梁的拉结的要求和构造做法详抗规13.3.3-2,也可选用02YG002P45~46相应节点

六、剪力墙结构的基础

(一)一般规定:

1、基础形式选择

(1)平板式阀基:

荷载较大,平面布置较复杂时选用;

(2)梁板式阀基:

荷载较大,但平面布置较简单规则(如长矩形平面)时选用;

(3)交叉梁条形基础:

荷载较小、地质条件较好、平面布置比较简单的建筑(12.1.4);

(4)桩基和复合地基: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选用;

(5)无论何种基础形式,都必须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允许变形的要求。

2、阀基的布置要求

(1)阀基的平面形心宜与上部荷载重心重合,当有偏心时,偏心距e≤0.1W/A(12.1.5)

(2)房屋高宽比>4的建筑,基础底不应出现0应力,高宽比≤4时,0应力面积应≤基底面积的15%(12.1.6)

3、阀基的基础埋深(12.1.7)

基础埋深应根据建筑物高度、体型、地基情况、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确定。

埋深从室外地坪到基础底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1)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的基础埋深取房屋高度的1/15;

(2)桩基础时,取房屋高度的1/18(桩长不计);

(3)当为岩石基础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受

(1)、

(2)限制。

4、基础砼材料要求:

(12.1.9)

(1)砼强度等级宜≥C30

(2)有防水要求时,砼抗渗等级应按表12.1.9设计、且≥0.6Mpa,必要时设架空排水层。

5、后浇带设置:

(12.1.10)

当基础采用刚性防水时,同一建筑物基础避免设变形缝,按表12.1.10要求设置后浇带。

6、有采光井的地下室,采光井应符合12.1.11的要求

(二)阀基的构造要求

1、阀基的厚度通过受冲切计算确定,厚度宜≥400mm;

2、阀基的配筋直径应≥12mm,间距应≥150mm,宜为200~300mm,双层双向配置(12.2.4);

3、梁板式阀基构造要求按12.2.5~7执行。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