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123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docx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

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走向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总经济政策今天,我讲四个内容:

第一,对当前经济怎么看;第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走势;第三,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第四,中国宏观政策走向。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从2007年以来走了一个倒S形,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短周期、长周期中国经济从来没有这样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如此波动。

第一个特点,经济从高位向下走,也就是经济趋缓。

但在世界上来看,我国经济即使向下走也处于世界高位。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在9.3%—9.4%之间,在世界上还是第一位的。

第二个特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征仍然是投资带动。

虽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由过去靠出口带动、投资带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但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是投资打头的经济,需求结构还没有调整过来。

这是一个总体判断。

  我们从经济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再从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来看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

  第一,从需求结构看。

  当前中国的三大需求里,首先是投资在高位平稳增长,只是最近出现回落。

到2011年11月份,中国的投资增长从前半年的25%下降到21.2%,1—10月份是24.9%,1—11月份是24.5%。

投资增长在下降过程中有几个特点。

第一,制造业增长最快,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

第二,在地区增长里西部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最慢。

第三,当前房地产投资出现了明显回落。

  再看消费。

中国的消费现在出现平稳趋缓。

2010年2月份达到最高22.1%,2011年的春节是19.9%,2011年底是17.3%,从高位缓慢下降。

当前影响中国消费的有两个大因素要考虑。

一是商品房。

目前中国商品房销售出现双降:

销售面积下降、销售额下降,越是大城市下降得越快。

比如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了8.5%,增速较1—10月回落1.5%;2011年11月份销售面积、销售额负增长,连续三个月出现明显下降或者是负增长。

受房地产消费的影响,家电、家具、音像器材消费增长回落。

还有一个因素是汽车,汽车消费增长今年大幅度回落。

2009年全国汽车销售增长46%,2010年销售增长32.4%,2011年前11个月销售只增长了2.5%。

2011年11月份中国汽车生产负增长3.4%,销售负增长2.4%。

原来有人预测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会超过2000万辆,现在看来能达到1800万辆就不错。

  再看出口。

与前两个需求相比,2011年出口下降幅度最快。

2011年出口是前高后低,上半年30%多,到了11月份已经下降到15.9%,出口明显回落。

进口相比好一些,2011年上半年将近40%,到目前是28%,但总体上是回落的。

就目前来说,由于进出口的变化,中国外贸顺差在明显缩小。

但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

  尽管三大需求都在下降,但增长速度最快的仍然是投资,所以我预测2011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

  第二,从供给来看,2011年的供给有涨有落。

  农业实现八连增,粮食增长4.5%,超过了一万一千亿斤,畜禽产品、水产品都在增长。

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

但是工业增长不行。

从2009年12月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幅度在向下走,从20%多持续回落到现在的12.4%,工业增长也从高位向下走,走到近年来的最低位。

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已经下降到49%。

一个制造业国家的PMI超过50%意味处在制造业的扩张期;跌到50%以下意味着处在收缩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工业利润增长也是前高后低,目前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十几,而2011年前10个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25%以上。

从行业讲,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矿产采选、黑色金属冶炼业利润增长比较快,制造业增长是相对慢的。

  第三,从影响宏观经济供求面的几个宏观指标来看。

  第一个指标是财政。

从面上讲,2011年财政收入很好,前11个月财政收入增长近27%,财政收入超过9万亿,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会超过10万亿,相当于全国财富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卖地的收入。

但是,目前财政收入增长是前高后低,到11月份已经下降到10.6%,因为财政收入与工业利润增长有关。

所以,今后几个月,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前景可能不看好。

但收支相比,收大于支,财政结余比较多。

2011年前11个月中国的财政结余8300亿,11月底全国各级财政在央行的存款有4.24万亿,各机关团体在央行的储备有10.76万亿元。

机关团体和财政存款加在一块有15万亿。

别的国家是政府靠借钱度日,我们国家是政府钱花不出去。

这钱哪儿来的?

一个因素是收了以后没有及时转移支付,没有及时向穷人、向真正的公共设施转移,导致钱多。

另外一个因素是工业化加速发展后,没有及时推进城镇化,也就是中国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没有同步推进。

  第二个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低于政府,也低于企业。

从2011年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大概在8%—9%之间,农民收入增长大概是10%—11%之间。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不错的,但与财政收入相比、与企业利润相比,远远低于这两个主体。

一个经济体的财富是由三个主体进行分配:

第一政府,第二企业,第三老百姓。

就近十年的情况来看,政府和企业拿的钱一直比较多一点,拿钱的速度一直快于老百姓。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三个指标是价格。

从2008年四月份以来中国价格变化图来看,是先下后上又下,走了一个M形。

这里有两个指标。

一个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另一个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目前,中国价格处于M形的右端向下走,价格增长幅度已经很低了。

2010年以前,我们经历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他去”、“花你钱”。

但最近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在下跌,土豆、大白菜、姜、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负增长。

尤其是当前一些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出现了负增长,如有色金属材料、化工原料、黑色原料、钢铁、铁矿石价格都是负增长。

从当前价格指数看,中国经济还处于收缩期。

价格指数对企业影响较大。

比如原材料库存是要增仓,还是要清仓,还是要持平,就与价格有关。

如果价格刚跌,就大量增仓,那就要吃亏。

钢材、水泥的价格还要跌,这时候把仓弄得满满的,不就亏大了吗?

如果是原材料生产者,现在应该加快销售,而消耗原料的企业应该减少增仓,使库存达到合理水平,随时用,随时买。

  最后一个指标是货币政策。

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似乎在语言、文字上看不出变化。

但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出现一个明显变化。

首先看,货币发行。

2009年中国的大口径货币M2(票据、长期存款、短期存款加现金流量)发行,比上年增加货币投放27.7%,当年大口径货币发行了13.1万亿元。

2010年年末M2同比增长19.7%,当年又发行了新货币11.95万亿元。

2011年到11月M2大口径货币同比增长12.7%。

再看小口径货币M1(现金加短期储备),2009年当年增长32.4%,2010年增长24.9%,到2011年11月末是降到了7.8%,就是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

  我们的经验是,像中国这种国家的小口径货币M1的增长如果降到两位数,就表明经济开始紧缩。

市场的资金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面就会减少。

为什么2011年中国的股市向下走,就是资金需求面减少。

其次,是看存款。

2011年人民币存款增加大幅度减少。

2009年、2010年大概每月增加存款一万亿,2011年平均每个月存款只增加七千亿,而10月份当月存款减少六千多亿,11月份当月存款少增加三千多亿。

存款少增加,就是老百姓不存款了,企业不存款了。

往年凡是存款少增加、存款负增长的,股市都上涨快。

2011年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存款负增长,存款减少,股市也下降。

当前存款减少是由金融机构造成的,金融机构搞体外循环,搞理财,搞信托投资,暗地里跟民间金融机构结合起来放贷,导致存款减少。

近四个月国有四大银行的存款都是负增加,但他们的理财、信托投资、放贷在增加。

这些都游离于政府监控之外。

  从2008年1月份以来的中国贷款曲线图来看,增长最快的是2008年11月份以后,2009年1月份、6月份这个期间特别高,平均每月向外放贷1万亿。

中间还有一个小高峰是2010年的1月份、2月份两个月放贷1.9万亿,此后向外贷款不断减少。

2011年9月份放贷4600亿,10月份放贷5800亿,11月份放贷5600亿。

从贷款增加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是紧缩的。

  从以上几个因素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势目前是紧缩型。

  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分析

  我认为,至少2012年中国的经济仍然会继续从高位向下走。

有四个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个因素,需求减少、供给替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导致出口下降。

  在外需上,发达国家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世界经济的二次衰退风险加大,导致中国的外需萎缩,出口减速。

第一,发达国家公共支付减少。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赤字导致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压缩公共支出,使得政府的购买力下降。

政府购买力下降影响很广,政府消费一下降,购买发展中国家劳密产品的动力就减弱。

同时,政府公共支出下降导致政府会压缩对老百姓的支出,降低公务员的工资,延长养老金的支付,这些都会导致老百姓减少消费。

第二,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

由于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下降,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最近出现一个趋向——提高家庭储蓄率。

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借债消费,出现了去杠杆化。

老百姓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把钱存起来了,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减弱。

而中国40%的出口产品面向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地区,所以他们压缩消费,减少需求,肯定影响中国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各种优势正在替代中国的供给。

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向中国人学习,印尼、越南、印度、斯里兰卡、洪都拉斯包括埃塞俄比亚都在搞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中国相比,他们的工资低,土地不要钱,环境污染不收费,生产成本比中国低多了,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因此也要谋求出口。

  10年前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占领了美国市场。

10年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要替代中国,占领美国市场。

过去到处是中国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举个例子,在2009年以前耐克公司50%以上的货源来自中国,2010年37%的货源是由越南供给,有34%的货源是中国供给的,下降了将近20个点,这种趋势还在蔓延。

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东方不亮西方亮,沿海地区劳动成本提高了,向西部地区转移。

但是,向西部地区转移也没有国外的优势大,全国各地的工资差得不多,青海比北京低一点,但也不会低到哪儿去,转向青海还不如转向越南,不如转向埃塞俄比亚。

  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

我国这两年劳动工资上升得非常快。

2010年31个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21个省又调高,2012年还要调。

劳动工资上调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从2009年以来中国劳动工资平均上涨了40%以上。

工资上涨对个人是有利的,但对传统密集型产业是不利的。

中国到了工资上升的快速增长阶段,像当年的韩国、日本都是这样,一个国家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的10年期间工资增长速度最快。

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大概是5%,但是2009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非常快,导致制造业的利润增长空间非常小。

2009年12月31日10.2元人民币兑1欧元,到2011年12月19日人民币兑欧元中间价已经升到了8.24,升值24%。

向欧洲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利润吗?

我们可以扛一年、两年,能扛三年、四年吗?

  再看美元,2010年6月19日中国外汇紧盯美元改为一揽子货币后,到2011年12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从6.827上升到6.33,上升将近7.85%。

人民币兑外币是一个长期升值的趋势,在近期内不会出现趋势性的贬值。

即使贬值,也是短期行为。

最近,人民币兑外币连续九跌停,这是受短期因素影响。

因为世界许多人看低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

另外,外国经济不景气,他们把钱抽回去救急了,导致短期贬值。

  长期来看,世界将来会有三大储备货币。

第一是美元;第二是欧元;第三是人民币。

人民币最终会变成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

从这看中国的人民币还是要升值,我们现在是外贸长期出超,出超就意味着币值估高了,所以人民币升值是长期的。

  第二个因素,货币形成的信贷紧缩环境将会抑制经济增长。

从2010年1月份以来中国连续对经济运行采取一种紧缩政策。

第一,公开市场连续收缩货币,货币是投的少,收的多。

第二,从1月18日以后12次调高准备金率,每次调高0.5个点,使得中国的银行每存款一个单位的货币必须上交给央行的钱从15.5%上升到21.5%。

第二,2010年10月20日到2011年7月7号连续五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使得中国的存贷款利率不断上升。

这也是紧缩的表现。

  第三,9月5日到9月15日中央银行又规定各大金融机构内部的存款准备金也要上交央行,这相当于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5个点。

我认为,从2010年1月份以来中国相当于调高了15次准备金率、5次利率,当前这种连续紧缩对经济增长已经带来了一个明显的效应,就像把经济运行中的血液抽了一部分,经济已经形成了适度收缩的环境。

虽然,12月5日全国金融机构下调了0.5个准备金率。

但是15次上调,目前一次下调不足以解决流通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所以经济还得向下走。

  第三个因素,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要让房地产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

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是要抑制投机需求,抑制投机性的投资性需求。

需求下来了,价格就下来了。

2011年9月份,全国70个监测大中城市有17个城市房价下降。

10月份70个城市中34个下降。

到11月份70个城市有49个下降,下降的城市越来越多。

当前中国的房价已经处于从上到下的拐点,有些城市处于负增长。

大家要关注房价,卖的时候要慎重,买的时候可以积极考虑。

  从短期看,当前房价下降是宏观调控的作用,与市场无关。

当前的房地产下降完全是政府宏观调控有意地让它下调,目的是在货币超经济发行下把房地产的泡沫挤出一部分来,防止由房地产泡沫引起中国的经济泡沫。

但从长期看,市场力量比较大,中国房地产的潜在需求很旺盛。

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四次调控房价,从完成的实践经验看,前三次调控都是房价高,调、压、打,一放松,又超过了原点。

中国的房价上涨有一个合理因素——城市化。

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化推进阶段中,人多地少,用于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稀缺。

根据国际经验,凡是加快推进城镇化、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城镇房地产价格上涨都比较快,而且最终他们的房价水平都非常高,高于美欧国家,像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都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价格在城镇里面上涨是必然的。

中国这种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至少还有20年的时间。

  目前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95%,而且目前中国6.7亿城镇人口里有1.5亿是农民工,这些人没有真正进城,他们在城里只是打工、赚钱,买不起房子。

扣除这一部分,中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只有40%。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城镇人口必须达到70%,所以从40%到70%,要完成30个点的城镇化任务,就意味着未来要有5亿人成为城市人口,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

  近期中国要实现四大目标:

第一,党的十七大提出来建立五有社会,其中一有就是住有所居,要使人人有住房,我们还要盖很多房子。

第二,每年职高、大专、大学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有800万,这些人里有三分之一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

第三,三种人群要改善用房:

中年人、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者,这些人有房子,但职位变了,地位高了,收入增加了,有改善需求。

第四,农民进城。

全国1.5亿农民要进城,将来还要多,我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国将有3—4亿农民进城。

这些人在城市打工,城市限购,他们就拿着钱回县镇买房子,结果需求提高了。

在这四大目标下,中国的房价肯定要涨。

我预测,中国的房价涨还没涨到顶,不过中国房价上涨也就两代人,两代人之后肯定会下降,因为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从倒三角形的上方往下走。

当中国城镇化完成之时,就是中国的房价大幅度下跌之日。

  第二,中国的房价上涨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上涨幅度太快,超越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有两个不合理因素。

  一是货币泡沫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上涨。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富增长远远慢于货币发行,导致我们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

为什么有那么多货币?

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种长期出超经济,生产大于消费,剩余的产能只能向外出口,内商向外出口,出口换来的外汇在国内不能流通,只能把外汇给银行换成人民币再流通到国内。

最后的结果是外汇存到央行里来了,人民币发到我们口袋里来了,导致央行的外汇越来越多,国内市场的人民币越来越多。

外汇在银行里向喜马拉雅山挺进,人民币就像洪水一样在我们的市场上倒流。

于是,我们的钱被稀释了。

举个案例,2000年以来我们的财富增长了1.76倍,但我们的货币发行大口径增长了4.4倍,小口径增长了4.02倍,所以财富增长慢于货币增长,货币资金赚的快,财富增长赚的慢。

  还有一点各位记住,货币一旦超过经济发行流出来,货币本性有两个特性,第一个是水性,第二个是黏性。

水性是说货币一旦打开笼子,流向市场,就像水一样,就向有商品、有市场、有人的地方流。

黏性是说,凡是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高,科技含量高,利用率高的产品粘的越多。

就像吃鸡蛋,一天就吃一个,顶多吃三,否则胆固醇会升高。

这就是弹性比较低的商品。

什么商品弹性比较高?

房地产、黄金、古玩、奇石、字画、化妆品、LV包等需求弹性高。

所以,这两年中国货币发行得越快,房地产价格涨得越快,黄金涨得越快,古玩涨得越快,就是货币多了以后表现出来黏的特点。

房子涨价,是因为货币多了,分摊在每个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上的货币单位多了。

大家要记住一个道理,只要国家不限制,只要国家不调控,只要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房地产价格不涨是不可能的。

  二是房地产涨价还有利益集团在起作用。

在房子价格上涨的面前中国有五大利益集团:

第一政府,第二银行,第三开发商,第四已购房者,第五各种原因没买房子的人。

这五大群体,谁最愿意房子涨价,谁最不愿意房子涨价?

前四个群体都愿意房子涨价,惟独后面那个群体不愿意房子涨价。

前四个最有力量决定房子上涨,后一个最没有力量决定房价下降。

谁最有力量把房子价格降下来?

中央政府。

但是中央政府的力量是暂时的,微弱的,如果我们现在这种体制不改革,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都会推着房价向上涨的。

在这种情况下,房价要想长期下降,我认为20年内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更科学了。

“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建3600万套保障房,意味着今后五年将会满足城市最低收入人群20%的需要,因此会把20%的人需求从商品房拉到低价房,减少商品房的需求,商品房价格不可能像过去那么高的上涨。

  第四个因素,2011年经济工作会上国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任务会使经济热度下降。

国家现在无论是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都提出,第一,要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淘汰“两高一低”的产业。

第二,“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每单位的排放下降20%以上。

节能减排的任务已经分到各个省、各个行业和各个重要的企业,而且立责任状,签责任书。

所以,今年粗放型经济的那一部分不可能向上涨得那么快。

比如,2011年4月份国家颁布《有序用电管理办法》,限制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实行阶梯用电价。

第三,国家对18个行业2255个企业提出淘汰,强行到2011年年底关闭。

还有“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定要淘汰7500万吨的炼铁,4000万吨的炼钢,这些都会使经济下降。

  所以,我们做一个预测,从当前形势看,2012年经济增长会低于2011年,2011年的GDP增长会在9.3%—9.4%左右,2012年的中国经济会降到9%以下,经济增长前低后高,平均在8%—9%之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是9%,欧洲预测8.3%,美国预测8.5%左右。

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的目标是7.5%,但预测实际增长可能在8%—9%之间。

  在此情况下,货币投放目前会减缓,但2012年的货币投放将前低后高;贷款投放度会是一种从紧趋势,但贷款比现在要松;投资会从高位回落,消费增长持平,2012年的出口增长可能会明显低于2011年;价格方面2012年会明显低于2011年,而且会跌到4%以下,全年会在3%左右,而且价格是一种趋势性下降,会降到3%,甚至低于3%。

中国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需求结构难调整,短期内消费率难有大的上升,企图靠消费提高带动经济增长很难。

  三十年来我国构建的体制和政策安排都是有利于投资,有利于生产,是为投资和生产建立起来的,消费的制度、环境没有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入方面。

一从宏观上看,宏观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投资,不利于消费。

政府和企业拿的国民收入的份额在过去十五六年里上升了15个点,居民下降了15个点。

在实践中,消费主体是居民,投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所以政府和企业拿的钱越多,越有利于投资;居民拿的钱相对少,不利于消费。

过去将近二十年、十五六年里面是政府蛋糕切的比重越来越多,大搞建设投资,而有利于降低老百姓的消费成本的、刺激老百姓消费的服务不到位,老百姓消费难。

二从阶层看,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向高收入倾斜,而不利于向低收入倾斜。

但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储蓄倾向低;高收入者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

举一个例子,同样一百块钱给穷人的话,他要拿七八十块钱消费,而给富人的话,他要拿五六十块钱去储蓄。

过去10年60%的中低收入者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46%,降到了36%,而20%的高收入者从10年前31.8%上升到40%。

就是说20%的人占了当年流量的40%,这不算固定资产、存款、房子、汽车、黄金等。

再看农民,农民的收入分化更严重,农民中20%的穷人占的当年纯收入比重已经降到了5.8%。

穷人没钱消费,富人把钱存起来,出现了分化,中国目前遇到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贫富分化。

  第二,资源方面。

按道理在贫富分化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调节公共资源向中低收入倾斜,但目前我们的公共资源为中低收入者服务不够。

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更多地是跟资本结合,为资本服务。

土地压低价格征收,房子压低价格拆迁。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凡是在发达地区、大城市保障面宽、标准高;对农民工、落后地区就保障程度低、标准低、覆盖率小。

恰恰是想消费的人的消费成本高,有点钱也不敢消费。

目前中低收入者想消费,根本没有能力。

另外,现在价格一上涨,通货一膨胀,把好多中产的收入水平降了下来。

  还有一个因素是,当前有利于让中低收入者改变身份的政策不到位,优质的公共服务政策都是向高端人群倾斜。

比如,改变身份的途径变窄、变少,主观因素多。

有一个机构,调查了11000个人,由草根群体变成中等收入者、成功人士有哪些因素阻碍?

他们分析了六大因素,其中有五大因素都不由自己决定,例如社会关系、社会歧视等外部原因。

比如,农民改变身份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大学。

但现在北大、清华、人大包括中国农大,农民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2010年,北京大学有10%的新生来自农村,清华为17%,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有27%的新生来自农村。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优质卫生资源向城市集中,在公共服务上不对等,最后导致中国的中低收入者很难改变身份,改变身份的成本大大提高。

  第二个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困难。

  这是我们当前首先要注意的。

2008年以来,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扩张,大量放贷。

但当时主要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把钱拿走了,中小企业拿的钱少。

但2010年以来我们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