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303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docx

厦门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生论文形式课程考试

成绩评定单

 

论文题目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学生 乔军学  号2013211795

学生 旭学  号2013211920

课程名称国际物流理论与实务课程号51120583

论文成绩

论文评语:

 

教师签名:

20年月日

 

任课教师签字:

年月日

 

港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摘要

港是我国沿海重要港口之一,自然条件优越,随着及、等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港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港的发展,对于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两岸经贸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港面临来自其他港口的激烈竞争,出现港城发展不协调、腹地支撑力度不够、港区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发展瓶颈。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港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港口结构及其港区分布情况、港区的功能定位、主要的经济腹地、港口总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及其增幅状况。

针对港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预测,提出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指出了港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定位。

为确保港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港应加大力度,加速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港口的战略地位,扩大腹地围,提高腹地经济对港口吞吐量的支撑度。

 

关键词:

港港口分析港口航运趋势预测

 

一、现状分析

港(AmoyHarbour)地处与之间,省东南的金门湾,九龙江入。

它面向东海,濒临海峡,与、澎湖列岛隔水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

具有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等优点,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天然良港。

开港于1843年。

港是经济特区的一部分,海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分为港和外港两部分,主要担负市和省外贸运输任务,也承担省某些物资的中转任务。

(一)港口的地理位置

港是我国东南沿海优良的深水港,水路北距港564海里,东距高雄港165海里,南至292海里,可以畅通地与沿海、世界诸港通航,是大陆距离最近的港口。

港位于海峡西岸,自然条件优越。

港湾由大小金门等岛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少游。

岸线总长202.3公里,适于建港的岸线60.5公里;锚地面积达19平方公里。

进港航道全长约42公里,航道水深达到-14米。

港拥有便捷的集疏运网络,公路连接全省路网,并通过319国道、32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与全国公路网相连;直达码头前沿的铁路专用线通过鹰厦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2000年通车的梅坎铁路和2010年通车的福厦铁路,为港增加输港铁路通道,进一步提升交通便利。

(二)港口的自然条件

港全年气候宜人,气温相差不大,、月为最热月份,月份为最冷月份。

港口主要降水集中于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以上。

全年以春季月份雾日数为最多,约占全年以上,其次为冬雾,约占全年的,夏秋季节的雾日数较少。

港口年平均湿度约为。

每年月份港经常受台风影响,根据《台风年鉴》资料统计,港口平均每年遭受强热带风暴次,遭受台风次。

(三)港区的发展规划与港区分布

2006年1月1日,根据省政府第次常务会议决定,湾市的东渡、海沧、嵩均、五店、客运等五个港区与市的后石、石码、招银三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港。

(四)港腹地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闽南厦、漳、泉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经济特区和沿海幵放城市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目比邻、拥有众多同籍同宗的台商、侨商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大量吸引台港澳资、侨资和外资,兴办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及商贸园区,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打破了封闭型的经济格局。

“九五”计划期间,国家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和潭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不同层次的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舆般出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厦、漳、泉城市群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热点。

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高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运行速度与效益提高3.直接腹地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增强4.全方位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5.外向型加工工业出现突破

 

二、发展评价

(一)港的地位与作用

1.港口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和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港己成为闽东南乃至省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

港口发展满足了腹地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需求,对促进腹地经济由以农业、轻工业为主向以机械、电子、化工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港口是腹地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窗口,是外向型经济的基础

港是省沿海最大的外贸口岸,每年完成的外贸货物吞吐量超过全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50%;2010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80.0%。

远洋集装箱运输基本集中在港,为“厦潭泉地区”及省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为地区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远洋干线班轮不断增多,为外贸物资快速、可靠、高效运输提供了保证,对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3.港口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

港口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东渡港区与岛、海沧港区与海沧投资区、招银港区与开发区以及古雷港区与古雷开发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印证了港城间的密切关系。

港口发展对国土开发、临海工业发展、大城市框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潭州地区重点产业布局、开发区规划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4.港口是大陆对台交往最重要的口岸基础设施

湾有特殊的地理人文优势,港口自古以来就是大陆对台交流的重要口岸。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合作、人员交往不断加强,台资企业己成为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雄试点直航后,对台运输增长迅速,湾港口成为大陆对台交往最重要的口岸基础设施。

5.港口对发挥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港发挥了对、对外交通枢纽作用,具有货流集散中心及信息媒介、商贸、金融等相关的功能,使市成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核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确立发挥了湾地区在省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带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二)港口发展的特点

1.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由湾向外拓展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东渡港区开展了大规模建设,海沧港区、篙均港区、招银港区及后石港区相继开始建设,至2010年底港己形成东渡、海沧、招银等3个成规模的港区,同时启动开发了五店、后石、古雷、东山、石码等港区,港口建设的重心逐步由东渡、海沧、招银港区向五店、古雷、东山等港区转移,港口发展空间逐步拓展,以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的需要。

2.货物吞吐量长期快速发展,货物构成调整较大

2000年以来港吞吐量、外贸吞吐量均以年均19.3%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分别达到13931万吨和7129万吨。

随着腹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干散货和集装箱货物的比重大幅提升,分别从2000年的41%和38%增长到2010年的45%和44%,件杂货物和液体散货比重大幅下降,分别从13%和8%降至9%和2%。

3.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増长,远洋直航能力明显增强

2000年至2010年,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09万增长到582万TEU,年均增速达18.2%。

2010年面对外部市场不景气,港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稳定增速,达646万TEU位列全国第七。

随着与船公司合作的加强,远洋航线迅速开辟,航线数量从1990年的6条增加到56条,远洋箱量在国际航线中的比重也从25%大幅提升至71%远洋直航能力明显增强。

4.对台运输不断增长,‘‘试点直航”平稳发展

特殊的区位优势使港成为对台贸易的主要口岸,承担着大陆对台多种形式航运的探索,对台货物运输量由1997年的108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1165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由7.3万上升到33.7万。

对台集装箱运输量的大幅上升始于两岸直航试点。

1996年国家将港作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的口岸之一,大大推动了两岸间的经贸往来和集装箱运输发展,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量的70%以上通过港进出。

自2009年两岸直航以来,港又相继开辟一台中集装箱直达、基隆客货滚装等13条货运直航航线以及至本岛、漆湖的客运直航航线,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对合航运的龙头地位。

2010年港共完对台客、货运量131万人次和1165万吨,较2005年年均增长21.2%和20.4%。

5.港口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建设经营主体多元化

九十年代以来,和记黄埔集团、荷兰博坦公司、招商局集团、新世纪等先后加入港的建设和经营港口建设经营主体趋于多元化,缓解了港口建设资金短缺的向题,对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国码头经营公司进入港,给港口带来了先进的集装箱运输管理经验,并逐步形成多家经营、管理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港口格局。

三、港周边港口分析

(一)港

1.港的发展现状

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区域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对台“三通”的主要口岸之一,是省三大“港口群”之一

港东临基隆149海里,北距420海里,南离420海里。

港的对外交通便利,公路网络密集,航空条件也与国的大城市接轨。

目前,港作为首批两岸海上的直航口岸,与的其他港口交流密切,在多个港口间开通了多条集装箱和散杂货航线。

截止2012年,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7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46个。

全港设计通过能力达11899万吨,其中集装箱245万标箱,除了在2010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较上年减少外,近几年,港的港口运行能力不断提升,货物吞吐量等持续稳步增长。

目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于全国沿海前20位。

港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也逐渐提升。

2014年12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跻身其列。

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后,对港口的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港竞争优势

(1)港口特色鲜明

港欲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

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

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

闽江口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

(2)联运条件好

港口水陆空交通便利。

港马尾港务公司的作业区专用线直接与马福铁路衔接,经外福铁路接鹰厦铁路而达全国各干线。

公路经与全省公路网联接,并与、、等地直达客班。

在建的疏港高速路也是平潭海峡大桥高速公路的一个支线项目,连接海高速,最终到达平潭。

在通达陆地区的公路———海高速、京台线、宁武线形成了“一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

(3)增长潜力大,增速快

两岸“大三通”开启后,成为了两岸空中直航城市之一,港成为了两岸海上直航港口之一。

三通优势明显。

近年来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均高于省其他两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其发展潜力。

(二)高雄港

1.高雄港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雄港与仅有一水之隔,且扼海峡与巴士海峡交汇之要冲。

由此可见,其地理条件优越。

而且高雄港还是最大的对外开放门户,更是一个国际综合枢纽港。

高雄港的主要集装箱运输航线有美西、欧洲地中海、中东波斯湾、美东、中南美、澳新、港澳台、东北亚、东南亚、非洲等,且其集装箱干线多,航线的覆盖面广泛,航班也相对比较密集。

高雄港的港区面积是17678公顷,其中陆域面积为1442公顷,海域面积为16236公顷,可见海域面积占港区面积的90%以上。

港区配置以码头作业区为主,其次为工业区,再者则是港务行政、渔港、造船厂、台电、中油等用地。

虽然高雄港目前是最大的国际商港,但由于一直受到当局政治及经济不景气等的影响,高雄港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2014年,高雄港进出港船舶艘数为34593艘次,比2013年减少663艘次,同比下降1.9%;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13亿吨,比2013年下降1.7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059万标箱,增长6.5%,但也已经由世界第三滑落到第十位之后,高雄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2.高雄港的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大,联运条件好

高雄港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潮差低,可作业天数长,位处东亚太平洋航线中心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而且,高雄港不仅有公路、铁路还有海底隧道可以使其与市区很好的衔接起来,为其提供非常便捷的交通,可见,其集疏运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

港区距高速公路仅有2公里,且南部最重要的机场就是高雄市的小港机场,距离高雄港区也仅3公里。

(2)业务量大,具备规模优势

高雄港是第一大港,且高雄港中转业务量比较大。

据统计,目前高雄港中转箱量占总箱量的47%,和其他港口相比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3)具备技术优势和服务经验

高雄港经历多年的发展,切曾经是全球第三大港口,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具备精良的集装箱装卸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也使得高雄港在高价值货物运输方面具有很大需求,高价值货物在货物吞吐总量中的占比较高。

四、趋势预测

(一)港面临的主要问题

1.港口间竞争激烈,港区位优势并不明显

地处东南沿海,南部有以、、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北部有以、、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东部与历史悠久、发展良好的高雄港隔海相望,加上本省的港、港、港亦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在与这些港口的激烈竞争中,港的处境不容乐观。

因为东南沿海其他重要港口的自身条件及其港口城市的经济水平比港更具优势。

2.经济总量较小,腹地资源不足

港的腹地经济总量较小,无法为其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0.302万亿元。

的经济腹地资源也严重不足,其位于、、、、、高雄等繁荣的国际枢纽港口的包围当中,只有和还算得上它的经济腹地。

而省2013年的GDP为2.19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2;省的GDP为1.43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9;两省的经济总量加起来也只有3.62万亿元,勉强与排名第4的省3.75万亿元接近,但与排名前三的省(6.23万亿元)、省(5.9万亿元)和省(5.5万亿元)相去甚远。

3.天然优势不足,省其他港口的分流

港的最大泊位水深为16m,不能满足超过15万吨级船舶的进出港,对于超大型的船舶只能趁涨潮进出港,增加了船舶的时间成本。

本省的港、港、港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对港的分流影响很大。

江阴港区航道已被核定为10万吨级航道,为超大型船舶进出江阴港区提供了安全通畅的航行条件。

罗源湾港区将建成15万吨级码头,这将是省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迄今为止最大吨位的散货码头之一。

随着湾深水航道完工,5万吨船舶可全天候进出、10万吨船舶可乘潮进出石湖作业区。

4.港口物流人才匮乏

物流是港口发展的支撑条件。

充足的中高级物流人才是推动港口物流发展的关键。

然而,物流协会2014年的调查表明,近几年港口建设力度大,发展速度快,但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满足不了港口发展的需要;而且的港口物流从业人员近半数是半路出家,从仓储和运输行业转行而来,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物流意识。

(二)未来发展新趋势

1.海铁联运,实现经济腹地向陆延伸

根据我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将建成的—货运线,—、—、—、—等铁路。

在未来,港可以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将--地的运输渠道建设成低成本的便捷通道。

这样就可以实现经济腹地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扩大腹地经济规模,增大竞争优势。

2.发展港口间的协同合作,建立航运战略联盟

由于港和港的目标定位大体相同,港为避免恶性竞争和雷同建设,可以发展省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确立港的闽东南区域干线港、枢纽港的战略地位,侧重发展外贸集装箱运输;协调发展港、港为支线港,港侧重发展以散货为主的综合性货物运输,港侧重发展贸集装箱运输,其他港口则作为喂给港,形成合作共赢的横向港口一体化,变竞争关系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与国外航运巨头和省外境外港口建立战略联盟,巩固和发展港的集装箱主枢纽港和中转港及综合物流中心的地位。

3.多途径培养港口物流人才

港要采取多种途径破解物流人才匮乏难题,一是可以“引进来”,尤其是引进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二是“自培养”,采取大胆提拔使用、提高待遇等方法激发现有物流人员的积极性和自我提升热情;三是政、产、学、研相结合,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并扶持大学、集美大学、理工学院等在厦院校引进知名港口物流专家,并和高等院校合作办好物流专业,订单式、定向型培养能够满足港口需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晓清.“港与高雄港竞争与协同发展策略”,2015

2.黄巧敏.“港口竞争力分析”,《中国统计》,2009,12期

3.林春凉.“港竞争力评价的初探”,《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8期

4.吴小梅.“‘大三通’背景下港口竞争战略研究”,《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第27卷,第5期

5.严敏如.“港和台北港的竞争力分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期

6.命镇.“港口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研究”,2014

7.邵晓娴.“基于海铁联运的港物流新模式探讨”2016,15卷,0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