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684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

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满足关中经济需求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2.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3.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

上者占17%。

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4%。

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

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

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

4.《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

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5.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

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B.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C.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D.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6.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7.宜昌海关在光绪十六年(1890)的报告中说:

“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

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D.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且水平低

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

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

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0.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

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在此以后”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B.“在此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

C.“在此以后”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D.“在此以后”中国不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11.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

“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

的天命呢?

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

A.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12.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

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B.中共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C.社会主义成为普遍追求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近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

又盲目抄袭英、

美,失败了…这正如一百年前的盲目守旧一般,若明白这一点,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

”这里钱穆主要强调的观点是(  )

A.近百年来中国对外学习始终没有成功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应相互学习

C.中国对外学习的道路必然会遭到失败

D.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不应该盲目抄袭

14.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上引文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5.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6.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

阅读下图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

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

C.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

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17.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

有观剧津贴。

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

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18.《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

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上述材料表明()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主要调整人际关系D.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19.受“脱欧公投”的影响,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6年7月13日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

为了研究英国的首相制度,南京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出示了与之相关的图示。

该图反映出近代英国(  )

A.内阁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B.国家机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C.英王受到内阁及首相的监督                D.责任内阁制日益发展和完善

20.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

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

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1.1933年,罗断福新政开始实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美国政府支持的举措是(  )

A.雇主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                    B.允许人们自由兑换黄金

C.联邦银行缩减纸币发行量                    D.农场主增加棉花种植面积

2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2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

展学生的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的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24.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将重大国际关系绘制成下图,其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

B.一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8小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藩志》是一本宋代海外地理名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

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宋)《敝帚稿略》卷一中称:

“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

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据统计,在1721至1740年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

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

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

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

“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

鸦片战争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1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做的第一题记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9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最后消息”:

“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

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

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

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

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

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9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贾思勰,北魏末期和东魏时人(公元6世纪),是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他的青年时代,正值孝文帝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

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在为官期间,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

他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

书中征引的古代和当时著作(包括南朝),共计近160种。

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的农谚与歌谣,为中国后来农书编撰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该书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受到历朝政府重视。

19世纪,《齐民要术》传到欧洲,被达尔文称为是“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摘编自《中文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ABD6--10DCADB10--15ADDBB

16--20ACBBA21--24AAAC

二、非选择题

25.

(1)原因: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唐宋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沿海居民以海为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南海诸国相对落后,愿意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9分)

特征:

贸易体系以中国为主导;商品结构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为主,其他地区性资源商品为辅;以中国、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为主要贸易力量;海外市场广阔,多个贸易圈相连。

(8分)

(2)状况:

日益萎缩,逐步瓦解(2分)

原因:

清王朝固守传统农耕经济,综合实力逐渐下降;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主动脱离海外市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冲击着传统的南海贸易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加紧扩张,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

(6分)

26.(12分)

示例

论题: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俊绵是古老的中国所未遇的,是“旷古未有的变局”。

在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时,中国必须将前途寄托于学习侵略自己的列强之上,于是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向西方学习他们的器物方面的长处。

但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意味着这条道路行不通,只学习器物远远不够。

第二阶段: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第三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学习苏俄到走自己的路,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27.(15分)

(1)功能:

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

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3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8.(15分)

(1)同:

都对事件缺乏客观公正的报道。

(2分)

异:

前者对事件的报道隐晦,(2分)后者详细报道了事件的原因和经过,且报道明显歪曲事实。

(2分)

(2)日本:

助长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进一步推动其大陆致策的实施;为其后期进一步侵华奠定了基础。

(3分)

中国:

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

(3分)

世界:

九一八事变及其引发的一连串侵略事件,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分)

29.(15分)

(1)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分)孝文帝推进汉化改革;(2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2分)

目的:

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国家富强。

(2分)

(2)影响:

总结和保存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2分)为后代农书的编撰提供范例,(2分)成为统治者治理民生的参考,(2分)还影响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