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87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docx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管理名著导读

读书报告

题目:

管理学名著导论

院系名称:

国际学院专业班级:

F1005

学生姓名:

张萌学号:

201048990111

学生姓名:

李靓学号:

201048990135

学生姓名:

陈霞学号:

201048990119

学生姓名:

何瑞学号:

201048990126

学生姓名:

葛孟学号:

 

1文献来源 

■《钱德勒大事年表》王肖婧

■《钱德勒主要著作》

■《罗斯福书信集》(合编),哈佛大学出版社,1951-54

■《普尔:

编辑、分析家和改革家》,哈佛大学出版社,1956

■《战略与结构》,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2

2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

本书通过食品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中的大量史料,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企业的诞生乃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认为,凡是进行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配相结合并在产品流程中可以协调的那些工业,必然会产生现代的这种工商企业,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市场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强资本家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

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高效率的销售组织对于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管理的变革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随着生产的扩大,客观上又要求管理进行变革。

作者认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市场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强资本家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

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高效率的销售组织对于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管理的变革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随着生产的扩大,客观上又要求管理进行变革。

作者对经济管理等问题所作的一些分析,特别是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美国经济、研究企业管理及其历史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因此特予译出,以飨读者

2.1作者的成长背景

钱德勒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60天,也就是1918年的9月18日。

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公司走出国门、进军欧亚的时期,钱德勒后来立志研究美国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史,正迎合了时代大潮。

  钱德勒的身世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母亲卡罗尔-钱德勒是杜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女儿(钱德勒姓名中的“杜邦”即源于此),父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海员。

这位海员曾率领全家用一年的时间,沿着当年查尔斯-达尔文追踪物种起源的路线,驾船航行到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也许正是他父亲的这种探索精神,影响着钱德勒追踪企业进化史达六十余年。

而钱德勒的曾外祖父,就是在管理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美国铁路杂志》主编亨利-瓦农-普尔(HenryVarnumPoor)。

在所有的亲属中,普尔对钱德勒的学术影响是最直接的。

当年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所依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就是普尔的遗产。

另外,钱德勒还是美国历史上传奇人物、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远亲。

时间再近一些,钱德勒的外祖父,1903年至1916年间一直担任杜邦公司的首席化学工程师,曾帮助杜邦公司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改组。

钱德勒出生于一个跟这么多企业名人“沾亲带故”的家庭,他对大公司的看法自然会带上家族的烙印。

厘清大公司的来龙去脉,解读大公司的发展奥秘,或许就是日后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的原动力。

  钱德勒生来是一个擅长文字叙述的天才,青少年时代他就脱颖而出。

六岁(也有人说是七岁)时,父亲给了他一本适合小学六年级水平阅读的美国历史读本。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读了19遍,并且在当时就决意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青年时代青少年时代的钱德勒是一块璞玉,尚需要高人的指点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师。

学生时代,钱德勒先后就读于埃塞克特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

1940年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美国海军,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摄影特遣队。

在军队里,钱德勒的具体工作是分析判读航空照片,这种工作既需要对整个航拍区域进行宏观把握,又需要不遗漏每个局部,并敏锐地观察具体细节。

这种工作方法上的训练,对他后来的企业史研究不无裨益。

另外,在服役于军队的这一段时间内,钱德勒深刻感受到了政府科层制体系的效率,使他对大型组织的运作有了切身的认识。

哈佛求学  二战结束后,钱德勒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重返哈佛研究生院。

哈佛的学术氛围和治学传统,铸就了钱德勒独特的学术品质和深厚的史学修养。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Parsons)。

在帕森斯的指导下,钱德勒攻读了马克斯·韦伯(MaxWeber)、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也译为涂尔干)的著作,从而产生了对社会学的强烈兴趣。

尤其是帕森斯提出的“角色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为他后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企业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还参加了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建立的企业家历史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助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创新”理论,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赋、家庭背景、经历、名师等,铺垫着钱德勒的学术道路。

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他住在曾外祖父普尔的家中,普尔留下的许多当年铁路建设的一手资料,促使钱德勒把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为普尔的传记。

于是,一部以自己的曾外祖父为题材的论著《亨利-V-普尔:

商业编辑、分析家和改革家》诞生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上其内容则远远超出了人物传记的范畴,是美国早期企业发展史的一部力作。

1956年,这部著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普尔传记的写作中,钱德勒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历史归纳”和“比较研究”方法。

历史学本身离不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本素养,他在这方面又得益于帕森斯和熊彼特。

普尔当年绝不会想到,他留下的那一大堆资料,成为后代子孙跻身学术殿堂的阶梯。

博士论文写作是钱德勒治学的开始,在读博期间,他还参与了《罗斯福书信集》的编辑工作。

麻省理工任教  1952年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钱德勒的学术风格逐渐成型。

除了修改出版普尔的传记外,他还帮助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小艾尔弗雷德-斯隆撰写自传—《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岁月》。

声名鹊起  1962年,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

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

这一巨著后来被人们称为钱氏三部曲的第一部,从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该书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为代表,论述了分部制管理结构的产生完善过程。

当早期美国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合并两种战略竞争市场份额时,集权的职能制结构得以逐步确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实行海外扩张和多元化战略,管理结构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上述四家公司发明的分部制管理结构。

  1963年,钱德勒转到霍普金斯大学执教。

在霍普金斯执教的日子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企业史研究工作,写出了《铁路:

美国的第一个大企业》,并参与了《艾森豪威尔文集》的编辑。

1971年,钱德勒被哈佛大学重新召回研究生院,负责该校的企业史研究。

1977年,他出版了钱氏三部曲的第二部—《看得见的手:

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这部书通过引证大量原始资料,论证了美国企业诞生壮大过程中的关键变化—等级制管理团队的出现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

在这种变化背后,支配这种变革的是企业对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竞争力的追求。

钱德勒认为,在管理协调的效率大于市场协调的效率前提下,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级制的产生。

  从“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美国人对大公司就充满了警惕。

在美国多数人眼里,大公司的发家史渗透着罪恶。

这种“为富不仁”的看法,倒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一论断。

但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中,以翔实的资料和分析表明,美国的大企业,既不是恶棍式的强盗,也不是天使般的善人,它们仅仅是追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公司的各种战略和策略,不外是适应市场的状况做出各种调整而已。

当市场不稳定的时候,企业会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联合;当市场较稳定时,如果市场的效率提高,企业会倾向于剥离非核心业务。

老有所为  经过学术上的长期积累,1994年,钱德勒出版了他的三部曲最后一部—《规模与范围: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此时,钱德勒已经是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他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球领域。

经过详细的考证,他论述了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美、英、德三国企业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概念。

他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对生产、营销和管理三方面的持续投资来获得的,只有企业获得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或者突破先行者建立起来的进入壁垒。

一旦企业获得了这种组织能力,即使因为战争等原因而暂时失去市场,也会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市场占有率。

这可以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和德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表现的巨大反差看出来。

2.2作者主要作品

1962年,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

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

这一巨著后来被人们称为钱氏三部曲的第一部,从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该书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为代表,论述了分部制管理结构的产生完善过程。

当早期美国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合并两种战略竞争市场份额时,集权的职能制结构得以逐步确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实行海外扩张和多元化战略,管理结构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上述四家公司发明的分部制管理结构。

 1963年,钱德勒转到霍普金斯大学执教。

在霍普金斯执教的日子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企业史研究工作,写出了《铁路:

美国的第一个大企业》,并参与了《艾森豪威尔文集》的编辑。

1971年,钱德勒被哈佛大学重新召回研究生院,负责该校的企业史研究。

1977年,他出版了钱氏三部曲的第二部——《看得见的手:

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这部书通过引证大量原始资料,论证了美国企业诞生壮大过程中的关键变化—等级制管理团队的出现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

在这种变化背后,支配这种变革的是企业对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竞争力的追求。

钱德勒认为,在管理协调的效率大于市场协调的效率前提下,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级制的产生。

1994年,钱德勒出版了他的三部曲最后一部—《规模与范围: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此时,他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球领域。

经过详细的考证,他论述了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美、英、德三国企业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概念。

他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对生产、营销和管理三方面的持续投资来获得的,只有企业获得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或者突破先行者建立起来的进入壁垒。

一旦企业获得了这种组织能力,即使因为战争等原因而暂时失去市场,也会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市场占有率。

这可以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和德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表现的巨大反差看出来。

2.3作者观点

这本书主要讨论美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革命。

在这部著作中,钱德勒明确表示,这本书所讨论的主题就是“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

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

由于获得了原先为市场所执行的功能,现代工商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强大的机构,经理人员则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决策者集团

2.4文献结构

本书共分五部分,包括:

传统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运输与通讯中的革命,分配和生产中的革命,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和成长。

3问题的拓展及思考

3.1作者所讨论问题、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总结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的过程详细论述了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及其特点,从而揭示了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过程。

其中包括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变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支薪经理人阶层的诞生、经理式资本主义等内容。

本文试从分析本书揭示企业管理革命对美国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钱德勒不仅明确提出了和“看不见的手”截然相反的“看得见的手”的论点,指明了“看得见的手”已经在企业中取代了“看不见的手”,同时还在该书前言中列举了为什么管理协调“有形的手”取代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八个论点:

  

1、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  

2、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  

3、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的;  

4、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  

5、指导各级工作的支薪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性和职业化;  

6、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更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经营权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  

7、在做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员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  

8、随着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它们改变了这些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

  

在钱德勒看来,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相比市场协调这只“看不见的手”而言,能够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厚的利润,能够提高资本的竞争力,由此管理的变革会引发生产和消费的显著提高。

这也就是钱德勒所谓的“企业的管理革命”。

《看得见的手》为钱德勒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出版当年就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纽康门(Newcomen)学术奖和哥伦比亚大学班克罗夫(Bancroft)美国历史研究奖,后来还获得了美国新闻图书最高奖普利策(Pulitzer)奖。

钱德勒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

令人遗憾的是,据说由于瑞典皇家学院“很难确切定位钱德勒的地位”,使得他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但是钱德勒所提出的理论,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影响深远。

3.2与此问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其他文献对此问题的看法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德国有这么一句话:

“德意志民族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德意志民族考问世界凭借的是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拷打世界凭借的则是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

钱德勒从德国大型企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入手,为德国统一后的迅速崛起做了相应解释。

德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更加接近于美国而不是接近于英国。

《管理学家》杂志社刘文瑞教授这样说:

钱德勒不是管理学家,但他的贡献对于管理学不可或缺。

作为企业史学者,他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大公司的发展历程。

他的三部巨著《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被学界誉为经典。

他在《战略与结构》中提出的分部制企业结构,被欧美学者称为“钱氏模型”。

钱德勒的著作不是给我们讲历史故事,而是通过严密地经济学分析来阐述故事背后的世界大势,这一大势的走向就是现代人类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经济学界,有人声称,钱德勒关于企业组织与管理的经济学分析,可以使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轰然坍塌,他的成就是任何经济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高山(见路风为《战略与管理》写的中文版序言)。

对管理学而言,多数管理学家往往着眼于管理之“器”,而程度不同地忽视了管理之“道”,钱德勒则立足于管理之“道”的探求,给人们揭开了管理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

从钱德勒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史对于管理学发展的沉甸甸的份量。

 3.3自己的观点

钱德勒通过追述美国企业的产生发展历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这一个个传奇,构成了世界史上美国崛起的场景。

这幅历史画卷的散序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恬淡生活,而结尾则是超大型企业的一种交响乐式的巨大轰鸣。

在这一过程中,熊彼特定义的企业家具有耀眼的作用,他们为了降低单位成本,着眼于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改进。

经理人的历史功绩,就是把过去完全依赖于市场协调的功能不断内部化,转变为管理协调功能。

从管理学角度看,钱德勒的研究,不会给经理指明具体的操作方向,但是,却能给经理定位出历史坐标。

了解钱德勒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管理学的时代意义。

钱德勒在哈佛求学期间,曾经直接受到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影响。

熊彼特以强调“企业的创新是经济发展动力”而著称,钱德勒则比任何学者都更多地为这个主题提供了实质内容西方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在企业史领域的钱德勒之前。

”这生动地表达了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D.Chandler,Jr.)对企业史研究的巨大开创性贡献。

在他之前,企业史研究大多是关于个别企业和个别企业家的故事。

而钱德勒在众多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理论意义的主题,“将企业史建立成了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对经济学、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钱德勒终其一生,坚信现代大企业是国民财富最重要的创造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企业对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组织能力不仅提供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而且在国际工业领导权的竞争中提供了导致国民经济兴起和衰落的增长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

钱德勒也始终认为,大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因为管理能力只能在这种条件下被锻造出来。

他曾评论说,在中央计划经济下,由于企业有关的决策只能由计划机构做出,因而其组织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从组织能力的角度看,大企业不可能由行政命令所拼凑。

同任何学者一样,钱德勒的一些观点也受到质疑和批评。

例如,有人批评他把产生组织创新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技术;也有人质疑:

“纵向一体化”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是否已经过时?

还有论者批评他只关注高层管理,而忽视了劳工问题。

这些意见各有其道理,但无人否认钱德勒的贡献。

事实上,对钱德勒为人及其研究的争议之少,在学术界是罕见的,因为他的成就是压倒性的;只是因为他的研究,人们才对现代大型工业企业出现的原因及其演进动力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

他治史严谨,结论证据确凿,为企业史乃至一般学术研究都树立了标杆。

 

 

参考文献

①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

Origin”,JournalofLaw,Economics,&Organization,Spring,1988.Vol.4,No.1,4.

②杨小凯,张永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③[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页。

⑤《历史深处的寻觅:

钱德勒对管理学的贡献》刘文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