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840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2010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中共宝鸡市委关于制定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围绕“四市”和“两个最佳”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抓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发展速度连续五年位于关中各地市前列,综合实力跃入全国百强城市及品牌经济城市行列,“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建国以来又一个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415.79亿元;实现财税总收入46亿元,是“九五”末的近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1%。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4.2:

46.9:

38.9调整为“十五”末的10:

58:

32。

装备制造工业、高新技术、旅游业、畜牧业等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项目带动战略实施有力,“四市”建设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是“九五”的2.4倍;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培育了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45%;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73亿元,年均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九五”末增长80.7%和44.7%,年均增长12.56%和7.7%;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覆盖面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31.86万人,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20万人,再就业率达到63%。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

国企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大批获得新生的原国有企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农村税费改革等继续深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141户,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3.3%。

资本、土地、产权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科教兴市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两区六基地”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两基”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基本完成,文化、体育、文物等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26‰;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由“九五”末的76.59万人减少到“十五”末的44.19万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全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低,体制机制不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

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今后五到十年,是全市国民经济实现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面临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将加速向西部梯次转移,有利于发挥西部工业重镇的优势,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招商引资,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优化升级。

  ——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的投入,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板块式、沿线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已经显现,关中城市群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城镇群”之一,为推动“宝鸡—蔡家坡—绛帐”百公里产业带和城镇群的加速崛起,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四市”、“两个最佳”和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四市”建设和“两个最佳”的思路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加快高新区发展、突破蔡家坡和突破西山战略,培育提升产业集群、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四大优势,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体制障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构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宝鸡。

第二节指导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突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关中优势产业带的重要一极,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关联度和集成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突出生态环保,提升大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完善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三集中”推进“三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城乡协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

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进程,以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

  ——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从国家的投资方向、产业政策、本地资源、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挖掘、储备和开发项目,用项目支撑发展规划,以项目落实思路目标,靠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加快发展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更加重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更加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更加重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使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第三节奋斗目标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财税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分别达到800亿元和100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达到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总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力争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比“十五”末翻两番,达到1500亿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

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表

生产总值

财税总收入

地方财政

固定资产投资

城镇化率

总量

(亿元)

年均

增长(%)

总量

(亿元)

年均

增长(%)

总量

(亿元)

年均

增长(%)

累计

(亿元)

年均

增长(%)

水平

(%)

年均

提高

(%)

800

12

100

13

25

13

1200

20

45

1.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0:

55:

35;县域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5%;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强市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5%左右;旅游名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旅游业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以上;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0年经济结构预期调整表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物流产业占GDP的比重(%)

旅游业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

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

10∶55∶35

45

47.5

20

12

60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市空气质量全年Ⅱ级以上天数达到292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资源节约利用及环境保护水平稳步上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迈出较大步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3500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十一五”末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消除贫困村;就业、发展及享用公共资源的公平度更高,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构建和谐宝鸡取得新成就。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享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运用工业理念,突出市场拉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亿元以上,畜牧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45%。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粮、果、菜、药”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畜牧大市。

到2010年,全市形成以千陇和东五县区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川塬灌区为主的优质粮基地、渭北旱腰带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眉凤太陇麟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南北山区和渭河川道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乳品、肉畜、果品、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继续按照“三集中”推进“三化”的思路,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工业强县和经济强县,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有2-3个县区进入全省十强县,1-2个县区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畜牧业基地。

通过引进蒙牛等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奶业加工和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以国内知名品牌为龙头,以专家大院和良种繁育中心为技术支撑,以畜牧小区为依托的奶业发展格局。

加强畜牧防疫体系建设,理顺完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动物疫情快速反应机制。

按照“一个主体(奶牛)三大品牌(秦川牛、布尔羊、莎能奶山羊)两个稳定(猪、鸡)”的思路,推动全市畜牧业规模化发展。

全市畜禽存栏量达到奶牛25万头、羊100万只、肉牛50万头、生猪150万头、家禽1500万只。

——优质粮基地。

以川塬灌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速优质粮油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

实施农作物良种工程,形成培育、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系,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建立完善监测、病虫害重大疫情、粮油安全等预警防治体系。

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3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120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3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15万亩。

——优质果品基地。

充分发挥苹果、核桃、花椒优生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优生区果品面积,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管理,建设出口示范基地,提升果品品质和生产加工水平。

加快推行原产地保护制度,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打造优质果品牌。

果品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产值达15亿元,优果率达75%以上。

  ——无公害蔬菜基地。

充分利用南北山区绿色环保条件,扩大精细鲜菜、名特蔬菜和高效设施种植,建立十大特色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栽培和无公害蔬菜生产。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120万吨,产值10亿元,其中优势区设施栽培15万亩,名优新特蔬菜基地45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40个。

  ——中药材基地。

加快眉凤太陇麟中药材基地建设步伐,开发“虎杖、水飞蓟、凤党”等原产地名贵中药材,抓好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推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辰济药业、东盛、华西、济生等制药企业发展;加快中药研发平台、营销网络、生物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打造“太白山药谷”知名品牌。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2010年“畜、粮、果、菜、药”基地建设预期表

畜牧业基地

优质粮基地

优质果品基地

无公害蔬菜基地

中药材基地

奶牛25万头,羊100万只,肉牛50万头,生猪150万头,

家禽1500万只

优质小麦230万亩,优质玉米120万亩,优质小杂粮30万亩,“双低”油菜15万亩

果品面积230万亩,总产116万吨,产值15亿元

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120万吨,产值10亿元

种植面积30万亩,年销售收入3亿元,医药产业产值25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支持华龙、华祥、蒙牛、惠民、和氏、关山、得力康、秦宝、恒兴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科丰、大明、正阳等一批种养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交易配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9个农产品流通体系项目建设。

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省级20户、市级30户,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牵头、民营为主、有偿服务、社会支撑”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信息咨询、质量监督、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和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十大良种中心和3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示范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产业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强中介服务和农民培训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各级供销社职能,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成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个,入会农户10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5%以上。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征用程序和土地市场化补偿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安全。

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支农力度,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制定完善村镇规划。

按照“人与环境和谐、体现生态理念、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思路,搞好县域村镇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集中建设中心村,逐步调整自然村,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相衔接,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重点加强道路、教育培训、乡村医疗、饮水安全、沼气推广、送电到村、文化建设、社会保障、扶贫脱困、人居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路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电视通。

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和农村改厕,提高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依托,以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田埂等沿线绿化为网络的绿化覆盖率;全市农村改厕率达到60%以上,其中市区周围、县城乡镇驻地、旅游区民俗村等地农村改厕率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改革户籍和公共服务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镇的有效机制。

立足长远、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新一代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大部分下一代劳动者成为高素质、有技能、专业化的现代产业工人或职业化的服务业员工,新增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使之有能力在城市安家立业。

第三节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方针,以全市615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凤县实现率先脱贫为示范,以突破西山扶贫开发战略为标志,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

到2010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实施突破西山战略,进一步加大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山区经济结构;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强西部山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完成西部山区6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实施移民搬迁1.8万人,每年免费技能培训输出就业5000人以上,达到人均掌握1~2门谋生致富技能,户有稳定收入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实现7万人的脱贫目标。

  坚持整村推进,进一步抓好扶贫重点村建设。

实行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重点村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坚持水、电、路、通讯、广电五到村。

全面加强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开发、村容村貌整治,从根本上改善重点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户救助制度,积极推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建立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移民搬迁扶贫。

以边远高寒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为重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与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小集镇建设、产业开发相结合,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力争每年搬迁1万人左右。

第四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工业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培育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

2010年工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表

全市工业

总产值

实现工业

增加值

重点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900亿元)

装备制

造 业

金属冶炼及加工

能源化工

烟酒食品

新型建材

1100亿元

380亿元

400亿元

130亿元

150亿元

150亿元

70亿元

  ——装备制造及加工产业集群。

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及铁路装备和电子制造四大行业。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重点支持陕汽集团、法士特、华山工程车辆、宝鸡专用汽车、合力叉车、北方动力等企业,发展重型卡车、中型货车、叉车、消防车等各类特种车以及变速箱、车桥及铸件、锻件等配套产品,努力建成重型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机床工具制造业重点支持秦川机床集团、宝鸡机床等企业,发展各类数控机床,努力进入先进机床工具制造业基地行列;石油及铁路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石油机械、石油钢管、中铁宝桥等企业,发展石油钻机、输油钢管、钢桥梁等主导产品,努力建成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基地和铁路钢道岔、钢桥梁生产基地;电子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宝光、宝成、烽火、凌云、西机、长岭科技、长岭纺电等企业,发展导航器、纺织机械和电子等主导产品。

通过四大行业的发展,把宝鸡建成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基地。

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400亿元。

  ——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铅锌、钛产业。

铅锌产业以东岭集团为龙头,整合资源,把东岭培育成采选冶炼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钛产业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以力兴钛业公司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钛材深加工,抓好海绵钛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把宝鸡建成中国最大的钛材生产和集散基地。

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总产值130亿元。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以煤、电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麟北煤田开发步伐,加大千陇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

抓好48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宝二电2×60万千瓦、大唐热电2×30万千瓦、750万千伏输变电及小水电工程项目,使能源产业成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新的增长点。

原煤产量1200万吨,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514万千瓦,焦炭70万吨;能源总产值150亿元。

  ——烟酒食品产业集群。

积极支持宝烟、西凤、太白、青岛宝啤提高档次、增加产能、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把“猴王”、“好猫”烟、“太白”酒培育成为国内驰名品牌;粮食加工以老牛、祥和、阜丰、华龙、华祥、建忠等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肉品乳品以秦宝、爱姆、鼎鑫、蒙牛、惠民、和氏、得力康等企业为骨干,整合资源,创立品牌;果品以红果、恒兴、华美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加果品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系列化程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食品产业产值150亿元。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冀东、秦岭、岐星、社会、金德管材等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筑陶瓷、新型环保墙体及屋面材料等主导产品,突出抓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建筑陶瓷工业园建设。

水泥产量达到750万吨以上,建材行业产值70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