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037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试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期中复习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

必修一;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

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D.礼崩乐坏

2.“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

3.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4.《吕氏春秋·慎势》说: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5.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

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

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A.地方享有自治权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

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

这一转变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

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B.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D.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8.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

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

A.公民团体形成B.城邦体制产生

C.商品经济发达D.民主自由意识强烈

9.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D.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10.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

这表明(  )

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B.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D.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11.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C.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D.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

12.英国威廉三世当政期间(1688~1701年),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挑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为国王提供咨询。

这表明当时(  )

A.内阁权力超越国王B.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C.议会成为行政机关D.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1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

“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4.“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

”由此美国(  )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15.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

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

A.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B.总统不具有立法否决权

C.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D.国会对总统的权力制约

17.钱乘旦教授认为: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指(  )

A.法国经济十分落后B.建立稳定的民主政治

C.大革命群众基础薄弱D.外来武装力量的干涉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

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

这主要是因为(  )

A.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D.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18.“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

”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C.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19.《威廉二世》一书中提到:

威廉想避免第二个俾斯麦出现,因为他认为俾斯麦过于专横——所有官员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会见皇帝。

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后,俾斯麦一直猛烈批评威廉的政策。

这一描述反映了(  )

A.联邦制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B.相权已经高于皇权

C.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很不完善D.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20.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21.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D.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2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3.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

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

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2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5.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大量报道。

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是“叛乱”或“反叛”,达17次之多,而称其为“革命”的标题新闻只出现5次。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辛亥革命主要任务是反侵略B.《泰晤士报》报道客观

C.《泰晤士报》存在舆论导向D.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26.巴黎公社曾公布:

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

这些措施有利于(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7.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

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

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28.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

“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

”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

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

29.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根植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30.党的“八七会议”规定:

“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这些土地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斗争之中”。

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1.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做出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32.1949年,在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稿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

33.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对社会进步影响不一。

近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

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

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

而秦以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

……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三 问:

中国共产党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答: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

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编自《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

(1945年9月27日)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

(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1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国家

事件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制度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1861~1865,南北战争

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

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德国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

1870年,对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20世纪初,德国实现城市化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6分)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4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从材料“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青铜器发生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正确;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故A项排除;兼并战争和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BC。

2.【答案】A【解析】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A;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

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

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

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

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

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

所以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料中的“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指的是不按照“先王之法”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故此题应选A项。

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B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行省有权参与……也拥有……”“直接归行省管辖”可知在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又享有部分权力。

故排除D项,选择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

6.【答案】B【解析】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表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政务裁决机制的转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比较片面。

点睛:

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A【解析】由“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可以概括出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刺史与丞相无关;C项不选,刺史与三省六部制没有关系;D项错误,刺史是监察制度,郡国并行是地方行政制度。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说明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促使雅典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强烈。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

9.【答案】C【解析】“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表明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0.【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这表明罗马法成为罗马在其征服地区确立统治的一种工具,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体现罗马法的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提到万民法的问题;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85~1603年英国还未发生工业革命,没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国王联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来抗衡旧贵族,故C项正确;当时英国国王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取向不相同,故D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B【解析】根据“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挑选”“为国王提供咨询”说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是掌握行政权力的机关,C错误;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故D错误。

1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故选A。

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王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主张,美国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15.【答案】D【解析】总统无可奈何地签署文件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体现出美国权力制约与平衡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权力制约,故A项错误;总统有立法否决权,故B项和C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法国经济并不落后,而且法国大革命就表明群众基础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