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045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开封市届九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河南中招开封市第二次摸底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四件文物被誉为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在感受文物魅力的同时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这些文物见证了商朝文化的辉煌灿烂

B.这些文物象征着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的高低

C.这些文物的高超工艺见证了中原文明的源远流长

D.这些文物作为承载文字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文物的高超工艺见证了中原文明的源远流长,C符合题意;贾湖骨笛不是商朝的,也不是象征着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的高低,也不是承载文字的载体,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览表。

继表格中①②③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之后的突出文学成就是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1330多

19900多首词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

200多

1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小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唐诗的繁荣,②反映的是宋词的繁荣,③反映的是元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明清时期突出文学成就是小说,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唐宋元明清朝代的主要文学形式。

3.胡绳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对待西方侵略者的态度上说:

“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而在看到洋人似乎被安抚下来,人民中的反抗情绪日渐高涨时,便又觉得要为统治政权的利益打算,仍须多容纳一点民意,对于洋人的要求,也就不能不违逆一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人民抵抗西方侵略者

B.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

态度都是反复的

C.完全屈服于西方侵略者

D.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洋人似乎‘安抚’下来,……多容纳一点民意”,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都是反复的态度。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中国留美幼童是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留学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这一时期的革命产生的重大成果是

A.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B.推动国内武装起义

C.推翻清朝统治

D.结束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下图《明眸皓腕》出自晚清画报,画师记录了晚清贵族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

该图可以视为

A.图像史料

B.文字史料

C.历史概念

D.历史结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明眸皓腕》出自晚清画报,画师记录了晚清贵族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可知,该图是图像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

同时,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

在这种形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

上述材料说明

A.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B.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C.日本军力消耗殆尽

D.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時、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A项正确;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的信息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处于相峙时期,日本军力没有消耗殆尽,C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全面反攻,D项错误。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下图反映了国共两党兵力变化情况,据此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结合题干信息,1948年11月此时正值三大战役进行中,人民军队数量开始超越国民党兵力,故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内战爆发于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结合题干信息,1946年6月国民党兵力远远高于共产党的军队人数,故A不符合题意;19476月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战略反攻开始,结合题干信息,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人数高于共产党军队人数,故B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后,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人民军队数量远远多于国民党军队,根据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首歌曲,对歌词中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力量

D.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让我们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开国大典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下面是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表,从中指出中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印度

中国

增长率(%)

2.5

2.1

2.2

3.1

5.2

9.8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增长率相比较,中国的增长率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中的“土地承包”政策

A.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有利于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稳定土地承包预期,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效益,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1.邓小平在谈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指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邓小平强调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是在这种外交政策指导下,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A符合题意;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C项不涉及国与国关系;D项主要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可知,表明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A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所以选择A。

13.恩格斯说,这个时代是以一位“大人物”的名字作为开始的标志。

他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梦游三界过程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

他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梦幻文学的形式”“幻游三界”“抨击教会的贪腐,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的作品《神曲》分为三部分:

《地狱》、《炼狱》和《天堂》,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借此谴责教会的贪腐,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但丁被评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A图片人物是但丁,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纪之景在《英国政治制度:

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中指出,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

其中英国人“给国王套上了羁勒”的方式是

A.处死国王

B.取得内战的胜利

C.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

D.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采取的措施是发动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林肯写道:

“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

B.林肯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C.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

D.林肯的目的是争取国家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反映了林肯的最高目标是维护国家统一。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联系课本所学。

16.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

西方国家建立起了工业化体系。

下列关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交通便利,出行方式多样,长途出行可以选择飞机

B.妇女走出家庭,越来越多的参与工业生产

C.一些国家较早的实现了儿童免费义务教育

D.城市拥有公共交通,卫生条件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帮助人们实现了在天空翱翔的梦想。

所以19世纪中期时飞机还没有发明,A符合题意。

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9世纪中期”。

17.下面表格中的大事年表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1922年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地区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化

1935年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

A.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扩张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国家的典型特征通常伴随着强权和民族主义。

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西斯国家有:

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纳粹德国(希特勒政权)、西班牙(弗朗哥政权)、日本(军权主义政权)等。

故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

紧接着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A不符合题意;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

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B与题意不符;政治多极化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故D选项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8.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

下列人物在时代特征方面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呈现整体和平,局部紧张的时代特征,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独立浪潮,纳赛尔是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这一决定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最终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卡德纳斯领导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是在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之前发生的,处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共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指出与下面表格序号中这一时期出现的突出变化对应准确的一项

方面

相关史实

科学技术

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

A.①新经济时代②经济全球化③两极格局

B.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经济全球化③美苏争霸

C.①社会保障制度②经济全球化③美国霸权

D.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经济全球化③政治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共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0.若要解决下面图片资料反映的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应该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

B.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

C.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D.北美自由贸易区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主要负责商讨全球环境发展问题。

图片中的酸雨破幻的森林、土壤的沙漠化都属于环境问题,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及了解选项各会议的职能。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隋朝建筑

——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采用单孔敞肩设计,增强泄洪能力;可节省石料,减轻自身重量,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和主拱圈的变形,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大石拱桥。

材料二古罗马高架引水桥

古罗马高架引水桥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城市供水设施。

一般用石砖砌成,中有拱门,规模宏大,有的甚至为双层。

全工程用2.04万块石块叠加而成,没有使用水泥及其他胶泥黏合而成。

引水桥全长813米,至今仍然非常坚固。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

2018年全程约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为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其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

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先进水平,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1)结合材料一、二,能够提炼出哪些相同的信息。

(2)同样为“桥”,材料一、二的两个建筑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3)结合三则材料,指出桥梁事业

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案】

(1)相同:

都很坚固,至今保存完好,造福后人;都体现了高超的技艺;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等。

(2)不同:

赵州桥是方便出行的桥梁;古罗马高架引水桥是城市的一种供水设施。

(3)科技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内容“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采用单孔敞肩设计,增强泄洪能力;可节省石料,减轻自身重量,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和主拱圈的变形,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大石拱桥。

”、材料二“古罗马高架引水桥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城市供水设施。

一般用石砖砌成,中有拱门,规模宏大,有的甚至为双层。

全工程用2.04万块石块叠加而成,没有使用水泥及其他胶泥黏合而成。

引水桥全长813米,至今仍然非常坚固。

”可知,赵州桥和古罗马高架引水桥都很坚固,至今保存完好,造福后人;都体现了高超的技艺;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等。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州桥是方便出行

桥梁;根据“古罗马高架引水桥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城市供水设施”可知,古罗马高架引水桥是城市的一种供水设施。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等。

2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忠于国家和民族及爱国的情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国家危难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请阅读以下材料,感知我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崛起。

材料一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

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种,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民族意识被唤醒与哪一事件有关。

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分析推动民族觉醒的事件还有哪些。

(除材料二事件以外)请举例并说明该事件中民族觉醒的表现。

【答案】

(1)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2)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学校的感召下,市民、工人、商人都参与进来,全体国民的意识得到了升华。

(3)

示例一:

抗日战争。

举例说明:

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同阶级、民族、职业的国人团结一致积极抗战,争取民族独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示例二:

鸦片战争。

举例说明:

鸦片战争后,一些进步人士要求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比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的标志。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可知,时代内涵是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2)根据材料二“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学校的感召下,市民、工人、商人都参与进来,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全体国民的意识得到了升华。

所以说“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3)开放题,任选中国近代中的一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除外)并加以说明即可,如示例一:

抗日战争。

举例说明:

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同阶级、民族、职业的国人团结一致积极抗战,争取民族独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示例二:

鸦片战争。

举例说明:

鸦片战争后,一些进步人士要求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比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的标志。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

(1)在此书第一章中,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请根据目录内容推测涉及哪些事件的介绍。

(至少介绍两个。

(2)在第三章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该目标的提出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答案】

(1)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扬帆启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2)中共十四大。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率

(3)改革与开放同步进行;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行;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相互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计划经济到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