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9174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docx

事迹材料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篇一: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

“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

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

“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

“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

“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

“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

“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

“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

“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

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

“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

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

”襄子深拜孔子说:

“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

“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9、宰我问道孔子。

他说:

“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

”孔子说:

“为什么要下去呢?

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

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0、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

“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

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遂投水而死。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你们应引以为戒啊!

”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

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

《论语》有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

行孝不能等!

11、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

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子贡说:

“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

“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

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子路有一次问孔子:

“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回答说:

“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13、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14、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也有困厄吗?

”孔子说:

“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15、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

“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

”孔子回答说:

“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

”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

志向与人才。

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6、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

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

孔子止住了他,说道:

“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

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

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

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

”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

面对逆境,却依旧可以矢志不移,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

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

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篇二:

孔子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

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

孔子上前问他们说:

“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

“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

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

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

“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

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

“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

“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

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

正如他自己所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篇三: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

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

七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

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

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何毁之?

”孔子后来评价子产这些话时说: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可见孔子对子产尊重民意评价很高。

十一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十二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

“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左传·昭公二年》)此类文献大概为鲁国所专藏,这是孔子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土壤。

十三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齐国晏婴使晋,与晋卿叔向谈及齐政归陈(田)氏,因齐君加重赋税,滥取于民,而陈氏则采用施恩人民,收为己助的办法,以弱公室。

叔向认为晋国公室也到了末世,人们听到国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

可见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十四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

孔子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冬,郑国子产制定丘赋制度。

十五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领二军。

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

十六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孔子在鲁。

三月,郑国铸刑书。

“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十七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十一月,鲁国的执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

传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世人称为“长人”。

十九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二十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二十一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

孟子说: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

?

会计当而已矣。

?

尝为乘田矣,曰:

?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

”(《孟子·万章下》)

二十二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二十三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太叔相郑伯以会。

……

及盟,子产争承(争取使郑国少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

孔子认为“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鲁。

春,季孙氏家臣南蒯(kuǎi)在费地叛,费人逐之,奔齐。

二十五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鲁。

二十七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在宴会上,他回答叔孙昭子之问,谈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

?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二十八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鲁。

宋、卫、陈、郑皆有火灾。

郑国裨灶认为,如不

祭天禳灾,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

子产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昭公十八年》)这种观点对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十九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说此为鲁昭公十七年事,今从《阙里志》)。

襄子曰:

“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孔子有所缪(穆)然思焉,有所睪(怡)然高望而远眺,曰:

“丘殆得其为人矣。

近黮(dán)而黑,颀然长,旷(《史记》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

”师襄子避席叶拱(《史记》“叶拱”作“再拜”)而对曰:

“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孔子家语·辨乐解》)

三十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

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

郑国子产卒,仲尼闻之,为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德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齐景公与晏婴来鲁。

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史记·孔子世家》)。

三十一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

三十二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

王子朝

联络旧官、百工与灵、景之族造反,杀悼王而自立。

晋人攻之,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是为周敬王。

三十三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十四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

孟僖于卒,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不久,孔子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都洛阳,观周朝文物制度,拜见了老聃与苌弘,学礼,学乐,收获极大,说:

“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此时南宫敬叔仅十二岁,似不可能随同孔子适周。

适周之事,时间上可能后些。

三十五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

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枟弓下》)。

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三十六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齐景公欲以尼谿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婴阻挠,没有成功(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这一年鲁昭公自齐居郓(郓原为鲁地,此时齐为昭公攻取)。

三十七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

“吾老矣,弗能用也。

”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

据说返鲁时迫于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临近鲁境之齐地)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见《礼记·枟弓下》)。

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三十八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晋魏舒(魏献子)执政,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选派贤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内)为县宰。

孔子十分赞赏,说魏子之举“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鲁昭公至晋,居乾侯(晋邑)。

三十九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冬季,晋铸刑鼎,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

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的感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谓“不惑”盖指“而立”时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坚定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