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9559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高中历史模块选择性考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模块选择性考试(第一至六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0·威海高二检测)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礼法并重B.兼爱尚贤

C.以法治国D.以民为本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可知,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故选A;兼爱尚贤是墨家思想,排除B;根据材料“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可知,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只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

2.(2020·天津高二检测)《皇明大政记》载: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材料反映了(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内阁大臣取得了批红决策权

C.内阁制之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D.内阁制化解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选C。

“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表明内阁大臣虽然参与政事,但不掌握实权,决策权由皇帝控制,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选C;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有票拟权,排除B;内阁是在废除丞相之后设立的,排除D。

3.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叫“匠户”。

唐代工匠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宋代时匠户被官府强制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时匠户要到官府轮班服役,清朝顺治年间废除“匠籍”。

元代时编入“匠籍”的工匠(  )

A.可以改变户籍并且能够自由流动

B.在轮班服役之外可以自由经营

C.只能在长安的“东西织室”做工

D.必须世代相袭且不得脱籍改业

【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的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故D正确。

A、B、C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

材料可用于论

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选A。

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都涉及金融借贷业务,这是唐代社会商业信用提高的表现,与材料中“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相符,故选A;“柜坊”与“飞钱”涉及金融借贷业务,但材料与“社会分化”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坊市间的界限,排除C;货币流通领域发生变化但非根本变化,排除D。

5.(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

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薄赋观念B.程朱理学思想

C.重本思想D.经世致用观念

【解析】选C。

材料主旨是有关北宋的民事诉讼审判时限的法律制度,与薄赋观念、程朱理学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故A、B错误;宋朝的民事诉讼审判严格限定审理时间,目的是不影响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国家重视农业即重本思想的法律体现,故C正确;经世致用观念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6.(2021·海南高二检测)两宋时期,四川铜山县有铜窑二百余所,匠户近二百家。

但由于本地铜矿已无采凿之利,这些匠户除以农业为主外,农闲之时主要去外地矿场受募劳作。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租佃关系的确立B.匠户制度的瓦解

C.生态环境的恶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据材料“匠户除以农业为主外,农闲之时主要去外地矿场受募劳作”,结合所学可知,匠户受募劳作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据所学,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租佃关系产生,排除A;据所学,隋唐至宋,匠籍制度发展改变,但匠户制度并未废除,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宋代手工业发达,而未涉及生态环境状况,排除C。

7.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

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

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可知,这是理学在民间传播的一种反映,故选A;政府控制地方权力,家族的族规家训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排除B;新兴市民阶层崛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C;家族的族规家训,家祠族谱只是宗法制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不等于宗法制度的重建,排除D。

8.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

“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  )

A.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C.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发行纸币而掌握集中了部分贵金属,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筹集了应对战争的资金,说明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与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无关,排除A;材料主旨与官僚资本膨胀和通货膨胀无关,排除B、C。

9.现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  )

A.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解析】选A。

据材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A;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友好合作,不具有世界性,排除B;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是就中国香港问题而发表的,不带有普遍性,排除D。

10.(2021·济南高二检测)“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

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它”(  )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解析】选B。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符合民主程序,这一宪法颁布后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B;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体现多党合作特点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

11.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

此次关税改革(  )

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

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我国降低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等进口税率,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B;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始于近代,排除A;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实现了关税自主,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才提出,排除D。

12.(2021·北京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盲目的自由,其实是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

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

A.忽视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B.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

C.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

D.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解析】选C。

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导致“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的现象,即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故选C;雅典民主制并未忽视真理本身,而是直接民主制度下,客观真理往往被多数人的意见取代,排除A;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排除B;材料说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并不是雅典民主制的范围,排除D。

13.(2021·烟台高二检测)英国学者罗威尔指出:

“(光荣革命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

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

”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

B.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C.虚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认可

D.国家权力结构实现分权制衡

【解析】选B。

据题干中光荣革命“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有行政权,未达到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故选B;《权利法案》保障的是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A;《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有行政权,此时国王并非虚君,排除C;光荣革命后国王受控于议会,确立了议会主权,排除D。

14.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

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A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C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D错误。

15.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这一改革(  )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解析】选A。

由材料“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选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

16.(2021·大连高二检测)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织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

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  )

A.强化政府的职能

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

C.维持一定的失业

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

【解析】选C。

据材料“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织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反映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并非强化政府的职能,故A错误;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保障体制,故B错误;综合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故C正确;据材料“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织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主张降低福利水平,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0·滨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

“凡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

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

材料二 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

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容多种多样。

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

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

除总则外,分为三编,分别是:

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

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利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

(8分)

【解析】第

(1)题据材料一“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得出历史悠久;据材料一“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得出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据材料一“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得出内容日益丰富细化。

(2)题第一问相通之处,从法律内容来看,据材料一“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材料二“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可知,都是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从法律的目的来看,中西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

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二“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容多种多样”得出原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据材料二“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利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得出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或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据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

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得出争取民心,维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

答案:

(1)特点:

历史悠久;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内容日益丰富细化。

(2)相通之处:

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

原因:

原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或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争取民心,维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是君主的能力与其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内部矛盾运动其深层动力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

在这种矛盾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以减弱其非理性因素,降低政治动荡频率与政治衰败速度,使其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上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统治的整体效能。

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

——摘编自《透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

材料二 任何主体都有权力扩张和不受监督的倾向,国家也不例外。

对国家进行制约,反映了社会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诉求,而制约的过程是权力的抗争过程。

依法治国的实现,事实上反映了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的一种均衡,表明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格局的形成。

人类社会真正实现法治,是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实行法治之下的国家是有限权力的国家,即“有限政府”。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衡与提高国家的能力是一致的,有限政府不仅不会限制政府的有效性,反而能增加政府的能力。

——摘编自《政治文明中的权力制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矛盾运动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君权内部“调节机制”的具体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近代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的因素,概述在近代我国社会制度转型中对国家权力制约的实践。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在对国家权力约束和监督上的努力。

(2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一“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可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据材料一“在……‘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可知,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公道”;据材料一“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可知后世最高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顺从民意。

第二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一是制度调节,建立宰相总揽政务辅佐君主,并逐步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其二是思想调节,儒家思想通过“天人感应”“民本”“正君心”等实现“公道、民意”调节以约束君权。

(2)题第一问因素,其一,就政治层面而言,资产阶级逐步壮大,把反封建君主专制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就经济层面而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思想文化层面而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问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道路;其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其一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二是建立政协制度,实行民主监督;第三是颁布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依法治国。

答案:

(1)原因: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护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公道”;“调节失灵”,后世最高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顺从民意。

表现:

制度调节,建立宰相总揽政务辅佐君主,并逐步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

思想调节,儒家思想通过“天人感应”“民本”“正君心”等实现“公道、民意”调节以约束君权。

(2)因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逐步壮大,把反封建君主专制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实践:

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道路;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3)努力: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政协制度,实行民主监督;颁布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依法治国。

19.(2020·海口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

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朔方郡……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

……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

……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

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

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

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

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为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

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

“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

“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

”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

“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措施。

(4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举措,据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汉王朝亦然……”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据材料一“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

……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据材料一“西域都护……其职责主要是……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第二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一“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据所学秦汉历史可知,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据材料一“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从历史影响来看,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2)题据材料二“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可知,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